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清子最近在《親愛的自己》中,飾演了一位媽媽:張芝芝。
張芝芝這個角色多少是讓人同情的:處處討好,處處奉獻,卻處處都是個小透明。
張芝芝老公有點鳳凰男的味道,夫妻倆但凡有爭執,甭管對錯,她都會第一個低頭,百般討好;
而她的婆婆重男輕女,每天都在催生二胎, 但她也無力抗爭,只能拉著自己的好朋友去當說客。
追劇的網友們一邊吐槽著這種狗血家庭,一邊又嫌棄著張芝芝,
尤其是她在教育上的「跪式社交」,讓許多家長感到窒息。
網友們不自覺地就把她和《三十而已》中的同樣為孩低頭的顧佳聯繫了起來,但是她的做法卻和顧佳截然不同。
首先,她想要跨越的階層更大。
顧佳的情況是自己已經衣食無憂的情況下,在不考慮經濟的情況下,為了入學名額而去向富太太低頭。
但是張芝芝身上的問題是經濟是她最大的軟肋。
她和自己的婆婆算了一筆帳,為了讓孩子上學,他們每個月都是入不敷出。
同樣是喝下午茶,顧佳是為了更好地收集一些有利信息,直接出手買下了一個甜品店;
而張芝芝則是為了融合「精英媽媽圈」,到後來連點杯蘇打水的勇氣都沒有。
從媽媽圈來說,別的富太太都是穿的定製、古董旗袍,而張芝芝的衣服在她們眼中就是過於寒磣。
她和顧佳目的不同,顧佳更多的是為了給自己拉資源,找機會,所以才一步步地走進了太太圈。
但是她只是為了維持自己孩子的「精英朋友圈」。
她天真地認為只要孩子呆在「精英朋友圈」,那麼哪怕自己不是精英,自己的孩子也一定可以成為精英。
顧佳始終是為了更好的抬頭而暫時的隱忍,她和太太們的相處看似是她在低頭,其實仔細算來沒有誰高誰低之分,彼此需要。
而張芝芝的強融並不像顧佳那樣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轉機,反而是危機四伏。
為了討好媽媽圈,自告奮勇做派對策劃案,結果自己沒有能力,還得麻煩自己好朋友的男朋友去做。
媽媽圈中,張芝芝始終是跪著的那一個。
想要讓孩子在一個好的環境中成長沒有錯,錯就錯在忽視了自己的能力,
以為擠進了圈子就是成功,卻忘了後面還有無數的路要走。
如果說顧佳在討好中還有反抗的勇氣和底氣以及做自己的能力,
那麼張芝芝則是完全放棄自我的討好型人格。
看似偉大的母愛背後,卻隱藏著更大的危機。
《傲慢與偏見》中有這樣一段話,描寫的是他人眼中的討好型人格:
「她不過是個好脾氣、熱心腸的年輕女人。我們很難討厭她,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把她放在眼裡。」
討好型的人,往往就是這樣的存在。
他人在乎的是討好者帶來的便捷與服務,而討好者也願意被當作工具人。
如果自己這個工具一旦不再被需要,反而討好者自己就會因為自己不再被需要而陷入深深的恐慌之中。
很不幸的是,很多討好者不光在日常關係中如此,在為人父母后,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
以愛的名義,寵溺孩子,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給孩子最好的;
把孩子捧在手心上、對孩子言聽計從,他們擔心孩子不愛自己了,更擔心孩子會記恨自己。
在親子關係上,討好型父母的未來可以一眼望穿:跪著的姿態,期望只能換來失望。
很多討好型的父母想不明白:
為什麼父母為了孩子忍讓一切,孩子卻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失控?
為什麼自己含辛茹苦、付出一切養出來的卻是白眼狼?
還記得那幾張刷屏的照片嗎?
媽媽為了勸導孩子上學,在兒子面前長跪街頭一小時,全網譁然。
可是媽媽的長跪除了感動了自己,憤怒了網友外,對孩子有一絲一毫的觸動嗎?
並沒有!
