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已經成為當代人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但「地鐵」的英文翻譯似乎在中國沒有被統一起來。拿中國最大的兩座城市舉例:
今天就跟大家扒一扒「地鐵」的英語歷史。
世界上第一條地鐵是1863年在英國倫敦建成的,叫做「Metropolitan and District Railway」(都會區鐵路),連接倫敦的 Westminster(威斯敏斯特區)和South Kensington(南肯辛頓區)。
但是英國人既不把地鐵稱為subway,也不稱為metro,而叫做underground。
underground原意是「地下的,隱秘的,秘密的」,但由於這個詞比較長,口語中人們常說tube。因為在倫敦的地鐵當時看上去就像根管子。
Subway
我們國內熟悉的subway[sbwe]在美式英語中是最常見的,美國人常用。
而美式與英式稱呼之所以不同,還有這樣一段歷史淵源:
美國的第一條地鐵並不是在紐約或是華盛頓,而是於1897年在波士頓通車。那時美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正處於巔峰狀態,所以為了和英國徹底區分,用sub代替了under,way代替了ground,用subway表示地鐵。
這裡要注意的是,subway 在英式英語中指「行人從街道的一邊穿行到另一邊的地下通道」,即「地下通道」,而非地鐵。它還有一個同義詞叫 underpass 英[ndpɑ:s],美[ndrps]。
北京,在20世紀70年代,就作為國內第一個城市,開通了地鐵;
而它選取subway作為地鐵名稱,想必是與當時的國際環境有關。
Metro
metro表示地鐵,法語國家一般說metro,而這個詞也確實起源於法語。
最初,「地鐵」在法語裡叫做「métropolitan」,簡稱為「métro」,後來被英語吸收後,成為了如今的「metro」。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城市的地鐵,都稱為metro。
除了上面提到的,國內其他城市的地鐵,也有不同的表達。
比如:
香港地鐵是Mass Transit Railway,簡稱MTR;
臺灣地鐵是Mass Rapid Transit,簡稱MRT。
不管是出國學習還是旅遊,
乘坐地鐵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起來學習更多有關乘坐地鐵的地道表達吧!
01
subway 地鐵(美國)
underground 地鐵(英國) = tube
metro 地鐵(非英語系國家)
e.g.
The subway is crowded during the rush hour.
尖峰時間段坐地鐵特別擠。
rush hour 上下班尖峰時間段
02
ticket vending machine (TVM)售票機
vending 售賣的
vend 出售
This ticket vending machine is under maintenance.
這臺售票機在維修。
maintain 維修(名詞形式maintenance)
03
subway line 地鐵線路
line 路線
I need to take subway line Two.
我得去坐地鐵2號線。
04
transfer 換乘 = change
transfer station 換乘站
Is it the right station to transfer?
是在這一站換乘嗎?
05
How many more stops before we reach the Time Square?
= How many stops left before we reach the Time Square?
去時代廣場還剩下多少站啊?
06
I'm going to the Exhibition Center. Should I get off here?
我要去會展中心,我應該在這裡下車嗎?
07
exit 地鐵出口(通常會標記為ABCD)
Exit B is 30 meters away in that direction.
往那個方向走30米就是出口B了。
08
地鐵太擁擠,如何讓別人挪一挪?
較為口語的說法:
Scoot over, please! There isn't enough room for me.
麻煩挪一下,這點空間我坐不下。
比較禮貌和正規一些:
Could you move over a bit please?
您能稍微往旁邊挪一點嗎?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你學會了嗎?下次繼續分享更多實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