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迎財神,初六送窮鬼,一年一度的春節也來到最後一天了。
傳統上講,正月初一到初六是六畜日:初一雞日,初二狗日,初三豬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馬日。傳說女媧創造生靈的時候,先造六畜,而後造人,到了正月初七,就是人日了。
都說初七是人類的生日,在歡天喜地過生日之前,我們有3件重要的事情要做,給春節假期畫個句號,迎接新年好運道。
送窮鬼
在民間,正月初六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將窮鬼送走。
宋代呂原明的《歲時雜記》說,送窮是在「人日」的前一天,人日是正月初七,送窮就在正月初六。
也有說法是在正月晦日,就是正月的最後一天。唐代詩人姚合寫一首詩《晦日送窮三首》:
送窮是極具儀式感的一件事。唐代文豪韓愈在《送窮文》是這樣描述的:
結柳作車,縛草為船,載糗輿糧,牛系軛下,引帆上檣。考慮得太周到了!不僅要用柳條草葉做車船,還要為窮鬼備上煎餅、破衣,有吃有穿,最後引導到巷口燒掉,這樣才算大功告成,祝送窮鬼永不復返。
到了宋代,送窮的民俗簡化了許多。《歲時雜記》裡記載:
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把垃圾穢物掃成一堆,在上面放7隻煎餅,扔到路口,就表示把窮鬼送走了。這個宋朝的民俗跟我們如今的送窮已經很貼近了,就是大掃除、斷舍離,把不好的東西扔掉,不用的東西清掉,騰出空間來。
我們不妨也效仿一下古人,在倒垃圾前,垃圾袋裡放些送窮鬼的食品,不一定是7隻煎餅了,心懷一份感恩和恭敬,任何緣分都是善結善了。
而且,最大的窮鬼往往住在我們心裡,覺得自己窮,這不夠那缺少,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捨得。
送窮不止是清理壅塞的空間,也是清理匱乏的心態。《道德經》講,天之道是「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多餘的部分太多,老天會來消減,時時清空自己,反而天補自得。
掃廁所
正月初六掃廁所,舊時把這叫做「挹肥」。
從大年初一開始,人們為了討個發大財行好運的彩頭,不動掃把不打掃,寓意「堆財氣」。要知道,那時候可沒有抽水馬桶一類,廁所的情況可想而知了。所以到了初六這天,家家戶戶都會一大早就清理廁所,正好也能為春耕準備一波農家肥。
民間也有傳說,正月初六是廁神紫姑巡查廁所的日子,所以各家各戶都會賣力地打掃廁所,以避免黴運纏身。舊時,客家人清潔廁所後,還會在廁所門前點亮紅蠟燭或茶油燈,焚燒線香敬拜紫姑神,並黏貼紅紙表示喜慶。
不管紫姑神來不來檢查,春節到了尾聲,大家走訪拜年各種活動也基本結束了,這天還是應該清理清理廁所的,畢竟這是最容易藏汙納垢的地方。
運氣不好的人尤其要打掃廁所,除晦氣迎好運,說不定還會帶來更多感悟和創意。歐陽修稱自己讀書構思,是在「三上」,即「枕上、馬上、廁上」才有所悟,這麼看,廁所也是個好地方。
朝外走
俗話說「三六九,朝外走」,初三、初六、初九是外出的吉利日子,所以大年初六這天外出春遊為宜。南方民間還有說法,遊玩時如果有意識地把行走線路定為一個圓,便會在新的一年「行大運」,拿個好彩頭。
初一到初五,想必不少朋友都安排了各種拜年吃喝聚會。趁著春節長假最後一天,留點時間給自己吧,到戶外走走,休息放鬆一下身心,這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假期。對於要返崗的打工人而言,這天也該收拾心情,啟航離家了。
正月初六,六六大順,也是大小商家開市的好日子,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有的商家會找「全可人」,也就是丈夫、孩子、公婆都有的婦人到店裡轉轉,說說喜慶話。
到了初六,對內的親友團聚結束了,大家都開啟對外的生活奔忙,同時也把春節的喜慶,從家中帶出來,帶給更多的朋友,互相祝福。
在這熱熱鬧鬧的日子裡,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年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