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古代有很多關於年齡的稱謂,每一個年齡段,都有一個特定的稱謂,這些稱謂大都記載在古書之中被沿用至今,這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大瑰寶。
1、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
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明朝·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中有記載:「三朝洗兒,曰湯餅之會;周歲試周,曰睟盤之期」。
2、赤子: 剛出生的嬰兒。
「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老子寫道:「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老子的意思是說:道德修養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樣,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鷹也不會搏擊他。
3、襁褓:古代泛指1歲以下幼童。
襁褓本來是指背負嬰兒的包裹或者是被子,後借指一歲以下的嬰兒。
4、初度:周歲,指生日之時。
出自《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
5、孩提:2至3歲的兒童。
是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顏師古註:「嬰兒始孩,人所提掣,故曰還提也。」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6、始齔:男孩8歲,女孩7歲。
始齔原指「乳齒」,後指七八歲的孩子。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齔年」或「髫年」。
7、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狀就像兩個羊角,故稱作「總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詩經》中為大家熟知的就有「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意思是小孩子們在一起玩耍,說說笑笑誰也不和誰計較。
8、黃口:10歲以下的兒童。
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兒童。在古代戶役制度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的幼兒為黃,唐代以剛生的嬰兒為黃,後來,十歲以下的兒童都泛稱為「黃口」。再後來,「黃口」語義發生變化,常用以譏諷他人年幼無知,如「黃口小兒」、「黃口小雀」。
9、幼學:10歲。
幼學,指初入學的學童。在《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註: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1、金釵之年:女孩12歲。
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歲的年齡要帶釵,所以後來金釵就成了女孩子年紀的代稱。金釵之年,就代指女子十二歲。
2、豆寇年華:十三四歲的少女。
豆蔻原本是一種植物,唐代詩人杜牧有《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他用早春二月枝頭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比擬體態輕盈、芳齡十三的少女。再加上「年華」二字,更清楚點明了這個令人喜愛,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年齡段。
3、舞夕之年:13至15歲。
「舞夕之年」也稱「舞勺之年」。出自《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讀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後把舞勺代指十三歲。
4、及笄(jí jī)之年:女子滿了15歲。
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因此,及笄之年,也是指女子出嫁的年齡。
5、志學之年:15歲。
《論語·為政》中有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後把十五歲稱為「志學之年」。
1、破瓜之年、碧玉年華:女子16歲。
古代女子年滿16歲,被稱作破瓜之年,又稱為碧玉年華、風信之年。稱作「破瓜」是因為「瓜」字在隸書及南北朝的魏碑體中,可拆開成二個八字,二八一十六,故當時人們以破瓜表示女子芳齡。碧玉年華,出自唐李群玉的《醉後贈馮姬》詩:「桂影淺拂梁家燻,瓜字處分碧玉年。」也是指女子十六歲。
2、弱冠之年:指男子20歲。
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並賜以字。「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然後再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是指帽子,指代成年。
3、桃李年華:女子20歲。
桃李年華是女子20歲的代稱,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出自明徐謂《又啟嚴公》:「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4、花信年華:指女子24歲。
花信,花開時期。花信年華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出自宋範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霜」。
5、而立之年:男子30歲。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指年至30,學有所成。這裡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6、始室:男子30歲。
《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因此以「始室」指代男子三十歲。
1、不惑(不惑之年):男子40歲。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代稱男子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2、知命之年:男子50歲。
論語中代稱男子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又稱「知天命」、「半百」。
1、耳順之年:男子 60歲。
論語中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2、花甲:60歲。
「花甲」即六十甲子,天幹地支紀年,順次組合從「甲子」到「癸亥」為六十年。用幹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
3、還歷壽:61歲的壽辰。
由於按幹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4、從心之年:70歲。
《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因此,70歲被稱為「從心之年」。
5、懸車之年:70歲。
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因此,懸車之年指七十歲。
6、古稀之年:70歲。
唐代杜甫《曲江》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7、喜壽:指77歲。
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上、中、下壽:下壽:六十歲。中壽:八十歲。上壽:一百歲。出於《莊子》。但自古說法不統一。
9、耄耋(mào dié):耄,《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意為年紀很大的人。
10、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11、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12、米壽:指88歲。
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13、白壽:指99歲。
百少一為99,故以「白壽」借指99歲。
14、期頤:指百歲高壽。
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15、茶壽:指108歲。
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16、雙稀、雙慶:140歲。
古稀指70歲,因此雙稀是70歲的兩倍140歲。
以上部分圖文素材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