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康醫藥的快與慢,商譽高企,營利雙降,何破併購藩籬?

2020-12-27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首條財經

導 讀

新年伊始,瑞康醫藥不乏資本看點。

1月16日,瑞康醫藥公告稱,實控人韓旭已將其持有的公司2756.90萬股辦理解除質押,佔其所持股份的14.70%。

截止公告日,張仁華及其一致行動人韓旭合計持有公司股份4.7536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1.59%;累計質押公司股份3.8656億股,佔其合計所持股份的81.32%,佔公司總股本的25.69%。

1月1日,瑞康醫藥公告稱,2019年5月9日至2019年12月27日期間,公司累計回購3039.83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2.02%,支付總金2.31億元,完成原回購方案金額。

不難發現,瑞康醫藥正通過自身努力,來提振各方信心。

一定意義上說,瑞康醫藥的上述表現,是必須且必要的。

回望剛剛過去的2019年,瑞康醫藥過得很不輕鬆。

業績滑鐵盧,成長性堪憂

公開資料顯示,瑞康醫藥成立於2004年,是一家向全國醫療機構直銷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耗材,同時提供醫療信息化、院內物流及醫院後勤服務的綜合醫療服務商。2011年6月登陸A股市場。

上市後,瑞康醫藥營收、淨利潤一直持續增長。2017年是其高光時刻,實現營收232.94億元,同比增長49.14%;淨利潤10.08億元,同比增長70.66%。

然2018年其遭遇了「滑鐵盧」,淨利首次出現下滑。

數據顯示,2018年,瑞康醫藥實現營收339.19億元,同比增長45.61%;淨利潤7.79億元,同比減少22.77%。

這種尷尬變臉,延續到了2019年。

瑞康醫藥2019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其實現營收269.44億元,同比增長9.73%;淨利潤5.79億元,同比減少30.56%。

其中,第三季度甚至出現營收、淨利雙降局面。當期實現營收89.87億元,同比減少0.68%;淨利潤1.96億元,同比減少22.7%。

從2019年的營利高增,到2019第三季度的營利雙降,瑞康醫藥的下墜頹勢盡顯。也讓外界對其成長性堪憂。

對此,瑞康醫藥表示,公司淨利已經重拾升勢,明顯轉暖。

問題在於,光有樂觀態度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面對紅海競爭。

事實上,目前,瑞康醫藥已由一家地方區域市場的流通商轉向了全國性的醫療器械流通商。藥品配送業務,以山東省內為主,醫療器械配送業務幾乎覆蓋全國所有省份。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1年,瑞康醫藥就基本覆蓋了山東省高端市場,與省內90%以上的二級醫院建立合作關係。且2015年,其山東區域的營收增速超20%。然2018年,該區域的市場營收增速卻僅為3.76%。

由此來看,瑞康醫藥或已陷入發展的瓶頸期。如何激發更多成長性,成為一道嚴峻考題。

擴張後遺症

如何找回高增之態,瑞康醫藥的選擇是併購擴張。

2015年,瑞康醫藥計劃在全國30個省份(自治區、直轄市)採取以控股收購醫療器械公司為主,收購藥品經營公司為輔的省外擴張政策,設立控股公司、完成全國市場覆蓋。

公告顯示,2015年至2018年,公司收購併表合計約達175家,其中2016年花4.46億元收購增資新設29家公司;2017年花21.59億元收購58家公司;2018年花4.57億元收購32家公司,三年共花30.62億元投資了119家公司。

短期規模效應,是顯而易見的。但如此龐大、激進的併購步伐,也給其公司治理帶來挑戰。

2019年7月5日,安徽六安市場監督管理局飛檢中發現,瑞康醫藥新併購標的安徽瑞康新邦,存在對供貨商和購入醫療器械產品資質審核不嚴情況,被要求整改。

不過,這阻擋不住瑞康醫藥的擴張步伐。

2019年10月31日,瑞康醫藥發布公告稱,擬使用自有資金購買威海衡健醫院管理有限公司72%股份、內蒙古包氏蒙醫國際整骨醫院有限公司70%股份,收購價合計4975.18萬元。

