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系中國傳媒大學2017級新聞學(數據新聞報導方向)王思涵同學的可視化軟體工具與應用課程的結課作業。近一段時間,白楊數新觀察將推出系列結課作品,請大家持續關注,同時,歡迎可愛的大家批評指正!
隨著近幾年中國票房的崛起和電影市場的開拓,電影銀幕的數量和類型都在不斷變化。今年7月份,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報告,其中指出,我國電影院銀幕總數躍居世界第一,
全國共擁有60079塊屏幕。伴隨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IMAX廳、杜比影廳用巨大的屏幕、環繞立體聲和清晰的畫質帶給人們更大的沉浸感。
或許,我們此時不會想起小時候拿著雪糕坐在院子裡面看露天電影的日子,遠處有人手搖著放映機把電影畫面投在白色牆壁上。但這麼多年來,電影銀幕的變化從沒有停止。
一、屏幕的物理規格與現在給人沉浸感的寬銀幕不同,
最早的電影銀幕寬高比為4:3,人們並不知道在愛迪生實驗室工作的Dickson為什麼選定了這樣的圖像比例,但1909年35mm膠片、帶有四孔高度的4×3畫面寬高比還是在美國普遍流行開了。
為在膠片上給音軌留出空間,1932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投票認可了1.375畫面寬高比例,即
學院畫面比。還有一說,這個比例是在計算人眼可觀察的橫縱範圍後確定的,保證畫面比例與人眼觀測範圍相對應。
20世紀50年代,電視的崛起使得電影業產生動蕩,電影公司設法改變銀幕比例以謀出路,1952年畫面比為2.59:1的宣傳片《這是寬銀幕立體電影》出現,引發了行業內的寬銀幕之爭。
1.66:1、2.35:1、1.85:1、2.20:1、2.76:1的寬高比相繼出現,豐富了電影的審美取向。如今,大部分電影採用1.85:1或2.35:1的比例,2016年美國上映的電影中有71%的寬高比為2.35:1,20%的寬高比為1.85:1。
20世紀80年代,美國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的工程師KernsH. Powers建議採用
16:9寬高比作為折中,最終這種比例成為DVD等影音產品的默認屏幕寬高比。
有意思的是,儘管電影的長寬比不斷在變化,但現在的電影院卻難以滿足需要。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採用比例為2.20:1的70mm IMAX膠片拍攝,相比一般的IMAX電影,畫質更為清晰,展示的場面更加宏大,但國內只有兩塊這樣的屏幕。退而求其次,即使是寬高比達到1.43:1的雷射IMAX屏幕,國內也只有三家電影院擁有,分別在昆明、哈爾濱、東莞。無福的觀眾只能去看1.375:1的普通IMAX屏幕了。
除了對寬高比的挑戰,還有電影試圖突破屏幕的技術水平。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
採用「4K+3D+120幀」拍攝,而國內大部分電影院最多承擔60幀/秒規格的電影,即使是杜比影院也只具備「2K+3D+120幀」的放映格式。「4K+3D+120幀」的CINITY影廳大部分正在建設中,截止《雙子殺手》上映的10月18日,安裝完成的CINITY影廳國內也只有14家,其中包括北京3家,深圳、武漢、重慶各2家,上海、廣州、成都、福州、蘇州各1家。
反觀電影及銀幕的發展,電影從黑白到有聲彩色,銀幕比例從4:3趨向於超寬,銀幕規格從普通到雷射、IMAX,再到「4K+3D+120幀」,銀幕規格的變化與技術的發展將現實世界逐漸還原給大家,給觀眾的觀影帶來更大的沉浸感與滿足感。
二、屏幕的放映地區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瑪斯在上海美商居旅地(今海寧路乍浦路口)建立了中國第一家電影院——虹口大戲院,中國的第一塊正規的電影銀幕在上海誕生了。雷瑪斯後又分別於1909年、1910年、1913年在虹口區建成了維多利亞影戲院、愛普廬影戲院和愛倫影戲院。
1920年左右建立的影院多選址於蘇州河以北的虹口地區,據統計,僅海寧路交叉口附近就分布著五六家電影院。虹口區靠近工業區,移民人口眾多,建造成本的低廉吸引電影商在此地積極修建電影院,形成了遠離租界的「娛樂次中心」。
