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唐卡的曼陀羅故事

2022-01-09 明夷心理

前段時間說到要去閉關的時候就刷到朋友圈有人做唐卡地圖調查,這個讓我想起了六年前在拉薩買的一張唐卡。

我想著或許可以掛起來了,但是一直沒動,就在剛才,又想起這個事兒,就把它找了出來。

因為在柜子裡放了太久沒拆封,唐卡表面已經起了一些白色的黴斑,我小心地將它擦拭乾淨,然後開始觀察這是什麼唐卡。

六年前買的時候我以為是綠度母,但上網一搜發現並不是,問了一菲大師,她說可能是金剛薩心咒,再搜索驗證,好像的確是。

當初我為什麼要買它?

是因為感覺這個金色的字和黑色的背景搭配很好看,然後那些不認識的文字和符號也讓我覺得很有莊嚴感和神秘感。這是意識層面的感官感覺和無意識的直覺綜合起來的。看到這幅唐卡,我還記得畫這幅唐卡的畫師,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皮膚白皙,英俊文雅,畫畫的時候神情專注,一點都不像藏族人,在某種程度上,我選擇他的唐卡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他這個人。想起這位畫師就會想起那時候拉薩的陽光,耀眼明亮,驀然回首,白駒過隙,卻宛如昨日。

想起佛教說的因果,說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會導致後來的果。我雖並非皈依,但從心理學角度解釋,的確也是如此。雖然六年前的我從意識層面看,並未想過會跟佛教結緣,甚至特別抗拒進入寺廟的大殿,只喜歡遠遠地感受寺廟的清淨和經聲的渺渺,但無意識層面,卻是已經結了。

前幾天跟一位師兄討論起內觀和皈依的區別,他說內觀是自我修煉之路,皈依只是一種自我修煉的儀式感。我說,我只喜歡在寺廟院子享受清淨和經聲,不喜歡進入大殿。他說,大殿是給世俗之人祭拜的,不是用來自我修煉的。聽到這個,我就釋然了。我一直以為不願意進入大殿是對佛教的抗拒,因而並不認為自己會真的皈依佛教。如果皈依佛教就要念經吃素,還要各種燒香拜佛,遵守繁多的清規戒律,那我是不幹的。我討厭條條框框,繁文縟節,這個不是針對佛教本身,而是針對所有一切。我喜歡簡單自在的生活。

佛是通過內觀進行自我修煉的,寺廟的香火是為了收集物質財力來供奉自我修煉之人的肉身,同時,自我修煉之人帶動更多的人去自我修煉,從而達到自我解脫以及解脫眾生,這個就是傳說中的"渡",包括渡己,也包括渡人。

說到這個,想起一位來訪者說,你說我是來渡你的時候就會讓我想起我老公,我老公也這麼說。我說那你什麼感覺?她說,我覺得我老公在說我是渡他的時候他是生氣的,不滿意的。我說,我沒有生氣和不滿,我這麼說其實是在表達感謝。這是肺腑之言,越是成長(修煉),越是發現自己真是有太多可以提升和完滿的地方,自然而然也就謙卑起來,想起以前的狂妄,有些羞愧,但也坦然,覺得這是必經之路。

還有一位來訪者聽說我要去閉關,立刻就很擔心我會用佛教的因果理論來批判她,要求她必須怎麼怎麼做,否則就會有厄運。我說,我是去閉關,又不是皈依,況且即便真的皈依了,佛教也並不是用來批判人的理論。因果論所說的不要做壞事否則會有惡報,假設真的的確如此,那麼我們也需要重新審視和辨別什麼叫做"壞事"。

