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化武林,劉伯堅又是誰?
不認識,更不懂他的功夫如何。新化人最為真爽,談到武功,更為直接:打得幾個人翻?
鄙人自幼愛好武術,九歲時,跟著師父學些花拳繡腿,不知天高地厚,就纏著師父,教我一個絕招,立志要把一個牛高馬大的人打得伏伏貼貼。而師父卻總是讓我坐樁。到後來,連上廁所都蹲不下來,痛啊,屁股尖子都痛。師父大笑,吃不得苦,莫想去打人,打人者被打,痛一點是最小的懲罰了……
再後來,沉迷於金庸先生筆下的武林盟主,妄想得到一本武林秘籍,打遍天下無敵手。當然,到我明白人生的時候,人生已經離我去了一大半了,秘籍沒有得到,也沒有看到誰能憑武功把人打得服服帖帖。
2
但對於武術的愛好,卻絲毫不減。有一段時間,手痒痒的。把師父留給我的一對鐵尺玩得團團轉。
這輩子,卻從未打個人。倒是看見幾個兇神惡煞的二流子,堵到我的面前要錢抽菸。我呢?裝孫子,沒了底氣,怕打不過人家,反被別人打得五腦七傷的,把醜丟大了。反過來一想,學學阿Q,他奶奶的,要是我沒有忘記師父教的那些招數,我一定把這些傢伙打得落花流水!再一想,打贏了,又能怎麼樣呢?
話雖如此,心底裡卻十分羨慕有功夫的武林人士。
3
聽到劉伯堅的名字,還是王國安教授到來新化做講座的時候。王教授說劉伯堅師傅的功夫如何如何了得,還出了一套武術專著等等,但我無緣拜見劉伯堅師傅,自然也沒有見過劉伯堅師傅的真正的功夫,只等有緣拜見了。
4
新化著名作家曾晨輝先生,是我在文學方面的崇拜偶像。他對文學的理解和文學藝術的執著,一直是我文學生涯的一面鏡子。我們是同年生的,我還比他大幾個月。然而,我站在他面前,就像一個小學生。我常常聽他對文學創造方面的一些見解,受益匪淺。
但在我的印象裡,曾晨輝先生雖然健談,他卻不是會恭維的人,也不喜歡恭維人。
可是,這一次,他向我發來了一篇寫劉伯堅師傅的小傳。他對劉伯堅先生如此推崇,卻讓我多少感到意外!當然,曾晨輝先生是劉伯堅師傅的的弟子。
劉伯堅師傅真的如此厲害嗎?
傳,不是人人都可以立的。傳記和小說不同,不虛構,純紀實。可以當史料,留給後人的。當然,別傳、外傳等等不在此列。
可是,這個小傳,字數雖然不多,但蘊含的內容,如雷如電。
我不敢評,請看看吧,相信你比我懂。
劉伯堅是誰?
END
《劉伯堅小傳》
作者:曾晨輝
劉柏堅,梅山人。梅山武術流傳至今,已趨平平。杜心武一類人物,在梅山,如天上星辰,仰望而已。劉柏堅自小仰慕武林大俠,宿命中早與武學結緣。雖身逢太平盛世,但拜師習武全是一派古風,以實戰為先。
他以心練武,成年後遊歷江湖,有幸學習各大武術門派,精神境界隨歲月增長,武學已溶入兵道。武道與兵道,殊途同歸。然武道更接近民間。兵道說到底乃殺人之技,一將功成萬骨枯,往往置身某種政治背景。而武道,即遇上天地不仁,也行仁義之心。比方梁山好漢替天行道,一個字:仁。柏堅窮一生之力,以各門各派奠基,以梅山武術為形式,一招一式,首尾莫測,變化萬千。他具體的武術思想,應說是以攻為守,以攻安身,攻,死地而後生;攻,水盡之後又柳暗花明。劉伯承元帥用兵以攻為守。李小龍所謂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即此。柏堅的進攻,自有風格,他是攻中蘊含柔軟,攻中隱含內氣。昔日梅山武功,以守為主。柏堅反而行之,似離經叛道,但其實正好中道。
梅山武術,自命再生後,幾百年,無名家大匠。劉柏堅所謂橫空出世,雖命運多變,滄桑苦難,卻矢志不移。年過花甲,仍愛梅山武術,如小崽崽愛娘。我為小輩,為師父立傳,本無資格。但因從少年時追隨師父,領略其風採。又覺梅山宿地,出此武家,上天之意,民間之奇,不敢違背,便鬥膽為師立此小傳。傳之今世,再傳之後世,我輩不傳,亦有人傳也。民間學武者,乃劉柏堅之碑。碑之大小、高低、真假,自有評說,如此,任人說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