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6年左右,這塊當年沒有採用的石牌到了李先生的手裡。
很多市民都知道,鄖陽漢江公路大橋(漢江一橋)的橋頭懸掛著一塊石牌,上面是原國家主席李先念書寫的金字橋名。而在鄖陽區一戶居民家裡,也珍藏著同樣的一塊石牌。20多年來,這戶居民一直把這塊石牌當成寶貝。那麼,居民家裡為何有這樣的石牌?當年,李先念為鄖陽漢江公路大橋題字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人民期盼李先念為大橋題字
鄖陽漢江公路大橋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一橋」。據2001年出版的《鄖縣誌》記載:鄖陽漢江公路大橋1986年開始勘測論證,引橋1989年3月動工,主橋1990年11月7日正式開工,1994年1月28日全部竣工,同年2月1日試車運行。
自大橋開建起,鄖縣(今鄖陽區)人民就一直關心著大橋竣工後由誰來題字這一大事。為此,鄖縣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商議,決定請著名人士或國家重要領導人題字。李先念曾率中原部隊在鄖陽玉皇山一帶浴血奮戰勝利突圍,他曾提名將鄖縣劃為革命根據地,還為鄖陽南化塘革命烈士紀念亭撰書了長長的碑文。因此,鄖縣人民首先想到的就是請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李先念題寫橋名。
鄖陽籍作家王太國1995年出版了《百年夢想》一書。書中引用鄖縣縣委、鄖縣人民政府於1991年4月11日寫給李先念的一封信:「對於這樣一座對老區、庫區、貧困山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戰略意義,必將在國際上引起關注的橋梁,我們經過慎重考慮,也懇請您為她題寫橋名,用以激勵老區人民為四化建設多作貢獻。我們翹首期盼您對『鄖陽革命烈士陵園』和『鄖陽漢江公路大橋』的題字。祝您健康長壽!」
1991年4月底,鄖縣縣委選派趙才信和龔自儀兩位同志赴北京,完成請李先念題字的任務。4月28日,趙才信和龔自儀肩負著光榮使命和全縣人民的重託,前往首都北京。
趙才信從部隊轉業到鄖縣工作後,就參與了鄖陽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園建設,當時李先念為鄖陽南化塘革命烈士紀念亭撰書了碑文。因此他們進京,除了完成請李先念為「鄖陽漢江公路大橋」題字外,還要完成請李先念為「鄖陽革命烈士陵園」題字。
李先念動筆為大橋題字
「我們從鄖縣出發時,首先就想到請曾任鄖縣縣委副書記的周和平幫忙。周和平1989年調到國家人事部,任地方編制司處長,時任國家文化部黨委常委、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兼館長。」趙才信說。他們赴京找到周和平並向他道明來意,周和平熱情地說:「鄖縣的事,我甘灑汗水,盡力而為,積極聯繫,玉成其事。」
誰知,當李先念見到鄖縣邀請題字公函及報告時,頓時發火了。原來,當時一篇題為《湖北鄖陽地區財政極度困難,幹部長期發不下工資》的新華社內參,牽動著中央領導的心。李先念對身邊的秘書說:「鄖陽地區幹部長期發不了工資,群眾生活還非常困難,興師動眾修陵園,活人不吃飯?我不題。」李先念當時以為鄖縣在新建烈士陵園。繼而,他又補充道:「我要題,只給鄖陽漢江公路大橋題。」
「後來,李先念通過閱讀信件和讓秘書了解鄖陽革命烈士陵園的來龍去脈,獲知不是新建而是維修後,決定讓秘書約見我們。」趙才信回憶。時年5月17日,他和龔自儀坐車直奔中南海。在李先念辦公室裡,龔自儀匯報說:「我們烈士陵園已修繕完成,想請您題字,是想讓後人瞻仰,同時以慰英烈。為全縣提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發揚您當年在鄖陽的戰鬥精神,激勵全縣人民搞好老區建設。」接著,龔自儀深情地道出全縣人民的心願、修建大橋的目的、題寫橋名的意義。
5月17日下午,李先念的秘書通知趙才信和龔自儀,李先念已為「鄖陽漢江公路大橋」、「鄖陽革命烈士陵園」題字,並希望鄖縣蒸蒸日上,經濟騰飛。回到鄖縣沒幾天,趙才信和龔自儀即看到了由湖北省委轉交的李先念親筆題字,所署日期正是他們匯報的當天。
相同的石牌珍藏家中20多年
鄖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彭澤柏在所著《鄖陽漢江大橋記》一書中寫道:「1994年2月1日,鄖陽漢江公路大橋正式通車時,橋頭只掛有李先念書寫的金字橋名『鄖陽漢江公路大橋』,並沒有掛上李先念的名字和書寫日期。1998年1月,經縣人大代表和縣政協委員建議,後補掛上了李先念的名字和書寫日期。」
近日,記者在鄖陽區居民李先生家裡看到,其家中珍藏著一塊一樣的石牌。李先生說,這塊石牌和橋上懸掛的字內容一樣。為何家裡會有這樣的石牌,李先生介紹,當年,鄖縣收到李先念的題字後,就找來最好的石頭,請工匠刻了一塊石牌。但不知什麼原因,這塊石牌沒有採用。橋上懸掛的石牌,是後來刻的。
在1996年左右,這塊當年沒有採用的石牌到了李先生手裡,他把這塊石牌當成寶貝,一直珍藏在家裡,用紅布蓋著。「20多年了,它一直是我們家的寶貝。」李先生說,這塊石牌雖然沒有被採用懸掛在橋頭,但也是李先念關愛鄖縣人民的象徵,我會一直好好珍藏。(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文/記者 羅毅 圖/記者 呂世銀 編發:幻影)
作者/來源:十堰晚報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