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唐卡賞析 I 13世紀 綠度母唐卡

2022-01-25 喜雅唐卡

綠度母唐卡

13世紀

棉布礦物膠彩

縱 45 釐米    橫 37 釐米

藏西風格 

西藏早期唐卡藝術流行的重要主題 

一幅13世紀綠度母唐卡珍品賞析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黃春和

2013年5月1日


西藏唐卡藝術有著一千餘年的發展歷史,其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從7世紀至14世紀,後期從14世紀至20世紀。

前期唐卡主要受外來藝術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外來藝術風貌;而後期唐卡則融入了西藏以及中原、蒙古等藝術元素,呈現出濃鬱的西藏本土藝術特色。

今春北京保利拍賣公司推出的一幅13世紀綠度母唐卡就屬於西藏前期的唐卡藝術珍品,展現了十分濃厚的印度-尼泊爾藝術風範,對於研究西藏早期唐卡藝術的風格與題材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一、畫面內容與風格特點

此幅唐卡中央繪綠度母,一面二臂,全身綠色。

主尊頭戴三角形三花冠,面頰豐潤,呈鵝卵形,雙眼半睜,鼻子小巧而高挺,嘴角微微上翹。耳側飾紅色的繒帶,耳下垂紅色的大圓環。頭微向右傾,身體扭向左側,體態婀娜多姿。上身袒露,胸部隆起球狀雙乳,下身著紅綠相間並飾有各式花紋的緊身長裙,腰間束紅色絲帶,一條鑲嵌寶石的紅色披巾從其左肘向下穿過兩腿,形成一個優雅的環形,金色的項圈、瓔珞、臂釧和手鐲精緻繁縟,嚴飾全身。左手當胸結安慰印,右手置右膝結與願印並持蓮莖,手掌色如丹砂,顯現殊勝妙相。蓮花飾於左右肩部,左肩蓮花含苞待放,右肩蓮花盛開如傘蓋,蓮葉似芭蕉,具南亞植物特點。半跏坐姿,左腿橫盤,右腳前伸踏於白蓮上。身後配有馬蹄狀頭光、身光及紅色大背光,身下為方形的蓮花寶座,其下又以渦旋狀蓮莖與枝蔓裝飾襯託,蓮瓣狀如人心,五彩繽紛,盡顯時代風貌。主尊兩側各有四尊度母,她們身色翠綠, 與主尊共一背龕,為救八難度母。八度母皆遊戲坐姿,以四分三側身向外,右手向前伸展,作出施救的手勢。主尊及八度母兩邊又分別描繪度母救八難的具體情景,左右各四幕,與大背光上的八度母一一對應。其中左邊自上而下依次是獅難、賊難、蛇難、火難,右邊自上而下分別為象難、牢獄難、非人難、水難。八難中的受難者皆赤身裸體,雙手合十朝向其對應的度母,其身後緊跟著危害他們的難敵,其勾描雖然簡單,但情節一目了然。八難的背景呈深藍色,其上點綴紅色小花,似天空繁星一般,給人如夢如幻的感覺,似在有意表現凡塵世界如夢幻泡影的景象。八難中的人物形象樸拙,情節簡單明了,體現了濃鬱的西藏民族特色。特別是這些情節在已知的早期綠度母唐卡上從未出現,因此具有十分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在主尊上下方也各有不同的描繪。