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落幕。
因為疫情原因,今年北影節雖然取消了紅毯儀式、主競賽評獎等重頭環節,但線上線下聯動的一系列活動依然如火如荼,特別是北影節創投項目今年再次刷新紀錄,829個申報項目比2019年的735個,還多94個。
作為挖掘和扶持優秀華語片的北影節創投板塊,成立於2012年,9年以來共徵集到了4495個項目,近200個電影項目形成對接,將30多位青年導演推向海內外電影市場,助力《我的特工爺爺》、《喊山》、《南極之戀》、《春江水暖》等項目走向大銀幕,站上坎城電影節等國際節展的世界舞臺。北影節創投不斷為中國電影輸送新鮮血液,已經成為青年影人的夢想源與孵化所,甚至有些青年導演在北影節的扶持後,不斷歷練,未來將反哺市場,逐漸成為中國電影的中流砥柱。
9年來,像《喊·山》《滾蛋吧,腫瘤君!》《平原上的夏洛克》《七十七天》《我的特工爺爺》《春江水暖》《日光之下》《郊區的鳥》等各類佳作,都在北影節的創投體系下走進觀眾的視野,極大的豐富了中國電影的類型化。
《平原上的夏洛克》導演參加北影節活動
江均在進入電影圈前,曾經在電視臺打零工,靠拍廣告餬口,但他的理想還是做電影,就寫了一個叫《老衛兵》的電影劇本。最初,他拿著劇本找投資,但根本沒有認識的渠道,見了幾家小公司,結果也是碰壁。最後在朋友的建議下,他報名了北影節的創投單元,當時他的想法是,需要一個來做試金石的地方,結果卻捧回了當時項目創投的最高獎——「特別大獎」。這也獲得了安樂影業老闆、《英雄》《臥虎藏龍》製片人江志強的青睞,決定投資這個項目,2016年,江均寫的《老衛兵》劇本被拍成了電影《我的特工爺爺》,洪金寶親自執導該片,並與劉德華、彭于晏等一同出演,影片最終獲得3.23億票房。
顧曉剛導演參加北影節李安電影大師班活動
與江均拿著劇本去找投資不同,顧曉剛在沒有合適投資的情況下,自掏腰包就開始了電影處女作《春江水暖》的拍攝,因為他計劃拍攝家鄉富春江春、夏、秋、冬四季的場景,而四季的變化不等人,錯過了就得再等一年。為了給找投資贏得時間,顧曉剛從親朋好友那裡借了一些錢,又申請了幾筆民間貸款,連演員都是找的自己親戚,苦撐了大半年,完成了夏秋兩季的試拍片段。在拍攝資金耗盡之際,他帶著《春江水暖》參加第八屆北影節項目創投獲得了「特別大獎」,並順利在電影節期間找到投資。創投會終審評委梅峰(憑藉《春風沉醉的夜晚》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編劇)在創投結束後受聘擔任了《春江水暖》的藝術指導,對劇本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最終,該片入選2019坎城電影節「影評人周」,成為首部該單元閉幕華語影片。
對青年導演來說,等待是效率最低的方式。而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創投這個平臺所提供的,正是讓新人導演能夠快速投身電影業、把藍圖變為實踐的機會。青年導演,特別是剛入行的新人,甚至連找投資的渠道都摸不清,更別說憑藉一紙劇本打動投資人,讓他們心甘情願掏錢了。特別是對有些跨專業的導演,就更難了。顧曉剛大學主修服裝營銷專業,在嘗試了紀錄片拍攝後,才進入電影劇情長片創作。就算已經入行的青年導演,在找投資的時候,也並非易事。
楊子導演參加北影節活動
楊子在拍攝《喊·山》之前,已經自編自導過《宅男總動員》《娜娜》《對不起,我愛你》等4部電影長片,即便這樣,給下一部戲找投資,仍然四處碰壁,被投資人以過來人的身份教導。直到他從電腦裡存的《喊·山》劇本投給北影節創投,才有了一線生機,獲得了「最具商業潛力獎」,很快得到了海潤影業和威秀電影的投資,2015年拍攝完成後,成為第20屆釜山國際電影節閉幕影片,之後又在各大電影節上有所斬獲。導演楊子形容,一個項目好比一條新生命,《喊·山》從無到有的「分娩」過程中,北影節創投舞臺就像產房一樣,為《喊·山》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北影節創投的意義,不在於為青年導演提供多少資金的獎勵,完成一部電影的拍攝,而是藉助北影節這個平臺,為這些青年導演提供更多的機會,能夠更便利的融入到電影行業中,在不斷成長中反哺市場,反哺中國電影。
