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申敏
去年暑期檔上映的《我不是藥神》和今年初上映的《過春天》,分別斬獲了31億票房與豆瓣7.8的高分。兩部口碑佳作把幕後的掌鏡者——文牧野、白雪推到了臺前。儘管這兩部影片的題材類型不同,但兩位導演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新人導演。
隨著越來越多青年導演在電影圈嶄露頭角,這個充滿朝氣的創作群體也越來越受到產業鏈各方的重視。
6月18日上午,一場名為「矚未來-從創作到市場,持續為新導演賦能」的主題論壇於上海展覽中心隆重舉行。該活動由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辦,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蔥計劃、中國、烹鮮聯盟、導演幫聯合承辦,聚焦新人導演的生存現狀和創作環境,從投融資、製作、宣發、影節、策展等電影產業鏈各環節全面介入,探討他們的健康成長方式及如何為其賦能。活動分為主題演講、圓桌沙,中國年導演聯盟啟動儀式三大環節。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青蔥計劃理事長王紅衛、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傅若清、阿里影業財務長、阿里影業執行董事孟鈞、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大地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繆德飈、著名導演郭帆、著名策展人、金馬獎評委吳覺人、青蔥計劃總製片人侯曉東、青年導演白雪、百思傳媒董事長、烹小鮮聯盟創始人嶽雲飛、烹小鮮聯盟合伙人、總編輯李麗——來自電影產業鏈上中下遊的多位代表嘉賓共同蒞臨論壇,就議題各抒己見。
同時,論壇還啟動了「為中國青年導演賦能」的行業高端人脈和價值共享平臺——中國青年導演聯盟(以下簡稱:青盟)。作為青蔥計劃的承接與延續,青盟將為更多青年導演藝術事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扶持。
打破「理想化」閉環,
讓青年導演直面真實的電影市場
在主題演講環節,烹小鮮聯盟合伙人、總編輯李麗做了幾組數據分享——2018 年 6 月到 2019 年 5 月,有 302 位新人導演參與了 232 部院線電影, 其中票房破 10 億的作品有 5 部,破 1 億的有 19 部。體現了青年導演這股電影界的新鮮血液具有的巨大發展潛力和日漸強大的生命力。
另外,中國的80後觀影人群佔比達到89%,80後導演作為青年一代,根據他們審美口味拍出來的作品與當下主流觀眾群體最為匹配。而且隨著女性青年導演佔比的逐漸攀升,折射出她們在當下擁有了更多的獨立且相對自由的表達權。
如今,中國青年導演不僅在國內銀幕展露鋒芒,他們的藝術觸角還伸向了海外領域。屢次帶著作品現身亞洲和歐洲等主流電影節,在影展上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遞給世界各地的觀眾。
令人欣喜的「新生力量」崛起的背後,中國電影產業也正經歷著大浪淘沙的優勝劣汰,如何在驚濤駭浪中平穩行駛,成為同坐在一艘船上的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在主題演講環節,蔥計劃理事王紅衛一針見血指出了目前關於青年導演培養的一些問題。
「現在扶持計劃太多,青年導演不夠用,就連導師都不夠用了。這些跡象是否意味著青年導演的培養開始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虛火。現在也許到了一個不是需要數量、而是需要提高質量的節點。我們對青年導演不能太寵溺,否則不能用正確的方式引領他們。」
王紅衛進一步闡述,青年導演的機會越來越多,處女作和頭一兩部作品有可能被放入閉環,即:從徵集比賽創投培訓評獎,全都放在一個業內人關注的封閉的小圈子裡,這對面向觀眾的更大的市場是不利的。青蔥計劃就是想打破這個閉環,讓青年導演直面真實的電影世界。
據統計,目前市面上針對青年導演的各類培養計劃高達 30 個左右,投入資本近 20 億。 發起者包括BAT網際網路平臺、各類影展創投、影視公司、政府扶持基金等等,足以印證業內人士對青年導演的重視程度。
在隨後的圓桌沙龍環節,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李少紅強調了青蔥計劃的特殊性——針對全產業鏈對青年導演進行培養,讓他們的作品接受觀眾的檢閱,而非局限於圈內的小眾閉環。
「青蔥計劃從第一屆到第四屆注重的是青年導演怎麼拍,怎樣把劇本拍成電影的環節。經過這幾年摸索,現在看到了一些成果。青蔥計劃今年大概開拍四五部新片,四屆累計20位學員得到了電影局的資助。」李少紅說到。
電影產業鏈上中下遊,對青年導演如何扶持?