其中上方為一排佛像,共八尊,皆頭飾螺發,身著紅色袒右肩袈裟,跏趺端坐,手結不同印契,身後飾以紅色的馬蹄形背光。根據圖像特徵判斷,此八佛應為過去七佛和未來彌勒佛,是早期漢藏佛教雕塑和繪畫上常見的題材。過去七佛是小乘佛教的主要崇奉對象,據《增一阿含經》卷一記載,他們分別是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摟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由於他們分別來自佛教記載的不同劫時,所以雖為七佛而實際代表了千佛或萬佛。彌勒佛現在為菩薩,居兜率天宮,釋迦牟尼佛曾授記他將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降生人間,成佛作祖,接替佛位,所以又稱未來佛。其形象標誌是雙手當胸結說法印,畫面上有三尊佛像結說法印,其中之一應為彌勒佛。唐卡下方也繪一排人物,其中左邊五位為五妙欲天女,也稱五供養天女。她們皆跏趺坐姿,頭戴花冠,袒露上身,胸部球狀雙乳高高隆起,下著緊身花裙,瓔珞珠寶嚴飾周身,形象及裝飾具南亞人鮮明特點。她們手中各持不同的供物,自左至右分別為銅鏡、琴、海螺、果實和綾羅,分別代表人的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覺器官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五種物品。這五種物品包含了人類所覺知、所擁有的世間一切事物,因此此五妙欲供實際象徵了整個世界。她們的身色各不相同,自左至右依次為白、藍、黃、紅、綠五種色彩,分別代表五方五佛,即中央大日如來、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和東方不動佛。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藏後期唐卡上,五妙欲供皆以銅鏡等五種物品直接表現,或成排地供於尊像寶座之下,或一起置於一個供碗內,極少見到人物形象的五妙欲供。由此可見,此處的五妙欲天女具有十分特別的意義,對於研究藏傳佛教中五妙欲供形式的流變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再看唐卡下方右側,繪有一組供養人和供物。供養人為二男二女,皆呈四分之三坐姿朝向左方,他們極有可能是繪製此幅唐卡的出資人。前面身著紅色交領袍服的男子和後面白衣女子體型稍大,且氣質非凡,應為夫妻關係的兩位主人,其各自身後的紅衣男女應為他們的僕從。男主人雙手當胸合十,手執花莖,花開於他的前方,表情十分謙恭,其餘三人也以不同姿勢表達他們的虔誠。其中後面主僕二人頭部各垂下數條黃藍相間的大髮辮,具有藏族婦女的裝扮特點。在他們的前面擺著一個樹形的五連供臺和一座小佛塔及一個金剛杵,為供養人向主尊所獻的供物。五連供臺的供器內盛滿供物,分別為香、花、燈、茶(水)和果五種供物。此處的表現純屬世間的人和物,不受儀軌限制,人物形象皆自由發揮,所以最具現實意味和時代氣息。

