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的年齡在古代怎麼稱呼嗎?

2021-02-07 雲南龍潤茶業

-廣告-



古代有很多關於年齡的稱謂,每一個年齡段,都有一個特定的稱謂,這些稱謂大都記載在古書之中被沿用至今,這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大瑰寶。



1、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

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明朝·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中有記載:「三朝洗兒,曰湯餅之會;周歲試周,曰睟盤之期」。


2、赤子: 剛出生的嬰兒。

「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老子寫道:「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老子的意思是說:道德修養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樣,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鷹也不會搏擊他。


3、襁褓:古代泛指1歲以下幼童。

襁褓本來是指背負嬰兒的包裹或者是被子,後借指一歲以下的嬰兒。


4、初度:周歲,指生日之時。

出自《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


5、孩提:2至3歲的兒童。

是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顏師古註:「嬰兒始孩,人所提掣,故曰還提也。」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6、始齔:男孩8歲,女孩7歲。

始齔原指「乳齒」,後指七八歲的孩子。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齔年」或「髫年」。


7、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狀就像兩個羊角,故稱作「總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詩經》中為大家熟知的就有「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意思是小孩子們在一起玩耍,說說笑笑誰也不和誰計較。


8、黃口:10歲以下的兒童。

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兒童。在古代戶役制度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的幼兒為黃,唐代以剛生的嬰兒為黃,後來,十歲以下的兒童都泛稱為「黃口」。再後來,「黃口」語義發生變化,常用以譏諷他人年幼無知,如「黃口小兒」、「黃口小雀」。


9、幼學:10歲。

幼學,指初入學的學童。在《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註: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1、金釵之年:女孩12歲。

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歲的年齡要帶釵,所以後來金釵就成了女孩子年紀的代稱。金釵之年,就代指女子十二歲。


2、豆寇年華:十三四歲的少女。

豆蔻原本是一種植物,唐代詩人杜牧有《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他用早春二月枝頭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比擬體態輕盈、芳齡十三的少女。再加上「年華」二字,更清楚點明了這個令人喜愛,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年齡段。



3、舞夕之年:13至15歲。

「舞夕之年」也稱「舞勺之年」。出自《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讀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後把舞勺代指十三歲。


4、及笄(jí jī)之年:女子滿了15歲。

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因此,及笄之年,也是指女子出嫁的年齡。


5、志學之年:15歲。

《論語·為政》中有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後把十五歲稱為「志學之年」。




1、破瓜之年、碧玉年華:女子16歲。

古代女子年滿16歲,被稱作破瓜之年,又稱為碧玉年華、風信之年。稱作「破瓜」是因為「瓜」字在隸書及南北朝的魏碑體中,可拆開成二個八字,二八一十六,故當時人們以破瓜表示女子芳齡。碧玉年華,出自唐李群玉的《醉後贈馮姬》詩:「桂影淺拂梁家燻,瓜字處分碧玉年。」也是指女子十六歲。


2、弱冠之年:指男子20歲。

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並賜以字。「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然後再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是指帽子,指代成年。



3、桃李年華:女子20歲。

桃李年華是女子20歲的代稱,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出自明徐謂《又啟嚴公》:「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4、花信年華:指女子24歲。

花信,花開時期。花信年華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出自宋範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霜」。



5、而立之年:男子30歲。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指年至30,學有所成。這裡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6、始室:男子30歲。

《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因此以「始室」指代男子三十歲。



1、不惑(不惑之年):男子40歲。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代稱男子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2、知命之年:男子50歲。

論語中代稱男子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又稱「知天命」、「半百」。



1、耳順之年:男子 60歲。

論語中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2、花甲:60歲。

「花甲」即六十甲子,天幹地支紀年,順次組合從「甲子」到「癸亥」為六十年。用幹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



3、還歷壽:61歲的壽辰。

由於按幹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4、從心之年:70歲。

《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因此,70歲被稱為「從心之年」。



5、懸車之年:70歲。

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因此,懸車之年指七十歲。


6、古稀之年:70歲。

唐代杜甫《曲江》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7、喜壽:指77歲。

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上、中、下壽:下壽:六十歲。中壽:八十歲。上壽:一百歲。出於《莊子》。但自古說法不統一。


9、耄耋(mào dié):耄,《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意為年紀很大的人。



10、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11、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12、米壽:指88歲。