後因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位於交戰區的虹口地區16家電影院相繼被摧毀,出於經濟和安全的考慮,大部分電影院移至公共租界地區。
在30年代中期建成的40家電影院,大部分都坐落在租界裡,在電車或其他公共車輛可直達的範圍內。
同時,30年代上海影業學習美國電影放映業的
「輪次」制度,即根據出價的高低,得到影片的首映權和專映權,影院分為首輪、二輪、三輪、四輪等,靜安寺附近高檔別墅區的電影院最為高檔,中檔電影院有蘭心、融光,票價較低,檔次更低的三輪以下電影院包括威利、辣斐等,觀眾以普通市民為主,至此電影院分布形成了錯落有致、輪次分明的網絡。
正規劇院的出現使得電影在中國中下層市民階級中得到迅速普及,1930年代,電影在中國從南到北,由沿海到內地,逐漸流傳開來。但由於戰爭頻發、社會動蕩,大多影院被外國人控制或轉手,能苟延殘喘下來的並不多。
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電影放映業重新開放,觀眾人數迅速增長,電影銀幕數量增加,但分省而治的電影發行分割了整個電影市場,使得影片無法自由流通,製片、發行、放映三者之間分配不合理。
2001年,國家廣電總局、文化和旅遊部聯合頒布《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變單一多層次發行為
以院線為主的一級發行,發行公司和製片單位直接向院線供片,
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和管理的電影院開始出現在全國各地。根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網站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共有48條電影院線,共10438家影院,而單一發行獨立經營的老電影院幾乎銷聲匿跡了。
遍布全國的院線品牌
拉動了中、小城市的票房數量和觀影人次,主力院線逐漸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沉降,小城市的電影消費需求開始發力。藝恩數據發布的《2018中國電影市場城市熱度趨勢報告》顯示,2013-2018年間,一線城市的票房佔比從24.5%跌至19.4%,二線城市從44.2%跌至39.3%,三、四、五線城市雖佔比不大,但卻在不斷增長,總體佔比從31.3%升至41.3%,增速處於高位,具有較大發展潛質。但在差距縮小之時,仍有許多貧困農村地區面臨著電影院減少或沒有電影院的狀況。
2018年,作為國家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中的一部分,
「天堂電影院」公益項目誕生,發起者程城團隊與投資方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搭建起作為半永久場地使用的大型帳篷,配備好所有放映設備,並提供上百部正版片源。一切就緒後,電影院全權移交給當地人使用。至2019年底,他們已經在新疆塔什庫爾幹、西藏拉薩、四川涼山等十一個地方搭建了小型影院,供人們觀影。
今年7月份,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報告,其中指出,我國電影院銀幕總數躍居世界第一。2018年,我國電影院共擁有銀幕60079塊,比2012年增長3.6倍,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9303塊屏幕,增長率為18.32%。
屏幕數量的增長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觀影人數的增加和電影市場的擴大。2018年,我國票房為609.8億元,相比2017年增長16.37%,全年觀影人次17.17億,同比增長5.9%。在2013年,我們以為《人在囧途之泰囧》的12億票房就足以代表中國市場的潛力和電影票房的崛起,但誰也沒想到,在2019年的票房排名中《泰囧》已下跌到47位,其間,「暑期檔」「春節檔」推出的《捉妖記》、《美人魚》、《流浪地球》等影片接連成為票房奇蹟,但又被後來居上的電影推下神壇。通過爆款電影票房的不斷攀升與覆蓋,我們對於電影市場潛力的認知一次又一次被刷新。
但在風光的數據背後,
