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帥
8月31日,一聲槍響,臺灣死刑犯李宏基倒下。殺妻滅女的罪行最終得到懲罰,然而卻在國際上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沒有人質疑兇犯的罪孽,但有人把目光聚焦於最終的結果:他到底該不該死?死刑的存在是否合理,再度被擺上桌面。
臺當局數次「變臉」:從「溫暖社會」到「該殺就殺」
在臺灣,關於死刑存廢問題的討論,始於陳水扁當政時期。2000年5月,陳水扁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在競選過程中,他不斷為自己貼上「臺灣之子」的標籤,其中的一個措施就是宣揚要打造所謂的「溫暖社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2001年,時任相關部門負責人陳定南公開宣誓:要將廢除死刑提上日程,一時間備受各界關注。也讓支持廢除死刑的歐洲國家,對臺灣產生了青睞之意,與臺灣互動頻繁。2002年,陳水扁還試圖以「過境」名義出訪歐洲,但最終目的落空。
然而實際上,陳水扁政府並未對臺灣的死刑制度做出明確改變,只是負責人拒絕籤署死刑的執行命令。這樣一來,一方面讓相關部門實際上「無法可依」,另一方面又給百姓留下了「許久不見死刑」的印象,導致死刑制度在臺灣進入了一個相當模糊的「臨界狀態」。
隨著陳水扁下臺,馬英九上臺,一切又產生了全新的變化。2012年,馬英九公開表態:鑑於臺灣民眾對廢除死刑普遍持保留態度,臺灣將保留死刑。此後在公開場合,馬英九都從未否認過對死刑的支持態度,也藉此收穫了不少認同。有臺媒報導稱「馬英九終於強硬起來了」,盛讚其殺伐決斷的立場。但這一點,也成為了競爭對手眼中的把柄。
2014年,民進黨人蘇貞昌就曾批評馬英九,稱其執行死刑是為了轉移公眾視線,目的是來掩蓋當局政府的脆弱無能。蘇貞昌還聲稱:民進黨上臺之後,一定會改變這種遺憾,逐步廢除死刑!
四年來,言之鑿鑿,音猶在耳。然而民進黨上臺以來,一時間並不見任何動靜,對死刑制度的存廢問題,竟一時間束之高閣。直到今年,臺灣發生多起惡性案件。民憤難平之際,更多人把譴責的矛頭對準了不作為的蔡當局,「死刑」才又作為聲東擊西的錨子,被政府擇時而拋。於是,8月31日,槍決之聲響起,算是給出了一個答案,但槍響之後,留下的則是更多的困惑。
曾經口口聲聲要「廢除死刑」的蘇貞昌,如今直說「該殺就殺」;曾經諷刺馬英九借死刑來轉移視線的民進黨,如今竟也自我陶醉自比「包青天」。這樣看來,直接影響他們行為變化的並非思想的進步,而是出於維持地位穩定的考慮。政府對個人生殺予奪的大權,在這裡更像是執政黨的玩物,被堂而皇之地利用,再堂而皇之地拋棄。
歐盟屢次譴責:緩緩倒下的「人權」大旗
9月1日,歐盟對外事務部發表聲明:歐盟明確反對死刑,因為這是殘忍又不人道的懲罰,並且無法起到震懾作用,只代表了對人類尊嚴和道德的否定。
義正言辭的態度,高高舉起的「人權大旗」,西方國家伸出的長長的手,果然還是熟悉的配方。曾幾何時,民進黨聲稱的「廢除死刑」,深得西方心意。不僅因為在他們的文化體系中,的確存在對死刑合理性的質疑;還因為十分關鍵的一點:以人權來自我標榜,從而佔領道德高地,一向是西方大國的慣用套路。他們強調兇犯也有個人權利,並強調維護這種權利。而所有與此相對的律法,則成為了被批判的對象。
歐盟曾屢次在國際範圍呼籲「廢除死刑」,針對所有保留死刑的國家都表達了譴責。從表面上看,似乎歐盟一時間成為了「保護生命權利」的代言人,搶奪了極高的國際話語權,但實際上,歐洲內部的「人權保護」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要揮舞「人權」的旗幟,就必須身先士卒。歐盟國家長期以來採取的開放政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的確維護了部分群體的利益。然而自2010年以來,歐洲爆發了難民危機。隨著越來越多難民的湧入,歐洲國家的安全與經濟都受到了極大打擊,國內民眾怨聲載道。近幾年,在諸多問題的困擾下,西方那扇「人道主義」的大門正在緩緩關閉,昔日的開放、包容還有自我標榜的「善良」,如今統統在現實面前低了頭。在這種背景下,國門之外的人權問題尚不能解決,歐盟還不忘對著臺灣發出責難聲,難道當真是關起門來就「眼不見為淨」,千裡之外卻「聽不得槍聲」?
歐盟的「叫魂」,仍舊試圖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自我麻痺在偽善的光環中。可一旦帶著政治性的目的,對死刑的探討就已經脫離了正義與法理的基本軌道,變得毫無意義可言。畢竟,維持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永遠是公正的秩序與法制,絕非任何道德綁架式的的工具。
綜上所述,臺灣死刑的存廢問題,短期內仍舊無解。只要臺當局將「死刑」作為政治工具的心思一刻不停,死刑制度就無法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規範。而對於歐洲國家而言,他們的手自然可以伸得更長,只是在伸長之前,最好還是先看看手上的「人權」旗幟倒了沒有。如果已經倒下來,砸向了本國國內,那還是應該趕快把手縮回去,這樣才更安全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