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導演搶灘大銀幕 如何成為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

2021-01-14 人民網娛樂頻道

原標題:導演新人如何成為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

近期,導演新人集中湧現,帶著風格各異的作品搶灘大銀幕:張嘉佳執導的《擺渡人》和王寶強執導的《大鬧天竺》票房成績不差,卻因邏輯混亂等問題遭到吐槽;攝影師宋曉飛和錄音師董旭首次擔綱導演拍攝的《情聖》用黑色幽默探討婚戀和人生,引爆了話題效應,成為賀歲檔的票房黑馬;與這些市場熱鬧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張大磊的導演處女作《八月》在眾多文藝青年的翹首企盼中登陸院線,卻遭遇市場冷遇,陷入高口碑低排片的尷尬境地。這些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導演新人的關注。電影新力量如何成長,才能對中國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產生更加積極的作用,值得思考。

行業洗牌:新導演數量激增

曾幾何時,中國電影導演「青黃不接」,電影投資還需要「四處化緣」。追溯到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開啟了中國商業大片的先河。此後,在近10年之中,每一年電影市場的票房問鼎之作幾乎清一色都是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在社會乃至國際上獲得熱烈反響的作品也大多出自傳統電影人之手。然而,近年來,隨著電影市場越來越開放,再加上各種政策的扶持和資本的青睞,越來越多導演新力量開始嶄露頭角。

2011年,雖然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以6億元奪得了國產電影的票房冠軍,但滕華濤導演的《失戀33天》以史無前例的3.2億元票房成績創造了中小成本電影「黑馬」神話,給人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同一年,青年導演張猛的《鋼的琴》和杜家毅的《轉山》等作品也以精湛的品質和較高的完成度引起業內注意。不過,這幾個零星青年電影人及作品的湧現,還只能算是代際更迭跡象的一股暗流。2012年烏爾善導演的《畫皮2》以7億多元票房創造了當時國產片的歷史最高紀錄,6個月後,徐崢導演的《泰囧》又以投資不過三千萬元、上映68天、票房12.7億元的瘋狂票房收割率,成為中國電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的節點。從那時開始至今,新導演蜂擁而至,且大致分兩類。一類是非科班出身的跨界導演:演員出身的導演有徐崢、趙薇、鄧超、吳京等;編劇出身的導演如薛曉路、刁亦男、楊慶、田羽生;暢銷書作者轉行而來的有郭敬明、韓寒、落落、張嘉佳;歌手導演有崔健、周杰倫;做微電影起家的有肖央;話劇出身是閆非、彭大魔、周申、劉露;主持人導演有何炅以及正在籌備新片的蔡康永;影評人導演如執導《呼吸正常》的李雲波;甚至還有經紀人導演,如黃曉明的經紀人黃斌拍了《何以笙簫默》。另一類是科班出身的電影新人,如《邊境風雲》《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導演程耳、《繡春刀》的導演路陽、《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導演田曉鵬、《路邊野餐》的導演畢贛、《誰的青春不迷茫》的導演姚婷婷、《一句頂一萬句》的導演劉雨霖等。截至目前,票房第一梯隊的成員大換血,主要來自這批新生代導演群體。從電影數量來說,佔大多數的也是這些人的作品。

新老合作:傳統電影人為新力量保駕護航

新導演的層出不窮、躍躍欲試,改變了中國電影人才的產出方式,傳統的代際劃分也成了明日黃花。包括曾經以影像美學革命、精英話語意識和文化反思而佔據銀幕三十年的第五代導演,以個體話語解構家國敘事的第六代導演在內的傳統電影人往往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成長過程,要麼是經過周期較長的學院派培養,要麼紮根劇組,從助理導演、副導演做起,一步一步走向大導演。而眼下崛起的新導演群體則大多略去了這個漫長的學習過程,進入了成長快車道。尤其是自帶粉絲、性價比高,卻缺乏實踐經驗、電影藝術水平有限的跨界導演,往往會搭配一位全能的傳統電影人監製來把關,邊拍邊學習。如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由關錦鵬監製,楊慶的《火鍋英雄》由陳國富監製,《西遊·降魔篇》周星馳全力扶持郭子建,程耳的《邊境風雲》由寧浩監製,張藝謀給自己女兒張末執導的《28歲未成年》監製,《擺渡人》由王家衛監製。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黃建新,最初自己做導演,後來轉行做監製,全力扶持電影新人,監製了《萬萬沒想到》《憤怒的小孩》《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等作品。畢竟,時代語境已經發生了變遷,這是客觀事實。傳遞新一代觀眾的情感與生活體驗,單依託老一輩電影人恐怕難以實現。這種老一輩電影人與新電影人的良性合作、對話、互補甚至「交接」,對中國電影的未來是大有裨益的。

