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節日之一,因漢族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
由於這一天承擔了人們太多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
「破五」這一民俗時至今日,就演化成「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狀態。
初五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圖吉利,人們以各種方式迎接財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討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大年初五零時零分,人們就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憧憬著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
「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除了迎財神,還有送窮神之說。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
送窮還有許多別稱,諸如「送五窮」、「趕五窮」、「送窮土」、「送窮衣」等。民俗認為,破五前不倒垃圾,能夠聚財,否則就倒了「福氣」。然而,垃圾堆多了,畢竟影響衛生,所以到初五要倒出去,又有了講究,叫「送窮」。
送窮的方式頗多。簡單的只是清早響著爆竹把垃圾倒出門外完事,複雜些的則要用紙剪一個小人(窮媳婦)送走,甚至還要讓她背個裝了垃圾的紙袋送在門外;更有一些地方,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
漢族民間廣泛流行的這些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另外,大年初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破五」這天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特別的是,在今天津及附近地區(例如滄州市),還有「包餃子,捏住小人嘴」的習俗,說是讓小人來年閉上嘴,少說壞話。據說,這樣可以免黴運。還有些地方餃子裡要包上錢、棗、糖等,寓意發財、好運早來、甜蜜和美。
那麼問題來了,你家今天吃什麼?
丨本文由東奧會計在線(ID:dongaocom) 整理髮布,部分內容來自網絡.若須引用或轉載,請註明以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