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新:「青年導演不要糾結拍市場電影.」

2021-02-09 電影雜誌 MOVIE

高峰論壇現場

在本屆金雞獎一周的盛宴中,最具重量級的一個電影論壇活動,那便是關於「中國電影升級換代的」中國電影高峰論壇。

參與論壇的大咖們包括著名導演、監製黃建新,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樂視影業董事長張昭、華誼兄弟影業CEO葉寧,以及數名專家學者。

這些電影業界大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講述對電影更新換代的看法,以及對年輕電影人的建議和支持。

尤其是第五代導演,也是電影監製黃建新,多年來他一直發掘培養電影新勢力,是為青年電影人們鋪路奠基的導師和功臣。

 

黃建新

這些年做監製、製片人,很多投資人問我什麼樣的電影值得投?我說從市場分析的角度,五五對賭就值得投,電影很少有七成、八成的把握,敢說這個話的基本都是假的。全世界基本概念就是四六都要投,五五一定投,如果六四倒過來那就瘋狂的投。因為電影的常態就是過山車,電影是全世界藝術種類裡發生變化最大的藝術形式,任何一個科技的產品都直接在拿電影做實驗,在電影院首先反映出來。

我一直在做電影,經歷了第五代導演最早走出去很紅,到90年代中國電影跌落到低谷。以前我去廣東看電影的地方變成了茶樓,很多地方也都改成了錄像廳、歌舞廳。在90年代初的時候,中國最初的合拍片出現了,那時候香港和臺灣的一些投資人喜歡我當時拍的《站直了別趴下》,跟我說要給我錢,我說你給我多少錢?他說你《黑貓事件》多少錢拍的?是53萬拍的。《站直了別趴下》,預算是107萬,我最後拍成113萬,但那個戲收回來了270萬。我跟廠裡籤的合約只有罰款,沒有獎勵,所以罰了我所有的導演酬金,還罰了我700塊,我就是一分錢沒掙,但廠裡掙了100%多。馮鞏那部戲是主角,一部戲3000塊錢酬金,後來他知道我白幹了,他就請全組在西安花了一頓4500塊錢的飯,他說:「我跟大家一起白幹!大家都是愛電影,堅持到最後。」

賈平凹有一部小說《五魁》,我們不擅長拍農村題材,(老闆說)「沒事,你拍吧」。我問老闆給我們多少錢,600萬。第一次經歷600萬的投資,我激動的晚上都沒睡著覺,這時候就可以有一些明星了。當然那個電影在國外賣得還不錯,在《紐約時報》打了4.5星,國內賣了200多萬,最後賺了點錢,但那真不是我喜歡的題材,也是我的短項。

 

我有一個外號——「不賠錢的第五代導演」,如果沒有這些人支持你,兩部你就死了,無法面對市場,你只能找一條(理由)平衡自己的心境:我就拍作家電影,我就是自己。等於回到了一個作者電影的邏輯裡,這就跟投資沒法談了,跟電影工業也沒關係,那是獨立電影的一套系統,你可以賣房子拍,誰也不能譴責你,還會佩服你,那是另一套東西。

中國電影發展離不開在座的這幾個人,張昭總跟我談一個觀點,我非常同意,他說中國要創造出十個賠得起的電影公司。意思是我可以賠,但從長遠上我對中國電影的總體是推動的,最後我的總量是賺的。現在我們大量是賠不起的公司,賠一部就死。我經常碰到一些公司找我,說導演你支持我一下,我有一個很不錯的劇本,我融了資。我問他你這個電影投入了公司的多少資產進來?他說全投進去了,而且銀行還貸了1000多萬,我說這是做電影最危險的方式。

所以他們說一定要建大公司是有道理的,它能維繫中國電影整體運轉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巨大的電影公司,其實都有點像投機一樣、或者說是賭博、說好聽點是為了理想捨得付出,但這三個詞的意思其實差不多,這樣維繫不了中國電影的運轉。如果中國電影不能整體運轉,青年導演就不能生長。

