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導演電影中的女性群像:如何對社會現實進行回應

2020-11-25 澎湃新聞

中國青年導演電影中的女性群像:如何對社會現實進行回應

2020-09-27 14: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女性或許將真正成為「可見的人類」中的一部?女性的電影、電視或許將作為一種邊緣文化而成為新生的公共空間中的一元?

在發表於1994年的《不可見的女性: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與女性的電影》的結語中,戴錦華教授做出了此番預言式的詰問。「今日之中國無疑正經歷著一次歷史性的巨變,正在艱難地通過一個歷史的隘口。在急劇的現代化與商業化的過程中,女性的社會與文化地位正經歷著悲劇式的墜落過程。

中國的歷史進步將在女性地位的倒退過程中完成。一種公然的壓抑與倒退,或許將伴隨著一次更為自覺、深刻的女性反抗而到來。」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中國社會無疑正在經歷一次「更為自覺、深刻的女性反抗」,而中國新生代導演所呈現的一批女性群像,則可看作對此社會現實的創作回應。

對上一代/傳統的割裂與反叛

在中國青年導演構建的女性群像中,還有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類型,就是對母女關係的描繪。從楊明明的《柔情史》到相梓的《再見南屏晚鐘》再到楊荔鈉的《春潮》,均以此為題。但有趣的是,與以往總是作為正面歌頌的母親形象不一樣,這些電影裡的母親不再是傳統認知裡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偉大形象,而是歇斯底裡、令人窒息的存在。電影中的女兒以激烈的姿態與母親對抗,而電影之外,則是新一代的導演對過去角色構造系統的反叛。

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細節可以為此作證:在《再見南屏晚鐘》中飾演母親的,正是三十多年前在謝飛導演的名作《湘女蕭蕭》中,成功塑造出蕭蕭這一中國經典女性銀幕形象的娜仁花。只不過在《湘女蕭蕭》中,娜仁花飾演的蕭蕭是被壓迫者,而在《再見南屏晚鐘》中,娜仁花飾演的母親則是一名壓迫者。導演在其中的用意,可見一斑。

電影《再見南屏晚鐘》劇照

楊明明談到《柔情史》時曾經說道:「我的電影當中沒有歲月靜好的粉飾,我同情女性,也在反思和批判。」正因為不只有同情與悲憫,也有洞察與批判,中國新生代導演所呈現的女性群像才呈現出更多的可能與面相。回到開頭戴錦華的詰問,對於女性在現實社會中是否成為了真正「可見的人類」,或許很難下一個樂觀的評斷,但對比戴錦華在上述文章中批判的女性形象,中國一批青年導演在其作品中建構起來的女性群像,卻可視為一個可堪期待的發展方向。

堅韌的女性形象

事實上,近年以來,眾多電影創作者開始關注女性,並創作出一系列在孤獨絕望的環境中仍然堅韌、頑強生活的女性形象。本屆山一展映的影片《少女佳禾》對一名少女在青春期面對的種種問題和複雜的心理狀態進行了十分細緻的描繪。佳禾面對的兩個重要男性:她的父親和於鐳,都對其青春期產生了深刻的作用,前者將她撫養成人,卻因妻子的離世失去生活的動力,逐漸沉淪,後者雖讓佳禾失去了母親,卻也和懵懂的佳禾之間產生了極其微妙的情感連結。導演周筍在此前接受深焦DeepFocus採訪時表示,「佳禾接近於鐳是出於本能,就是想知道這個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仇恨會促使她多次想要復仇,理智又在不斷把她拉扯回來。之前寫過的一篇闡述裡我寫過,覺得宇宙的能量是守恆的,有一種力量把你推進深淵,應該也會有另外一種力量把你拉回來,這個故事裡於鐳代表前一種,佳禾代表後一種。」

電影《少女佳禾》劇照

留在原鄉,很可能面對原生家庭的壓榨,成為傳統文化語境下男性的犧牲品,失去生活與夢想的可能性,帶著新作《花這樣紅》參加本屆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的周洲,在他的前作《美麗》中講述了一個令人窒息的東北故事。女性在前現代家鄉遭受的更多苦痛迫使她們離開,以前往更有希望的城市地區,並不惜一切代價留下,之後的境遇,便是《路過未來》的深圳故事。一南一北,留下與離開,構成一個無望的閉環。美麗最後的反抗,是憤怒與絕望積累到極致的反抗,她捅向的不只是某個男人,更是這個將她逼至絕路的男權社會。女性作為個體不僅僅是身份與地域上的異鄉人,也是男權/父權社會中的「異鄉人」,而正是電影的存在,讓這些頑強的女性從蠻荒的現實背景中得以顯像。