唐卡背面以珠擦體(行書體)寫有長篇藏文題記。前十行為咒語,有釋迦牟尼佛心咒、綠度母心咒等十多種心咒,其中綠度母心咒音譯為:「嗡達列都達列都列梭哈」。後面為回向文(又稱祈願文),漢譯為:「願得身、語、意加持!佛說勤奮、能忍是好的涅盤;加持者加害於他人或危及他人,則不是修善!願以繪製此佛像的功德資糧,把施主與福田,自無始以來所作的一切罪孽消除殆盡!願我們的福壽、功名、利祿、榮耀、子嗣、權勢、富足等,猶如上弦之月,日益增長!願此方境域,谷豐畜旺,人畜遠離疫病等災難,四時吉祥圓滿!」(由西藏文化博物館當增扎西先生翻譯,謹致謝意!)可見,這些咒語和回向文內容皆與正面表現的主尊綠度母密切相關。

通過上面的逐一辨識和解讀,不難看出這幅唐卡風格十分古樸,體現了13世紀西藏唐卡藝術的鮮明特點。從整體上看,無論是構圖、圖像風格,還是背景與色彩,展現了典型的印度-尼泊爾藝術的風範,也體現出與11-12世紀西藏唐卡風格明顯的承繼關係。如畫面突出中央主尊,主尊上下的尊像以棋格式均勻分布,為印度及西藏早期唐卡流行的構圖形式;主尊及周圍的佛像體態優美,造型大方,裝飾繁縟,風格典雅,讓人感覺一股南亞之風撲面而來;主尊及各尊像身後的馬蹄形背光明顯繼承了此前印度流行的樣式;以硃砂紅為主,兼有少許綠色的色彩搭配,亦盡顯沉穩厚重、恢宏大氣的古典藝術風貌;還有下方供養人及供品場景的設置,為印度及西藏早期唐卡上常見的表現內容與形式。翻譯於1060年的藏文《文殊師利根本經》對印度布畫唐卡有簡略的記載:畫幅應為長方形;畫面對稱地或者至少是對稱地分組安排脅侍環繞的主尊;舉行崇拜布畫所繪神靈儀式的法師要出現在畫面下方的右下角或左下角。其描述的情形在此幅唐卡上得到了明顯的印證。但與此同時,這幅唐卡局部上也有一些新的變化。如上方的八佛像頭大頸短,肩寬胸挺,與黑水城出土的唐卡上佛像風格一致;主尊座下及主尊與八救度母身光上出現的渦旋狀枝蔓是13世紀西藏佛教繪畫上流行的紋樣;主尊蓮座上的蓮花瓣形似人心,與稍早流行的方硬平直的蓮瓣形制完全不同;而主尊左右救八難情景的描繪樸拙自然,生動有趣,也為此前同類題材上少見的內容和風格;等等。這些又表現了尼泊爾藝術影響下的鮮明時代特點,並展露出濃鬱的藏民族藝術特色。我們將其與現存最早的一幅由美國人福特先生收藏的綠度母唐卡進行比較,可以更加明顯看出其變化所在。因此,可以說此幅唐卡融合了印度、尼泊爾和西藏多種藝術元素,是外來與西藏本土藝術融合的結晶。

二、題材意涵、來源及藝術影響

此幅表現的主題是綠度母。綠度母是藏傳佛教和藏民族最為崇奉的一尊女神像,因其身色呈綠色,故稱綠度母;又因佛經記載她能救獅難、象難、火難、蛇難、水難、牢獄難、賊難、非人難等八種苦難,又稱「救八難度母」。她是藏傳佛教所奉二十一度母之一,為觀音菩薩所化現。關於她的來歷,《度母本源經》記載曰:觀音菩薩在無量無數劫前,已救度了無數眾生。可是一天當她用聖眼觀照六道時,發現眾生並未減少,遂生憂傷,並從其雙眼流下串串淚珠,眼淚滴成一朵朵蓮花,從蓮花中變出一尊尊女神,先變出綠度母,隨即變出紅、白等不同身色的化身來,共計二十一尊。這些度母現身後,各自對觀音立下誓願,要輔助觀音救度眾生。從此以後觀音菩薩每天廣度無邊眾生,名播十方佛國。在二十一度母中,綠度母為主尊,綠度母心咒也是二十一度母的根本咒,其它度母分別為綠度母不同功德的化現。歷史上,綠度母在我國藏蒙地區有著十分廣泛的信仰,幾乎所有的藏傳佛教寺廟都供奉綠度母造像,所有的藏蒙人民都信奉綠度母。許多藏族婦女還以度母取名,漢語音譯為「卓瑪」。特別是藏族人民還把唐朝時入嫁吐蕃的大唐文成公主奉為綠度母的化身,尊崇不已,成為漢藏民族之間深厚友誼的重要歷史見證。

