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9年,魏主曹睿身染重病,封曹爽為大將軍,攝領朝政,時隔不久,曹睿病危告急,召太尉司馬懿還朝,行託孤之事,太子曹芳年僅八歲,曹芳繼位後聽從曹爽之言,封司馬懿為太傅,至此,兵權皆歸於曹爽之手,司馬懿失去兵權後,長期託病不出,等待時機,一晃就是十年,卻說曹爽獨攬軍權,每日在府中飲酒作樂,甚至將各地進貢朝廷的物品納為己有,一日,曹爽與大司農桓範以及新任荊州刺史李勝飲酒,席間,桓範勸曹爽提防司馬懿,曹爽不以為然,說司馬懿臥床不起,不必杞人憂天,在桓範一再勸說下,曹爽讓李勝以赴任辭行為名,去探察司馬懿病情之虛實,司馬懿聽說李勝前來辭行,料知他實際是來探察自己的病情,於是脫冠散發,上床擁被而臥,李勝入內,司馬懿裝病,咳嗽連連,並假裝耳背,一再打岔,還示意婢女端上湯藥,剛一入口就噴了一身,李勝見此,確信司馬懿染病在身。
曹睿病重,封曹爽為大將軍,總攝朝政,臨終為什麼又要託孤給司馬懿?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帝王病重而繼任者又尚且年幼,擔心繼任者不能自己做主,只能託孤於重臣,而且往往託給兩個人,這兩個人之間往往互相制衡,因為帝王不放心託孤給一個人,如果只託孤給一位大臣,無異於把天下拱手相讓給這位大臣。
孫權當年繼任的時候,孫策就囑咐孫權遇事要多問張昭和周瑜兩位大臣,如今曹睿病重,幼帝曹芳還不能獨自處理朝政大事,只能依託大臣,所以任命曹爽為大將軍,因為他姓曹,畢竟是曹家自家人,比較安心些,但是曹爽是個沒什麼主見的人,做事經常猶豫不定,所以曹睿指派司馬懿來輔佐,認為可以在這兩個人之間得到平衡點。
曹芳繼位只有八歲,曹爽奪取兵權,司馬懿只能在家等待時機,司馬懿能幹什麼?曹睿死後,曹芳由於年幼不能理政,根本抓不到實權,所以曹爽就趁機奪了司馬懿的兵權,將大權牢牢地把持在自己手上,司馬懿也無計可施,只好回到家中等待時機,這一等就是整整十年,我們常講一個人固然要積極進取,但成敗還是要聽天命的,司馬懿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如果他在家不隱忍,亂發脾氣把身體氣壞了,那豈不是比竇娥還冤枉。
桓範勸說曹爽提防司馬懿,曹爽為什麼開始聽不進去?桓範追隨曹爽,是他個人的站隊選擇,他有責任提醒曹爽,指出司馬懿不簡單,要預防司馬懿一朝得勢,捲土重來,曹爽卻認為司馬懿年紀老矣,身體孱弱,可見曹爽根本沒把司馬懿放在心上。
中國人很相信姓名學,認為一個人的名字多半暗含某種意義,當然並非每一個名字都要去配合姓名學,但是「桓範」這個名字確實很有意思,「防患於未然」的意思,暗示這個人是個料事如神的人,是一個可以急中生智的聰明人,從曹爽的姓名也可以看出來,他什麼事情都不在乎,只要自己夠「爽」就行,所以就算桓範也有孔明的才幹,可服務於曹爽這樣的人,也許比供職於阿鬥還要不容樂觀,可見桓範碰到曹爽,他是空有滿腹才華無處施展,而曹爽有了桓範這樣的人在身邊他並不重視,是他損失。
司馬懿裝病為什麼裝的那麼像?如果你是司馬懿,會不會跟他一樣採取同樣的措施,你會讓李勝感覺到你還生龍活虎,隨時要出來跟曹爽拼個高低?司馬懿是一個身經百戰,已經看盡了人間起起伏伏的人,當然知道怎麼做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所以他馬上反應過來,自己不但要稱病,而且要裝得很像,只要李勝被蒙蔽,曹爽的提防意識就會大幅降低,他就有好機會重新奪回兵權,東山再起。
司馬懿一聽李勝前來拜別,就知道他實際上是替曹爽來打聽虛實的,於是決定表演一套給李勝看,好讓李勝帶著假消息回去,從而把所有曹爽的黨羽都蒙住就行了,所以他就裝病。
李勝成功地被司馬懿瞞過,他真的是愚笨還是糊塗?其實李勝不笨,因為一個愚笨的人不可能有他現在這樣的仕途前程,李勝只是糊塗而已,他覺得既然曹爽信任自己,讓他去司馬懿家中探聽虛實,他照辦就是了,可是曹爽對桓範說要提防司馬懿,完全聽不進去,於是李勝來到司馬懿家中,也就避重就輕,迎合曹爽的判斷,何況李勝眼見為實,看到司馬懿坐在病床上,連湯都喝不進去,病的連話也聽不清楚了,李勝就很快接受了司馬懿病重的事實,並把假消息傳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