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清子教育觀引爭議:「跪族」父母以為給孩子的是愛,其實是毒

2020-09-17 方圓教

闞清子最近在《親愛的自己》中,飾演了一位媽媽:張芝芝。

張芝芝這個角色多少是讓人同情的:處處討好,處處奉獻,卻處處都是個小透明。

張芝芝老公有點鳳凰男的味道,夫妻倆但凡有爭執,甭管對錯,她都會第一個低頭,百般討好;

而她的婆婆重男輕女,每天都在催生二胎, 但她也無力抗爭,只能拉著自己的好朋友去當說客。



追劇的網友們一邊吐槽著這種狗血家庭,一邊又嫌棄著張芝芝,


尤其是她在教育上的「跪式社交」,讓許多家長感到窒息。

網友們不自覺地就把她和《三十而已》中的同樣為孩低頭的顧佳聯繫了起來,但是她的做法卻和顧佳截然不同。

首先,她想要跨越的階層更大。

顧佳的情況是自己已經衣食無憂的情況下,在不考慮經濟的情況下,為了入學名額而去向富太太低頭。

但是張芝芝身上的問題是經濟是她最大的軟肋。

她和自己的婆婆算了一筆帳,為了讓孩子上學,他們每個月都是入不敷出。



同樣是喝下午茶,顧佳是為了更好地收集一些有利信息,直接出手買下了一個甜品店;

而張芝芝則是為了融合「精英媽媽圈」,到後來連點杯蘇打水的勇氣都沒有。

從媽媽圈來說,別的富太太都是穿的定製、古董旗袍,而張芝芝的衣服在她們眼中就是過於寒磣。



她和顧佳目的不同,顧佳更多的是為了給自己拉資源,找機會,所以才一步步地走進了太太圈。

但是她只是為了維持自己孩子的「精英朋友圈」。

她天真地認為只要孩子呆在「精英朋友圈」,那麼哪怕自己不是精英,自己的孩子也一定可以成為精英。



顧佳始終是為了更好的抬頭而暫時的隱忍,她和太太們的相處看似是她在低頭,其實仔細算來沒有誰高誰低之分,彼此需要。

而張芝芝的強融並不像顧佳那樣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轉機,反而是危機四伏。

為了討好媽媽圈,自告奮勇做派對策劃案,結果自己沒有能力,還得麻煩自己好朋友的男朋友去做。

媽媽圈中,張芝芝始終是跪著的那一個。


想要讓孩子在一個好的環境中成長沒有錯,錯就錯在忽視了自己的能力,


以為擠進了圈子就是成功,卻忘了後面還有無數的路要走。

如果說顧佳在討好中還有反抗的勇氣和底氣以及做自己的能力,


那麼張芝芝則是完全放棄自我的討好型人格。

看似偉大的母愛背後,卻隱藏著更大的危機。


《傲慢與偏見》中有這樣一段話,描寫的是他人眼中的討好型人格:

「她不過是個好脾氣、熱心腸的年輕女人。我們很難討厭她,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把她放在眼裡。」



討好型的人,往往就是這樣的存在。

他人在乎的是討好者帶來的便捷與服務,而討好者也願意被當作工具人。

如果自己這個工具一旦不再被需要,反而討好者自己就會因為自己不再被需要而陷入深深的恐慌之中。

很不幸的是,很多討好者不光在日常關係中如此,在為人父母后,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

以愛的名義,寵溺孩子,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給孩子最好的;

把孩子捧在手心上、對孩子言聽計從,他們擔心孩子不愛自己了,更擔心孩子會記恨自己。

在親子關係上,討好型父母的未來可以一眼望穿:跪著的姿態,期望只能換來失望。

很多討好型的父母想不明白:

為什麼父母為了孩子忍讓一切,孩子卻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失控?


為什麼自己含辛茹苦、付出一切養出來的卻是白眼狼?

還記得那幾張刷屏的照片嗎?

媽媽為了勸導孩子上學,在兒子面前長跪街頭一小時,全網譁然。


可是媽媽的長跪除了感動了自己,憤怒了網友外,對孩子有一絲一毫的觸動嗎?

並沒有!