再回到金剛薩心咒唐卡,這種圓圈的結構就是一種曼陀羅,也就是榮格和佛教共同說的自性。這是心理學和佛教的共通和整合之處。

將這幅唐卡掛起來,也意味著我的自性之路正式開啟。

相關焦點

  • 唐卡開講之一 ——聖象唐卡、佛本生故事唐卡及曼陀羅唐卡
    唐卡的題材內容極為豐富,早期唐卡從宗教題材開始,後來隨著佛教的發展,各教派的產生及社會的需求而賦予唐卡更多的使命,除各類佛教題材佔主導地位外,還出現了很多歷史人物、傳記故事、建築古蹟及與命運相關的祈福禳災、祭祀還願及天文歷算
  • 「自然與神奇:曼陀羅意象中的自性與療愈」
    如陳燦銳博士在這部《心靈之鏡:曼陀羅繪畫療法》中所呈現的榮格繪製的第一幅曼陀羅:《萬物體系》(1917),以及《四位一體》、《永恆之窗》和《金色城堡》等諸多曼陀羅繪畫,正是榮格療愈心靈,尋獲自性,以及其自性化過程的真實寫照。榮格曾在其自傳《回憶 夢 思考》中說,很長一段時間,他畫了很多的「曼陀羅」,自己都記不清到底畫了多少,也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 什麼是曼陀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曼陀羅。說到曼陀羅你會想起什麼呢?是一朵花,還是一副精美的唐卡?是北京莊嚴的天壇,還是歐洲神聖的玫瑰窗?
  • 曼陀羅彩繪
    曼陀羅是梵文Mandala的音譯,喻意自性圓滿。曼陀羅圖形從中心向外延伸,具有周期性的對稱,能創造強有力的能量圈。比如大到宇宙太陽地球,小到花朵植物,還有我們人體本身由一個又一個圓形的細胞組成,我們的眼睛,我們的器官等等,還有我們身邊的建築,各種物品的呈現,都是圓形的存在,所以曼陀羅就是生命體的一直存在方式。現代心理學理論的奠基者,卡爾.榮格提出曼陀羅-自性 (self)理論,定義曼陀羅是自性原型的象徵,並應用於心理治療。
  • 梵像普渡:一件西藏唐卡中的曼陀羅
    《不動明王唐卡》西藏約公元1300 ~ 1400 年棉質縱44 釐米,橫28
  • 《秘密花園》的始祖 | 你不曾了解的唐卡背後的曼陀羅
    今天萬事通要介紹的是曼陀羅,你要是這個都不知道。別說你知道印度教,別說你喜歡唐卡,丟人。曼陀羅是一種由幾何圖形重疊反覆而形成的圖畫。密宗教派採用曼陀羅來表示佛陀的境界,還演化出了三大類的曼陀羅。分別是:僧人依據《大日經》建立胎藏曼陀羅,依據《金剛頂經》建立金剛界曼陀羅,依據其餘經典繪製別尊曼陀羅。
  • 解密Mandala 曼陀羅彩繪技術的理論與實踐
    在唐朝的時候,我們的老祖覺得不管是用建築物的形式蓋一座壇城還是用沙畫的形式來表達都是太複雜,於是他們就把壇城畫在了畫上,變成了唐卡。唐卡慢慢發展下來,可以叫做曼陀羅。分析心理學的開山鼻祖榮格創作過一個方型四位一體結構的自性模型。榮格在1903年左右跟弗洛伊德決裂,他自身的父親情結被激發出來,陷入到精神恍惚的低落時期。
  • 唐卡
    人們主要是依據畫背景時所用顏料的不同色彩來區分「止唐」的種類:(1)彩唐:一種用各色顏料畫成背景的唐卡。(2)金唐:一種用金色顏料畫背景的唐卡。(3)朱紅唐:一種用朱紅色顏料畫背景的唐卡。(4)黑唐:僅用墨色畫背景的唐卡。(5)版印「止唐」:這種唐卡的製作方法與製作版印「國唐」相同。
  • 【解讀】曼陀羅
    曼陀羅是梵文Mandala的音譯, 大致翻譯為「圓形物」,是密教傳統的修持能量的中心,是宇宙的代表,曼陀羅常用作輔助冥想和迷途靈識啟示