利弊反思:貢獻上票房大於藝術

導演新人不斷冒尖,是市場需求使然。時代的變遷、產業化的深入、創投主體的多樣化、大量熱錢的湧入是行業洗牌重要的幕後推手。這一批新導演完成了中國電影導演歷史的翻頁,成為中堅力量,使新的作品形態、電影類型、創作方法、話語方式不斷走向市場前臺,調動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形成文化熱點和輿論焦點,實現了中國電影面貌的革新。

導演新人的電影在商業院線上獲得驕人的票房成績自然不在話下,近兩年湧現的一些作品藝術水平也有所提高,尤其是在藝術電影、紀錄電影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湧現了《心迷宮》《路邊野餐》《長江圖》《黑處有什麼》《喊·山》《塔洛》《清水裡的刀子》《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口碑之作。女性導演的隊伍也有所壯大,從較早的趙薇、黃真真、金依萌、薛曉路到近期的劉雨霖、姚婷婷、張末、王一淳,為被雄性荷爾蒙籠罩的中國電影注入了一股清新美好的能量。

由於多依託明星效應與粉絲經濟,選擇快銷題材迎合觀眾口味,導演新人創作出佳作的概率不大。他們的導演藝術水平普遍稚嫩,電影敘事技巧和拍攝方法不熟練,作品的票房貢獻大於藝術貢獻,導致爭議纏身、話題不斷,如分別因《擺渡人》《大鬧天竺》成為眾矢之的的張嘉佳和王寶強就是例證。電影新生代的創作主要偏向於中低成本的愛情片、喜劇片、公路片及玄幻魔幻題材,有藝術、有文化內涵、有現實表達、反映普通人生活的電影太少。這就暴露了新導演群體存在的問題:缺乏直面現實的勇氣,在資本面前無法保持自主性。要解決這些問題,新導演們在投身創作之前必須弄清楚「拍什麼」「為誰拍」「跟誰一起拍」的問題。作品要服務觀眾,就必須直面現實,紮根生活,這樣才能獲得切實的藝術體悟和創作動力。面對資本的誘惑,我們應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不能被其牽著鼻子走,不能被商業市場的表面繁榮衝昏頭腦。正所謂「藝文不貴,徒消工夫」,也就是說任何受人矚目的優秀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人應秉持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捨得下功夫去打磨作品,這樣才有可能拍出有意義、有價值的新經典,引領著中國電影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作者:玄莉群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責編:鄒菁、蔣波)