兒子彷佛早已習慣了一切,把兩條腿架在凳子上,懶洋洋地玩著手機,悠然自得。
甚至他還拍下了媽媽對自己下跪的照片,配上「開心每一天」的文字,得意洋洋的發在自己的朋友圈。
對於孩子來說,幼年時,即使是跪著的父母他們仍需仰視,因為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他們都還尚需父母照顧;
可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跪著的父母就越來越低,他們的視線會慢慢地從仰視變成平視、最後變成俯視。
他們會錯誤的認為在親子關係中,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施捨者,自己的需求永遠前提。
而父母對他們的愛與滿足不過就是一場「交易」:只有你們滿足了我的要求,我開心後,我才會讓你們開心。
於是當有一天,父母本身不具備約束力,而父母的能力又不再能夠滿足孩子的欲望時,孩子就會把這些家長無情拋棄。
對於孩子來說,拋棄的不是父母,是工具。
「跪族」父母以為自己給孩子的是養活未來的愛,但其實他們給孩子的其實是殺死自己的毒。
德國腦科學家Hüther說:
「當人們隱藏起真實的自己時,也許表面上他們獲得了成功,但他們從來沒有過幸福的生活,因為他們永遠無法放手。
他們無法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總是感到緊張,他們必須一直不停地努力,
內心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重視,竭盡全力用世俗的成功去填補內心的缺愛和安全感缺失。」
如果打開搜索,輸入「父母 討好型 孩子」這幾個關鍵詞,出來的相關詞條有將近300萬條。
近些年來大家一直在討論原生家庭,就是因為原生家庭所帶給我們的影響雖然並非無法改變,
但是我們確實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可以重新得到個體自由。
而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就是起步於原生家庭,往往是有兩種成因:
一種是極度缺愛,缺乏來自父母的肯定。
就像美女作家蔣方舟曾說過,自己也是成人後,在和朋友的交談中才慢慢發現自己是討好型人格,而自己這種討好行為就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密不可分:
媽媽在小時候就極少肯定她,於是為了讓媽媽表揚自己,她就拼命的去表現去迎合,去做一些讓媽媽開心的事。
但這樣成年以後的她很困擾:
總是不自信,總是要靠別人的認可才滿足,總是不敢說自己內心的想法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她直言:「很累,我再也不想討好別人了。」
另一種則是「行為遺傳」,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
跪族父母有的時候自己跪還不滿意,還會拉著孩子一起跪。
就拿張芝芝來說,她對精英媽媽圈的努力攀附以及格格不入的行為都在影響著自己的女兒,
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一提到苗苗小朋友不和自己玩了,媽媽就如臨大敵,驚慌失措。
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在心理排位上,自己是排在苗苗之後的,
「我可以不開心,但是我不可以讓苗苗不開心,要不她就不和我玩了。」
討好型人格的小朋友,在交友上,永遠都是被無視、被委屈、被選擇的那一方。
跪族父母,無論是對外跪,還是對內跪,亦或是內外兼跪,都會給身邊最親密的人帶來困擾。
張芝芝的「跪式社交」,讓自己的老公一次次的和自己產生分歧,從心底瞧不起自己;
讓婆婆一次次的無理取鬧;
讓自己一次次的委屈受傷;
讓一心想培養出來的精英孩子跟著跪在了低處。
但在現實中,這樣的父母也不在少數。
打開知乎,類似的問題比比皆是:
「媽媽是討好型人格,我也被教育成了討好型人格怎麼辦?」
「媽媽是討好型人格,親戚對她的要求,她總是逼迫我為她完成,怎麼辦?」
每一位父母都是曾經的孩子,而每一位孩子都是未來的父母。
貴族精英培養的起點並不是你強融進什麼樣的圈子。
真正的精英培養靠的不僅僅是錢,還要靠父母堅定的愛、獨立的姿態、文化的薰陶和內心廣闊的格局。
「站著,別跪著!」是父母想要展開貴族教育的第一步。
愛喝葡萄酒的人都知道,想要釀造一瓶好的葡萄酒,好的釀酒葡萄至關重要。
而想要種出好的釀酒葡萄,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種植葡萄的土壤就不能太肥沃,給的水分也不能過多。
當土壤過於肥沃、水源過於充足時,葡萄藤就不會拼命把根扎向深處,汲取營養。
這樣的葡萄藤,只會瘋狂的結出一堆無用的大果子,看似肥碩卻食之寡淡,這樣的葡萄是不會被拿去釀酒的。
而略顯貧瘠的土地,不過於充沛的水分,會讓葡萄藤拼命將根部儘量扎向深處,
這樣種出來的葡萄才會擁有更濃鬱充沛的果實風味。
種植釀酒葡萄是一門藝術,好的親子關係也是如此:
我們是土壤,而孩子就是那顆葡萄藤。
我們給予孩子的愛,要不多不少剛剛好,
要讓他努力地紮根汲取我們的愛以及更深層次的營養,
更緊密地擁抱,觸碰到彼此更深處的靈魂。
只有這樣的愛,才牢固而可靠。
願你我都能和孩子手拉手,好好地平等站立,攜手一起去看更豐富的世界,
感受更為廣闊的內心,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