  • 喜咪卜:曼陀羅畫出能量格局 | 心探索專訪
    採訪、編輯/小安 攝影/張大拉文/摘選自心探索72期 知行者欄目喜咪卜,曼陀羅彩繪能量療愈師
  • 曼陀羅作品中數字的意義(珍貴)
    所以,曼陀羅中首次出現的圖形與意象常常意味著一種未成熟的潛力。不斷的表達後經由自性的分化動力澄清,這些未成熟意象所蘊含的意義便會不斷呈現出來,而最終被自我理解。因此,從心理類型學的角度,曼陀羅中經常出現4的意象。它意味著自我接近自性,它是個體心靈世界比較平衡及比較完整的象徵。
  • 唐卡賞析 綠度母
    唐卡 一鍵關注旨在:傳承發揚西藏傳統唐卡繪畫藝術
  • 【技術貼】曼陀羅繪畫的顏色分析
    它可能與自性的分化、指引動力相關。此外,黃色代表著鑽石和黃金,因而它也象徵著內心寶貴的積極品質,它與自性原型超越動力相關。藍色:藍色被聯想成為天空、大海、水晶;引發平靜、開闊和深邃情緒。藍色是天空的顏色,它代表著放鬆、平靜及開闊,也象徵意識的清明。
  • 曼陀羅思考法
    在六個路徑與曼陀羅圖的搭配操作上,由於How本身就是一種詢問過程,它是融合在5W當中的,不管你在思考哪一個W,都可以把How的精神跟態度加進 來,也因此How並不出現在曼陀羅圖中。 8、曼陀羅mandala智慧密碼思考法震驚中外思想界、文學界之重大發現-很棒的錯誤——曼陀羅mandala智慧密碼思考法(曼陀羅思考法的形成來源應來自易經太極八卦) 最早推行曼陀羅思考法是由日本今泉浩晃博士,他從日本空海大師所帶回胎藏界曼陀羅,和金剛曼陀羅,成功解密此隱藏在曼陀羅的智慧密碼
  • 喜咪卜| 用曼陀羅畫出自己的能量格局
    帶著這些疑問,我見到了曼陀羅彩繪能量療愈師喜咪卜老師。我們相約在她的工作室。一落座,她說,今天帶了好茶。一邊開始動手,利落而無聲地泡茶。她身後的牆上懸掛一副一米見方的唐卡,繪的是綠度母,是她按照唐卡的繪製教材《度量經》等比放大的手繪作品。我們的對談就在這樣令人泰然的深綠色中展開。
  • 曼陀羅梵花紋身-解析後沒那麼簡單
    如果您對曼陀羅梵花紋身寓意感興趣的話,可以慢慢欣賞完這篇軟文。如果您僅對曼陀羅梵花紋身美觀喜歡的話,也可以了解其奧秘。曼陀羅怎麼會和宗教有關係呢?   曼陀羅花、蓮花、優曇花、山玉蘭,被稱為佛教的四大吉花,在印度曼陀羅更是被稱為是天界之花。
  • 彩繪曼陀羅的作用與科學原理
    曼陀羅是梵文Mandala的音譯,喻意自性圓滿。
  • 波點彩色曼陀羅手繪作品分享
    今天分享一組來自IG帳號:viodots的彩色波點曼陀羅,構圖用色都比常見的波點彩繪曼陀羅更高級。
  • 喜咪卜:曼陀羅畫出每個人的能量格局 |心覺察
    她身後的牆上懸掛一副一米見方的唐卡,繪的是綠度母,是她按照唐卡的繪製教材《度量經》等比放大的手繪作品。我們的對談就在這樣令人泰然的深綠色中展開。她說我們為什麼喜歡綠色,覺得這種顏色讓人舒展放鬆?因為綠色當中蘊含了「愛」的能量,這種顏色與我們最需要的「愛」的振頻是一致的。而曼陀羅彩繪的療愈原理正是和「能量」以及「振頻」緊密相關。
  • 幸福DNA是色彩療愈與曼陀羅圖騰的完美結合
    他從不斷曼陀羅創作中體悟到自性的圓滿,他認為,自性是生命的源泉、具有治癒和復甦的能量。可以說,當他精神出現危機並差點崩潰時,曼陀羅彩繪幫他從焦慮、衝突和由此派生的困惑、荒涼、無助、絕望、混亂、虛無中證悟到自性圓滿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