2018年的國產黑馬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之後,很多人都說,沒有劉德華就沒有這部電影的誕生。這其中的邏輯關係還要追溯到2006年,當時劉德華創辦的「亞洲新星導」計劃,看中了當時還是新人導演的寧浩寫的劇本,然後投資300萬,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瘋狂的石頭》成為當年最大的黑馬,以300萬成本砍下2300萬票房,而寧浩也從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成為最為炙手可熱的電影導演,之後的作品票房成階梯式增長。2016年,他啟動了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以電影監製的身份扶持青年導演,之後才有了路陽導演的《繡春刀》,申奧導演的《受益人》,當然還包括文牧野導演的票房口碑都獲得巨大成功的《我不是藥神》。
劉德華當初投給寧浩的300萬,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樣,在12年之後影響了另一位青年導演的命運。
北影節創投項目的意義也在於此,希望能夠有更多青年導演反哺市場,讓電影的種子薪火相傳,不斷壯大中國電影的創作。
青年導演的孵化、反哺需要時間。北影節創投項目才剛剛創立9年時間,像寧浩那樣,從一個被扶持的青年導演,到成為扶持青年導演的電影人,還需要時間。不過,這9年時間,依然能夠看到從北影節創投項目走出來的青年導演的成長與進步。
楊子作為青年導演代表參加十年·如影活動
楊子算是北影節創投的「大師兄」,在2014年就受惠於北影節創投,拍完了《喊·山》。2017年執導的籃球運動題材電影《我是馬布裡》,在國產體育題材稀缺的背景下,對國產電影商業類型有一定探索意義。而去年年底上映的《寵愛》,又對國產寵物題材這一類型做了大膽嘗試,並且取得了6.83億的優異票房。今年北影節上,他擔任北影節項目創投覆審評委,以「過來人」的身份為中國電影挑選新鮮血液。
2016年,導演餘慶攜作品《鋼鐵鬥士》參加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創投,獲得「優秀創投項目」。之後,餘慶導演了多部作品,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由馬伯庸小說改編的同名網劇《古董局中局》,投資近2億。
左起:導演楊子、餘慶、徐磊、顧曉剛、田裡參加「中國青年導演崛起之路——新力量」系列主題對話
從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創投走出來的另一位導演田裡,與餘慶有著類似創作機遇,他憑藉《錯換鴛鴦》拿下電影市場項目創投環節的「特別大獎」,之後將自己的事業重心轉向了網劇市場。2017年導演的網劇《河神》成為當年的熱門網劇,製作水準對標美劇,豆瓣評分高達8.2,愛奇藝播放量達到了19.6億,成績十分亮眼。今年暑期,他導演的《河神2》上線,口碑依然在線。
10年前,中國電影票房榜上,大多被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等導演的作品佔據,而如今,電影市場大洗牌,後浪風頭正勁,吳京、餃子、郭帆、陳思誠、文牧野、寧浩等中生代力量將前浪拋在沙灘上。隨著科技和信息化的不斷發展,電影行業越來越需要年輕力量的注入,而北影節創投市場走出來的青年導演,就是中國電影以後的主力軍。
十年,對一個電影節來說,還很年輕,北京電影節也會和那些青年導演一樣,不斷成長,未來有無限可能,以後會出現更多「寧浩」,繼而讓「寧浩」發掘出更多「寧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