電影《花這樣紅》劇照

在文化中構建女性主體性

本屆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影展展映的萬瑪才旦新片《氣球》便對藏區女性的身份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討。影片講述青海藏區牧民達傑(金巴飾)一家的故事。因為兩個小兒子淘氣,把衛生所發放的保險套當做氣球玩兒,使得不想再生孩子的妻子卓嘎(索朗旺姆飾)再度懷孕,而從上師到丈夫達傑、大兒子江洋,甚至卓嘎自己都認為這個未出生的孩子是剛剛去世的達傑的父親的轉世,卓嘎一度嘗試墮胎,但終於還是被丈夫和大兒子勸阻。

萬瑪才旦將對女性命運的關照與藏區文化傳統結合起來,探討了一個複雜而根深蒂固的矛盾:女性如何才能決定自己的生育權,性別又是如何參與到文化的構建之中?

電影《氣球》劇照

近年來以少女成長為中心的作品不斷湧現,想必也是因為創作者看到了這種書寫方式的可能性。將於本屆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展映的《日光之下》同樣以此為題,但其獨特之處在於把懸疑元素和三角關係同時融入到電影的故事框架,而在這個撲朔迷離的迷網之中,呂星辰飾演的谷溪,更是呈現出難得的多面性。

導演梁鳴想要塑造的是一個更加複雜的少女角色,一個在天真與叛逆之間掙扎的成長畫像,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女性形象。片中有一個頗具痛感的場景:谷溪用水果刀橇下自己的智齒。用隱隱作痛的智齒隱喻青春期被壓抑情慾的釋放衝動,將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身體的感受相連,這個精巧的設計,和今年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得主《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中的穿刺情節,無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這其中展現出了某種女性自我重構的意志與力量。

