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古代皇宮中的稱呼

2021-02-18 涇渭閣

諡號: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所給予的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謐法之始。

說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諡號來自於諡法。諡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場、歷、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憋、悼等。

周王室和春秋戰國時代廣泛施行諡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始稱「皇帝」。直到西漢建立之後又恢復了諡號。

年號: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年號的字數一般為兩字,也有少數為三字、四字乃至六字。比如王莽的「始建國」,武則天的「萬歲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

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中國歷史上的年號,據統計數量有數百之多。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歷史紀年表》的統計是500多個。

廟號: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泛濫。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場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謐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皇帝:

歷史上把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開始不斷衰落,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後,秦王政覺得自己的功績超過了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號,顯不出他的豐功偉績,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們商議改帝號之事。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秦始皇經過反覆考慮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於是決定兼採「帝」號,稱為「皇帝」,以顯示自己的尊貴。

陛下:

「陛下」是封建時代臣民對君主的尊稱,秦朝以後只用以稱皇帝。為什麼把皇帝稱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宮殿的臺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

「陛下」這一稱呼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後來,人們就用「陛下」作為對皇帝的直接稱呼,表示自己雖然是在對皇帝說話,但在禮儀上不敢忘記自己本來無此資格。

太上皇:

簡稱上皇,是實行君主制時期,一種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內禪的皇帝。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但這不過是有太上皇稱號的開始;真正做了太上皇的,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位。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做了皇帝,擺起了天下至尊的架子。不過,有一件事卻有損他的皇帝尊嚴。那就是礙於封建的孝道,劉邦在家中對自己的父親劉太公每隔五日就要拜見一次。太公的管家覺得不妥,對太公說:「現在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但卻是天下萬民之主,您怎麼能讓皇帝拜見臣子呢?」太公認為這話不錯,等到劉邦再來看望他時,就恭敬地拿著掃帚站到門口,好像奴僕迎接主人。劉邦見狀吃了一驚,急忙攙扶太公。太公於是把管家講的道理說了一遍。劉邦聽了自然高興,便尊太公為「太上皇」。

後代的太上皇,倒不一定都是做皇帝的兒子尊奉的。有的是主動傳位於太子,有的是在形勢逼迫下,不得不給兒子讓位。他們的境遇也很不一樣,有的仍把持朝政,有的則被軟禁起來,與囚徒無異。

格格:

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姑娘之意。是清朝貴胃之家女兒的稱謂。清朝前身「後金」初年,大汗、貝勒的女兒均稱「格格」,無定製。

順治十七年(1660年)才開始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格格」之稱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使用。

駙馬:

中國古代帝王女婿的稱謂。又稱帝婿、主婿、國婿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自稱始皇帝。他經常出巡,每次出巡都前呼後擁,聲勢浩大。在博浪沙,張良會同大力士阻擊秦始皇,只擊中副車。這一下使秦始皇吃驚不小。因此,在以後的巡遊中,他乘坐的車輛常有變換,同時安排了許多副車。他還特地設了一個替身來掩人耳目。從此以後,歷代皇帝出巡時,都仿效秦始皇的做法,親自選定一個替身,而這個替身又大都是自己的女婿。因為女婿是皇室的人,不會損害皇帝的威儀和尊嚴,而且女婿總比其他人可靠。若萬一發生意外,女婿又是外姓,死了也不過是一個犧牲品,皇子是絕對不會去乘「副車」的。這樣,由於皇帝的女婿常作為替身乘坐在副車上,跟隨皇帝出巡各地,後來,人們就將皇帝的女婿稱為「馴馬」。

漢武帝時始置騁(副)馬都尉,咐,即副。騎馬都尉,掌副車之馬。到三國時期,魏國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騎馬都尉,以後又有晉代杜預娶晉宣帝之女安陸公主,王濟娶司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騎馬都尉。魏晉以後,帝婿照例都加騁馬都尉稱號,簡稱咐馬,非實官。以後騁馬即用以稱帝婿。清代稱額駙。

誥命夫人:

誥命又稱誥書,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所謂誥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義諭眾叫誥。誥作為王命文書開始於西周。元代封贈文書有宣明和敕牒之分,一至五品官用宣命,六至九品官用敕牒。明沿宋制,封贈一品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

