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閱讀學習古代詩文的時候,時常會遇到有關年齡的稱呼問題。像及笄,這大概是指幾歲?由此,我們需要就古人對於年齡的諸多稱謂補上一課。
孩提:是稱剛剛學會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垂髮:是古代小孩子尚未束髮時自然下垂的頭髮,用來代稱人的童年時期。
總角:在古代,小孩子將垂髮在頭頂紮成兩結,其狀如角。謂之「總角」。用來指人的幼童階段。
髫齜:在古代用來指小孩子七八歲換牙的時候。表示人的兒童時期。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是成人的帽子,稱之為「弱冠」。
及笄:笄,是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五歲以後,就要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故女子成年就叫「及笄」。
而立:指人三十歲。不惑:指人四十歲。知天命:指人五十歲。均出自《論語》。
花甲:由天幹地支紀年法而來。古代年滿六十歲稱「花甲」或「花甲之年」。
古稀:杜甫 《曲江》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來就用「古稀」作為七十歲的代稱。
耄耋:《禮記·曲禮》中說:「八十九十曰耄。」《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 耄耋」合稱,是指高壽老人。
期頤:陳皓《集說》中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居處動作,無不待養,故曰頤。」故百歲老人稱期頤。
文丨呂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