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四屆中國詩歌節花開綿陽
「談論詩歌,就是談論世上最美麗的事。」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院長謝冕用這樣的評論來展現詩歌的魅力。
7月15日,第四屆中國詩歌節在四川綿陽市開幕。作為國務院批准的文化活動,中國詩歌節自2005年舉辦以來第一次來到李白的故鄉綿陽。此刻,大陸和港澳臺兩岸四地的詩人、學者、評論家等雲集綿陽,他們在這裡用詩歌託舉中國夢想。
一座屬於詩歌的城市
創辦於2005年的中國詩歌節每3年舉辦一次,此前已在馬鞍山、西安、廈門舉辦了三屆,詩歌節每到一處,都是一次詩歌的盛典,一次文化的引領。
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諸迪表示,詩歌,一直是中華民族教化啟蒙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舉辦中國詩歌節就是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詩歌活動,弘揚中華優秀詩歌文化傳統,展示當代詩歌創作研究成果,推動詩歌藝術繁榮發展。
「綿陽舉辦詩歌節可謂恰逢其時。」綿陽市副市長經大忠表示,「綿陽是李白故裡,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厚的詩歌藝術底蘊,同時也是國務院命名的『中國科技城』,擁有雄厚的現代科技文化和人才資源優勢。」
中國作協會員劉大軍回憶,綿陽詩歌創作一直活躍,早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年一度的迎春詩會一直堅持到現在。詩歌在綿陽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市內各種以詩歌為主題的文化活動數量眾多,詩歌創作精彩紛呈,詩歌文化已浸入這座城市的骨髓,並成為綿陽人生活中的和諧融洽的一部分。群眾基礎好,正是本屆詩歌節選在綿陽舉辦的一個最主要原因。
去年,文化部同意將第四屆中國詩歌節放在綿陽舉辦。中國詩歌節開啟了綿陽時間,綿陽舉辦了一系列的詩歌活動。今年4月至6月,直接參加活動的群眾已超過80萬人次,營造出了濃厚的群眾詩歌文化氛圍。
用詩歌關注當下生活
詩人們從各地趕來,他們中既有創作新體詩的詩人,也有創作舊體詩的詩人。
本屆詩歌節以「中國夢想,華夏詩情」為主題,為期5天,在節會期間,舉辦中華經典詩詞交響音樂會、詩歌論壇、詩人採風、群眾廣場詩歌朗誦展演等一系列活動。每一場活動,既是一次詩歌的盛典,也是一次詩歌與現實、詩歌與公眾的對話與交流。
「這幾年伴隨傳播方式的多樣化,詩歌的熱度又有回升。寫的人多了、發表的人多了,讀詩的人也多了,尤其是在網絡上,自由度比較高!」負責聯絡工作的四川籍詩人雨田認為,雖然詩歌的熱度在上升,但很多詩歌只關注生活的表面,缺少對現實的反思,還缺少藝術性和思想性強的精品。於是,「用詩歌關注當下生活」成為參與本屆中國詩歌節的許多詩人和理論家的共鳴。
「現實主義者堅信:文學是與土地『骨肉相連』,與人民『血淚相關』的道德志業。」臺灣明道大學教授蕭蕭說。
「在實現中國夢的徵途上,需要詩詞的鼓舞,需要詩詞的抒發,需要詩詞的滋養……」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這樣說。如今,書寫「中國夢」已經成為當下文學的重大主題,而關注時代、關注生活一直是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也成為每一個詩人和評論家共同的責任和使命。因此,本屆詩歌節以「中國夢想·華夏詩情」為主題,賦予詩歌時代感與歷史厚重感。
詩歌引動參與熱潮
以舉辦第四屆中國詩歌節為契機,詩城綿陽正引動新的詩歌全民參與潮。自今年4月以來,結合中國傳統節日和地方性群眾節慶活動,綿陽相繼舉辦了春天詩會、清明詩會、端午詩會、五四青春詩會、詩酒文化周等一系列詩歌文化活動,讓詩歌的魅力深入機關學校、深入社區農村,吸引了詩歌愛好者和各界群眾80餘萬人次踴躍參與。
在本屆詩歌節期間,詩歌進社區、詩歌進廠礦、詩歌進校園等「三進」活動在綿陽市廣泛開展,讓詩歌走入綿陽市民的生活,既展示了新時期繁榮的詩歌藝術,又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真是太好了,可以和眾多詩歌愛好者們一起交流。」綿陽師範學院的石蘭同學告訴記者,在閒暇時間裡,她也愛好寫寫散文、小說。「這樣的活動不僅豐富了我們的閱歷,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我們民族文化的魅力。」
節會主題活動期間,綿陽市還將開展更多參與度較高的群眾文化活動。活動將廣泛發動和組織綿陽市社區、企業、駐軍等單位和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中華經典詩歌誦讀活動,鼓勵和引領廣大群眾積極參與詩歌節相關的主題文化活動。
綿陽,這座滋養過李白、歐陽修、文同、李調元等文學大家的城市,仍將詩歌飛揚,詩意長存。
(本報綿陽7月15日電 本報記者 李曉東 危兆蓋 郭 超 本報通訊員 邵明亮)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