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蘇瑞,個人微信號: surui0512 關注我!
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也是最典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民俗節日。節日喜慶氣氛濃烈,前後要持續一個月。
整個春節從陰曆十二月二十三送灶神開始,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結束,前前後後會出現多個高潮。
然而,蘇州地區鞭炮放得最多的並不是大年夜,而是正月初五。從初四夜裡到初五凌晨,整夜的炮仗年年要勝過大年夜,鞭炮聲一家比一家放得響。
誤將路神當財神正月初五一大早人們都搶先打開大門,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信奉趙公明的,求趙公明保佑;信奉關帝的,求關帝保佑。但誰也搞不清到底是何路財神生日,整夜的煙花爆竹」砰砰啪啪」,鬧了一陣,真正有幾人能曉得正月初五接的是哪一個路神!?
有人說是接財神的……可財神有好多,有正財神和邪財神;有武財神和文財神。武財神還有趙公明、關公;文財神還有範蠡、比乾等等。總不會那麼多的財神都是在同一天出生吧!那麼到底是何路神生日?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齣與「財」、「富」有關的民俗鬧劇,一般人不知從何年開始,反正大家稀裡糊塗,熱熱鬧鬧。
關於財神,文武財神中
趙公明生日是陰曆七月廿二;
關公的生日是陰曆五月十三;
招財童子的生日是陰曆正月二十;
財主娘娘的生日是陰曆五月廿三。
是範蠡?
還是利市仙官、招財童子、劉海蟾?
還是金元六(七)總管?
還是邪財神四面佛、金星財帛星君?
都不是。
正月初五是「何路神」生日那麼,正月初五是何路財神生日?答案是——路神生日。妙處就在這裡!因路神姓何,故稱何路神。關於路神,民間的說法有很多版本。
吳地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擾蘇州一帶,民間紛紛組織義軍抗敵。其中何五路最為勇敢,是抗倭英雄。他帶領義軍,奮勇抗敵,最後為保衛家園而英勇戰死。人們為紀念這位英雄,就立像供祀,但因何五路系普通百姓,沒有功名,按照封建社會的規定,百姓是不能放在正廳裡的,故放不進正廟。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蘇州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再說財神有文財神,武財神,何五路是沒有官銜的草民,因此就不能進財神殿,只能偏居一隅,在大門旁邊設立路頭堂祭祀,所以被稱為偏財神。偏財神當然非正財神,就好似現在的警察與協警。然而,百姓包括商家不這麼想,認為:文人信奉文財神,武人信奉武財神,我們這些皆非文非武的,供奉這位偏財神反而是正道。後來一些文武官員見大多數人皆信奉路神,也跟著信奉起來。
吳地的風俗演變正月初五從五更開始,人們就敲鑼放爆仗接路頭,以爭先得到利市。所謂「利市」包含三重含義:一是指做買賣時得到的利潤;二是指吉利和運氣;三是指喜慶或節日的喜錢如壓歲錢等。所以後來越提越早,擔心遲了「路神」被別人接去。再後來人們乾脆在正月初四晚上就把路頭接來供起。有人寫詩描述這一景象:「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
到了近代,一到新年,老百姓,尤其是商人,還把利市仙官圖貼到門上,並配以招財童子,對聯曰:「招財童子至」,「利市仙官來」,隱喻財源廣進、吉祥如意。路神接到,路通,路通當然招財童子、利市仙官也就都來哉。怪不得許多人將正月初五誤認為是財神生日。在民間所供財神中,不管是趙公元帥,還是賜福天官,身邊總要配以利市仙官,因此有人猜測利市仙官就是五路神。故正月初五時,把利市仙官圖貼在店堂或門上。
有關利市仙官的來歷,在《封神演義》中有記載: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財神趙公明的徒弟,後被姜子牙封為迎祥納福之神。人們在路神生日時信奉他,是因為路通財也通,財通當然利市仙官到;同時人們希望得利市財神保佑生活幸福美滿,萬事如意。故不能張冠李戴的將利市仙官誤認為是五路神,而初五那天把招財童子圖貼到牆上、門上也是這個道理。
另外還有「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恰好是五個神,故許多人將財帛星君誤認為五路神。財帛星君臉白髮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初五那天必懸掛此圖於正廳,路神那裡一通,當然要祈求「增福財神」了。