兒子彷佛早已習慣了一切,把兩條腿架在凳子上,懶洋洋地玩著手機,悠然自得。

甚至他還拍下了媽媽對自己下跪的照片,配上「開心每一天」的文字,得意洋洋的發在自己的朋友圈。



對於孩子來說,幼年時,即使是跪著的父母他們仍需仰視,因為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他們都還尚需父母照顧;

可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跪著的父母就越來越低,他們的視線會慢慢地從仰視變成平視、最後變成俯視。

他們會錯誤的認為在親子關係中,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施捨者,自己的需求永遠前提。

而父母對他們的愛與滿足不過就是一場「交易」:


只有你們滿足了我的要求,我開心後,我才會讓你們開心。

於是當有一天,父母本身不具備約束力,而父母的能力又不再能夠滿足孩子的欲望時,孩子就會把這些家長無情拋棄。

對於孩子來說,拋棄的不是父母,是工具。

「跪族」父母以為自己給孩子的是養活未來的愛,但其實他們給孩子的其實是殺死自己的毒。


德國腦科學家Hüther說:

「當人們隱藏起真實的自己時,也許表面上他們獲得了成功,但他們從來沒有過幸福的生活,因為他們永遠無法放手。

他們無法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總是感到緊張,他們必須一直不停地努力,


內心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重視,竭盡全力用世俗的成功去填補內心的缺愛和安全感缺失。」

如果打開搜索,輸入「父母 討好型 孩子」這幾個關鍵詞,出來的相關詞條有將近300萬條。

近些年來大家一直在討論原生家庭,就是因為原生家庭所帶給我們的影響雖然並非無法改變,


但是我們確實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可以重新得到個體自由。

而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就是起步於原生家庭,往往是有兩種成因:

一種是極度缺愛,缺乏來自父母的肯定。

就像美女作家蔣方舟曾說過,


自己也是成人後,在和朋友的交談中才慢慢發現自己是討好型人格,而自己這種討好行為就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密不可分:

媽媽在小時候就極少肯定她,於是為了讓媽媽表揚自己,她就拼命的去表現去迎合,去做一些讓媽媽開心的事。

但這樣成年以後的她很困擾:


總是不自信,總是要靠別人的認可才滿足,總是不敢說自己內心的想法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她直言:「很累,我再也不想討好別人了。」



另一種則是「行為遺傳」,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

跪族父母有的時候自己跪還不滿意,還會拉著孩子一起跪。



就拿張芝芝來說,她對精英媽媽圈的努力攀附以及格格不入的行為都在影響著自己的女兒,


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一提到苗苗小朋友不和自己玩了,媽媽就如臨大敵,驚慌失措。

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在心理排位上,自己是排在苗苗之後的,


「我可以不開心,但是我不可以讓苗苗不開心,要不她就不和我玩了。」

討好型人格的小朋友,在交友上,永遠都是被無視、被委屈、被選擇的那一方。

跪族父母,無論是對外跪,還是對內跪,亦或是內外兼跪,都會給身邊最親密的人帶來困擾。

張芝芝的「跪式社交」,讓自己的老公一次次的和自己產生分歧,從心底瞧不起自己;


讓婆婆一次次的無理取鬧;


讓自己一次次的委屈受傷;


讓一心想培養出來的精英孩子跟著跪在了低處。

但在現實中,這樣的父母也不在少數。

打開知乎,類似的問題比比皆是:

「媽媽是討好型人格,我也被教育成了討好型人格怎麼辦?」



「媽媽是討好型人格,親戚對她的要求,她總是逼迫我為她完成,怎麼辦?」

每一位父母都是曾經的孩子,而每一位孩子都是未來的父母。

貴族精英培養的起點並不是你強融進什麼樣的圈子。

真正的精英培養靠的不僅僅是錢,還要靠父母堅定的愛、獨立的姿態、文化的薰陶和內心廣闊的格局。

「站著,別跪著!」是父母想要展開貴族教育的第一步。


愛喝葡萄酒的人都知道,想要釀造一瓶好的葡萄酒,好的釀酒葡萄至關重要。

而想要種出好的釀酒葡萄,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種植葡萄的土壤就不能太肥沃,給的水分也不能過多。

當土壤過於肥沃、水源過於充足時,葡萄藤就不會拼命把根扎向深處,汲取營養。

這樣的葡萄藤,只會瘋狂的結出一堆無用的大果子,看似肥碩卻食之寡淡,這樣的葡萄是不會被拿去釀酒的。

而略顯貧瘠的土地,不過於充沛的水分,會讓葡萄藤拼命將根部儘量扎向深處,


這樣種出來的葡萄才會擁有更濃鬱充沛的果實風味。



種植釀酒葡萄是一門藝術,好的親子關係也是如此:


我們是土壤,而孩子就是那顆葡萄藤。

我們給予孩子的愛,要不多不少剛剛好,


要讓他努力地紮根汲取我們的愛以及更深層次的營養,


更緊密地擁抱,觸碰到彼此更深處的靈魂。

只有這樣的愛,才牢固而可靠。

願你我都能和孩子手拉手,好好地平等站立,攜手一起去看更豐富的世界,


感受更為廣闊的內心,成為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親愛的自己》闞清子:「跪族」父母以為給孩子的是愛,其實是毒
    很不幸的是,很多討好者不光在日常關係中如此,在為人父母后,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以愛的名義,寵溺孩子,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把孩子捧在手心上、對孩子言聽計從,他們擔心孩子不愛自己了而父母對他們的愛與滿足不過就是一場「交易」:只有你們滿足了我的要求,我開心後,我才會讓你們開心。於是當有一天,父母本身不具備約束力,而父母的能力又不再能夠滿足孩子的欲望時,孩子就會把這些家長無情拋棄。
  • 伊能靜的教育觀讓眾人淚目,父母的退出是給孩子最大的愛
    在綜藝節目《理想家》中,伊能靜和其他嘉賓談到了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觀,惹的眾人紅了眼眶。在節目中,聊到孩子成長的問題,伊能靜說:「以前孩子過生日的時候,都是父母幫他策劃、租場地,然後一起切生日蛋糕。」這對於朝夕陪伴孩子的父母而言,是難以接受的的過程。就像伊能靜在節目中說的那樣,「往後退真的是一件非常難的事」,而且,當孩子長大之後,父母再也不是以前那個角色了,孩子已經不再需要父母這樣的朋友了。孩子在長大之後會離開父母,這是必然的。而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放手,讓他們去追尋自己想要的。
  • 《慶餘年》開播一周年,引發教育觀熱議,只因範閒母親愛錯人
    父母孕育孩子的過程中,只要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父母是相愛的,就能給足孩子所有的安全感。做家長的所有痛苦、煩惱、迷茫,都在父母從相識相知相愛到孕育孩子的整個過程中產生這樣那樣的情感。但是孩子能在缺少親生父親的養育也能茁長,是十分激勵的教育價值,一起來分析下父母的教育觀離不開愛。男主角範閒主角光環一開始在幼年時期,飽受師父的訓練,長大後生活過得有聲有色,太過耀眼。這讓很匪夷所思,範閒在沒有母親的陪伴下,青少年期以及長大都是什麼影響到他?劇中所有的長輩都想教範閒做人,都想成為他的人生導師。
  • 楊冪教育女兒觀念引爭議,網友:終於明白她為什麼被黑了
    楊冪教育女兒觀念引爭議,網友:終於明白她為什麼被黑了在娛樂圈這個魚龍混雜的大世界生活,所必備的就是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因為無論你說什麼或者做什麼,都可能被人刻意解讀,即使做得再好也會有人不喜歡你。那些看不見的傷害讓你的身心飽受折磨,如果你不能消化掉這些負面的信息就會被它們吞噬。
  • 父母愛得太滿,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這場較量最終以決裂收場,而根源就在於父母的過度關愛。他說:「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高中畢業前,他所有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裡。原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可父母的關愛依然如影隨形,讓他喘不過氣,即便出國讀研依然無法擺脫。
  • 致愛發脾氣的家長:你以為你很愛孩子,其實孩子更愛你!
    一邊是自己心儀已久的玩具,一邊是父母想要的禮物,對於家庭經濟條件很差的孩子來說,這是非常艱難的選擇。然而,大多數孩子給出了讓人感動的答案:他們都選擇了父母的禮物。孩子對父母的愛有時候真的超乎想像。很多時候,他們看起來特別調皮,有惹不完的麻煩,但是他們暖起來,也很讓人動容。
  • 許多父母深信自己的教育觀絕對正確|專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採寫 | 彭鏡陶《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吳曉樂版本:大魚讀品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9年11月(點擊書封可購買)01許多父母深信自己的教育觀絕對正確新京報:是什麼原因讓你從大學開始做家教?做家教和學校體制裡的教師有什麼區別?
  • 闞清子相親對象微博曝光 瞬間引關注
    闞清子相親對象微博曝光 瞬間引關注時間:2020-04-20 09:54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闞清子相親對象微博曝光 瞬間引關注 4月17日晚,《我家那閨女2》播出後,闞清子相親就登上了熱搜,而且闞清子相親對象滕滕,瞬間引關注,模特滕滕微博名被曝光叫Mrtens滕。
  • 霍金從小時候沒進過前十名,到物理學家,與父母3個教育觀分不開
    霍金父母教育觀提起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霍金畢業於劍橋大學物理系,即使在年輕的時候,就被診斷為罕有的肌肉萎縮症,判斷他的生命不會剩太長時間,可是霍金依舊沒有放棄,用異於常人的意志和命運賽跑。