怎麼樣幫助青年導演?其實我們經歷了很多,最早我們必須得說中國的教育,電影教育不是專業教育,是精英教育。我們在電影學院進修的時候,包括我問過(陳)凱歌,你們之前電影學院教的跟我們是不是一樣的?他說是一樣的,就是你們未來要成為大師。在這個教育體系下,使中國導演在很長時間內完全跟工業結構不融合。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跟香港導演合作?香港導演從進入電影圈的第一天起,就知道生存是第一位的,我如果做不好、我賠錢,我就活不下去,我就得去開餐廳或者是做別的。一個電影工業能夠賺錢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夢想去支持電影的創新,支持青年導演的創新,拿出利潤的一部分去投入,賠也認,這樣就有一個良性的關係,這是中國現在對青年導演的一個結構。

比如說葉寧總他們也會有青年計劃,張昭總他們也有青年計劃,上影也有青年計劃,青年計劃是以賠錢為前提的,培養未來,但是最初是賠錢的,這是一個工業結構對青年導演培養的前提,這不是個人,這是一個機構對青年,對未來的一種投資。

你問我怎麼支持?因為我是導演出身,青年導演來找我,如果我看著劇本喜歡就願意幫。我最早在90年代幫人的時候,我會帶著劇本到臺灣、新加坡、香港去跟老闆見面,求他們支持電影,然後就去為一個青年導演融資。其實我一開始跟人談的是80%要賠錢的,但是我覺得這個導演是需要我支持的,這樣的方式也支持了很多青年導演。那是最難的階段,因為是要用電影圈大家對你的信任。

但是在後來發生了變化,中國電影在90年代中期起來以後,大家覺得終歸一代人一代人要過去,就像第五代出現了以後,第四代在最鋒芒的階段要往後讓,其實是一代一代換的。我明天要參加「青蔥計劃」,我幾乎每年都參加,「青蔥計劃」宣布的時候,我們這些導師在下面坐著,(青年導演們)瞬間就被所有的投資公司認領走了,不用我去化緣了,他們願意支持跟公司主旨相近的電影。今年我碰到的最新的導演,他們對電影完全沒有牴觸,認為電影是一次投資行為,投資回報,他認為我盼望的就是我為老闆賺了很多錢,所以開始進入了一個結構性的投資關係。

所以我想跟青年導演說,你不要糾結,你拍市場電影的時候,努力把市場拍好,等大家給你錢讓你遵循自己的時候,就努力的遵循自己,這樣中國電影在兩條路上就會走得比較好。我非常高興看到,從去年開始中國新的導演不停的出現,我們覺得這麼多年對青年導演的支持有回報了,今後我相信我們還會在一起做項目,還會支持青年導演,原因沒有別的,就是因為我們愛電影。

 