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13、白壽:指99歲。

百少一為99,故以「白壽」借指99歲。



14、期頤:指百歲高壽。

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15、茶壽:指108歲。

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16、雙稀、雙慶:140歲。

古稀指70歲,因此雙稀是70歲的兩倍140歲。



以上部分圖文素材源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古代不同年齡的女子,是怎麼稱呼的呢?
    最近一段時間經常看到各種大女主劇情的電視劇在熒幕上出沒,其中古代居多,然後大多有著各種古代的稱呼,讓我很是好奇,都說中國古代是重女輕男的,這是真實的。那麼在古代我國對於女子的稱謂有哪些呢?從年齡段上來說?對此,我在網上進行了一番搜集,看看這古代的稱謂到底有啥特色可言。 接下來我一一列出。
  • 你的職業在古代怎麼稱呼?
    考據出它們古代的稱謂,一定特別有趣。心動就行動。以下便是整理出來的一些對應職業的今古稱呼。一、旅遊管理在古代的周朝,講究禮樂並重,並以詩書禮樂為教學內容。故從事音樂事業的人集樂官、學官於一身。單純搞音樂的人,就稱為樂師。古代的樂師都可能大名鼎鼎,舉幾個例子:高漸離、俞伯牙、姜夔…好像高山流水就是他們之中的誰留下來的千古佳話。
  • 古代對不同年齡的女子如何稱呼,何為「金釵之年」與「豆蔻年華」
    現在人們問年齡都是通過直接到的數字回答,而在古代,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女子的稱呼卻別有一番韻味,如「金釵之年」、「豆蔻年華」、「碧玉年華」與「桃李年華」等。一、金釵之年金釵之年一般是指女子十二歲的年紀。三、及笄(jí jī)之年笄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之年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因此,及笄之年,也是指女子出嫁的年齡。
  • 古代年齡稱謂知多少?「茶壽」「米壽」「白壽」指多少歲你知道嗎?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些耳熟能詳的詞我們知道是指多少歲,那「艾」、「米壽」、「白壽」指多少歲呢?現在將古代年齡稱謂這部分的知識整理一下,與大家分享。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後被沿用至今。
  • 敲黑板,你知道怎麼用蕭山話稱呼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嗎?
    你知道怎麼稱呼你家的親戚們嗎?被「80後」90後生疏了的親屬稱謂,是時候重新撿起來啦!看看蕭山人是怎麼稱呼親戚的,一定不能讓它們失傳哦!為了讓大家再一次鞏固如何用蕭山話稱呼自己的各位親戚長輩,小編方言課堂開課啦!
  • 你不知道的古代皇宮中的稱呼
    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年號的字數一般為兩字,也有少數為三字、四字乃至六字。比如王莽的「始建國」,武則天的「萬歲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
  • 你平常怎麼稱呼自己的「老公」,這6種裡有嗎?
    每個夫妻相處方法不一樣,大家怎麼稱呼習慣就怎麼來,官方上會跟別人介紹,我的愛人,我的對象,我的老公,私下也會親暱的叫baby。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些小稱呼,你平常用哪種呢?老公這個是年輕人之間最經常的稱呼,90%的年輕人都是這樣叫自己丈夫的。老公,晚上你做飯。
  • 你不知道的歷史知識,原來古代女子有這麼多稱呼!
    古代人在對女性的稱呼上有自稱、他稱、美稱、鄙稱等等,據統計古人對女性各種身份的稱呼多達六十多個。這些稱呼反映了女性在古代家庭與社會地位上的變化,也是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渠道。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人對女性有哪些稱呼!古代女性社會地位非常低,其原因是古人思想的局限性。
  • 你知道怎麼稱呼你媽媽的弟弟的妻子的姐姐的妹妹的兒子嗎?
    明天就除夕了你是不是要補習一下這些親戚關係?近日在網上流傳著一張「家族親戚關係稱呼表」更貼心的是這還是廣東話版的▼▼▼從我開始▼▼▼原來媽媽的弟弟的妻子的姐姐的妹妹的兒子應該就是你的舅表哥啊!▼▼▼還有這些複雜關係你也可以通過計算器獲得答案!▼▼▼
  • 你最討厭別人怎麼稱呼你