綠度母傳入西藏甚早,約在11世紀時,與西藏歷史上著名的阿底峽大師直接相關。阿底峽(982-1054年)是印度著名的佛學大師,超巖寺四大門柱之一。1042年應古格國王意希沃邀請至西藏古格,三年後又應仲敦巴迎請至衛藏傳法,九年後圓寂於拉薩西南的聶塘。其所著《菩提道燈論》幫助當時西藏佛教實現了教理的系統化和修行的規範化,為其後藏傳佛教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後其弟子仲敦巴在其教法基礎上建立噶當派,尊其為鼻祖。他是藏傳佛教歷史上最具影響的三個重要人物(其它兩人為蓮花生和宗喀巴)之一。據記載,阿底峽入藏前就崇信綠度母。他曾遠赴金洲(今印度尼西亞)求法,不料海途中遭遇風暴,一時眼見船將沉沒,阿底峽隨即誦出六句祈請文,立刻不動明王出現在船桅上,把船壓穩,不久二十一位度母紛紛現身,團團圍住船身,使阿底峽安然渡過一劫。阿底峽準備入藏時,還專門向觀音和度母祈求指引:「……阿底峽大師說:『讓我向本尊空行神像祈請,若得到授記,我就前去。』度母和空行向阿底峽授記說:『若去吐蕃,你將縮短壽命二十年,但是能使佛法在該地像白晝一樣顯明。』阿底峽大師說:『只要能對佛法有益,壽命縮短就縮短吧,對吐蕃眾人應當憐憫,我還是前去。』」阿底峽入藏後,廣傳度母修持法。他先在札葉爾巴與弟子俄·絳曲迥乃及其它藏地譯師,將《白度母修持法》、《如意輪護持法》、《明咒消除儀規》等譯成藏文,同時其弟子仲敦巴將《二十一度母修持法》譯成藏文;而後又親自撰寫「綠度母」、「白度母」、「救八難度母」、「二十一度母」的贊誦、祈請、供養等內容的修法儀規,授與仲敦巴等眾弟子。據說,一次阿底峽弟子枯•尊珠雍仲患重病時,仲敦巴通過佔卜預知每日需誦《二十一尊聖救度母禮讚續》萬遍以上,方可痊癒。阿底峽遂向度母虔誠祈禱,度母顯現聖容,傳與阿底峽等同「禮讚續」功德的度母禮讚偈。結果該弟子日誦萬偈後,病情果然痊癒。在阿底峽的大力弘傳下,度母信仰在雪域高原遍地開花,不僅成為噶當派崇奉的四大本尊(即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度母和不動明王)之一,而且也得到寧瑪、薩迦、噶舉和格魯等其它所有教派的廣泛崇奉。阿底峽圓寂後,其弟子仲敦巴建立噶當派,弘傳阿底峽教法,成為西藏後弘初期最早建立的教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噶當派一直是西藏最有影響的教派,許多其它教派的大師最初大多出家於噶當派,或受到了噶當派教法的影響。度母得到西藏各教派的廣泛崇奉即與此歷史背景有關。

基於度母在藏傳佛教各教派的普遍影響,以度母為題材的造像和繪畫自西藏後弘初期開始便廣泛流行開來。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也最為可靠的一幅唐卡就是綠度母唐卡(122x80釐米),由著名收藏家美國人福特收藏。此幅唐卡除中央繪有主尊綠度母外,還繪有救八難度母、阿底峽及其弟子仲敦巴。特別是在唐卡背面留有梵文和藏文書寫的題記,其中藏文漢譯為:「熱振(寺)的(女)神。甲敦楚沃私人的冥想神靈。由切喀(寺)的色基布哇供奉(並使其成為)基布(寺)的保護神。」根據圖像風格、阿底峽與仲敦巴形象、熱振寺建寺年代等綜合考證,中外學者普遍認為其繪製時間在1057-1080年間,是由噶當派僧人囑當時畫師為紀念阿底峽和仲敦巴所繪,同時也不排除阿底峽親自請印度畫師繪製的可能。目前這幅唐卡以年代古老,品相完好,風格純正,帶紀年題記,表現題材重要且與歷史吻合等優勝特點,已成為研究西藏早期唐卡藝術的重要作品,也成為西藏早期唐卡斷代的重要標尺。稍晚於福特收藏,國內外還有幾幅同樣題材的唐卡存世,如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12世紀晚期緙絲綠度母唐卡(100、9×51、5釐米)、瑞士私人藏12世紀初綠度唐卡(64 x 42釐米)、美國克利富蘭博物館藏13世紀綠度母唐卡(51、1 × 43釐米)等。這些充分見證了綠度母在當時西藏地區信仰的普遍。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綠度母唐卡雖然時代不一,構圖及內容略有區別,但主尊綠度母的造型及裝飾風格有著明顯的相似性,具有前後相承的明顯關係。可以肯定這些唐卡遵循了同一藝術粉本,即印度波羅風格的綠度母圖像,而這一藝術粉本的源頭無疑都要追溯到阿底峽那裡。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外藝術品市場上,人們習慣稱西藏早期唐卡為「噶當巴」。其實這是一個既模糊也不夠準確的叫法。稱「噶當巴」只能說明其題材的教派屬性,並不能指稱其藝術流派或風格;也就是說噶當巴只能表示教派,而不能表示藝術流派。