相關焦點

  • 你拍好電影就行,雜事我來|專訪黃建新
    最近幾年,他的身份更多是監製、製片,很多年輕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都是黃建新找來投資。他的工作,是幫助導演們處理掉「拍電影外的一切雜事」。上月,黃建新出席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擔任創投主評審。他閱讀了大量電影新人的處女作長片劇本,和他們對話,給出自己的建議。他形容年輕導演群體是繽紛多元的。
  • 【專訪】黃建新談好監製的養成:一要懂報表,二要懂導演
    他相信,中國電影的市場容量足以使本土電影工業成長起來,現在已經走在良性積累的路上。《建軍大業》延續了前兩部「數星星」的陣容配備。不僅有黃志忠、王景春等戲骨加盟,還有劉昊然、馬天宇、歐豪、董子健等青年演員參與。黃建新對年輕演員的表現予以肯定,「開拍前,演員們統一進行軍事集訓,三十多度的太陽下,沒有人喊苦。中暑的演員,第二天早上又來了。
  • 黃建新執導電影《1921》定檔,一眾青年演員為夢集結
    由黃建新監製兼導演,鄭大聖聯合導演的電影《1921》,於10月19日在騰訊影業、新麗傳媒、閱文影視舉行的"合光·向融"2020年度發布會上宣布將於2021年7月1日全國公映,並在此次發布會中首次曝光了主演陣容——由黃軒、袁文康、祖峰、竇驍、王仁君、張頌文、王俊凱、韓東君、劉昊然、張超、張雲龍、胡先煦飾演中共一大代表。如此意氣風發的陣容,讓觀眾倍感驚喜。
  • 《決勝時刻》導演黃建新:拍電影上癮,再累也幹
    導演從拍先鋒電影到走向市場1979年,憑藉一篇連夜寫出的八千字劇本審稿意見,黃建新敲開了西安電影製片廠的大門,成為一名編輯,那一年,他25歲。黃建新的電影之路是從片場的摸爬滾打開始的。上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開始大踏步走向市場,影片的娛樂性、觀賞性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對擅長拍藝術片的導演而言,是強烈的衝擊。拍完《輪迴》的黃建新去澳大利亞講學兩年,看了七八百部外國電影,他悟出一個道理:電影要生存,就必須「好看」。「從澳洲回來,我發現國內變化很大。過去老百姓只說不做,如今不再說什麼,開始動真格的了。」
  • 「錄音師」延軍,他是黃建新導演的御用錄音師
    1984年,他進入西影廠錄音車間,參與的第一部影片是黃建新導演的《黑炮事件》,不過真正促使他下定決心從事錄音師工作的還是張藝謀的導演處女作《紅高粱》。當時他師從著名錄音師顧長寧,並在這部影片裡擔任錄音助理。
  • 人物 黃建新的電影監製方法論
    「大師微電影」是優酷從2012年便開始堅持與香港國際電影節合作推出的系列計劃。顧長衛、許鞍華、蔡明亮、金泰勇、呂樂、吳念真、黑澤清、張婉婷與羅啟銳夫婦、姜帝圭、杜可風、舒琪等12位導演加盟,逐漸成為了業界微電影強有力的品牌。根據優酷土豆集團副總裁盧梵溪的介紹,優酷已經在微電影領域佔據了接近壟斷的市場地位,並且已經實現盈利。
  • 「港片不要糾結於香港元素」
    在香港金像獎主席、著名導演陳嘉上看來,合拍片最高也是最終訴求是優化資源,從而製作出佳片,不用糾結於香港元素。本屆香港電影節以「世界匯聚香港」為主題,共收到2230部電影報名,其間將展映來自56個國家和地區的共300部電影,其中88部屬於世界或亞洲首映。其中,「金棕櫚」大導演拉斯·馮·提尓執導的超尺度之作《女性癮者》將首次在亞洲露出其廬山真面目。
  • 導演:黃建新《1921》開機 黃軒倪妮王仁君劉昊然加盟
    今年7月1日,正逢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在這「九九歸一·初心如一」的重要日子裡,由黃建新執導的電影《1921》於上海中共一大會址舉辦開機活動,同時發布了三張概念海報。本片監製兼導演黃建新、聯合導演鄭大聖首度公布了黃軒、倪妮、王仁君、劉昊然作為本片的第一波演員陣容熱血加盟,另外還將有50餘位優秀青年演員傾情出演,攜手為革命故事注入新的青春能量。
  • 被低估的黃建新
    導演黃建新2016年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在諸多資源稀缺的中外電影專題展映對照下,「黃建新從業三十周年回顧展」不算太炫目。
  • 新華社與騰訊影業戰略合作電影《1921》 導演黃建新透露將以全新...
    據悉,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新華社全媒編輯中心、新華社上海分社和騰訊影業戰略合作的電影《1921》,將生動展示中國共產黨人敢闖敢拼的動人故事。該電影由著名導演黃建新擔任監製兼導演、鄭大聖聯合導演,並將於2021年7月1日全國上映。
  • 郭松民 | 對黃建新導演拍攝《1921》的幾點期待