清沿明制,有制度規定:封贈官員首先由吏部和兵部提準被封贈人的職務及姓名,而後翰林院依式撰擬文字。屆封典時,中書科鱔寫,經內閣誥敕房核對無誤後,加蓋御寶頒發。

誥命發放的對象不同,叫法也不同。明清時期形成了非常完備的誥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從夫品級,所以有「誥命夫人」的說法。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歷史知識,原來古代女子有這麼多稱呼!
    古代人在對女性的稱呼上有自稱、他稱、美稱、鄙稱等等,據統計古人對女性各種身份的稱呼多達六十多個。這些稱呼反映了女性在古代家庭與社會地位上的變化,也是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渠道。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人對女性有哪些稱呼!古代女性社會地位非常低,其原因是古人思想的局限性。
  • 古代稱呼中,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和格格等有什麼區別?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著許多的歷史知識等著我們去了解,皇帝、皇宮等是人們樂意了解的,對於關於宮廷中的事情人們總是充滿了好奇心。皇宮是一個繁複的地方,為何這麼說呢?
  • 古代皇宮稱呼:「本宮」、「哀家」哪些人可以用?什麼情況下用?
    古代社會人分三六九等,而皇族的禮儀、階級分得更甚。甚至有人說其超脫了所謂的尊卑,一切以制度辦事。皇帝的後宮一般有三千佳麗,各種貴妃、嬪妃、娘娘,經常交織在一起,她們在身份以及稱呼方面是如何區分的呢?到底有哪些人能自稱本宮,而誰又只能自稱哀家,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肚兜、褻衣你可能聽過,但是古代內衣還有哪些稱呼,這些你聽過嗎
    我們現代人稱呼它是內衣,然而在古代卻不是這樣稱呼,那到底是怎樣的呢?在中國古代的服飾起源初期對內衣的稱呼是「褻衣」。何為「褻」?意為輕薄、不莊重的意思,由此就可看出古人對內衣抱有的心態了。在先秦時期,農耕文明得到發展,在大面積的紡織纖維種植和養蠶等為內衣的製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由此中國女裝就有了「上衣下裳」的變化。
  • 你的職業在古代怎麼稱呼?
    考據出它們古代的稱謂,一定特別有趣。心動就行動。以下便是整理出來的一些對應職業的今古稱呼。一、旅遊管理提起旅遊,當想起徐霞客,一生遊歷天下,風光有異,痴心不改。當得上一個「俠」字。把此專業對應為俠客,當是眾望所歸。因為在古代,俠客不僅指武藝高強,身手敏捷的人,還指樂於助人且四處行走的遊歷者。
  • 古代憑腰牌便可出入皇宮,為何刺客不偽造用於行刺?不知你想到沒
    古代憑腰牌便可出入皇宮,為何刺客不偽造用於行刺?不知你想到沒皇帝身居高位肯定有很多人會覬覦他的位置,所以說歷史上就會有很多的政變,但是因為皇帝是有自己的守衛軍的,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政變都是先要讓守衛軍叛變或者是拿到守衛軍的統領權。
  • 老公在古代竟然是這樣的意思,你們還敢問你丈夫叫老公嗎?
    老公在古代竟然是這樣的意思,你們還敢問你丈夫叫老公嗎?結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男女雙方經過長時間磨合,這期間會吵架,冷戰,恩愛,等這段時期走過後便是結婚,兩人通過長期的努力與堅持從兩家人變成一家人走進婚姻的殿堂這是多麼神聖而又幸福的一件事。
  • 當十二星座穿越到古代皇宮,會是什麼樣的娘娘?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若是自己有朝一日穿越到古風后宮會是什麼樣呢?都說一入宮門深似海,沒點知識是呆不下去的,那麼帶著你的星座我們來看看穿越到古代你會說怎樣的角色吧!,不過雙子這小機靈鬼在皇宮如果想,也一定會博得皇上喜愛的。
  • 古代皇帝8大宮殿,印度新德裡紅堡、泰國大皇宮、越南皇宮等
    古代皇帝是一個國家的權力中心,他們的居住之所奢華、宏偉、神秘,然而到了今天,這些宮殿一一脫下了它們神秘的面紗,展現在世人面前。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它們,細數一下8大皇室宮殿的前世今生。曼谷大皇宮曼谷大皇宮,又稱大皇宮,建於1782年,是泰國(暹羅)王室的皇宮,緊鄰湄南河,是曼谷中心內一處大規模古建築群之一(計28座)。
  • 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代皇宮建築群,竟然就在中國
    歷史總是讓人著迷,古色古香的建築無一不讓人所嚮往,金碧輝煌的宮殿、紅牆綠瓦的建築,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遊客,至今許多的國家都還保留著古建築,這不僅僅是文物,更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歷史,但你知道嗎? 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代皇宮建築群,竟然就在中國,而它就是「北京故宮」。
