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周曉芳
對話人物
周曉芳,1963年出生於北京,現旅居美國夏威夷。周恩來總理的侄孫女,中央文史館首批館員、愛國名宿周嵩堯的曾孫女,「周恩來和平研究院」發起人。
對話背景
周恩來和平研究院於三年前啟動了《跟隨周恩來足跡》計劃。今年5月開始,系列紀錄片正式拍攝,以史實、實景、專訪等手段,再現周總理不平凡的一生。近日,周總理侄孫女周曉芳在京拍攝紀錄片《跟隨周恩來足跡》。今年9月,劇組還將來西安、延安拍攝。
追尋周總理的求學、革命、外交足跡,回憶周總理那一代共產黨人的家風家規……今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4周年紀念日,「七一」前夕,周曉芳在京接受了華商報記者的專訪。
周總理的十條『家規』
一、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
二、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總理代付夥食費;
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許請客送禮;
六、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
七、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辦;
八、生活要艱苦樸素;
九、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家族淵源
我喊周總理「七爺爺」
華商報:你和周總理是怎樣的親屬關係?周曉芳:在家族中,按輩分,我稱呼總理為「七爺爺」,因為他在家族同輩中排行老七。我太爺爺周嵩堯是總理的六伯父。在江蘇淮安的總理故居是我們兩家共有的祖屋。
我太爺爺周嵩堯是前清舉人,曾經慈禧、光緒集體面試,被清廷委任為郵傳部郎中,掌路政司,大概相當於今天的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民國時任袁世凱幕僚,也出任過江西、江蘇督軍專署秘書長,任上曾經出面平息過江、浙軍閥間的一場戰亂。後因上書反對袁世凱稱帝辭官返鄉。抗戰期間他堅辭日偽的「出山邀請」,是有名的愛國人士。
新中國成立後,我太爺爺被總理接到北京,任中央文史館首批館員,和章士釗、齊白石是同一批。總理曾稱讚他有「德政」,指的就是上面的幾件事。根據那時的規定,可在家中選一人隨行照料,我父親周華章被選中了,在北京陪同太爺爺的同時上學讀書。父親因為早年讀過私塾,成績很好,後來考入當時的政務院交際處工作,參與籌建外事賓館。後來就有了我。
>>周家家規
不許在外提和總理是親屬關係
華商報:在你的學習和工作期間,師友和同事知道你是總理親屬嗎?
周曉芳:從來沒有。我1963年出生在北京,周總理特意給封了個40元的紅包讓家人帶給我父親。我父親後來分配在和平賓館主管財務工作,我小時候經常出入賓館東院,那是工作人員家屬的住地。可能也會有個別人知道我身份特別,但沒人知道具體是誰的親屬。
記得有一次鄧奶奶(鄧穎超)在香山飯店和我們全家見面,見到我爸爸很高興,拉著手問長問短,說好長時間沒見到了。但印象中我從上學、工作從沒因此受過特殊照顧。
中學畢業後我進入當時的第一家合資酒店建國飯店工作,後來又到王府飯店、天壇飯店工作,從員工做到銷售總監,一步一個腳印,工作了20年。直到離開,都沒人知道我是周總理的親屬。因為一方面周家有家規,不允許在外提及和總理的親屬關係。另一方面,我們也從不覺得身份有什麼特殊,沒什麼好炫耀的。現在想起來,家族中唯一「沾了總理光」的可能只有我太爺爺了,當然他也是實至名歸。
華商報:聽說周總理有十條家規,是嗎?
周曉芳:周總理對家人和晚輩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言傳身教,很少具體講什麼家規。我前幾天去採訪姑姑周秉德,她說在一些身邊工作人員和後人的紀念文章中會提到周總理有家規,其實都是總結歸納的。這些「家規」大致有:一、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二、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總理代付夥食費;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許請客送禮;六、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七、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辦;八、生活要艱苦樸素;九、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我認為這十條家規是周總理高尚人格的寫照,也展示了總理那一代共產黨人和老一輩革命家處理家國關係的崇高境界。
華商報:周家的後輩現況如何?經商和做官的多麼?
周曉芳:據我了解,周家後輩現在散居北京、淮安、揚州、廣州和海外。在國內的都是普通市民百姓,有個別在機關單位,也是普通公務員。有個別像我一樣在美國、加拿大的,也都是靠自己的奮鬥立足。
我在上世紀90年代初到美國,一邊在夏威夷大學讀書一邊打工,在礦泉水公司做過銷售,在熊貓快餐端過盤子,在高爾夫球場當過服務生,同時打三份工,什麼苦都吃過,在國外更沒人知道我是總理親屬。後來因為媒體的報導才有些人知道,哦,原來她是周恩來的孫輩。在我們這周家第三代人裡,都是普通人,除了我自己創業了,其他人連經商的都沒有。
周家後輩中最大的「官」是我姑姑周秉德,退休前是中國新聞社副社長、全國政協委員,退休後深居簡出,生活很儉樸,唯一公職是擔任周家「發言人」。這兩年因為我們在拍攝紀錄片《跟隨周恩來足跡》,回國就會來看望她,聽聽意見和建議。
>>紀念總理
創辦周恩來和平研究院獲中美多方支持
華商報:談談你現在的工作吧。
周曉芳:在海外工作和生活20多年,我主要從事的是中美文化交流事業。在此基礎上,我和丈夫麥克在夏威夷發起成立了周恩來和平研究院。麥克之前是成功的企業家,美國北方通訊董事長、觸屏技術專利持有人,也是全球知名的公益慈善組織GREEN STAR的發起人。他的加入讓周恩來和平研究院在美國獲得了更多方面的資源支持。
周恩來和平研究院的成立適逢2011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在夏威夷舉辦,成立大會設在歐巴馬總統和國務卿希拉蕊下榻的希爾頓酒店。當時的中美兩國官方、民間機構都派人出席。時任夏威夷州州長親自趕來主持,他告訴我,周恩來是他最崇拜的人。
在普通美國人中周恩來的認知度出乎我意料
華商報:美國民眾對周恩來這個名字認知度如何?
