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1年1月8日,在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逝世45周年紀念日這際,我們用一組周恩來總理的罕見照片,—展泱泱大國總理形象,仰世紀東方偉人風範!
在南開學校讀書時的周恩來。
1922年,周恩來(左二)在德國柏林。
1938年初,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在延安。
1940年,周恩來與鄧穎超。
1946年11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在一起。
1954年7月,周恩來訪問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新中國外交全是周總理親自運籌。
1955年4月,參加萬隆會議的周恩來。提出了構成國際秩序、一直沿用至今的外交準則。
1956年,周恩來在北京觀看漢劇《櫃中緣》後,接見演員。
1957年1月,周恩來訪問匈牙利。
1958年7月,周恩來到廣東省新會縣農村視察。
1958年12月,周恩來和陳毅視察湖北麻城縣五四人民公社。
1958年,周恩來視察懷柔水庫建設工地。
1959年1月,周恩來赴莫斯科出席蘇共二十一大。
毛澤東主席、劉少奇、朱德到機場迎接從莫斯科歸來的周恩來。
1960年4月,毛澤東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等領導人在一起。
1960年,周恩來、宋慶齡、朱德、鄧小平在天安門城樓上。
1960年,周恩來視察貴陽。
1960年,周恩來等參加林伯渠追悼會。
1960年11月,周恩來在北京中南海。
1961年9月,毛主席、周恩來總理在廬山。
1961年,周恩來與廬山共大學生親切交談。
1962年,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
1962年,周恩來、鄧穎超同工作人員的孩子在西花廳合影。
1962年6月,周恩來視察國營齊齊哈爾和平機器廠。
1962年7月,周恩來在北京。
1963年,周恩來總理和毛澤東主席交談。
1963年5月,周恩來視察東海艦隊。
1963年,周恩來、鄧小平在招待會上。
1964年3月8日,周恩來出訪回國途中,在飛機上閱讀。
1964年3月,周恩來在昆明植樹。
1964年,北京人民大會堂,「五一」招待會上的周恩來。
1965年2月,周恩來會見來訪的古巴革命領導人格瓦拉(傳奇英雄)。
1965年7月,周恩來視察新疆。
1965年,周恩來。
1966年3月9日,河北邢臺地震的第二天,周恩來到震災區視察。
1966年6月,周恩來出訪東歐。
1966年8月22日,周恩來在清華大學冒雨參加群眾大會。
1966年12月15日,毛澤東、林彪、周恩來在一起。
1966年,周恩來與林彪女兒在天安門城樓上。
1968年5月8日,毛澤東主席、林彪、周恩來總理在一起。
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在天安門城樓上。
文革中,周恩來和江青。
文革中一次大型集會上,周恩來指揮紅衛兵高唱革命歌曲。
1971年的周恩來。
文革時期的周恩來。
1971年6月,周恩來陪同羅馬尼亞黨政代表團在上海參觀。
1972年9月,毛澤東主席和周恩總理來會見訪華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
1973年4月,周恩來在大寨村視察。(總理真的老了)
周恩來與老百姓
1973年9月,周恩來在大同華嚴寺觀看經書。
1974年4月6日晨,周恩來抱病到機場歡送鄧小平赴紐約參加聯合國會議。
周恩來宴請美國總統尼克森。
周恩來和美國總統尼克森。
1975年9月,周恩來在醫院抱病會見外賓。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在京逝世,享年78歲。
周恩來一生沒子女、沒房產、沒墓地 ,兩袖清風地走了,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如他說:「如果我寫書,我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
周恩來,是一位歷史的先驅,是一位仁慈的老人,是一位智慧的偉人,他也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書法人。我們且站在書法角度,一起來回顧周總理的筆跡與心跡。
如上圖,這是20年前,有一本《周恩來字帖》出版。這是從周恩來在南開中學讀書時的作文手跡中選取的,從中能夠感堅實的書法功底,以及濃濃的碑味兒。
下面,是1917年,19歲的周恩來東渡日本前,給同學郭思寧的贈言:
一個大大的願字,加上一句話中的大小、行楷區別錯落,跌宕起伏,從中似乎能夠看出他的人生志向,以及對書法的審美追求。這其中,能夠看到二王的痕跡,但魏碑的影響更大。
在經過青年時期的剛健挺拔之後,周恩來的書風逐漸走向含蓄內斂,少了鋒芒,但是越發厚重紮實。
上下兩幅,應該是周恩來最著名的兩幅字了。字的布局大氣,充滿感情,將「皖南事變」帶來的傷害與悲憤凝注筆端,但毫無焦躁之感,落款中來字的一豎嚴重扭曲,卻用很大的力氣將筆收住。如果過分解讀一下,這恐怕代表了一種憤怒,同時又夾雜著隱忍。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來題字「皖南事變」。
1941年1月6日,作為抗日隊伍的皖南新四軍軍部9千餘人,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在葉挺、項英率領下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針對這一事變,周恩來義憤填膺,寫下:「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字裡行間,飽滿憤怒與力量。題字作品登報如下:
再看一封給蔣介石寫的信,小楷字顯得認真嚴謹:
周恩來的書法,一直在探索變化,如同面對一個嶄新的中國,需不斷的自我學習與改革創新,他的書法作品也是呈現出不一樣的求索、變化與風貌,無不體現著老人飽滿的心境、胸懷。
有向毛主席致敬的風格,彰顯愛民情懷:
而在寫給夫人鄧穎超時,一句「超」一句「來」,如同夫妻間甜蜜私語,如此俏皮,醉人心扉,感人肺腑:
解放後的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建設並不是那麼的一帆風順,身為中國總理的周恩來,自然經歷著非常人的辛苦。大量的題詞、批文、信箋、報告、寫作…呈現出周總理的艱苦卓絕與智慧點滴。
於是,到了周恩來的中晚年,手跡愈發老辣,無論題詞還是批文,多數是柔和多肉,但是內含骨力,柔中帶剛,應該說風格基本落成,也是老人心跡的歸處之表徵。
其實,周總理的字和魯迅(周樹人)的字,有幾分相似,也許他們骨子裡是一類人,或者說有相近的基因。據考證,周恩來和魯迅是同宗,他們共同的祖先是周敦頤,那個寫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宋朝老先生。
他的精神、氣度、人格魅力和豐功偉績,會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後人,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強盛和復興,奮鬥不止。
永遠懷念周總理!
來源:壹號風雲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