有我國強大的人口基數作為支撐,若按人均觀影次數計算,我國仍然處於較低水平。根據中國電影家協會發布的《2019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2018年中國人均觀影人次為1.23,接近日本的1.33,但與北美的3.59和韓國的4.24還有較大的差距。
人均觀影次數的低下的同時,中國人均銀幕數量也處於較低水平。根據2018年北美人口和美國電影協會(MPAA)統計的北美銀幕數量,我們可以得知,北美地區每8971人擁有一張銀幕,而中國每23219人才擁有一張銀幕,如果僅以城鎮人口計算,每13837人擁有一張銀幕,仍然與北美有近一倍的差距。
電影屏幕的增多自然也
不意味著影片放映數量的增多,據統計,2018年中國共上映516部新片,但美國卻有758部電影上映,中國2018年上映的電影數量甚至比不上美國2009年上映的電影數量多。
究其原因,這與我國
院線品牌的同質化和電影壽命的短暫有關。對比近期萬達影城和珠江金逸影城的排片,我們發現其放映的電影基本是相同的,這導致人們在固定時間內可選擇的電影數量大大降低。我國的電影壽命(是指影片在影院及其他渠道合法放映的時間)也非常短,一般為15-35天,片方和院線會根據電影的上座率決定其是否下架,個別電影如《戰狼2》因過於火爆而使其在影院放映的天數達到了94天,但中國除了院線放映外,並無太多其他放映渠道。而美國一部電影的壽命可以達到一年半到兩年,影院放映、付費頻道、零售DVD等方式,使得其在線播放和上映的電影數量和種類大大增加。
由此可知,電影屏幕數量的增加無法完全概括國內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和觀眾觀影水平在世界中的位置,但那些已有的改變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豐富與多樣的未來。銀幕物理規格的變化引領我們進入寬闊真實的電影世界,而電影院的普及使得更多人有機會感受銀幕的巨大魔力,不斷更新的銀幕數據更是表示我國電影正在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數據來源:因為我很喜歡看電影和書,打算以此出發探索選題內容。之前想了三個方向:電影院數量、電影的審批、文本內容分析。
電影院數量這個選題原本是想整理全國大、小城市電影院的數量,和國外對比,來展現國內電影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觀眾觀影水平的不均衡。但在我查資料之後,發現現在二三線城市電影院數量增長,反而是大城市將要達到飽和。
電影審批這個題,是來源於我在國家電影局看到的公報,他們會把每個月審批通過了什麼電影公布出來,我想去算一下真正上映的和審批通過的比例,以及統計審批通過電影的類型和內容。但有些電影網絡上仍然搜不到信息,而且這樣的審批與國家的政策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我放棄了這個選題。
第三個想法是文本內容分析,比如改編電影、系列電影電視劇、諜戰片或者作家文本分析,這個看上去很有意思,但因為工作量很大,而且沒有相關的數據,所以我也放棄了。
最終,我重新查找和整理了電影院數量那個選題。
資料搜集過程我一般會在微信公眾號、網上搜尋引擎、圖書館書籍、論文這四個方面搜索資料。
微信公眾號和網上的搜索大多都是關於電影票房的分析,因為我覺得現在關於電影票房數據新聞的選題非常多,我無法做出最優秀的作品,所以在看資料的時候儘量避開了和票房有關的信息。
我在圖書館借閱了《品牌影院經營——上海大光明光影80年》、《院線經營管理》、《大光明·光影八十年》、《2013中國電影市場報告》、《縣級影院建設與改造問題研究》、《空間與記憶 中國影院文化研究》、《電影票房營銷》等幾本書,從中了解電影院現狀,尋找思路,把有趣的地方標記並記錄下來,同時記下其中的數據和數據來源。正文中關於上海上世紀電影院的地理位置狀況就是我從《品牌影院經營——上海大光明光影80年》發現的,我還從書籍的注釋中找到了一些電影數據網站,比如MPAA(美國電影協會)、NATO(美國影院業主協會)、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等國外數據信息網站。
關於電影院的論文,我也閱讀的比較多與雜。因為還沒找準具體的方向,所以關於電影院的發展歷史、去電影院的心理動因和全國電影院現狀的論文都讀了比較多。