電影《日光之下》劇照

原標題:《專題|中國青年導演電影中的女性群像:如何對社會現實進行回應》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女性電影,女性形象,女性主義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綜述:青年電影人用影像講述「今日中國」
    正在法國南部城市坎城舉辦的第72屆坎城電影節即將進入尾聲,多位中國青年電影人攜作品亮相或進行了新作推介。聚焦當代中國、關注社會發展成為不少中國青年電影人的創作重點。
  • 如何讓新人導演直面真實的電影市場,中國青年導演聯盟啟動
    該活動由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辦,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蔥計劃、中國、烹鮮聯盟、導演幫聯合承辦,聚焦新人導演的生存現狀和創作環境,從投融資、製作、宣發、影節、策展等電影產業鏈各環節全面介入,探討他們的健康成長方式及如何為其賦能。活動分為主題演講、圓桌沙,中國年導演聯盟啟動儀式三大環節。
  • 女性群像戲爆火來襲,女性影視劇大有可為
    而《海大魚》的成功並非偶然,中國「女性題材」影視劇的崛起,在這兩年尤為的凸顯。,講述她的人生成長和情感經歷,近兩三年隨著現實主義題材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女性劇通過刻畫群像的方式來呈現現實生活中某個女性群體的生活狀態和人生困境,並由此切入更多與女性相關的熱點話題。
  • 現實主義創作要回應社會關切
    根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兩部劇在播出期間吸引了一批觀眾,《三十而已》的回看觀眾規模連續三周位居黃金時段電視劇首位。現實主義創作如何真實書寫生活的不同側面?如何以優質作品回應社會關切、傳遞溫暖和力量?雖然已經收官,這兩部劇帶來的討論仍在繼續。
  • 《青年警察》,又一部反映韓國社會現實的電影
    韓國的警匪片、劇情片看過很多,不少都反映了社會現實的腌臢一面,這部電影也不例外。電影中,也明顯黑了中國朝鮮族人,塑造成無惡不作、無法無天的黑惡形象,看的不太舒服。一部部韓國電影勇於揭露社會的黑暗面,抨擊媚上欺下的政府,描畫貧富階層的鴻溝,反映底層人民的苦難,等等,表現出來的韓國電影人的社會責任感、文藝作品的良心,讓人很受觸動,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甚至像《熔爐》、《
  • 從女性高分電影《29+1》解讀現實生活高壓女性應如何面對初老症
    ——《29+1》《29+1》改編自彭秀慧執導的香港大熱同名舞臺劇,是一部典型的港式女人戲,實而不華的場景布置,觸動人心的劇情設計,細緻入微的情感描寫,整部電影充滿女性的細膩和感性的魅力。上映後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成為2017年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之一。彭秀慧也憑藉彼此電影獲得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 話題劇引熱議 現實主義創作要回應社會關切
    根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兩部劇在播出期間吸引了一批觀眾,《三十而已》的回看觀眾規模連續三周位居黃金時段電視劇首位。現實主義創作如何真實書寫生活的不同側面?如何以優質作品回應社會關切、傳遞溫暖和力量?雖然已經收官,這兩部劇帶來的討論仍在繼續。
  • 培育中國電影後備力量 「青年導演培養計劃」發布
    「青年導演培養計劃」發布現場合影  「青年導演培養計劃」聚焦現實,關注社會,早在去年已啟動。騰訊致力於發展培育和培養青年導演,盡到了大公司在中國電影產業中的責任,它讓中國電影有持續發展的動力。  李寧在發言中說道,希望用項目及製作團隊多年積累的豐富行業經驗為青年導演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為中國電影事業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電影作品。  與此同時,青年導演代表也登臺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 《中國銀幕》年度導演 郭帆餃子等青年導演上榜
    郭帆攜中國科幻橫空出世、餃子打破動畫片票房天花板、曾國祥交出青春片完美答卷、騰叢叢帶女性題材引發廣泛關注……青年導演鬥志昂揚、朝氣蓬勃引領中國電影邁向新時代,開啟新徵程。憑藉《清水裡的刀子》斬獲韓國釜山電影節新浪潮大獎的導演王學博的新作、魔幻犯罪題材電影《小鎮》和張驥執導、根據雙雪濤原著《平原上的摩西》改編的電影項目,都在刁亦男監製的名單上,且看玩轉個人風格後的刁亦男如何在監製方面助青年導演一臂之力。
  • 這部女性電影揭開了中國社會的真相
    而一切事物,也可以被明碼標價。事實上,《淡藍琥珀》作為一部女性電影,影片中幾乎不存在可愛的女性角色。荷潔這個人物,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大女主,她不強悍,沒有主見,一直被社會和家庭壓制著,就連在影片畫面中,常常處於邊緣位置。
  • 遊霓女性電臺專欄 | 電影《朱諾》深度討論,父系社會思維下的女性選擇
    每期會有常駐MC和特邀嘉賓針對一部電影進行分享交流,以對談的形式深入淺出地探討電影背後的現實內核,挖掘人與人之間、個體與世界之間縱向對話的意義。《時代》還表示,《朱諾》這類電影美化了未成年懷孕這一過程而淡化了問題的嚴重性,是媒體美化懷孕的典型。選擇與自由影片中的確存在烏託邦化的故事背景和劇情,導演確實將青少年懷孕以較為理想化的形式呈現了出來。在現實生活中,未成年少女生育勢必會面臨學業和生活的雙重困境,會承受非常多的壓力。