資料顯示,威海市衡健醫院管理有限公司2018年、2019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分別為-1037.90萬元和-33.35萬元。內蒙古包氏蒙醫國際整骨醫院有限公司2018年、2019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分別為-39.91萬元和-17.21萬元。

如此質量的收購標的,難免讓外界質疑瑞康醫藥的投資眼光。

不過,看看交易關係也許就一目了然。

此次交易為關聯交易。其中,威海衡健醫院管理有限公司的實控人為瑞康醫藥控股股東韓旭、張仁華。而購買的包氏蒙醫公司股份系瑞康醫藥控股股東張仁華及其子韓春林所有。

兩家公司淨利均為負值,盈利能力可想而知。瑞康藥業收購目的究竟是什麼?彼此間關聯交易又在收購中發揮怎樣「作用」?

實際上,瑞康藥業已經在為粗放的收購行為,品嘗苦果了。

從近兩年的財報可看出,「副作用」正逐漸顯現。

比如應收帳款的「水漲船高」。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瑞康醫藥應收帳款分別為84.13億元、130.87億元、179.80億元,截至2019年上半年,其應收票據及帳款高達192.34億元。

對此,瑞康藥業表示,應收帳款高企主要是因客戶結構以山東省內的規模以上醫院為主,而醫院客戶對藥品的採購通常採用賒購方式。

為化解壓力,瑞康藥業也進行了多維努力。

相關信息顯示,2016年其將對山東省境內多家醫院或醫療機構享有的應收帳款,以8.3億元出售給長城國瑞證券有限公司;2017年向買受人銷售醫藥、耗材、試劑、器械等物品產生的應收帳款及其附屬權益,分別以17億元和15億元出售給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興證資管;2018年又出售35.1億元應收帳款給興證資管和招商財富資管;2019年也出售了19.4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0月23日,瑞康醫藥還擬以儲架模式發行資產支持證券。擬將不超50億元的應收帳款作為基礎資產,由開源證券通過設立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受讓該等基礎資產,發行資產支持證券。

不難發現,瑞康醫藥也是蠻拼的。為減少應收款對資金的佔用,動作頻頻、花樣多多。

只是,上述方式雖然熱鬧,終究治標不治本。

專家表示,應收帳款高企不僅降低公司營運資金的使用效率,還會形成壞帳風險,進而消耗公司淨利。實操看,越是產品競爭力低的企業,自身話語權越薄弱,往往越易形成押帳尷尬。可見,一路併購擴張,並沒有給瑞康醫藥的核心競爭力帶來多大提升,尤其在產品競爭力上。甚至一味規模、體量擴張,是否已阻礙了其核心產品力的打磨提升?

尷尬點,不止於此。

數據顯示,2015年,瑞康醫藥的商譽為4.64億元,到2018年上漲至33.08億元,截止2019年三季報報告期末,公司商譽餘額31.19億元。2018年,其商譽減值損失為 7.24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537%。

專家表示,企業商譽過高,減值風險不言而喻。商譽越高「爆雷」可能就越大,市場上甚至還流傳一份商譽「避雷表」。

三費漲漲漲

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止於此。

從公司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及財務費用(簡稱「三費」)角度看,2016年至2018年,瑞康醫藥三費之和分別為14.42億元、25.97億元和42.63億元。截止2019年三季度,三費為37.25億元,甚至已遠超2017年全年水平。

業內人士指出,財務費用飆升,是削弱公司盈利的重要因素。以此再看,瑞康醫藥的上述業績問題,也許就有了更深體會。

顯然,瑞康醫藥費用管控效率較低,導致營業成本高企,毛利率下降。

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瑞康醫藥藥品器械整體毛利率18.87%,同比下降0.61%,其中藥品毛利率10.20%,同比下降1.75%,器械毛利率30.48%,同比下降1.69%。