相關焦點

  • 如何讓新人導演直面真實的電影市場,中國青年導演聯盟啟動
    該活動由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辦,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蔥計劃、中國、烹鮮聯盟、導演幫聯合承辦,聚焦新人導演的生存現狀和創作環境,從投融資、製作、宣發、影節、策展等電影產業鏈各環節全面介入,探討他們的健康成長方式及如何為其賦能。活動分為主題演講、圓桌沙,中國年導演聯盟啟動儀式三大環節。
  • 電視導演搶灘大銀幕 一拍就「杯具」?
    高希希導演的電影《襄陽》拍少年孔明N新晚  閩南網8月15日訊 近些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迅速崛起,大銀幕上散發的誘人「錢景」也愈發呈現,許多電視名導也按捺不住了,紛紛轉投大銀幕。不過,儘管有滕華濤導演的《失戀33天》此類「奇葩」曇花一現,但畢竟術業有專攻,電視劇拍得好並不見得也能在電影院裡呼風喚雨。滕華濤票房奇葩型  在近年來進軍大銀幕的電視劇導演中,滕華濤無疑是一朵「奇葩」。
  • "結婚吧""衝上雲霄" 熱門電視劇主創搶灘大銀幕
    原標題:熱門劇搶灘大銀幕   「老班底」+「新血液」     年增長率超過30%的中國電影市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創作者前來搶灘,熱門電視劇的主創就是其中之一。昨天,有兩部改編自熱門電視劇的電影《衝上雲霄》和《咱們結婚吧》在京宣布了上映檔期,分別將於2月19日和4月9日登陸大銀幕。參照《將愛》、《武林外傳》的成功經驗,《衝上雲霄》和《咱們結婚吧》均保留了電視劇的主力班底,並在此基礎上邀請有名氣的「新鮮血液」加盟,力圖聚攏更多的人氣。
  • 香港導演中堅力量陳木勝電影排行榜
    陳木勝是香港優秀的導演,雖然不如他半師半友的杜琪峯、陳嘉上等導演那麼成就耀眼經典眾多,拍片數量也不算高產,但依然是值得一提的香港電影界的中堅導演之一。陳木勝導演拍片至今,已經執導 多部電影,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堪稱精品。
  • 貓眼參加金雞電影創投大會,助力中國電影儲備中堅力量
    這並不是貓眼第一次站在新人導演身後,近幾年貓眼參與出品或宣發的《風平浪靜》《我不是藥神》《少年的你》《來電狂響》《驢得水》《老師·好》《「大」人物》《送我上青雲》《受益人》等莫不是新生代導演的作品。
  • 新人導演會是國產電影「救星」嗎
    據統計,2019年一共有二十多位新人導演攜電影亮相大銀幕,而其中絕大多數均為處女作,在電影節創投單元和各類青年導演扶持計劃的助推下,這些初生牛犢的新人導演們最終能夠脫穎而出,通過拍攝兼具商業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向市場交出一份份滿意的答卷。
  • 演員、作家、歌手轉戰大銀幕,跨界導演哪家強?
    2021元旦檔的大銀幕舞臺上,也有一部演員跨界導演的處女作亮相。這就是 「常氏相聲第四代傳人」、開心麻花籤約演員常遠,執導的《溫暖的抱抱》。「笑」果有餘,口碑不足,讓影片票房續航能力打了折扣。當然,三天破五億的戰績,在導演處女作範疇內,可以獎勵一朵小紅花。 除此之外,編劇、歌手、網紅、剪輯師等職業中,亦有不少人成為大銀幕導演。
  • 娜丁·拉巴基:最美女導演,如何讓電影成為改變世界的「武器」?
    五一小長假,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成為票房黑馬。這部電影被人喻為「催淚彈」,不僅好看,還很有內涵,在打動觀眾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思考。這部好看的電影出自於一位美麗的女導演之手,她就是娜丁·拉巴基。
  • 電影大咖、港臺導演、新人導演紛紛入局,誰將主宰網劇江湖?
    今年夏天,網劇在口碑上迎來了「大爆發」。在豆瓣上,《白夜追兇》的評分高達9分,成為今年以來口碑最好的劇集。《河神》、《無證之罪》、《殺不死》、《花間提壺方大廚》等劇,豆瓣評分也超過了8分,將一眾熱播電視劇遠遠甩在了身後。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的網劇已經迎來了「爆款元年」。網劇口碑的大爆發,一方面是因為投入和體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大量湧入的創作人才。
  • 導演陸川:西安是中國電影崛起的重要城鎮
    作為本屆絲路電影節的特別推薦人,著名導演陸川對西安的電影土壤給予了高度評價。在記者的專訪中,他認為西安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福地,因為當年的西安電影製片廠以及吳天明導演的一力提攜,第五代導演的才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綻放,由此開啟了中國電影走向繁榮的一扇大門。