如今一部電影面世的渠道不僅有傳統院線,也有網際網路平臺。儘管線上線下的宣發模式不同,但好作品卻是青年導演叩開市場大門的同一法寶。
本次論壇的圓桌沙龍環節,除了邀請導協會長李少紅、著名導演郭帆等內容創作者,還有華夏電影、愛奇藝影業、阿里影業、大地院線等傳統和網際網路影業的多位大佬,以及知名策展人。大家從各自的製作、宣發、投融資、影節、策展等角度,分別闡述了對青年導演扶持的思考。
早在去年4月,華夏電影就已聯合安樂、萬誘引力、完美威秀、貓眼等四家電影公司共同宣布推出「A.R.T.文藝片計劃」,各方將聯合投入1億流動資金,運作3至5年時間,製作10-15部文藝片作品,以全產業鏈的資源扶持有才華的青年導演,攜手打造國產文藝片的新浪潮。
華夏電影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傅若清表示,華夏是從小眾文藝片的角度來對青年導演進行扶持。充分發揮產業鏈下遊的發行優勢,將影片的票房收益直接放入資金池、持續推動「A.R.T.文藝片計劃」的實施。如果資金全部用完,他們會繼續投入。今年即將上映的電影《送我上青雲》就是青年導演的作品。「我們會對類型片、文藝片、青年導演方面給予更多幫助,因為推動繁榮國產電影是我們的使命和職責。」
作為網際網路平臺方的代表,阿席財務官、阿影業執董事孟鈞表示,青年導演往往過於注重追求作品的藝術性,忽略了電影作為文化產品的商業屬性,希望青年導演能面向主流市場,找到藝術性和商業性之間的平衡點,多孵化一些商業類型片。
去年與青年導演合作過《流浪地球》《西虹市首富》等影片的阿里影業,於今年4月發起了幫助青年電影人才的「薪火計劃」,這是阿里系2009年的「青年導演扶植計劃」、「早鳥計劃」和2015年的「A計劃」的融合。秉持普惠理念的「薪火計劃」,旨在為中國電影下一個十年儲備產業中堅力量。
孟鈞表示,「薪火計劃對青年導演的扶持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不僅在資金和創投上,跟青年導演有一個合作的機制,我們更希望能夠讓青年導演跟我們一起走,就是我們提供一個途徑,讓他們深度參與;二是我們可以開放一些頭部資源給已經有作品成績的青年導演;三是我們是平臺型『選手』,非常願意用宣發資金為作品助力。另外,我們也會提供創投資金支持。」
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則說道,「愛奇藝在過往與青年導演的合作中,湧現了《八月》《桃源》等優質作品,青年導演有很好的思想和鮮活的主題表達方式。上個月我們啟動的『愛奇藝原創電影』計劃希望通過資金扶持、團隊搭建與青年導演一起打造優質電影內容。」
作為電影直面觀眾的第一出口,院線的排片量有時幾乎可以決定一部影片的票房走勢和最終落點。對經驗欠缺的青年導演,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院線的助力,無疑會加持信心。那麼青年導演和院線,兩者應如何打好這場「配合戰」?
地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繆德飈坦言,青年導演的作品進入院線確實有一定困難。「 我們秉持支持原創電影和青年導演的宗旨,接下來會更多利用我們線下一千多家影院的陣地優勢,在青年導演影片的宣發,包括排片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另外,我們作為影院排片的指導方,也會在內容送達和受眾畫像及興趣點方面,提出一些建議給青年導演,讓他們的創作更貼近大眾。」
通常來說,年輕的新人導演圈內人脈資源有限,參加創投會是結識志同道合的夥伴、拓展人脈的最佳途徑。對於沒有經驗的新人而言,「懂得藏拙」是知名策展人吳覺人給出的建議。
「年輕導演更能把握時代性的東西,所以在創作方面,他們可能需要的其實是一個明確的定位,比如文藝片或者類型片、商業片。因為在融資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周圍因素的影響,使得項目變得模糊。所以通過創投跟圈內各位前輩聊的時候,要更加明確你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把不擅長的地方遮掩過去,這是創投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
曾經從新人走過來、如今取得不錯成績的郭帆和白雪,也發表了自己的感悟。郭帆坦言,「我經歷了三個階段,看到電影市場從機會少,到爆發期、穩定期,一步步發展。現在青年導演有很多機會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白雪則說,題材選擇對青年導演非常重要。
參與論壇的多位嘉賓也用自己豐富的經驗,為迷茫中的青年導演指點了迷津。李少紅希望青年導演不要刻意追求完美,要加強實操性。孟鈞、傅若清表示希望青年導演多拍反映「小正大」主題的作品。繆德飈則希望青年導演多拍一些具有票房潛力的商業片。吳覺人認為,想清楚自己要表達的東西才最重要。
盟啟動,構建「為中國青年導演賦能」的平臺
作為本次論壇的另一個重頭戲——「中國青年導演聯盟」(以下簡稱「青盟」)的正式啟動,預示著針對青年導演培養的又一次升級拉開了帷幕。
青盟是由中國電影導演協會青蔥計劃主辦、為推動更多青年導演電影創作技術提升,和促進更多青年導演藝術事業持續發展而成立的扶持機構。作為青蔥計劃的承接與延續,青盟致力於構建「為中國青年導演賦能」的行業高端人脈和價值共享平臺。通過與青蔥計劃接駁,吸納更多有潛力的青年導演人才,使他們能更早地接觸到專業的培訓指導。
同時,青盟秉持為青年導演賦能的宗旨,聚攏行業優質資源,為其提供優越的創作環境和順暢的輸送渠道,幫助他們克服創作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並從創作、創投、宣發等全產業鏈環節進行幫扶,鋪平青年導演的發展之路。
作為青蔥計劃的延續,青盟承擔著重要的使命。除了挖掘具有導演潛能的優秀青年人才,將佼佼者輸送至青蔥計劃,成為具有領航意義的新人導演起點平臺;青盟還將輔助青蔥計劃,構建電影領域信息、人才、知識、資源等公共服務平臺,讓青蔥計劃更多的報名學員進一步得到提升、為其保駕護航,同時持續給業內公司造血,實現行業資源轉化價值最大化。
結 語
對電影行業,人才是最關鍵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或決定產業的發展進程。而電影作為導演的藝術,這一工種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
任何一個行業,年輕人都如同一輪冉冉升起的朝陽,他們用一身的才華光彩奪目,用澎湃激情衝破桎梏進行革新。不論是今年上映的《過春天》,還是在國際影壇獲獎的《武林孤兒》《番薯澆米》,以及在路上的新作品,青年導演正用噴薄而出的才華在中國的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電影產業鏈上的參與者們,也都在用心呵護著這些「好苗子」,期待他們有朝一日長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