更不幸的是,瑞康醫藥存貨也在不斷上漲,由2015年的10.25億元上漲至2018年的45.02億元,2019年三季報報告期末存貨為39.28億元。

存貨周轉率持續下降,2016年至2018年,瑞康醫藥存貨周轉率分別為9.64次、6.68次、6.47次,2019年三季報顯示為5.15次。

專家認為,存貨周轉率逐年下降,說明企業的庫存商品出現滯銷,企業資金周轉也可能會出現困難。並且,存貨增加還會加重企業的成本負擔,進一步影響企業毛利率和利潤。

資金鍊壓力

這自然引發了外界對其資金鍊的考量。

表面看,瑞康醫藥大手筆買買買,豪氣十足。

實際上,甘苦可謂自知。梳理財報,瑞康醫藥經營性淨現金流持續8年為負數。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7年,其經營性淨現金流分別為-17.59億元和-24.22億元。2018年該數據出現可喜好轉,但也是-1.69億元。

註冊會計師常科表示,在自身資本實力不充沛的情況下,如企業繼續通過大量舉債和投資併購來快速擴張,其資金鍊可能會變得更加脆弱。因此,需時刻關注其資金鍊可能帶來的壓力,以及需警惕「其他應收款-往來款」佔比較高的公司,防止可能因資金鍊緊張產生的資金違規使用等風險。

專家觀點,不是空穴來風。來看看其債務壓力。

2016年至2018年,瑞康醫藥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2.08%、64.15%、67.55%,2019年三季報報告期末資產負債率為68.05%。

其中,2017年與2018年,瑞康醫藥的存量資金債務缺口擴大,曾超40億元,2019年三季度仍達11.91億元。並且,2019年三季度,瑞康醫藥短期債務為50.42億元,長期債務為19.16億元,長短債務比為2.63倍。

不難發現,瑞康醫藥的財務狀況已較為嚴峻。如處理不當,或將對其運營產生影響。為此,瑞康藥業擬終止部分2015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投資項目,並將剩餘募集資金11.58億元永久補充流動資金,以期改善公司的流動資金狀況。

經過多年擴張的瑞康醫藥,深受「副作用」困擾,決定放緩腳步,這值得肯定。不過老話雲,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填補資金「黑洞」不可能一蹴而就,瑞康醫藥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按下調整健

有時快,就是慢;有時慢,就是快。有時慢下來,比跑起來更難。如何在高速奔跑後,控速、降速,考驗著瑞康藥業亦或董事長韓旭、總裁張仁華的大智慧。

兩者壓力自然也不小。

2017年以來,公司實控人股東進行質押,股份質押的用途均為「滿足融資需求」。

據2019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實控人張仁華質押股份2.45億股,佔其持股比的85.05%;實控人韓旭質押股份1.87億股,超過其持股比的99.99%,近乎滿倉質押。

高質押率的種種風險,也引發業界關注。

對此,瑞康醫藥曾表示,「上市公司會及時提醒大股東,質押率切勿太高,以免到達平倉線。而股東也需及時告知公司相關情況。目前而言,大股東這一部分的股票暫無平倉風險。大股東不存在惡意哄抬股價、逃離股市的嫌疑,實控權還掌握在其手中,其也在正常經營公司。」

2019年6月11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山東監管局發布《關於對張仁華採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決定》。

此項決定顯示,此前,瑞康醫藥實際控制人張仁華於2019年4月24日和25日分別將持有的瑞康醫藥9927.62萬股、3600萬股股票辦理了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業務,上述質押股份佔瑞康醫藥總股本的8.99%,而張仁華並未及時將該質押事項告知公司公告,此行為違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相關規定,證監會還對其出具警示函。

