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王綰和李斯:爭吵一生李斯勝,可劉邦的做法證明王綰的高明
王綰,其實比李斯高明多了,他是秦王朝得以建立的功勳,也是秦王朝建立之後的首任丞相,這個時候的李斯,只不過是在王綰率領下的廷尉而已。但不知為何,《大秦賦》著重突出了李斯的作用,卻忽視了大才的王綰。
李斯曾經自誇自己當年在書同文、車同軌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大秦初定之時,丞相是王綰、隗狀,幫助嬴政從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工作的,顯然是丞相。包括秦始皇名號的由來,也是王綰等人的工作,只不過嬴政把「泰皇」改為「皇帝」而已。
王綰是丞相,李斯是廷尉,在《大秦賦》中兩個人為了大秦的天下互相配合,實際上兩個人爭吵了一輩子,在關係大秦帝國未來生死存亡的關鍵制度上,兩人一直存在分歧。
分歧的根源,在於李斯的小人一面。李斯是法家,韓非子也是法家,實際上韓非子的思想要略勝李斯一籌,這從後來嬴政更為欣賞韓非子的作品可以看出來。但是,韓非子一旦得到嬴政恩寵,李斯的地位必然不保,於是設計毒害韓非子,留下千古一恨。
也正因為李斯太過於在乎自己的榮華富貴,所以他的所作所為,都是迎合嬴政心思的,包括後來與趙高合謀陷害扶蘇、扶持胡亥上位,也是擔心自己的榮華富貴付諸東流。李斯明白,嬴政最討厭的便是周王朝的分封制,認為是分封制導致了天下大亂,所以李斯極力主張郡縣制。
可郡縣制真的適合當時的秦朝嗎?嬴政消滅六國,一統天下,可是這大秦並不安定,尤其是齊、燕、楚等故地,遠離秦王朝的統治中心鹹陽,反秦的活動一直未曾減弱。秦始皇自作聰明,曾經將六國舊貴族遷徙至鹹陽嚴密看守,可偌大的帝國,怎麼可能看得住?
項梁、項羽、劉邦、張良、陳餘等抗秦名士,要麼是齊、燕、楚的人,要麼是隱藏在此蓄勢待發。比如張良,曾經也是個愣頭青,花重金請刺客,一錘子砸到秦始皇的副車上,如果砸準了,秦始皇可就沒命了。結果張良遭到全國通緝,便跑到原燕趙之地躲藏,改變匹夫之勇的思想,繼續思忖滅秦大計。
刺殺嬴政的可不僅僅是張良,荊軻的好友、大音樂家高漸離,即便雙目失明,依然在擊築的時候,舉起築砸向秦始皇。築是古代的一種樂器,介於打擊樂與弦樂之間,本身沒有重量,可是高漸離暗中在築中灌注鉛塊,加重了築的重量,可見高漸離刺殺秦始皇的決心。
即便在鹹陽,在大秦帝國的統治中心,嬴政居然也遭到刺客的追殺,這讓嬴政大為驚駭。這種危機,連嬴政的親兒子扶蘇都看出來了,發出「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的感慨。秦始皇不是沒有採取措施,他修建馳道,保證帝國軍隊可以隨時到達帝國的任何角落;他經常巡視,藉此傳播始皇帝的權威,震懾四方。
可這些都建立在秦始皇高超的能力之上。秦始皇在,天下不敢亂不敢反,即便有些風吹草動,嬴政應對起來也是綽綽有餘。然而,誰又能保證秦始皇的後代都如他一般雄才大略呢?當然,如果扶蘇繼位,對大秦制度進行改良,大秦說不定還真能延續幾百年。然而歷史沒有「假如」,扶蘇沒有繼承王位,而胡亥的能力顯而易見,縱使十幾個胡亥捆起來,也趕不上一個秦始皇。
其實,即便胡亥昏庸,如果大秦帝國有良性的制度,也不至於這麼快亡國。在這一點上,王綰的目光更加長遠。雖然,歷史上對王綰的記載不多,甚至連生卒年都不清楚,但是卻不能否定王綰的深謀遠慮。
王綰並不反對郡縣制,他和李斯確實政見不同,但王綰可沒有那麼小心眼,他是真正的為大秦長遠計。在王綰看來,天下初定,齊、楚、燕這些帝國統治的薄弱地區,當由皇子皇孫代皇帝鎮守,如此方能保天下安定。
雖然《大秦賦》中只演了秦始皇娶了離秋和羋華兩位夫人,但是秦始皇一生女人很多,他並不缺皇子,尤其不缺有能力的皇子,比如扶蘇。但是,嬴政過於自信了,他認為個人能力比制度重要,可事實證明他錯了。
廷議是秦始皇的習慣,實際上廷議還是呂不韋留下的寶貴遺產,這點以後再說。在大秦建立後的又一次廷議上,秦始皇嬴政再次拋出制度問題,王綰依然堅持他的郡國並行制,即郡縣制為主,封國制為輔。當時並非王綰一人持有這種觀點,《史記》記載,當王綰提出這種觀點時,「群臣皆以為便」,也就是說,王綰的意見得到了群臣的贊同。
但是,善於揣摩皇帝心思的李斯,卻堅決反對王綰的「郡國並行制」,而是主張堅決徹底的郡縣制,這得到秦始皇的欣賞和支持。被《大秦賦》吹得神乎其神的李斯,實際上是個目光短淺、自私自利的小人而已。
此番廷議後,王綰地位下降,李斯地位上升,兩個人爭吵了一輩子,最終王綰敗給李斯。不久,李斯升為丞相,協助嬴政打理大秦天下,也將大秦拖向了滅亡的深淵,而王綰不知所終。
僅僅十幾年後,大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在治理大漢時採用了王綰的「郡國並行制」,大部分地區實行郡縣制,在齊等偏遠地區分封劉氏後代。對於分封諸王也多有限制,比如限制調兵權等。
秦始皇嬴政採用李斯建議,單純實行郡縣制,結果僅僅維繫了14年便土崩瓦解;大漢採用王綰的郡國並行制,存國整整407年。王綰和李斯,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可惜嬴政沒有採納王綰的建議,卻讓劉邦證明了王綰的高明。歷史,就是如此神奇,充滿魅力,可背後,還是人心。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