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正月初五迎財神,初六送窮神這些風俗在中國民間各地有各地的說法,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多樣性,豐富多彩。準確地說,歷史上正月初五迎財神,初六送窮神的風俗不是起源於農村,而是起源於當時經濟比較發達的城鎮。
中國春節來源於古代農耕時的歲末年尾祭祀和慶典活動,持續的時間長,一般從臘月中旬開始,要到正月十歲才結束。中國邊遠地區的各民族春節習俗中並沒有初五迎財神,初六送窮神的風俗,他們依然傳承古老農耕習俗。如中國西南的幾個省區及周邊相鄰地區,這裡的農村春節的結束時間依然以正月十五為界限。這裡的農村有一句俗語:「過了正月十五,各人出門尋生死。」
中國民間正月初五迎財神,初六送窮神這些風俗始於資本主義的萌芽期,也就是宋代,到明清時期比較盛行,主要是分布在經濟比較發達和活躍的地區。這些地區一部分人從農業生產中脫離出來,從事手工業生產和經商。農業在臘月和正月十五以前處在休閒季節,漫長的春節對農民來說沒有任何影響,頂多也就是在家裡修理一下農具,以備春耕之用。然而,對從事手工業生產和經商人來說,他們不受季節的影響,春節的時間越短越好,開工生產和開市營業,意味著財富的進帳。如,到了正月初六這天是過去大小商家「開市」的日子。門面上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
民俗文化的形成與社會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手工業生產者與商家想要提前結束傳統春節的時間,讓其開工和開市名正言順,就得找一種藉口,證明他們的行為符合傳統民俗。正月初五,從古俗來說還是春節的時間,一般農村人都在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之中,不宜做事。但古代的手工業者和商家為了早開工和開市,用了一個「破」字來解決,破除以前不能做事的習俗,破除漫長的春節,稱「破五」。「破五」的目的是要告訴人們,這一天是為了迎接神爺,把財神爺迎進家門,哪家不願意?
中國古習俗一般是在除夕夜,或者正月初一清晨就已經接了財神,開了財門,這種習俗至今還在中國很多地方保存。如此說來,難道除夕夜,或者正月初一清晨接的財神就不算數,到了初五還要再接一次不成?這在當時的風俗上也說不過去,邏輯上似乎有點混亂。但古人很聰明,他們把正月初五說成是財神爺的生日,既然是生日就可祭祀,祭祀時再接一次財神又未嘗不可?如此看來,「破五」實際上是古代手工業生產者與商家為自己初六的開工或開市作準備工作,也是一種輿論宣傳。只是古代人們的這種輿論宣傳往往利用民間迷信思想,用神靈作為幌子,不然沒有多少人相信。
至於正月初六「送窮」,其道理也是一樣的,也是用「送窮神」來作幌子。民間「送窮神」就有了不同的口徑,有的說窮神是上古帝王顓頊之子,生活節儉,甘願過貧困的日子;有的說姜子牙的妻子,傳說姜子牙當年封神,因討厭背叛他妻了,將其封為民間的「窮神」,讓其「逢破即歸」使民間因厭惡她而驅趕她。實際上,人們從臘月底到正月初,用去了很多錢財,春節的花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且這是每個家庭不得不開銷的,手裡的錢也用得差不多了,要靠雙手勞動才能把用掉的錢找回來。那只有早開工或者早開市,才能把貧窮送走,才有錢財進來。
中國古代社會,大部分的人是工商農兼顧,這種風俗習慣也就很容易影響到當時的農村,形成了一種新的風俗,成為一種地域性很廣,多樣性的民俗文化,是勞動人民在新年開端時,一種闢邪除災、迎祥納福、渴望過上富裕生活的美好願望。
如今,一些在外打工回老家過年的人,要趕早回到打工的崗位上去,連「破五」這種習俗也顧不上了,以工廠開工和商家營業的時間為準,從初二初三開始,踏上了打工的路程,這種「破」早已提前了,這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現象,引發了傳統民俗的變化,將會有一種新的民俗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