大家好,「雲中課堂」又與大家見面啦!
我是大家的新朋友,宣教部趙作為。
今天我與大家分享一個不一樣的《勞山道士》。
就說縣裡有個姓王的書生,排行老七,從小就羨慕道家仙術。他聽說勞山上仙人很多,說走就走,背上行李就去了。
也不知走了多久,王七到了勞山,看見一座道觀,很是幽靜神秘,還有一個道士在蒲團上打坐,白髮披肩,神情超然。王七連忙上前施禮,請求道士收他為徒,道士說:"恐怕你嬌氣懶惰慣了,不能吃苦啊。"王七立即回答:"我能吃苦。"道士也就收下了他。
第二天凌晨,道士就把王七叫去,給他一把斧頭,讓他隨眾道徒一起去砍柴。就這樣,王七跟著師兄們早出晚歸打柴,沒幾天,手腳就全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他忍受不了這辛苦,暗暗產生了回家的念頭。
有一天傍晚,他回到觀裡,看見兩個人與師傅在喝酒。天色已經晚了,還沒有點上蠟燭。師傅剪了一張圓圓的紙,像鏡子一樣,給貼到了牆上。不一會兒,那紙就真的變成一輪明月,光芒四射,照得屋裡亮堂堂的。
其中一位客人說:"這良宵美酒的,應該與大家分享呀。"他把酒壺給了眾弟子,告訴大家可以放開了喝。王七心想,七八個人,這一壺酒怎麼能夠喝呢?估計大家和他想的一樣,趕緊地尋杯覓碗,生怕壺裡的酒沒了。然而眾人往來不斷地倒,那壺裡的酒竟一點兒也不少。
又過了一會兒,一個客人說:"有這麼美的月光,似乎還有點遺憾,為什麼不叫嫦娥來呢?"只見,師傅把一支筷子向月亮扔去,轉眼就有一個美女,從月亮裡飄出來,起初不到一尺,但一點點變大,等落到地上,便和平常人一樣了。她扭動著婀娜的腰身,且舞且歌:"仙仙乎,而還乎,而我幽於廣寒乎!"眾弟子都看呆了,而嫦娥呢,一邊歌舞,一邊旋轉著飛起來,飛到了桌子上,不等大家回過神來,又變成了筷子。
又一位客人說:"今晚太高興了,我也快喝醉了,不如二位陪我到月宮裡去喝餞行酒吧?"就看見他們的筵席開始移動,漸漸地飄進了月亮。眾弟子仰望三個人,就那麼坐在月亮裡飲酒,鬍鬚眉毛都看得清清楚楚。
過了一會兒,月亮的光漸漸暗下來,弟子們點上蠟燭,卻見只有師傅獨自坐著,客人已不知去向了,而那牆上的月亮,不過是一張圓圓的紙罷了。王七哪見過這場景,回家的念頭也就打消了。
但又過了一個月,王七還是覺得苦,他忍不了了,去向師傅辭行:"弟子不遠數百裡來拜師學習,即使學不到長生不老的法術,但多少能學點小法術,也算安慰安慰我求教的心 。這都兩三個月了,就是每天出去打柴,弟子在家中,可從沒吃過這種苦啊!"道士笑著說:"我本來就說你不能吃苦,現在果然如此。明天一早就送你回去。"王七說:"弟子在這裡勞作了多日,師傅要是能稍微教我一點兒法術,也算我沒白跑一趟。"道士問:"那你想學什麼呢?"王七脫口而出,想學師傅的穿牆術。道士笑著答應了,向他傳授了秘訣,但王七面對著牆不敢進。道士說:"你試著往裡走。"王七鼓足勇氣向前走,到了牆跟前,又停住了。道士說:"低頭猛進,不要猶豫!"王七重新離開牆數步,一溜小跑衝過去。果然,穿牆時什麼障礙都沒有;回頭一看,身子已經在牆外了。王七高興極了,忙不迭拜謝師傅。道士說:"回去後要潔身自愛,否則法術可就不靈驗了。"
就這樣,王七結束了研學仙術之旅,回到家裡,他可勁地誇耀學會了仙術,再堅固的牆壁也攔不住他。他妻子不相信,王七便仿效起那天的練習,離牆數尺,奔跑著衝去,卻一頭撞到堅硬的牆上,跌倒在地,額頭上鼓起個大包,像雞蛋一樣。妻子笑話了他一通,王七又慚愧又氣憤,直罵老道士坑他。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蒲松齡在最後的「異史氏曰」裡說,聽到王七的事沒有不哈哈大笑的,但世上像王七這樣的,恐怕還真不少呢!故事就像一篇寓言,諷刺了那些投機取巧、好逸惡勞的人,也讓我們領略到了作者的奇妙構思和「海上仙山」的獨特氣質。康熙十一年四月,33歲的蒲松齡曾與高珩、唐夢賚等好友遊歷勞山,勞山當地至今流傳著很多他的傳說,而先生也寫下了多篇與勞山有關的詩歌和小說,未來我們將會陸續推出,敬請期待!到底是「勞山」,還是「嶗山」?蒲老先生有沒有筆誤呢?歡迎大家進行留言。
講好聊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我們會繼續為大家傳播優秀歷史文化,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