  • 為什麼《清平樂》中,徽柔(福康公主)稱呼她的母親叫「姐姐」?
    在《清平樂》裡,福康公主宋徽柔稱呼她的母親苗興禾為「姐姐」。用現在「姐姐」的含義來解釋,聽起來好像是錯了輩分。因為現在的「姐姐」表示的,在同輩當中比自己年紀大的女性;或者某些地方對年輕女性的稱呼。但是在宋朝,「姐姐」的確是有表示母親的意思;而稱呼現代意義上的「姐姐」,叫「女兄」。實際上,在宋朝的時候,民間稱呼自己父親為「爹爹」;嫡母為「姐姐」;庶母為「叔婆」;父妾為「妾母」,等等。總之,叫法是很豐富的。
  • 古代腰牌能自由出入皇宮,為何沒人偽造刺殺皇帝?原因其實很簡單
    帝王皇宮裡住的有皇帝、妃子及皇子皇孫等,自然有眾多士兵嚴格把守,如果說一個朝代連皇宮都保衛不好,那麼這一朝代遲早滅亡,古代皇宮也與外界有一定聯繫,皇宮內各種東西要出宮,皇上與妃子等吃穿用行都要從宮外運進,所以肯定要有所交換。很多人會好奇,古代不像現代刷臉、或刷卡、或刷指紋出入,那麼古代究竟如何進出皇宮呢?
  • 古代進出皇宮認腰牌不認人,為何刺客不偽造腰牌刺殺皇帝?
    古今中外,對於皇宮禁地及皇帝(領導)的安保工作,都是有著嚴密規定的,皇帝的生活與辦公之所,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進來的。比如清朝,京城的治安官民間俗稱為九門提督,其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
  • 十二星座穿越回古代皇宮都是什麼身份官職?雙魚座是王子公主!
    幾乎每個人都曾夢想過穿越到古代,不僅僅是為了感受古時候的風土人情,如果可以的話更想成為一個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大英雄,再不濟也要在歷史的汪洋大海中嫌棄一絲絲波瀾乃至青史留名,那麼基於十二星座的個性特點,各個星座穿越回古代都會是什麼官職和身份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在古代,外國人都怎麼叫中國?四個稱呼中唯有清朝的是負面稱呼
    既然如此,那在中國還不叫中國的時候,在古代,外國人都是怎麼稱呼中國的呢?最早時中國聞名世界是秦朝時期,當時被世界各國稱為「qin國」,中國人也被稱為「qin人」。秦朝作為我國第一個完成大一統的國家,不論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是有著絕對意義的影響的。
  • 中國古代稱呼皇帝太子,為什麼是,陛下和殿下而不是陛上,殿上?
    久而久之,就通過這個建築物來稱呼君主和皇帝。丹陛石「陛下」這個稱呼的盛行,應該始於秦朝。《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史記》是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秦始皇本紀》中的這段記載表明,到了西漢,以「陛下」代指皇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秦始皇本紀》中的這段記載表明,到了西漢,以「陛下」代指皇帝已經被普遍接受了。和「陛下」稱呼相對應的,叫做「殿下」。「殿下」應該是古代對僅次於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稱。「殿」即「宮殿」,「殿下」本為宮殿的陛階之下。
  • 趣談唐朝語言:皇宮內外、官員之間互相如何稱呼?
    和現在區別還真不小今天,筆者再來簡單介紹一下皇宮內外及官員之間,互相稱呼的語言。第一、對皇帝、皇后的稱呼唐朝時,一般官員對皇帝的當面稱呼,較流行的是「聖上」、「主上」、「大家」(此為皇帝身邊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傳統的「陛下」也可以用。
  • 古代皇宮沒有暖氣,皇帝如何取暖?有一種方法令人不齒
    因為古代生產力低下,一到冬天很多老百姓就非常頭疼,因為當時沒有空調暖氣,就連炭火也是奢侈品,所以平民百姓的冬天都非常難熬,但是皇帝就不一樣了,作為當時特權最高最富有的人,他的衣食住行都是頂級的,所以皇帝們在皇宮中有許多取暖方法,不過有一種卻令人非常不齒。
  • 古代白話文關於皇后有意思的稱呼,子童和梓童
    在一些國家中,國王稱呼王后為「梓童」,這個稱呼顯得有點奇怪。首先要明確一點,皇后的名字絕對不叫梓童,這是一種尊稱。在古典小說《封神演義》中也出現過這個稱呼,殷紂王稱呼姜皇后為「梓童」。這種稱呼有什麼典故,或者有什麼理由在這些古代小說中並沒有介紹,現代人讀起來會有些費解,所以還需要解釋一下。梓童是皇帝對皇后的稱呼,有時皇后也可以用這個詞自稱。
  • 古代皇宮戒備森嚴,侍衛除了武功高強之外,還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引言古代皇宮守衛森嚴,侍衛林立,想要混進去非常難,畢竟是關係到皇帝的安危。經常看一些影視劇的人都知道,負責保護皇帝侍衛的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秘密。武器多樣古代闖蕩江湖的人非常多,闖蕩江湖一般都有武器傍身,有武器就有安全感,有武器就有資本。在皇宮中也一樣,侍衛保護皇帝也需要有武器,他們除了平時挎著刀之外,還需要學習一些不同的武器,像飛鏢、長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