事實上,在西藏後弘初期,唐卡藝術流行印度、尼泊爾和克什米爾外來三大流派。

因此明確判斷一幅早期唐卡的流派或風格,我們可以具體到此外來三派。本文談及的綠度母唐卡即屬受印度-尼泊爾風格影響的藝術作品。

結 語

綜上可見,此幅綠度母唐卡是一幅十分珍貴的西藏早期唐卡,根據畫面圖像的風格與特徵分析,可以確定其繪製年代在13世紀左右。

其珍貴之處不僅在於它展現了西藏早期唐卡藝術共有的優美藝術特徵,印證了綠度母在西藏早期佛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見證了綠度母這一主題為西藏早期唐卡藝術中最為流行的藝術母題之一,而尤為突出的是它以生動有趣的情景與圖像表現了綠度母救八難的完整內容,表現了與主尊相關的眾多本尊和供養天女及供養人,內容豐富,搭配完美,畫工精細,形象莊嚴,敷色厚重,沉雄大氣,特別是有些內容與圖像僅見於此幅唐卡上,堪稱稀有。毫無疑問,此幅綠度母唐卡是現知西藏早期綠度母唐卡中表現內容最豐富,情景最生動的一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藝術地位和價值,值得大家關注和重視。

相關焦點

  • 【唐卡】14世紀綠度母唐卡——早期尼藏風格唐卡賞析
    綠度母唐卡   14世紀 衛藏     棉布礦物膠彩   20×19 cm北京中鴻信拍賣公司     2018年秋拍  成交價:160,000RMB這幅綠度母唐卡也是一幅14世紀的早期唐卡,從其藝術風格來看,應該是出自衛藏地區。
  • 唐卡賞析 綠度母
    展示:各種精品唐卡,優秀唐卡工藝品分享:唐卡繪畫技法和各式的唐卡製作解讀:全面的唐卡及藏傳佛教顯密文化格魯梵行▪ 感恩本幅唐卡為尼泊爾唐卡作品《綠度母》,構圖保持了15世紀欽則畫派中主尊像較大的特點,中心主尊像突出,周圍眾小像排列井然有序。
  • 精品唐卡欣賞 | 十二世紀 綠度母唐卡
    綠度母唐卡藏中,約1100年棉布礦物顏料及金粉彩繪 64x42cm瑞士私人收藏
  • 綠度母題材的常見唐卡作品介紹及拍場重要藏品欣賞
    毫無疑問,此幅唐卡是現知西藏早期綠度母唐卡中表現內容最豐富,情景最生動的一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藝術地位和價值,對於研究西藏早期唐卡藝術的風格與題材具有重要的價值。西藏早期唐卡藝術流行的重要主題—一幅13世紀綠度母唐卡珍品賞析西藏唐卡藝術有著一千餘年的發展歷史,其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從7世紀至14世紀,後期從14世紀至20世紀。
  • 唐卡
    白度母具有救度八難的威德。白度母是能夠為一切眾生賜予長壽的一尊度母,許多信仰眾所知道的白度母是一位賜予眾生長壽的本尊,其實不止這些,如果虔誠地修持她的法門,也可以使智慧迅速增長。作品:觀音心咒  觀音心咒包含了三藏十二部一切顯密經典的內容,也是三藏十二部一切顯密經典的精髓,我們如理如法地念誦觀音心咒
  • 唐卡欣賞 | 綠度母唐卡
    《綠度母》   綠度母坐於蓮花座上,依其本誓,是觀音菩薩因慈悲天下眾生,心碎時掉下眼淚的變化身,所以,綠度母的法相,是一頭二臂,身體是玉青色,纖細而莊嚴。 綠色,是佛的事業部之色。密乘傳承儀軌中,以「綠」色表喻不失無缺,完整圓足的微妙功德。
  • 古天一2020拍賣會 | 「緣起」 唐卡秘境
