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齡稱謂知多少?「茶壽」「米壽」「白壽」指多少歲你知道嗎?

2021-02-07 汾陽人家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些耳熟能詳的詞我們知道是指多少歲,那「艾」、「米壽」、「白壽」指多少歲呢?

現在將古代年齡稱謂這部分的知識整理一下,與大家分享。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

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後被沿用至今。

(1)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髮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2)垂髫:髫,古時小孩下垂的頭髮,於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3)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4)束髮:束,捆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5)及笄:指女子15歲。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7)弱冠: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8)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9)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10):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11)花甲(耳順):指60歲。以天幹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12)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13)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14)黃髮:指長壽老人。

(15)望九:指八十多歲的年紀。

(16)米壽:指八十八歲。

(17)白壽:指九十九歲。「百」字,去掉上面的一橫,即為「白」。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8)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19)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20)茶壽:指一百零八歲。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大家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

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

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

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

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幹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

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

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

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相關焦點

  • 喜壽、米壽、白壽、茶壽分別指多少歲,為什麼?
    乾隆,終年89歲,做了4年太上皇,中國古代最長壽的帝王,沒有之一,平生尤喜飲茶。自古以來,茶就與長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廣東潮州鳳凰山上,生長近3000株宋朝古茶樹,長勢旺盛,連續多年保持國優名茶的地位,可見茶樹的壽命簡直長到不可想像。據傳,神農嘗百草中的毒,吃到茶葉,毒就解了。五代王文錫的《茶譜》,把茶說成「萬病之藥」。
  • 你聽說過白壽與茶壽嗎?各指多少歲呢?
    中國文化中常常用不同的漢字來表述不同程度的長壽,比如「米壽」指「八十八」歲。那麼,「白茶」這兩個字拆開,「白壽」 和「茶壽」各指多少歲?兩個字合在一起又該是多少歲呢?在我國傳統的壽稱中,常見的有「花甲」(六十歲)、「古稀」(七十歲)、「耄耋(八九十歲)、「期頤」(一百歲)等,而「喜壽」、「米壽」、「白壽」、「茶壽」的壽稱則鮮為人知。
  • 漲知識|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0歲——140歲
    古代根據男子成長過程的特點,以十年為單元,將人生大致分為九個階段,分別是"幼""弱""壯""強""艾""耆""老""耄""期"。除了這樣的總體分類之外,古代還有一些特殊年齡的對於的具體稱謂。
  • 古詩詞中的年齡稱謂!你知道破瓜和豆蔻是指女子多少歲嗎?
    在古代,不同年紀的人有不同的說法,就像加冠,弱冠一樣來代指!這樣更好聽些,也可以避免一些尷尬!
  • 你知道你的年齡在古代怎麼稱呼嗎?
    -廣告-古代有很多關於年齡的稱謂,每一個年齡段,都有一個特定的稱謂
  • 知天命是多少歲 古代年齡的解析
    古代年齡一直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因此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那麼對於知天命是多少歲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知天命是多少歲,通過對於古代年齡的了解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知天命是多少歲吧。
  • 而立之年的你,有成家立業了嗎?
    黃口——本指雛鳥,後比喻幼兒,10歲以下。 總角、孩提——幼年泛稱。 不惑之年——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
  • 古代的總角指的是哪個年齡段 你知道「總角」是幾歲嗎
    古代的總角指的是哪個年齡段古代的總角指的是哪個年齡段螞蟻莊園11月4日最新答案今天問題:下列哪個兒童年齡符合我國古代「總角」所指的年齡段?正確答案:12歲總角,漢語詞彙。拼音:zǒng jiǎo釋義: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
  • 古代年齡稱謂知多少!
    十三:為13歲。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15歲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結髮:束髮,扎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 古代年齡稱謂知多少!
    十三:為13歲。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15歲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結髮:束髮,扎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 金釵之年是多少歲?古代年齡稱謂,你知道幾個?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7.金釵之年:女子十二歲。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即指古代女子十二歲開始戴釵梳妝。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稱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 茶壽之年是多少歲?
    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別人用花甲之年、古稀之年、耋耄之年來形容一個人的年齡,這些形容年齡的代名詞到底代表多少歲呢?細分如下:1、 花甲之年「花甲之年」,指一個人的年齡為六十歲,同時「耳順之年」、「杖鄉之年」也同樣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年齡為60歲。
  • 「總角、束髮、弱冠、耄耋……」不同稱謂和年齡的對應關係(全)
    關於年齡,我們熟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說法,常用「豆蔻年華」表達女孩的美好,用「耄耋」(mào dié)表達老人的年邁。然而到底這豆蔻、耄耋究竟在哪個年齡,卻不一定明了。今天,我們一併把所有年齡段的稱謂都收藏起來。
  • 古代稱謂禮儀|除了「令堂」、「令尊」,還有這6類你知道麼?
    3.高堂:古代稱父母。4.膝下:古代兒女與父母通信時用的敬辭,書面語。5.泰山:妻父為泰山。6.東床:女婿為東床。7.犬子:對小兒的愛稱或對自己兒子的謙稱。1.20歲:弱冠之年。2.30歲:而立之年。3.40歲:不惑之年。4.50歲:知天命;杖家之年5.60歲:花甲、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 志學之年是多少歲?16個年齡稱謂,你知道幾個?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單是年齡就有很多稱謂,關於16個年齡稱謂你知道幾個呢?別不重視,因為在各種考試中,這些稱謂作為常識會被經常考到,一起來學習吧!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2.孩提:兩三歲的幼兒,亦作「孩抱」。顏師古註:「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
  • 古代那些形容年紀的詞語你讀懂了嗎?學好了就不會用錯了
    你知道在一個人成長的各個階段,古人是怎麼形容年齡的呢?襁褓:1歲以下《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襁褓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代指1歲以下的嬰兒。孩提: 2~3歲的兒童《孟子》顏師古註:「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後指2~3歲的兒童。
  • 耳順之年是指什麼年齡多少歲 正確的答案是哪一個
    耳順之年是指什麼年齡多少歲 正確的答案是哪一個時間:2020-11-12 09:18   來源:遊戲鳥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耳順之年是指什麼年齡多少歲 正確的答案是哪一個 螞蟻莊園耳順之年代表了年齡,主要是說什麼年齡段的人?
  • 年齡代稱,看到你知道是幾歲嗎?
    古代年齡稱謂古時,人們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比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指老人,古時,黃髮是長壽的象徵。垂髫,垂下來的頭髮,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髮。今天,小青和大家一起學習古人對年齡的稱謂。
  • 古人對0歲到100歲的稱謂,竟這麼有講究!你的是什麼?
    古時,人們交流時,不會直接說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比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指老人,古時,黃髮是長壽的象徵。垂髫,垂下來的頭髮,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髮。今天小編整理了從0到100歲的年齡稱謂,每一個都非常美!快來看看你的年齡稱謂是哪一個?
  • 古代用來形容女子的「破瓜之年」,是指多少歲,你知道嗎?
    古代不識字的人比現在要多很多。起初受教育只是富人的權力,後來慢慢的底層人才有讀書的權力。而古人崇尚文雅,尤其是各種稱呼,喜用雅稱。在年紀上也是,古人對每個年紀都有獨特的稱謂。如今這些稱謂已經很少見了,只是在書籍中才能見到,很多人不知道還有誤解,鬧了不少笑話,另一方面也說明現在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不重視,作為年輕人要重視傳統文化,文化只有傳承了才會不斷發展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