  • 站在新人導演身後,貓眼如何助力小體量影片成為黑馬
    目前,該視頻點讚量達到了22萬,不少網友評價「真演員」、「直擊人心的力量感」、「一定要去貢獻票房」。 貓眼希望讓更多優秀新人導演辛苦拍出的作品能被市場看見。」貓眼娛樂總裁顧思斌受邀參加第33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時表示。
  • 恐怖經典《龍捲風》翻拍 《壯志凌雲2》導演執導
    恐怖經典《龍捲風》翻拍 《壯志凌雲2》導演執導 時間:2020.06.2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9表彰大會主題公布
    本屆導協表彰大會主題定格「依舊滾燙」 電影人和觀眾攜手前行,全中國數萬塊銀幕重新亮起,「影院復工後的第一個50億」的出現,讓各界看到中國電影產業鏈各個環節上「依舊滾燙」的熱愛之心。「依舊滾燙」這四個字,提綱挈領地展示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9年度表彰大會的主題以及中國電影界從內到外的精神內核。
  • 中國青年導演電影中的女性群像:如何對社會現實進行回應
    中國青年導演電影中的女性群像:如何對社會現實進行回應 2020-09-27 14: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銀幕」與「小屏幕」如何切分電影蛋糕?
    疫情終將消散,但去核心化的多媒介市場發展趨向勢不可擋「大銀幕」與「小屏幕」如何切分電影蛋糕?  新冠肺炎疫情對人民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宅家現狀促使春節檔七部電影集體撤檔,這既是疫情當前的無奈之舉,又為電影向新媒介布局提供可能性,院線電影的觀影場域轉型問題由此似乎迫在眉睫。  實際上,春節檔電影在疫情發生之前的營銷時期,就已出現和短視頻、直播等與院線大銀幕相悖的終端小屏媒介平臺的聯姻。
  • 網絡電影行業「唯一100%戰績的導演」是如何煉成的?
    而導演張濤自此開始便成為常勝將軍,從《道士出山》系列到《陰陽先生》系列到《墜龍事件》再到《金三角大營救》、《民間奇異志》和《奇門相術》,從未有敗績。 在導演與編劇身份之外,他還承擔著影片出品人與總製片人的責任,對影片製作過程有著極強的把控力,按照嚴格的影視工業化流程進行管理,保證拍攝過程的順利進行。 這些因素不僅促使張濤持續創作出好作品,同時也讓他成為行業的中堅力量,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 網絡電影行業「唯一100%戰績的導演」是如何煉成的?
    而導演張濤自此開始便成為常勝將軍,從《道士出山》系列到《陰陽先生》系列到《墜龍事件》再到《金三角大營救》、《民間奇異志》和《奇門相術》,從未有敗績。在導演與編劇身份之外,他還承擔著影片出品人與總製片人的責任,對影片製作過程有著極強的把控力,按照嚴格的影視工業化流程進行管理,保證拍攝過程的順利進行。 這些因素不僅促使張濤持續創作出好作品,同時也讓他成為行業的中堅力量,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從奇幻、科幻到動作片,持續不斷的類型突破「我的心很大你知道麼?
  • 她們的電影——關於那些新人女導演們
    如果說近期有什麼國產電影是必看的話,我一定會推薦《過春天》。一部不一樣的青春片,題材很特別,講述了一個穿梭在香港與深圳兩地的十六歲少女的故事,劇情豐滿,情緒乾淨。你很難想像這是一個新人導演的處女作。導演白雪是新人,本碩都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時也是第二屆CFDG中國青年電影導演扶持計劃(暨「青蔥計劃」)的前五強。
  • 從張藝謀到林超賢再到文牧野,中國導演2018生存現狀
    在這一年,內地電影市場悄然完成了一場商業電影由老年到中年的交接。在此之前,張藝謀、馮小剛、徐克等老導演牢牢霸佔內地商業電影的票房榜首,《金陵十三釵》《唐山大地震》《龍門飛甲》等影片也成為內地電影市場的中堅力量。 然而內地電影市場的局面卻在2012年迎來了一場變革。
  • 是枝裕和麻痺中國電影,他們日本現在是如何成為電影大國的
    文/馬慶雲剛剛結束的坎城電影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藉電影《小偷家族》摘得金棕櫚大獎。在本月21號,他接受日本「時代周刊」之稱的《AERA》專訪時候說,日本別再做電影大國的夢了,日本根本就不是電影大國,看看人家中國,在坎城搞各種年輕導演的交流,而我們日本什麼鳥活動沒有,青年導演已經滿足於日本本土,沒希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