  • 瑞士社工電影《紅地毯》中國巡演(僅剩8城):講述一名街頭社工和一群憤怒青年如何走上坎城紅毯? 附導演訪談
    正值三月法語電影薈萃,瑞士使館帶來了一部極具現實意義的關於社工和迷失的街頭青年們的瑞士電影《紅地毯》,一部關於傳遞關愛與希望的「移民班的春天」。影片將社工和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青年人的信仰置於討論當中。電影以感人的視角,探討了國外移民融入瑞士社會的過程,尤其在當下難民潮湧入歐洲的大背景下,更顯得意味深長。 片中暴露的社會現實和導演給出的解決辦法也極具現實指導意義。聽導演講述《紅地毯》的緣起,你會有一種感受「這不是一部電影,而是一種為迷失的人們帶來人生追求的體驗。」
  • 女性電影人剪輯駐留計劃入選項目公布|廬舍之春
    來之不易的好消息是,不同領域和地區的女性創作者們,越過星辰大海,向我們發出來自遠方的回應——第一期「廬舍之春--女性電影人剪輯駐留計劃」共收到39個報名項目,涵蓋了豐富的面向:有直面內心深處暗影的自傳式電影實驗;有穿過歷史與時空、極度風格化的藝術家影像;有將自己的家庭生活、情感困境娓娓道來的真摯之作;有跨越國境、性別和身份等多重維度的紀錄影像;有來自體制內的突破性嘗試;有成熟創作者初心的回歸;有流動的舞蹈影像
  • 「找爸爸」的敘事,成了近年中國青年電影的經典套路?
    此前,導演忻鈺坤(代表作《心迷宮》)、文牧野(代表作《我不是藥神》)、張大磊(代表作《八月》)等都從FIRST青年電影展中走出。在重回影院的「後疫情」時代,我們尤其渴望好電影的湧現。中國的電影節,要如何走出一條不同於歐美電影節的道路?
  • 「中國十大青年電視劇導演」揭曉 臺網導演平分秋色
    中新網7月17日電 影視行業頗具權威和影響力的榜單「初心榜」今日揭曉「中國十大青年電視劇導演」名單,目前活躍在一線,廣受讚譽的優秀青年電視劇導演巨興茂、王偉、呂行、五百、林妍、田裡、陳思誠、楊磊、楊龍、天毅從36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順利當選。評委會表示,本次「十大」名單中,80%為八零後,臺、網導演平分秋色,這是對電視劇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一次最佳闡釋。
  • 黑色電影與中國電影的"黑"化
    2020年9月26日上午,新青年電影夜航船影評小組進行了第八次討論,本次討論的話題是《隱秘的角落》、《南方車站的聚會》等」黑色「風格的影視劇所引起的社會與文化症候。聯繫中國近期的影片,婁燁導演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劇情發生在廣州,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的商業化城市,其官商勾結以及房地產行業權錢交易的現實,展現了權貴階層在利益交換下所面臨的道德焦慮。最後,董博天認為黑色電影在中國的流行還和審查機制有關。電影更注重主角身份的多樣性,從劇情中延伸出更多選擇。如刁亦男導演的《南方車站的聚會》中,胡歌的逃犯身份,由此引出複雜的情節,最後導致了主角的墮落和死亡。
  • 新人導演搶灘大銀幕 如何成為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
    ,引爆了話題效應,成為賀歲檔的票房黑馬;與這些市場熱鬧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張大磊的導演處女作《八月》在眾多文藝青年的翹首企盼中登陸院線,卻遭遇市場冷遇,陷入高口碑低排片的尷尬境地。這些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導演新人的關注。電影新力量如何成長,才能對中國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產生更加積極的作用,值得思考。 行業洗牌:新導演數量激增 曾幾何時,中國電影導演「青黃不接」,電影投資還需要「四處化緣」。追溯到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開啟了中國商業大片的先河。
  • 【電影】中國的人類學學者,遇上日本社會學派的導演......
    同時包含了社會學、民俗學等內容,人類學電影最早可以追溯到佛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導演用紀錄片的形式展現了愛斯基摩人捕魚、捕獵、建築等生活場景。日本電影在人類學方面有著比較突出的成就,誕生了今村昌平、山本薩夫這樣的導演。山本薩夫是社會學派的代表,主要作品有《不毛之地》、《白色巨塔》、《金環蝕》等。今村昌平的電影主要屬於人類學範疇,有《人類學入門》、《猷山節考》、《諸神的欲望》等。
  • 導演李少紅I中國女性創作者的獨特「電影人氣質」
    那些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的經典銀幕記憶,充滿厚重歷史感與年代感,同時不乏為數不多的中國第五代女導演的獨特風格,充滿女性的倔強。 由李少紅擔任會長的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從2015年開始推「青蔥計劃」(CFDG中國青年電影導演扶持計劃),不斷為中國電影的未來輸送人才。李少紅曾說「培養青年導演是我們的使命」。她自己曾經歷過找劇本、找投資人的茫然,希望年輕創作者可以不吃這份苦。
  • 在線影展:「女性電影」的春天來了?
    「女性電影」:聚焦性別與婚姻議題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本次影展的五大展映單元裡特別設立了「女性瞬間」類別,在參與展映的32部作品中,「女性電影」佔比較大,並且在線影展的開閉幕限量展映的影片,都是聚焦性別與婚姻議題的現實題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