    綠度母是二十一尊度母之一,被認為是觀音菩薩化身。據經典記載,修持此尊,能斷生死輪迴,消除一切魔障、業障、病苦,並能消災、增福、延壽、廣開智慧,因而受到廣泛崇信。畫面正中,綠度母頭挽高髮髻,正中置有阿彌陀佛,表明其宗教歸屬。
  • 唐卡/Thang-ga
    這是唐卡中最常見的。諸佛菩薩、苯教主尊、種種度母護法、祖師大德等,都可以是畫中的主角。這裡面又分四種:純純一尊佛像;主像周圍還有其他佛像、護法;佛菩薩的生命故事;淨土境。還有一種珍珠唐卡,極少見,山南地區有個昌珠寺,那兒有度母珍珠唐卡,近30000顆寶珠串成,肯定就寶貴啦。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唐卡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就屬沙畫壇城了,它比手繪唐卡需要多得多的天然礦物石磨成粉來細緻操作,需要僧人們在討論好如何工作後就安靜地連續工作數天甚至數月才能完成,完成後,更令人震撼地是,直接毀掉。
  • 劉忠俊:尼瓦爾的唐卡傳奇
    局限於歷史塵霾的淹沒、受阻於雪域交通的艱難,長期以來,我們對尼瓦爾唐卡缺乏詳細的認知。而今,得益於交通順暢、信息傳播靈敏,古老神秘的尼瓦爾唐卡也逐漸清晰在我們的視野裡,其率真而極具生命活力的美感深深打動著觀者。筆者把對古老尼瓦爾唐卡的粗淺認知總結成此文,謬誤之處,還請方家指正!
  • 圖解唐卡佛像
    姬神之歌發表於 2009-3-19 13:01  佛涅槃圖(Parinirvana) 此唐卡表現的是繪釋尊於涅槃(Nirvana)狀況入滅的情景,又稱佛陀示寂圖、臥佛像、睡佛像、寢釋迦。度母是集諸佛菩薩事業、功德之本尊,在西藏及尼泊爾地區,累世以來有許多大修行者均修習此法得到共與不共的成就。二十一度母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以綠度母為總持。
  • 你知道唐卡的功能和禁忌嗎?
    郎卡傑畫派唐卡《白度母》甘孜州郎卡傑唐卡文化有限公司出品唐卡的傳播功能把宗教放在第一位,其題材主要以宗教為主。其次,對藏族歷史的講述也是唐卡的一項重要內容,藏族的很多歷史文化流傳並廣泛傳播開來與唐卡的傳播功能可謂緊密相關,唐卡對西藏地區知識的理解和傳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 三分鐘了解唐卡為什麼那麼貴
    熱貢唐卡的藝術意蘊在熱貢唐卡的筆法中,特別注重神態細節的繪製,以達以情傳神的視覺效果。善相的慈悲之情中也可見幾分含情脈脈的意味,忿怒相亦有幾分憤憤然的神韻,菩薩、度母造型中以大眼、小嘴為特徵,佛陀的造像以眼眸及嘴角含笑為特徵。
  • 唐卡「大威德金剛」賞析
    展示:各種精品唐卡,優秀唐卡工藝品分享:唐卡繪畫技法和各式的唐卡製作解讀:全面的唐卡及藏傳佛教顯密文化在唐卡中,哪一種唐卡畫面氣場最大、最具視覺衝擊力?他的九頭代表大乘佛教的九部經典。九頭分三層排列,下層居中牛頭,有一對水牛角,象徵閻王,亦表示真俗二諦;左右各三頭,象徵憤怒、權威、善靜三種德能;中層為吃人的羅剎頭,名叫「參怖」;最上層為佛頭,面相慈祥和平,為文殊本像。大威德金剛本尊身深藍色,懷抱明妃,九面十八臂十六足,屹立於光焰之中。
  • 西藏唐卡繪畫的主要流派
    總而言之,西藏唐卡藝術,在藏族固有的繪畫藝術基礎上,通過吸收、借鑑印度、尼泊爾和內地中原等地的藝術營養而逐漸形成獨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著名的《佛畫三百幅》、《造像度量如意寶》等繪畫經典完全體現了藏族畫師們的繪畫學與美學觀。他們塑造形象時,主要採用藏族傳統的裝飾手法,把一些繪畫顏料加以配增或減弱,刪除不必要的細節以強調整體效果,充分發揮了線條的色彩美和運動感。