    01據報導,由著名導演黃建新執導的電影《1921》已經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正式開機。這部電影是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獻禮之作。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對於現代中國、對於中華民族命運的決定性影響,無論怎樣估計都不會過分。
  • 電影《建軍大業》劉偉強率眾星燃情獻禮 監製黃建新:青年演員熱血演繹先輩革命青春
    該片由導演劉偉強執導、韓三平任總策劃兼藝術總監、黃建新擔綱監製。談及該片的演員陣容時,黃建新表示:「我們將詮釋意氣風發的年輕革命先輩的任務,交給了同樣青春年華的青年演員來完成,演員們努力刻苦,獻上了到位、真誠、熱血的表演!」
  • 黃建新執導《1921》在上海開機,黃軒倪妮搭檔
    當天上午,由黃建新執導的電影《1921》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舉辦開機活動,同時發布了三張概念海報。影片監製兼導演黃建新、聯合導演鄭大聖以及主演黃軒、倪妮、王仁君、劉昊然一同亮相。導演黃建新在現場透露,電影將集結一批青年實力派演員,重塑一群有血有肉的革命領袖形象,再現那個敢拼敢闖的黃金時代。黃建新說,99年前,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齡是28歲,正是風華正茂、青春無畏的年紀:「我們這次選角的標準是青春實力派,有80後、90後、00後共50多名優秀的青年演員參演。拍歷史電影一定要神形兼備,我們很有信心拍出一部有新意的電影。」
  • 黃建新執導《1921》在上海開機,黃軒倪妮搭檔
    當天上午,由黃建新執導的電影《1921》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舉辦開機活動,同時發布了三張概念海報。影片監製兼導演黃建新、聯合導演鄭大聖以及主演黃軒、倪妮、王仁君、劉昊然一同亮相。電影《1921》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獻禮之作,由騰訊影業、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三次元影業、閱文集團聯合出品。
  • 如何讓新人導演直面真實的電影市場,中國青年導演聯盟啟動
    打破「理想化」閉環,讓青年導演直面真實的電影市場在主題演講環節,烹小鮮聯盟合伙人、總編輯李麗做了幾組數據分享——2018 年 6 月到 2019 年 5 月,有 302 位新人導演參與了 232 部院線電影, 其中票房破 10 億的作品有 5 部,破 1 億的有 19 部。體現了青年導演這股電影界的新鮮血液具有的巨大發展潛力和日漸強大的生命力。
  • 黃建新導演新片《1921》定檔2021年7月1日
    主演陣容首度曝光,黃軒劉昊然王俊凱等為理想集結由黃建新監製兼導演,鄭大聖聯合導演的電影《1921》於10月19日,在騰訊影業、新麗傳媒、閱文影視舉行的"合光·向融"2020年度發布會上宣布將於2021年7月1日全國公映。
  • 黃建新的導演,牛振華的表演,成就永不過時的經典
    黃建新的作品是在揭露並批判社會醜陋的一面,但他同時也把自己對於美好的希望放了進去,這是一種期待,也是一種嚮往,更是一種堅定。所以,他的都市喜劇電影一點兒都不好笑,正如影片中每個帶著不同目的學車的人,其實他們最終學的是社會的生存規則,苦澀但現實。
  • 黃建新×汪海林:《我和我的祖國》95後給我們打分最高
    黃建新:對,推遲那一周其實我們差不多做完了,只是國際版沒做完。整個電影忙完就是累,還有《我和我的祖國》在那做總製片人,等於要推動七個組運轉,怎麼拍怎麼銜接。 汪海林:一般人也管不了。
  • 黃建新為了《親愛的》當場發飆
    黃建新為了《親愛的》當場發飆 昨天的發布會上,李少紅導演現場公布了21部入圍影片名單以及各單項表彰入圍名單。黃建新:開玩笑,他不能隨便把這個章程改了,這個就把趙薇他們這一堆好演員,就都排除了,開玩笑這個(字幕:現場發飆) 究竟發生什麼事了,讓黃導如此大動肝火!小編打聽之下才得知,原來黃建新導演是因為自己看好的影片《親愛的》沒有出現在入圍名單而感到惋惜。
  • 黃建新解讀電影《1921》:以全新故事再現黃金年代
    1905電影網訊電影《1921》將生動展示中國共產黨人敢闖敢拼的動人故事。該電影由著名導演黃建新擔任監製兼導演、鄭大聖聯合導演,並將於2021年7月1日全國上映。為了讓更多觀眾了解建黨初期這段歷史,黃建新導演用電影鏡頭,展現了平均年齡僅28歲的中共「一大」代表們,將青春理想化作尋求救國救民真理信念的執著,以及他們在上海開天闢地、在風雨如磐中擔起民族救亡圖存重任的擔當。該片導演黃建新,曾成功打造《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開創了中國電影的主旋律商業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