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把孩子的臉比作六月的天可是一點都不誇張的,這一點相信很多帶過孩子的寶媽都深有體會,一旦孩子脾氣上來有了情緒,那架勢可真的是十頭牛都拉不回來。如果我們好言相勸,那麼他們不是左耳進右耳出就是完全不能理解我們要表達的意思;而如果我們大聲斥責,那麼不僅無法安撫他們原本就有的情緒還會使得他們變本加厲地發洩自己的怒氣。
我鄰居家的孩子就是如此,他媽媽要他去午睡,他卻說要看動畫片,不讓他看就亂發脾氣;就連本該自覺完成的作業,他也因為不想寫而無緣無故對著父母鬧情緒;等等這種不分時間、不分場合由著自己的性子亂來、鬧情緒的情況真的是常常上演,引得他媽媽一個勁羨慕別人家聽話懂事的孩子。這種現象相信很多父母都不會感到陌生,雖然人人都說孩子很單純,可是有的孩子真的無法讓父母明白他們為什麼那麼容易情緒化,其實這和先天因素、後天因素都有關。
為什麼孩子那麼容易情緒化?
首先,人的大腦的發展也是有它自己的規律和順序的,就好比一個孩子也總是在特定的年齡階段才學會走路、保持平衡,人的大腦想要完成發育也要等到一定的年齡,想要讓一個3歲或者剛上學的孩子學會通過大腦控制自己的情緒那是不符合一般發展規律的,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孩子如果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發脾氣的情況是正常的。除此之外,父母在後天的教育過程中沒有及時把握機會從而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發洩以及管理自己的情緒也是造成孩子情緒化的一大原因。
《國語·越語下》有云:「得時無怠,時不再來。」
問題的出現也代表機會的來臨,當孩子出現情緒多變的情況時,也意味著培養孩子掌控自己情緒的時機來臨了,家長們不要被孩子的情緒所影響從而加入發脾氣的隊伍,也不要因為覺得厭煩而遠離孩子,甚至因為溺愛而由著孩子,要學會在問題背後看到機會,用正確的方法來進行教導,其中《全腦教養法》一書裡所提到的全腦教養方法就非常值得父母們了解和借鑑,下面本文就基於該書講解一下如何用全腦教養法來教導孩子管理情緒。
如何教導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第一,面對和關注,通過右腦進行情感連接
人的左腦和右腦機能是不相同的,左腦具有條理性和邏輯性的思維能力,偏向理性;而右腦則更感性一些,偏向於藝術思維。所以當孩子出現一些情緒化的現象時,比如生氣、悲傷、害怕,那麼家長們就需要學會感同身受,用自己的右腦和孩子的右腦建立情感上的連接,切身的體會到孩子的情緒,不要覺得孩子在無理取鬧就忽視孩子的情緒問題,只有當父母做到了和孩子的情感連接,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而有效的引導孩子管理情緒。
第二,複述經過,讓孩子的左右腦進行連接
父母和孩子的情感連接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理解,而孩子自身的左右腦連接則可以引導他們學會自行安撫或者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在其教育著作中指出:
「直接指出他們過去的錯誤,這於事無補。」
深以為然,直接指出孩子在處事方式上的問題所在,不僅無法使得他們反思,很有可能還會加劇矛盾使得他們的情緒化變本加厲,《全腦教養法》中所提到的讓孩子複述經過是一個值得借鑑的方法。
左腦更理想,右腦更感性,當孩子被右腦的情緒所控制時,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把令他們憤怒的事情經過說出來,一則可以讓他們暫時性的把情緒穩定下來,二則可以通過他們自己的述說以及父母的提問讓他們自行發現自己情緒化的不合理之處。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述說事情的經過從而讓左腦發揮功能,然後用理性來駕馭右腦的感性,漸漸的情緒就會穩定下來。
第三,善用上層大腦,學會控制情緒
《全腦教養法》中指出下層大腦會負責一些比較基本簡單的功能、反應動作,比如反射、躲避等,一些直接而強烈的情感也是它所負責;而上層大腦則不一樣,它掌控一些更高級的思維與功能。當遇到孩子情緒化情況時,父母們需要引導孩子激活自己的上層大腦,使用自己的上層大腦來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比如孩子很憤怒,那麼父母需要教導他們通過深呼吸或者打沙包、運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避免自己失控。
我在網上看到過一個外國爸爸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引導她的女兒調節自己的情緒的,這位爸爸告訴自己的女兒當意識到自己產生情緒時,不應該由著自己被情緒控制然後用偏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應該用捶枕頭、跺腳等方法先來擺脫自己的壞心情然後再去解決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不經過長期的練習孩子是無法靈活的運用自己的上層大腦的,所以在平常生活裡父母可以通過讓孩子練習自己做決定、讓孩子寫日記和畫畫、創設情景問問孩子會怎麼做等等方法來鍛鍊他們的上層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