質押融資的同時,瑞康藥業股東還進行了減持。

2019年5月10日,瑞康醫藥披露了一份5%以上股東減持股份的公告,減持主體為匯添富基金。

公告顯示,匯添富基金計劃擬自本減持計劃披露之日起十五個交易日後六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30,094,200股股票,佔公司總股本的2%。採取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在任意連續90個自然日內,減持股份的總數不超過瑞康醫藥股份總數的1%。

截至2019年7月25日,匯添富基金減持數量已過半。並且,公司實控人韓旭在2019年一季度內也減持了945萬股。

不難發現,一度激進、規模擴張的瑞康醫藥,正在陷入多維困境。如何提振資本市場信心,是擺在韓旭、張仁華面前的一道重要思考題。

從行業形勢看,醫療改革正在進入破壁深水區。帶量採購、一致性評價、兩票制等政策的持續發力,引發行業自上而下的全產業鏈式的深刻變革。提質增效、注重產品內核的創新力、品質力,成為企業價值的新分水嶺。

受此影響,眾多藥企紛紛開啟精耕、細作、重質量的慢發展節奏,往期的規模擴張、銷售為王、體量為先的粗放打法已然過時。

以此來看,瑞康藥業已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如何前行,看點可謂滿滿。

可喜的是,從上文2020開年的系列動作看,瑞康藥業正在按下調整健。

正道瑞祥天際,厚德康達八方。如何表現,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康恩貝、瑞康醫藥暴雷直擊 併購「大神」忽視了什麼?
    問題在於,習慣了粗放併購、重銷售輕研發模式的康恩貝,是否適應這種新打法?這考驗著胡季強的經管智慧。22億商譽暴雷經歷類似考驗的,還有瑞康醫藥。近日,瑞康醫藥也發布了2019年度業績快報。並要求其結合2019年度擬計提減值的相關商譽資產發生減值跡象的具體時點,說明你公司以前年度未計提商譽減值,在2019年計提大額商譽減值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公司未及時披露業績預告的原因及合理性。公開資料顯示,瑞康醫藥持續督導機構為國金證券。業內人士表示,細觀瑞康醫藥併購的大部分子公司,都是規模比較小的區域醫藥流通企業。
  • 大肆併購「後遺症」爆發 瑞康醫藥回復問詢各式「甩鍋」
    2019年度預計對90餘個資產組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金額約為22.4億元。」  2019年淨利潤巨虧超過10億元,是瑞康醫藥自2011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而大額的商譽減值準備22.4億元,正是前幾年大肆併購帶來的「後遺症」。
  • 瑞康醫藥「併購後遺症」:子公司涉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
    事實上,大額計提商譽減值背後,近年來處於高速擴張中的瑞康醫藥也留下了不少「併購後遺症」。 就此,瑞康醫藥相關負責人回應記者採訪表示,此次併購事項中,瑞康醫藥對標的公司進行了充分盡調,確認力升公司原股東已承擔全部法律責任,且案件判決結果不會對力升公司後續經營產生影響。鑑於力升公司在當地醫療器械領域具備一定優勢,瑞康醫藥基於戰略布局考慮,最終決定完成此次併購事項。
  • 細數全國化進程五周年 瑞康醫藥戰略轉型謀求破局
    翻看海外醫藥流通巨頭的發展史,無論是美國、歐洲還是日本,其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併購史。而國內行業三巨頭的國控、華潤和上藥近10年來也是頻頻出手,跑馬圈地。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是這個行業的通則。對於瑞康醫藥而言,要想開展全國化進程,併購幾乎是不二的選擇。但要慎重考慮以下幾個問題:選什麼賽道?併購標的的體量?估值怎麼定?股權比例怎麼定?
  • 瑞康醫藥實控人之子低價「獨吞」13億元定增
    此次收購的關聯方為山東樂康金嶽實業有限公司,其股東是煙臺誠厚投資有限公司,該投資公司也是瑞康醫藥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韓旭投資設立。而上述這兩家公司分別成立於2017年和2018年,在2018年和2019年1-9月均未產生營收,淨利潤均為負值。其中,內蒙古包氏蒙醫國際整骨醫院被併購時甚至還未開門營業。
