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擷取葉星生先生《唐卡》著作中的部分內容,主要對唐卡的題材和內容加以介紹,企望讀者對唐卡藝術有深入的了解。
唐卡,一種裝裱在錦緞織物上的工藝特殊的藝術品,廣泛流行於西藏地區,具有上千年的歷史,是西藏藝術的精粹。
唐卡的題材內容極為豐富,早期唐卡從宗教題材開始,後來隨著佛教的發展,各教派的產生及社會的需求而賦予唐卡更多的使命,除各類佛教題材佔主導地位外,還出現了很多歷史人物、傳記故事、建築古蹟及與命運相關的祈福禳災、祭祀還願及天文歷算、藏醫藥唐卡。
其內容涉及宗教、歷史、政治、人文、科技等方方面面,從而構成一個龐大、完整的藏文化體系,成為用宗教理論和繪畫藝術來詮釋世間萬物的「百科全書」。其主要內容如下:
一、聖像唐卡
此類唐卡是以藏傳佛教顯密二宗的各類佛、菩薩、佛母、羅漢、法王、本尊、護法及各類高僧大德、歷史人物為主題的唐卡。
主要有兩類表現形式,一類是以上述內容為主體,聖像居於中心位置,背襯光環和拱形佛龕,底為雙層蓮臺和金剛寶座,兩旁為協侍菩薩或弟子。忿怒護法背襯紅色般若智慧火焰,無光環。羅漢、天王及祖師頭襯光環,坐豪華軟墊、靠椅,由於未進入聖者地位,故無金剛寶座。在背光四周均以祥雲、花草環繞。
另一類常見的形式是除以上內容外,四周以對稱均衡的手法排列各類神佛眷屬、僧人、供養人等,上方多為各類佛、菩薩、高僧等,下方主要為各類護法、天女、世間神及供養人等。
此類唐卡中的各類佛、菩薩等神像必須嚴格遵循《佛造像度量經》的規範繪製,法器標識須準確無誤,按儀軌就位。而對歷史人物則注重動作姿態、面部神態及性格特徵的刻畫,無固定模式,主要根據史料的記載並在上師指導下進行設計繪製。
傳統方法均為全身像,明代以後曾出現由宮廷畫師以寫實渲染的手法繪製的成吉思汗、乾隆皇帝等多幅無背景的肖像畫,甚至還借用西洋畫的明暗畫法來表現各類高僧像的唐卡。
這類唐卡數量龐大,流傳極廣,是寺院和民間用來供養、膜拜的最為主要的對象。
二、佛本生故事唐卡
這類唐卡是表現以釋迦牟尼為主的各類佛、菩薩應化救度的生平事跡,分獨幅畫和組畫兩種。獨幅畫中心以佛造像為主,四周分組表現佛陀生平事跡和傳記故事。
另一類則是以多幅成套,常見的有12幅、36幅、108幅等。如釋迦牟尼本生傳12幅一套的組畫唐卡,按順序分別表現菩薩顯靈、白象投胎、肋下降生、世尊塵世、神力王子、離俗出家、入定苦修、金剛菩提、摧伏降魔、成就正覺、廣轉法輪、光中涅槃十二大功業。
此類唐卡與聖像唐卡有著明顯差異,聖像唐卡是以中心的各類神佛、高僧為主題,而佛本生唐卡上雖佛像仍以較大的體量置於畫面中心,但要表現的主題則在佛像的四周。
前者構圖對稱,風格嚴謹,每組內容相對獨立。後者完全按情節的發展來進行創造性的排列、組合而串連成一個整體。
三、曼陀羅(壇城)唐卡
此類唐卡表現的是藏傳佛教修持能量的中心,象徵本尊的法門,而且顯示佛教的宇宙觀念。
在古代印度讓眾生皈依供奉諸佛和深入教化的場所,稱為曼陀羅,其梵語為mandala,是由「心髓」「本質」的manda,以及意為「得」的la所組成的。因此曼陀羅一詞即意謂「獲得本質」。
曼陀羅唐卡以其嚴謹的結構,豐富炫目的色彩,獨特精湛的技藝,超凡脫俗的視覺感受,和諧地構成了圓滿的佛陀的世界。
各種壇城在形式上基本上是外圓內方(也有方形的)。外層以般若火焰、屍託林、金剛杵及護城河組成圓形圍牆,表示對凡塵的拒絕和對邪魔的鎮壓,而不能進入金剛駐錫之地。內城為方形,四面有門,門口有梯,城樓矗立,內有16侍衛,每面4人。
中為殿堂,內居金剛。殿堂頂層為圓形,內有小殿,居金剛之傳法師。各種不同內容的壇城,裡面布置的佛像及裝飾也不一樣,每座曼陀羅中心都有自己的本尊,並成為各類壇城唐卡的名號。
曼陀羅唐卡在藏密中作為修練的形式和重要觀想的內容,讓修行者通過修行可以從中得到本尊的加持,將「外在大宇宙」和「內在小宇宙」融合為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