周曉芳:出乎意料。研究院成立前,我們在當地搞了一次周恩來生平展,其中有三幅總理的放大照片,展臺前被擠得水洩不通。有很多當地居民,爭著和總理的照片合影。一些美國人還記得總理當年訪美的風採。有一位來自新加坡的華人,流著眼淚告訴我,當年「文革」期間,是總理救了他們一家。這場面的確把我震撼了,沒想到在這麼遙遠的地方,都有這麼多人懷念他。他一個人的努力和工作,卻幫助、影響了世界上這麼多人,也許這就是偉人的境界吧。
周恩來和平研究院的設想首先得到了姑姑周秉德的支持,她說以前人們對總理的研究都局限在具體工作方法、歷史事件,但上升到和平哲學的高度,這是第一次,大有可為。她還給我們介紹了中國人民對外友協、外交部等單位,我們做起來就更有信心了,這幾年我們陸續做了「美國人眼中的周恩來」、「中美青年文化交流」等一系列論壇、活動。
計劃9月來陝西與歷史事件親歷者見面
華商報:你正在攝製的周總理紀錄片進展如何?有計劃到西安拍攝麼?
周曉芳:《跟隨周恩來足跡》紀錄片是我們近年的一個重要項目,分中國行、亞洲行、歐洲行、中東行、非洲行等篇章,通過重訪周總理曾走過的道路,呈現其一生的家國情懷,為民族解放、世界和平的奮鬥、貢獻與哲思。
由來自美、中兩國的工作人員組成的劇組已經沿總理學習、革命、工作過的足跡走訪了20多座城市,包括上海、南京、紹興、杭州、淮安、揚州、鎮江、天津、廣州、汕頭、潮州、桂林、重慶、北京等城市。每到一處紀念館、紀念地,我們都被歷史見證者的講述深深感動,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和懷念,紀錄片裡會有許多從未披露的故事。
今年9月,劇組計劃前往西安、延安拍攝。因為在周總理的一生中,這是兩個極其重要的地方,中國革命和近現代中國歷史的一些重要事件發生在這裡,比如「西安事變」、轉戰陝北等。我們希望和一些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見面,聽他們講述歷史大事件中的鮮活故事和生動細節,我們也希望展示這些城市的滄桑變遷。
>>三見張學良
獲贈題詩「好夢未圓愁夜短」張學良說很佩服周恩來
華商報:聽說你在美國曾多次見過張學良,能否給我們講講當時的情況?
周曉芳:在美國見張學良先生的經歷也很有趣。第一次大約是在1997年參加張學良壽宴,那時候趙四小姐還在,張的精神和身體狀況都很好。當時是一個朋友邀請我去的,壽宴在當地一個教堂舉行。祝壽儀式進行中,有人到張學良身邊耳語了幾句,張顯得很興奮,立刻就要見我。朋友後來告訴我說老先生聽說有周家的後輩來賀壽,非常開心,說一定要見見。
當時他興致很高,拉著我的手,說了幾句話,說的最多的是他很佩服周恩來,說總理很親和、很正直。但感覺得出張的神情和話裡似乎也有些愧疚,不知道是不是和當年的歷史事件有關。
1999年4月,姑姑周秉建赴美考察,也想見見張老先生。事先我就通過趙四的侄女趙莉(音)聯繫。當時張學良年事已高,很少見客。當得知是周恩來的親侄女來訪時,爽快地答應見上一面。這一次還是在希爾頓大酒店。在酒店會見大廳,張學良在輪椅上聊了很多和總理的往事。他很風趣,我記得當時說他是民族英雄,他大笑著說,我不是英雄,不是狗熊就差不多了。我又逗樂問他為什麼老坐輪椅啊?他說那是因為他懶,說完自顧大樂。
我記得當時讓他題幅字,他就寫了兩句很謙遜也是意味深長的詩,我記得是:好夢未圓愁夜短,虛名終究誤人深。寫完了我讓他籤名,他想了想,很認真地說,名字我不能籤,因為我的律師不讓我籤名。這幅字後來被我轉贈姑姑了。
2001年2月6日,我的哥哥周慶訪美,通過我介紹求見張學良。那時候趙四小姐已經去世(編者註:趙四於2000年6月病逝),這對老先生打擊很大,可聽說是周恩來的侄孫來訪,還是見了。但精神狀況已經大不如前,也沒刮鬍子。身體狀況已不允許他多講話,我們就推著輪椅和他照了幾張相。(編者註:此後,張學良於2001年10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