  • 瑞康醫藥:2019年實現營收353億元 輕裝上陣孕育發展潛力
    2020年4月28日,瑞康醫藥(002589,股吧)(002589.SZ)發布2019年年報。報告顯示,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2.59億,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28億元,主要系計提商譽減值準備所致,若剔除商譽減值準備帶來的影響,公司實際淨利潤12.7億元。
  • 瑞康醫藥兩年併購186家公司 醫藥商業洗牌到什麼程度?
    瑞康醫藥留給業界的印象是山東區域的商業龍頭企業,不過,隨著瑞康在上市公司名字中拿掉「山東」二字開始,其不再是一家只囿於山東一家醫藥商業公司,而是放眼全國,跑馬圈地,速度之快,無出其右。在過去的短短兩年內,將全國186家醫藥、器械、檢驗等商業公司納瑞麾下,完成全國30多個省級行政區域的全覆蓋。
  • 瑞康醫藥有沒有謊言?13億定增輸血之謎
    值得一提的是,瑞康醫藥申請非公開發行股票獲證監會受理。8月4日,瑞康醫藥公告,擬非公開發行約2.63億股股份,由北京龍慧康東方醫藥有限公司(下稱「北京龍慧康」)包攬,認購金額為13億元。定增完成後,募集資金將全部用於補充公司流動資金。瑞康醫藥實控人韓旭與張仁華的兒子韓春林為北京龍慧康的實際控制人。  13億定增輸血,是自救?套利?還是一石二鳥?
  • 瑞康醫藥內在價值分析:蓄勢待發,一朝風起扶搖萬裡
    近期瑞康醫藥發布公告,2019年計提商譽減值22.6億,加上2018年計提商譽減值7.6億,總計減值30.2億。2019年三季報商譽31億,通過兩年減值,所剩商譽不到10億。現在我們來還原一下瑞康醫藥收購各地醫藥商業公司的方法,說明一下是真暴雷還是會計遊戲?自2016年開始,瑞康醫藥開始收購全國各地的醫藥商業公司,這些商業公司為什麼願意賣呢?兩票制!
  • 瑞康醫藥與阿斯利康籤署戰略合作備忘錄
    瑞康醫藥與阿斯利康合作的主要內容有:雙方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更密切深入的全方位戰略合作,瑞康醫藥攜手阿斯利康在山東區域項目的全面落地;積極參與山東省144個區縣內百縣百院醫聯體的建設;瑞康醫藥協助阿斯利康進行醫院準入工作。
  • 金城醫藥併購遺痛與資本幻術
    而按照彼時朗依製藥3.68億元淨資產計算,這筆併購相當於溢價了5倍,金城醫藥因此帳面上添加了11.44億元的商譽資產。朗依製藥後改名金城泰爾。根據資產併購的業績承諾,金城泰爾要在2015-2018年實現淨利潤不低於1.56億元、7100萬元1.87億元和2.25億元的承諾。
  • 瑞康醫藥收警示函 此前已被通報批評 去年虧9.28億未預告
    山東證監局指出,今年2月21日,瑞康醫藥發布了2019年度業績快報,稱2019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02051.86萬元。之前,瑞康醫藥未對經營業績發生虧損事項進行業績預告。4月29日,瑞康醫藥披露《2019年年度報告》,2019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為-9.2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20.31%。瑞康醫藥2019年度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超過50%,且盈虧性質發生變化,瑞康醫藥未在規定期限內披露2019年度業績預告。
  • 去年虧9.28億未預告 瑞康醫藥收警示函!此前已被通報批評
    山東證監局指出,今年2月21日,瑞康醫藥發布了2019年度業績快報,稱2019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02051.86萬元。之前,瑞康醫藥未對經營業績發生虧損事項進行業績預告。   瑞康醫藥2019年度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超過50%,且盈虧性質發生變化,瑞康醫藥未在規定期限內披露2019年度業績預告。   瑞康醫藥的上述行為違反了深交所《股票上市規則(2018年11月修訂)》第1.4條、第2.1條、第11.3.1條的規定。瑞康醫藥總經理尹世強、財務總監俞斌未能恪盡職守、履行誠信勤勉義務,對上述行為負有重要責任。
  • 瑞康醫藥去年虧損9億未業績預告 總經理尹世強遭批評