    沒想到,有個滿臉痘坑的油膩教練,稱呼我阿姨,我整個人無名火燒起。要不是對方身著黑帶道服,我真想一腳就踢過去,後來只能卑微地語言攻擊:阿什么姨,叫誰阿姨,你才阿姨。你自己長什麼樣心裡沒點數嗎,長得跟蜂窩煤球一樣的,還舔著臉叫別人阿姨,臉皮可真是比城牆還厚呢。人七八歲的小朋友還一直喊我姐姐,這咋出了這麼個欠打的玩意兒,醜人多作怪。後來我也就懶得搭理他了,姐姐這青春無敵,人美心善,早上6點起床趕去為你們義務服務,到頭來竟然叫我阿姨。
  • 古代用來形容女子的「破瓜之年」,是指多少歲,你知道嗎?
    古代不識字的人比現在要多很多。起初受教育只是富人的權力,後來慢慢的底層人才有讀書的權力。而古人崇尚文雅,尤其是各種稱呼,喜用雅稱。在年紀上也是,古人對每個年紀都有獨特的稱謂。如今這些稱謂已經很少見了,只是在書籍中才能見到,很多人不知道還有誤解,鬧了不少笑話,另一方面也說明現在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不重視,作為年輕人要重視傳統文化,文化只有傳承了才會不斷發展和延續。
  • 『薈話』你對「漢服娘」這個稱呼怎麼看?
    因此,大部分反對「漢服娘」稱呼的人,是擔憂漢服是否被賦予了二次元屬性?所以你對「漢服娘」這個稱呼怎麼看呢?怎麼這個字是打上別人的標籤了嗎?我們才是原創的,是中國的。叫袍子是穿漢服的相互之前的稱呼,不了解漢服的叫我們漢服娘我覺得就已經很好的,等我們的漢服發展到一定程度所有人都會自稱同袍了 ?@陶籟因為同袍這個詞不能自稱!大家互稱同袍,在這裡同袍和同學是一種詞,那麼當你說「我是同袍」的時候也就相當於「我是同學」,語法錯誤。
  • 古代年齡稱謂,你知道幾個?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3.齠齔:(tiáo chèn)兒童換齒年齡。《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4.垂髫:三四歲到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兒童或童年。5.幼學:十歲左右。
  • 兩親家之間怎麼稱呼 兩親家怎麼稱呼最合適
    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兩親家之間怎麼稱呼以及兩親家怎麼稱呼最合適,一起跟小編去了解一下吧!一、兩親家之間怎麼稱呼1、稱呼對方為親家雙方父母見面的時候,為了避免尷尬,也不知道對方的年齡是多大,那麼就可以直接稱對方為親家。
  • 中國古代的年齡雅稱,看看你處於哪個階段
    古代人的年齡都是用稱謂表示,其中男子前二十年都是以頭髮的多少來稱呼的,後面則是以人生來稱謂。女子在二十四歲之前稱謂是非常多幾乎一年一個,看來古人也明白女人的青春就那麼幾年。而且古代男女在五十歲之前稱謂是不同的。
  • 第一次見親家怎麼稱呼?兩親家之間怎麼稱呼?
    當新人準備要攜手過一輩子的時候,需要雙方父母見個面商量事情,來看看第一次見親家怎麼稱呼?兩親家之間怎麼稱呼?一、第一次見親家怎麼稱呼1、稱呼對方為親家雙方父母見面的時候,為了避免尷尬,也不知道對方的年齡是多大,那麼就可以直接稱對方為親家.親家是兩個不相干的家庭因為兒女的婚事而有了關係,這是一種緣分,因此叫親家會顯得比較親呢.
  • 你家娃的年齡在古代是如何說的?來看看
    你知道嗎?
  • 父親節,盤點一下古代對父親的稱謂,這些稱呼你都用過哪些呢?
    我們知道,中國最早的氏族部落是母系氏族,因為母系是繁衍生息的根本,而隨著採集、狩獵的發生,生產方式的改變,逐漸形成了父系氏族社會,而綿延千年之久。其根本原因在於男女雙方根本力量的差距和思維方式的不同,逐漸形成了以男性為主的社會分工,而女性則需要繼續承擔生活中的大部分。
  • 古代的皇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怎麼形成的這個稱呼?
    ——亞里斯多德古代的各種制度,雖然在不斷的更新和改進,但不得不說,陳舊的制度,正是奠定新制度的基本。也可以說,陳舊的制度,新制度的粗略雛形。只是後世都沒有用帝和黃稱呼自己了,而是換成了君王。皇和帝都被後世合併稱呼為三皇五帝,變成了一種先帝的尊稱,後世統治者,一般都被稱之為君和王,就好比秦莊襄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等,都是用的王自稱,當然,還有著天子的說法,就好比周天子。那麼問題來了,皇帝這個稱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 古代對不同年齡的男子如何稱呼,何為「弱冠之年」與「不惑之年」
    在古代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百歲老人,每一個年齡段,都有一個特定的稱謂,這些稱謂大都記載在古書之中被沿用至今,這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大瑰寶。一、總角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狀就像兩個羊角,故稱作「總角」。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