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所給予的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謐法之始。
說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諡號來自於諡法。諡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場、歷、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憋、悼等。
周王室和春秋戰國時代廣泛施行諡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始稱「皇帝」。直到西漢建立之後又恢復了諡號。
年號: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年號的字數一般為兩字,也有少數為三字、四字乃至六字。比如王莽的「始建國」,武則天的「萬歲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
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中國歷史上的年號,據統計數量有數百之多。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歷史紀年表》的統計是500多個。
廟號: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泛濫。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場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謐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皇帝:
歷史上把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開始不斷衰落,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後,秦王政覺得自己的功績超過了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號,顯不出他的豐功偉績,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們商議改帝號之事。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秦始皇經過反覆考慮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於是決定兼採「帝」號,稱為「皇帝」,以顯示自己的尊貴。
陛下:
「陛下」是封建時代臣民對君主的尊稱,秦朝以後只用以稱皇帝。為什麼把皇帝稱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宮殿的臺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
「陛下」這一稱呼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後來,人們就用「陛下」作為對皇帝的直接稱呼,表示自己雖然是在對皇帝說話,但在禮儀上不敢忘記自己本來無此資格。
太上皇:
簡稱上皇,是實行君主制時期,一種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內禪的皇帝。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但這不過是有太上皇稱號的開始;真正做了太上皇的,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位。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做了皇帝,擺起了天下至尊的架子。不過,有一件事卻有損他的皇帝尊嚴。那就是礙於封建的孝道,劉邦在家中對自己的父親劉太公每隔五日就要拜見一次。太公的管家覺得不妥,對太公說:「現在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但卻是天下萬民之主,您怎麼能讓皇帝拜見臣子呢?」太公認為這話不錯,等到劉邦再來看望他時,就恭敬地拿著掃帚站到門口,好像奴僕迎接主人。劉邦見狀吃了一驚,急忙攙扶太公。太公於是把管家講的道理說了一遍。劉邦聽了自然高興,便尊太公為「太上皇」。
後代的太上皇,倒不一定都是做皇帝的兒子尊奉的。有的是主動傳位於太子,有的是在形勢逼迫下,不得不給兒子讓位。他們的境遇也很不一樣,有的仍把持朝政,有的則被軟禁起來,與囚徒無異。
格格:
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姑娘之意。是清朝貴胃之家女兒的稱謂。清朝前身「後金」初年,大汗、貝勒的女兒均稱「格格」,無定製。
順治十七年(1660年)才開始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格格」之稱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使用。
駙馬:
中國古代帝王女婿的稱謂。又稱帝婿、主婿、國婿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自稱始皇帝。他經常出巡,每次出巡都前呼後擁,聲勢浩大。在博浪沙,張良會同大力士阻擊秦始皇,只擊中副車。這一下使秦始皇吃驚不小。因此,在以後的巡遊中,他乘坐的車輛常有變換,同時安排了許多副車。他還特地設了一個替身來掩人耳目。從此以後,歷代皇帝出巡時,都仿效秦始皇的做法,親自選定一個替身,而這個替身又大都是自己的女婿。因為女婿是皇室的人,不會損害皇帝的威儀和尊嚴,而且女婿總比其他人可靠。若萬一發生意外,女婿又是外姓,死了也不過是一個犧牲品,皇子是絕對不會去乘「副車」的。這樣,由於皇帝的女婿常作為替身乘坐在副車上,跟隨皇帝出巡各地,後來,人們就將皇帝的女婿稱為「馴馬」。
漢武帝時始置騁(副)馬都尉,咐,即副。騎馬都尉,掌副車之馬。到三國時期,魏國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騎馬都尉,以後又有晉代杜預娶晉宣帝之女安陸公主,王濟娶司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騎馬都尉。魏晉以後,帝婿照例都加騁馬都尉稱號,簡稱咐馬,非實官。以後騁馬即用以稱帝婿。清代稱額駙。
誥命夫人:
誥命又稱誥書,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所謂誥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義諭眾叫誥。誥作為王命文書開始於西周。元代封贈文書有宣明和敕牒之分,一至五品官用宣命,六至九品官用敕牒。明沿宋制,封贈一品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
清沿明制,有制度規定:封贈官員首先由吏部和兵部提準被封贈人的職務及姓名,而後翰林院依式撰擬文字。屆封典時,中書科鱔寫,經內閣誥敕房核對無誤後,加蓋御寶頒發。
誥命發放的對象不同,叫法也不同。明清時期形成了非常完備的誥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從夫品級,所以有「誥命夫人」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