我把所有有趣的點和思路整理到一個word裡面,包括電影建築的變化、歷經風霜的電影院、好萊塢八大片廠電影院、2001年《關於改革點映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電影院賺錢的幾種方式、家庭影院汽車影院……最後,我捨棄與補充了其中的某些點,形成了第一版選題思路。
期間,我還向中國電影家協會索要了中國每年電影上映數量的具體數據,因為各商業平臺統計的數據有出入,我需要一個最準確的數據,但並未得到回覆。
確定內容框架的過程由於電影院這個題很大,能說的方面很多,所以我前後反覆,修改出三版內容思路。
第一版的主題是人們為什麼去電影院,主要從歷史角度分析電影院的出現的原因,寫現代電影院的環境和技術,以及大中小城市電影院的增長狀況。在詢問過老師的意見之後,覺得思路太散,沒有統一的主題,所以我又修改,打算通過一個關鍵詞把各部分串起來。
第二版以電影銀幕變化為主題,主要寫屏幕的物理規格、屏幕的放映內容和屏幕的放映地區。第三版想講述銀幕和票房數量增長背後的問題,比如人均銀幕數量低下、電影放映數量低下、人均觀影人次低下、電影票價位高等。
當時,對於第二版和第三版的思路,我無從抉擇,覺得第二個更有意思,第三個數據更紮實,在詢問老師後,選擇了更有意思的第二個。
文字稿和圖片基本完成後,我再次詢問老師的意見,修改了二三部分的結構,使得邏輯更加通順。原本第二部分中,我只寫了1930年代的上海電影院位置和2001年之後的院線制,忽略了中間的跨度,所以我又查找了院線制出現之前電影院的狀況,做了過渡。原來的第三部分中有大量的數據,其密集程度會讓讀者反應不過來或者覺得無趣,所以,我在之前「人均銀幕數量、電影放映數量、人均觀影人次、電影票價位高」的基礎上,加了人們對當今電影市場發展迅速的感受,並去掉了電影票價這一部分,使得數據變得鬆散,更容易閱讀。
視覺呈現的選擇我在寫文字稿的時候就考慮到了作圖的內容和排列的位置。隨著這門課的開展,我一直在思考文字與圖片的關係,一開始我覺得先把數據可視化比較重要,所以先做圖後寫稿件,導致文字質量不高,後來課上進行作業展示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圖片其實沒那麼重要,它起到的是解釋與說明的功能,是對文章的錦上添花,無需太過注重能否做出炫酷的圖片,所以我後來以文字為主,在此基礎之上再作圖。
這次作業中,我一共做了六個圖,包括每個年代不同的銀幕比例、cinity杜比60幀影廳的數量、上世紀30年代上海影廳建立的位置、天堂電影院建立地點與時間、銀幕數量變化、中美電影上映數量差距。
我在一開始就注意到了風格的問題,所以對字體進行了統一,但因為圖片素材不一樣,有的是卡通圖片,有的是老舊的地圖,有的是軟體導出的數據圖,所以風格和形式上還有很大的差距。
我後來又根據老師的意見對每一張圖片進行了修改。比如第三張圖是1930年代上海的地圖,因為是在下載的地圖上直接加的點,原地圖上有很多雜亂的標識和線,導致我標上去的點不夠突出。修改的時候,我用PS把原地圖上的標記去掉了,並改換了我標上去的圖標形狀,改成與老舊地圖風格符合的圖案。為了突出這些點,我還把附近區域變為高亮。
寫在最後因為感覺這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我比大家都要提前開始緊張和想選題,覺得可以用時間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找到一個好的選題相當於成功了一大半,但由於我需要往下推進,所以必須在固定的時間內定出選題思路,儘管這時候想出來的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我真的無法在距離ddl只剩一周的時間內完成這一系列操作。我通常會通過反覆不斷的修改,來使作業更加完美,彌補前期選題可能不夠優秀的缺點。儘管我在上周上課的時候又萌生了新的想法,但看著僅剩一周的時間和其他的ddl,我望而卻步,只恨自己沒有在最初想到它。
但在整個作品創作中,我對數據新聞的製作流程和其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掌握了許多找數據搜資料的技巧以及對軟體的運用方法。最後,特別感謝在作品製作過程中幫助過我以及提供意見的老師和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