偏財神中還有一位「五顯財神」。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因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他們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如今北京安定門外仍有五顯財神廟,但人們將五顯財神誤認為是五路神也是一個錯誤。甚至許多人還誤認為正月初五的五路神是趙公明、關公等五位財神的統稱,就更是毫無根據了。
其實在蘇州,特別是在農村,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大都知道正月初五是」路頭菩薩生日」。家家戶戶都想將路頭菩薩接到家中,為他祝壽,好好地對他孝敬一番;如果能由此而巴結上路神,路一通,什麼都通了,那這一年就一定會財源滾滾。外地人見吳地人風調雨順日子好過,便都來問蘇州人:「接的是何路財神」?蘇州人皆回答:「接的是何路財神!」一字不差,僅僅是語氣問題。因吳儂軟語,蘇州話比較柔軟,外鄉人聽上去難解。但外鄉人知道蘇州人不說謊話,蘇州人皆如此回答必有其道理,故根據字面分析認為是財神生日。
其實這裡面包含著蘇州人這種既怕露富,又怕路頭菩薩給外鄉人搶走的心態。這樣既不說謊語,又非常體面的作了回答。這種特色還表現在蘇州人接路神時從來不貼路神像。貼了不就等於都告訴大家了嗎?因此,供路頭菩薩時蘇州人掛的是各式的財神像,這樣一來意喻著路通財也通,二來也是為了讓大家搞不清,怕路頭菩薩給別人搶走。不然就不叫「搶路頭」了。
根據蘇州風俗,初五那天早晨,蘇州人皆吃路頭糕和路頭面。路頭糕是薺菜炒年糕,隱喻年年高興;路頭面當然是麵條,中國人習俗,生日吃長壽麵,意喻祝路神長壽。蘇州人對路頭酒特別重視,特別是商人格外信仰路頭,希望一年生意順暢,財路通亨。這一天,老闆要請全體夥計吃路頭酒。在筵席上斟酒也務必要斟滿,取財氣滿滿的意思。如果店裡要解僱夥計,老闆就在吃「路頭」酒時給予暗示,暗示的方法殊為別致,就是老闆向夥計夾菜時,如把雞頭夾給誰,那個夥計就心中有數老闆要辭退他了,吃過酒後,就主動提出辭職,老闆也心照不宣,同意他離職。這風俗蘇州人叫做「吃雞頭」。
「路頭」,顧名思義就是路的「頭」,也就是行神。「何」拆字「人可」也,顧名思義「人可五路」,所謂「五路」,是指東、南、西、北、中五條路。經商的人常年累月在外,南來北往,如果路途不暢,在異地不認識人,即使很會經商,商業活動也無法正常進行,一會兒這個衙門尋你,一會兒那個衙門找你,這叫路不通。就是開個小店,無路者,官邸衙門、工商稅官、黑白二道皆找你麻煩,如果你不找路,通路,那就走投無路了。如敬了財神,不敬路神,這就是雖有財氣但沒財路,財仍舊得不到,這叫財路不通。有的甚至財到身邊無法享受,或到了手裡的財,也會失掉,就是雖有財路但沒福路,這叫福路不通。想做官,官做不上,這叫官路不通。身體欠佳,甚至命短,這叫壽路不通。看來這個路神在民間吉祥文化和信仰中實在非常重要。
蘇州有一句歇後語:「路頭菩薩——得罪不起」,蘇州人一直將「路頭」視為非常重要的神。蘇州人還有一句歇後語:「誰得罪了路頭菩薩,誰就走投無路窮一世」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從前蘇州人接路頭菩薩,供臺上列密棗、桂元等乾果,面前陳酒盅五隻,筷子五雙,以敬東南西北中。素供有「五幹」(南北貨)、「五溼」(豆製品),中間放三牲(生豬頭、鯉魚、雄雞),外加四碗四碟小菜,另備一隻水盆準備放鯉魚,鯉魚必選其極活潑者。「鯉魚」諧音「利餘」,稱為「元寶魚」。鯉魚用紅線縛住魚鰭,祭時有人從外走街串巷送上門來,叫做「送元寶」,祭後放生。祭品有不用豬頭而改用羊頭的,「羊」和吳語中「銀洋鈿」的「洋」諧音。商店凡秤、鬥、缸、甕等各種用具皆貼上有「日進鬥金」、「黃金萬兩」等連體字的紅鬥方,招牌上結彩、貼紅紙、插金花,有的供桌上放算盤帳本,掛金銀紙元寶,放上一封銅錢或銀元,點一對紅燭,焚檀香,門口掛兩盞紅燈籠,燃放炮仗,向路頭菩薩膜拜。有的供桌上還放一把刀,刀上灑一些鹽,吳語諧音為「現到手」,意喻錢「現到手」。
傳說何五路上任到天庭報到,玉皇大帝根據「何五路」其名奉其為路神,掌管天下東、南、西、北、中五條路。當時眾神皆笑道:「天下之路還用管嗎?天下之人,無路不創、不開、不走,誰聽你?」這時觀音菩薩來到說:「人有心,有心者,心中有路(何五路)才有路,心中沒路(何五路),走投無路。」每時每刻有多少人因心中無路要上吊、投河……福路、祿路、壽路、喜路、財路,連著福緣、祿緣、壽緣、喜緣、財緣,不通行嗎?從此,何五路掌管起天下東、南、西、北、中五條路。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時東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行神。還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