    2020年4月29日,瑞康醫藥披露《2019年年度報告》,2019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為-9.2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20.31%。瑞康醫藥2019年度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超過50%,且盈虧性質發生變化,瑞康醫藥未在規定期限內披露2019年度業績預告。
  • 瑞康醫藥攜手阿斯利康 深入探索醫療行業新領域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王子霖)10月19日晚,瑞康醫藥公告稱,公司與阿斯利康投資(中國)有限公司籤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夥伴關係,擴大業務合作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在診療一體化、醫聯體建設、創新中心模式和物聯網領域開展戰略合作,以面對新的醫藥改革形勢、迎接市場變革。
  • 齊商銀行與瑞康醫藥集團開展業務交流
    為進一步加深銀醫業務合作,加速醫藥行業供應鏈金融創新,12月10日,齊商銀行與瑞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展醫藥行業供應鏈金融業務交流座談。齊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大鵬,黨委委員、副行長鄒倩,與瑞康醫藥CEO張仁華,副總裁李榮旭、劉忠濤等就繼續加深供應鏈業務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
  • 數知科技大雷之後 42股還有50億商譽壓頂
    北京商報記者通過Wind統計發現,在A股市場中,商譽高企的個股並不在少數,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末,有42股帳上商譽超50億元。業內人士指出,商譽猶如懸在公司頭頂的利刃,投資者要警惕商譽大額減值進而侵蝕公司業績的風險。
  • 瑞康醫藥集團為疫區捐贈1500萬設備和診療試劑
    2月25日,瑞康湖南向一線新聞工作者捐贈100件醫用酒精。紅網時刻2月25日訊(記者 李慧)為支持抗擊新冠疫情,近期,瑞康醫藥集團先後為疫區捐贈了1500萬設備和診療試劑。瑞康醫藥集團湖南有限公司是瑞康醫藥集團在湖南的全資醫藥供應鏈服務省級平臺公司,疫情期間,先後為新化縣人民醫院、泰和醫院、南華大學附二醫院、湘雅三醫院捐贈了相關防疫物資,包括醫用酒精、84消毒液、醫用防護手套等。2月25日,瑞康湖南向一線新聞工作者捐贈100件醫用酒精。
  • 貝克曼庫爾特公司與瑞康醫藥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12月8日,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與瑞康醫藥集團在上海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並舉行合作交流會。瑞康醫藥集團是一家向全國醫療機構直銷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耗材,同時具有金融科技、中醫藥、數位化醫療、藥品學術、專業物流、器械研發生產、醫學診斷、器械綜合八大服務板塊的綜合醫療服務商。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352.59 億元,其中醫療器械板塊2019年營業收入達136.64億,僅次於國藥控股,行業排名前二,是全國藥品、醫療器械流通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
  • 曾併購珍視明、喊出引領國藥口號的醫藥巨頭跌落神壇!
    來源:財經銳眼在兩票制和帶量採購等各種措施的衝擊下,整個醫藥行業都迎來了一波洗牌,不少的老牌藥企也都面臨著危機,而曾經的白馬股康恩貝就是其中一員。得益於持續併購,康恩貝不論是企業規模還是業績,亦或是產品的種類都得到了迅速的擴容。公司的董事長甚至還在前幾年喊出了「十年千億,引領國藥」的口號,誓要成為中國醫藥企業的領頭羊。然而,大手大腳地進行併購,只讓康恩貝風光了一段時間,併購的後遺症馬上就顯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