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五位從北影節項目創投平臺走出的優秀青年導演——楊子、田裡、餘慶、顧曉剛、徐磊又回到了北影節。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他們重聚一堂,講述親歷北影節創投的收穫和成長、探討成為導演的必經之路、暢談對中國電影懷抱的理想,向準備通過創投嶄露頭角的學弟學妹傳授「獨門秘笈」。
憑藉電影項目《喊·山》在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創投獲得「最具商業潛力獎」的楊子是北影節創投的「大師兄」。他好奇,大家是如何走上導演的職業道路的。
有趣的是每一個人的起點都不一樣。田裡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科班出身,研究生畢業時正值網生內容發展初期,參加創投的同時正在籌備網絡劇《河神》,專注地創作使他迅速地抓住了嶄露頭角的機會;餘慶是戲文系畢業生,通過網絡電影積累了一定的導演經驗,並進入網絡劇製作領域;顧曉剛大學主修服裝營銷,在嘗試了紀錄片拍攝後,進入電影劇情長片;徐磊在電影學院進修後,自籌款並使用素人演員拍攝了《平原上的夏洛克》;楊子自己則是從經濟學轉到電影專業,學習過表演,拍攝過電視電影作品。
不約而同的是,他們最後都帶著劇本或影像片段,走向了北影節創投。
楊子說,做電影,定了心後,去驗證自己那份心是否足夠執著。楊子說,參加創投之前是積累了一定的創作和實戰經驗,探索和思考後把作品帶到了創投平臺,去驗證自己那份心是否足夠執著,是否能夠支持自己走下去。
「前人的機遇、條件固有參考意義,但是不可能直接複製,創投平臺給了所有人平等的機會來展示自己的作品。」他說,「每個人成為導演的道路都不一樣,認定了自己的道路,找機會就拍。」
而田裡認為,談藝術前,先邁過創投這條線。他對楊子所說的「驗證」觀點表示認同,《錯換鴛鴦》(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創投「特別大獎」項目)是他曾經付出心血創作的作品,他心中一直有個要把它完成的念想,因此看到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機會的時候,即使籌備網劇很忙,還是毫不猶豫地參加了。
「藝術的魅力就在於沒有絕對的對錯或好壞,人們對於電影的感受是主觀的。但藝術有一條金線,當創作者跨過了這條線,比如在創投中得到來自專業評審或是其他業內人士的認可,這才跨進了電影的門檻。」田裡說,「這條金線以上的電影作品沒有優劣之分,僅存在觀眾受眾面的廣和窄。如果導演在達到這條線以前談電影,是不負責任的。」
對於餘慶來說,創投不是導演職業的起點,而是一場「考試」,考導演的綜合素質,並驗證導演前期的準備工作是否到位。創投這場「考試」中,劇本是重中之重。第二是「講述」的能力,這是導演核心能力之一,從落實到拍攝,導演必須要去應對各個部門,清楚地傳達意圖,才能保證團隊合力完成作品。
徐磊在參加創投之前,並不認識很多電影行業的人,沒有人能保證他是否可以通過創投有什麼收穫。「就像小馬過河一樣,需要自己真正去趟一下,才知道到底有沒有用。」徐磊說,「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創投是一條特別好的路,我與出品方『相了親』、結識了夥伴、驗證了觀眾喜好。」
而顧曉剛說,他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項目創投的過程像一個相親大會或家長會,作品是內人或者說是一個孩子,洽談雙方彼此擺出了條件,最後走到一起還是需要靠一個特殊的緣分,這個緣分使大家共同走一段「婚姻」,共同養育作品這個「孩子」。
2018年,《春江水暖》在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創投獲得「特別大獎」並獲得投資,今年,這部影片入選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官方推薦」單元,同時作為線上影展開幕影片與觀眾見面,實現了一個電影項目在北影節無限接近理想的圓滿。顧曉剛說:「今天,《春江水暖》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正式畫上一個句號,回到杭州就是新的開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