其實路神也就是行神,蘇州所祀的五祀中之行神。清李玉《人獸關·園中掘藏》:「[醜尋介]路頭菩薩,那裡去了?」亦簡稱「路頭」。《何典》第三回:「明日還要把小炒肉燒燒路頭。」早前為了過往行人商客中途間歇,建起了最早的「行神」廟(也稱路頭菩薩廟)。在那裡行人敬神許願,祈求平安。由此看來路神的來歷要比財神早的多。
清人姚富君說:「五路神俗稱財神,其實即五祀門行中之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意為出門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運,發大財。所以古書上說:「五路神,俗稱為財神,其實即……行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鑄鼎餘聞》卷四),這倒似乎有點道理。我們現在都知道,「若要富,先築路」,如果無暢達的交通,或者路雖好而到處設卡建障,雁過拔毛,或者治安不佳,路途危險,商旅難行,那麼商品流通也就成了問題,經濟就無法搞活,富裕也只能是夢想。蘇州自古以來商業發達,商品流通十分頻繁,也許這就是蘇州人對此「路神」大有感應的道理。「路頭菩薩——得罪不起!」,他不但掌管著人們「財運」,還掌管著人們「官運、鴻運、命運」等生死大運的重大職責。故蘇州人乾脆將「路神」當作「幸運神」、「吉祥神」、「保護神」來看待了。
路神、財神,一個都不能少流傳民間最有影響力的財神應該是趙公明,據說早在殷商時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他跑下終南山管閒事,站在商紂一邊對抗義師,不幸陣亡,一道遊魂被敕封為專管迎福納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員小神供其使喚調遣。沾光於這套招財進寶的班底,趙公元帥便成了盼望發財者崇仰祀奉的對象。因其性懶而散淡,並且正月初五又不是他生日,故那天他不一定去往哪裡。雖然有人打聽到這位尊神生日是農曆七月廿二日,但他們在軋初五「接路頭」鬧猛的同時,不忘悄悄備辦盛祭,指望他從後門溜進來享用。從前,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鋪麵店堂裡置有或大或小的「財神龕」,平日香燭高低明滅,忽於此日悄悄地擺上了四菜一湯,路通財也通了,路神到了財神也來了,接好路神,也不忘屆時再接一下財神。
想發財的人有那麼多,可人們皆吃不透是哪位財神的生日。於是便有人主動出頭,平衡供需矛盾,由此導致出一幅新的風俗畫——「送財神」,每逢初五,貧民乞丐三五結夥,戴起面具,扮成各種財神班底,號稱「送財神」,也叫「跳財神」。主人例須當場送上錢幣酬謝,否則便在你家門口或店鋪前鬧個不停,徒惹圍觀者哂笑,倒不如破費一點,快把這班「活財神」送走完事。窮光蛋扮活財神,搶財神變送財神,這齣充滿諷刺意味的街頭鬧劇,倒也稀裡糊塗的為現代迎財神風俗增添了不少格外的情趣。近年來除了結夥跳的「送財神」外,取而代之的還有單獨行動的「跳財神」——不聲不響走到門前,拿張背面有不乾膠的紅紙財神像往門板上一貼,便隨即伸手討錢,正見得時進俗易、推陳出新。
幾百年來,請路神的風俗從未停止,路神保佑著蘇州百姓順利、通亨、富裕、平安。沿傳至今的蘇州「接路神」風俗在不斷的傳播中演變發展著,傳遍了神州大地,但均誤演變發展為接財神的風俗。有趣的是,路神的原生態發源地蘇州,倒反過來效仿起外地不接路神接財神的風俗了。這樣一來,假如真的路神來了,暫不說文武財神沒有接到,反而「路神」也跑了。聽說韓國竟然有人一直在效仿吃路頭面「搶路頭」的風俗。
雖然大多數人張冠李戴,吃的是路頭酒,接的卻是財神爺,路神的作為和功績被漠視,而人們謝的敬的卻是財神爺,但路頭菩薩不會計較因為沒有財神的封號而未得到人們名正言順的對待。雖然人們一味的為了求財、求富而盲目的在他的生日之際只迎財神, 但他承擔著幫助人們通往福、祿、壽、財、喜各道各路的職責,永遠不會放棄對人們的賜福。這種追求信奉路神、財神的吉祥文化,千萬不要用迷信二字來概念。失去了這些,也就失去了中國民俗真味。
-
更多精彩內容,
關注「蘇州情調」
微信號:szs0512
小編蘇瑞,微信 surui0512(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