  • 闞清子新戀情引萬人爭議:最高級的秀恩愛,就是「娶你回家」
    其實在戀愛時,闞清子就不止一次地向紀凌塵表露過,自己想在30歲前結婚。 在節目《親愛的客棧》裡,劉濤也曾問過紀凌塵:「你準備什麼時候娶闞清子?」 在場的人都起鬨,讓紀凌塵現在就求婚,結果紀凌塵只是苦笑著喝酒,沒有任何的表示。
  • 楊冪談及教育觀,表示支持並尊重孩子的選擇,收穫掌聲一片
    前言:在一期綜藝節目中,楊冪被問到會不會帶孩子去到真人秀類的綜藝節目中,楊冪直言不諱,並說出原因: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等孩子長大,主動提出說想要去做什麼的時候再帶孩子去。說完這些後,觀眾給出了熱烈的掌聲!
  • 9歲男童凌晨四點幫父母賣菜:你以為你很愛孩子,其實孩子更愛你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因你而出現,並且,永遠用心愛著你。我們經常歌頌父母有多愛孩子,其實孩子更愛父母,他們的愛遠超過你的想像。1、 只要在你們身邊,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凌晨四五點鐘,天還沒有亮,陝西西安的一個菜市場已經熙熙攘攘,菜販子們開始一天的辛勞。
  • 你以為孩子是你在養,其實真相併不是!父母必看!
    你以為孩子是你在養,其實真相併不是!父母必看!其實不是的。首先要有個觀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報。孩子來投胎,是帶著他的福報來的,看起來是父母在養,但其實還是孩子自己的福報在養。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想要孩子會讀書,就給孩子買去名牌學校讀,以為能出人才,但首先他要有這個命。就像養孩子,花的是父母的錢,但損的是孩子的福報。
  • 從《神奇樂園歷險記》中,我挖出3個父母最需要的教育觀!
    如朱妮一般,孩子想把想像變為現實,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與其讓他們在不知危險的情況下自己探索,不如爸媽上手輔助,陪伴孩子一起實現。  從前我們的文章裡用過一句話,叫「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用在這部國外的電影裡毫無違和感,畢竟無論古今中外,爸媽愛孩子的方式都不是為他們規劃好一切,而是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份信念感,能夠讓孩子們面對未來人生路上的一切逆境。
  • 14歲黃多多曬短髮照,側顏養眼完美鎖骨太優越,低領著裝引爭議
    01黃多多受到的教育觀有所不同哈嘍各位小夥伴們好呀,眾所周知在娛樂圈中明星的孩子都叫做星二代,和富二代其實是同理的。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風格上,都顯得格外的和傳統孩子不一樣,但也恰恰說明了黃磊和孫莉的教育是非常開放的。在最近,14歲的黃多多還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了自己剪短髮的美照,雖然側顏非常養眼,鎖骨和天鵝頸也優越,但低領著裝卻引起了大家的爭議,就近是怎麼一回事呢?讓小編帶大家來看看吧!
  • 闞清子發文反對重男輕女,《親愛的自己》剛播出又上熱搜
    前有《三十而已》的熱播和討論,接著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的關注度,最後是最近熱播的電視劇《親愛的自己》和《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已播完,本來以為是熱度很高的電視劇。但豆瓣評分僅5.5,說實話雖然喜歡演員,但沒有追劇的欲望。《親愛的自己》還在熱播中,大家同樣喜歡主演陣容。雖然停播了兩天,但大家關注度和討論度還是很高。
  • 《天才少女》:兩種教育觀的對抗,到底如何選擇才是正確的?
    母子二人這場撫養權的爭奪,其實是兩種教育觀的對決。伊芙琳的教育觀:對於天才而言,一定要把她的天賦發揮到極致,若不然就是一種浪費,是對整個人類的犯罪。而弗蘭克的教育觀則是: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壓力和痛苦也就越大。瑪麗是一個孩子,孩子就應該過孩子的生活。
  • 闞清子太敢說!公開曝閨蜜遭男技師侵犯,曾自稱不找二婚的引爭議
    有網友認同闞清子的看法,認為女孩子一定要保護自己,還有網友建議闞清子曝光這家店,讓更多女生不受傷害。闞清子和紀凌塵剛被曝出分手時,網上紛紛猜疑是不是因為男方做了什麼對不起闞清子的事,所以兩人才會分手。闞清子說這句話時,突然又有了字幕,可見闞清子是耿直到了連節目組都害怕的地步。
  • 孩子以下行為是缺愛,父母卻以為是高情商,洋洋得意太無知
    尤其是其中的情商高,父母根本沒有多做了解,就單單從表面來判斷孩子了。一旦孩子的日常行為表現,順了父母的意,就會覺得自家孩子很懂事,情商很高。只是父母是這樣期望的,孩子心中卻不是這麼想的。很多孩子在外面表現出懂事乖巧,情商高的一面,並不是心底裡被培養出來的教養,而是有不得不這麼做的苦衷。孩子以下行為是缺愛,父母卻以為是高情商,洋洋得意太無知。
  • 這部比《釜山行》還刺激的電影,誤導了多少父母的教育觀
    片中一個缺失父愛的孩子,在一次極端遭遇中——列車殭屍,終於體會到了父親的愛。而父親也終於開始醒悟和反思,工作跟孩子比起來,好像真的沒有那麼重要。但遺憾的是,太晚了,那次旅程成為了她們人生中最後一次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