  • 格桑達娃:唐卡一畫三十年, 捨棄今生佛子行
    綠度母壇城,許多壇城也是以唐卡繪畫形式表現的「同時看到八十多幅唐卡精品,不要說在北京,就是在家鄉也很難。」格桑說。白度母彩唐(局部),右手膝前結施願印,左手當胸以三寶印捻烏巴拉花,雙足結金剛跏趺坐。因雙手和雙足各生一眼,臉上有三眼,又稱「七眼佛母」。
  • 唐卡開講之一 ——聖象唐卡、佛本生故事唐卡及曼陀羅唐卡
    本文擷取葉星生先生《唐卡》著作中的部分內容,主要對唐卡的題材和內容加以介紹,企望讀者對唐卡藝術有深入的了解。
  • 修綠度母法的好處,超乎你的想像!
    /s/blog_44f89b050102drnj.html頂禮偉大的綠度母祈請偉大的綠度母!他就將這個夢境告訴了他的上師,他的上師就說:「哦!這是一個很不好的夢境,這是一個你會死亡的徵兆,不過你不用害怕,我有一個殊勝的口訣,就算你身體都肢分斷掉了、分離了,我還是可以讓你復活!」於是,傳給他度母法門。因此,他就遵照上師的囑咐,修持了甚深的度母法門,這樣修持了11個月後,他親見了度母,並且延長了10年的壽命。當這位老格西到了六十歲的時候,他希望能再延長壽命。
  • 清華藝博呈現唐卡與造像之美,包括沈從文捐贈的降龍文殊
    公元七世紀中葉,佛教從印度和唐朝漢地傳入西藏,與本土的苯教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藏傳佛教。唐卡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捲軸畫,是藏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有一批十七至二十世紀的唐卡精品,包括反映本尊題材的大威德金剛,充滿圖像志含義的吉祥天母,黑唐技法的財寶天王,以及沈從文先生所捐的降龍文殊等。首都博物館為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收藏有近兩萬件古代金銅造像,此批精美的造像既體現出北京地區佛教發展的特色,又展示了我國漢藏兩系佛教藝術演變的全貌,深受廣大佛教藝術研究者及愛好者的推崇。
  • 甘南藏族唐卡
    甘南藏族唐卡的歷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早期,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修建布達拉宮等大型宮殿,促進了藏族繪畫藝術的發展,在此情勢下,藏族唐卡應運而生。藏族唐卡多在純棉布上繪製,也有在羊皮上繪製的,有絲繡和綢貼絲縫的彩色唐卡,也有版印的單色唐卡,其畫芯和裝裱離不開棉、麻、絲、帛。甘南藏族唐卡畫幅大小不一,大者幾十平方米,小者不足零點一平方米,繪畫顏料多為礦物質和金銀等。
  • 湛然2018年春拍明日舉槌,特色專題推"梵心軒藏唐卡"
    從11世紀泛克什米爾至15世紀古格王朝風格及罕見的帶苯教等風格的精美肅穆的唐卡。梵心軒藏唐卡預展現場 ▌其中,最為耀眼的屬四臂觀音間唐唐卡,此幅唐卡畫面內容十分豐富,中央主尊繪四臂觀音菩薩,左側為綠度母,右側為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