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龍,導演、舞美及劇場設計。1985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專業。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舞美設計,文化部優秀專家,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電視藝術專業委員會專家。
三十年創作生涯,涉及話劇、歌劇、舞劇、戲曲、電視晚會、大型活動開幕式、大型實景演出、劇場設計等多種門類和形式。榮獲多項國家及行業獎項。代表作有:
舞美設計作品:舞臺劇:《四川好人》、《老婦還鄉》、《莊周試妻》、《哥本哈根》、《伏生》、《杜甫》、《文成公主》等。綜藝晚會:《2007上海特奧會》、《廣西民歌節》、《MTV頒獎盛典》、《央視跨年晚會》等。實景演出:張家界《天門狐仙》、泰山《封禪大典》、承德《康熙大典》、拉薩《文成公主》等。
劇場設計作品:華彬多功能音樂廳(北京)、草廬劇場(湖北)。
導演作品:河北承德大型實景演出《康熙大典》導演、舞美總設計;西藏拉薩大型實景音樂劇《文成公主》總導演、視覺總監;湖北襄陽實景影像話劇《草廬諸葛亮》總導演、劇場總設計;湖北鹹寧神話實景劇《嫦娥》總導演;西安法門寺沉浸式體驗演出《法門往事》編劇、總導演;三亞海棠灣國家水稻公園實景演出《田野狂歡》總導演;湖南常德溪流漫遊實景演出《桃花源記》總導演。
實話說舞美設計不是個好幹的活。真藝術家不願幹,假藝術家幹不了,半真半假才行。其實半真半假最難拿捏,要理解和研究的事情很多,比如繪畫、文學、戲劇、音樂、表演;再如藝術、技術、預算、工期;還有編劇、導演、領導、觀眾、同行;還有……還有自己。一個沒弄明白就瞎菜,都弄明白又沒可能,弄個半明白都不易……但這麼多事都半明白了就可能接近半真半假藝術家的境界了。
相對來說,畫家好不少,尤其當代一些繪畫,發明一種題材或者畫風,譬如,畫笑臉的嶽畫家,一招鮮吃好多年。舞美不行,每回都得是新鮮的,得招招鮮,可這麼多人搞了這麼多年的舞美,哪有那麼多新鮮招啊。咋辦?
我想只能這樣:一是要不拘一格,不要有框框,不要有理論約束,想怎麼幹就怎麼幹。二是就看效果,所謂看效果,就是看你搞的這個舞美有沒有幫助這個戲產生了動人心魄或者發人深思的效果,或者起碼產生了讓人覺得有趣的效果。三是儘量針對專業觀眾或者同行想問題,心裡別老裝著不懂行的普通觀眾(這個值得商榷)。四是技術上你得謙虛地跟技術專家商量,得把它實現。做到這幾點,萬一你的某一個方案不是自己新鮮得活蹦亂跳也沒關係,加上演員的表演,整體上構成了一種難忘的魅力就行了。至於你的某個舞美設計作品是不是具有了獨立的、高超的藝術價值,那得碰運氣,這運氣主要是看你碰上個什麼導演。
劇場設計:嚴文龍、於龍源
劇場機械設計:傅緒增
編劇:張仁勝
藝術總監:梅帥元
總導演:嚴文龍
舞美總設計:於龍源
視頻設計:雨果動畫
燈光設計:胡耀輝
服裝設計:丁丁
入圍PQ2015空間展
2014年8月在湖北襄陽首演
1700多年前,湖北襄陽的隆中是諸葛亮青少年時期隱居耕讀的地方。實景演出《草廬·諸葛亮》的劇場便建在了這裡。如同當年隱居的諸葛亮一樣,這個劇場也不在繁華的城市中心,而是隱居在遠離城市的群山環抱之中。
遠離喧鬧的城邦,隱居山林間簡陋的茅草屋,一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修行方式。這種行為被稱作「隱」,這樣的人被稱作「隱士」。隱士,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非常獨特的一種現象,他們崇尚自然無為的人生態度,選擇避世自修的生活方式,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獨立人格和自我審美的關照。筆者希望這間草廬劇場也具備這種「隱士」品格。
山腳下的《草廬劇場》整體呈圓環造型,為開放式露天劇場,總高23米;外圍直徑70米。整體外裝採用竹、木、草包裝形式,頂部為異形飛簷草頂及雙曲面穹頂結構,呈現古樸高雅、規模宏大的草廬建築群落。不知是偶然所致還是文化傳承的必然,最初構想這個劇場的平面像極了中國的太極八卦,這並不是事先想到的,而是事後覺得像。既如此,索性在中間的升降水池演區加上了一個太極形狀的浮橋。以世俗的方法表達諸葛亮通天曉地、呼風喚雨、運籌帷幄的藝術形象。
劇場主體由15個大小不一、高低錯落、梯級縱橫、飛簷穿空的竹草建築環抱而成。優美的自然山體作為更加深遠的背景,成為劇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劇場後區大小不一的十座草廬建築藉助機械動力滑動打開時,山體便成為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劇場中心演區為直徑28米的正圓形,由一個等大的水池和升降平臺構成,它可以根據演出的需要隨時變換為水池演區或平臺演區。圓形水池通過兩條水道貫通於包圍劇場的外湖。諸葛亮親赴東吳舌戰群儒的一條小木船和銅雀臺前大喬小喬上場乘坐的兩條銅雀花船經由這兩條水道可自由進出。演區的十座草廬上共設有可獨立升降的128塊電動投影幕布,根據演出的需要可隨時變換投影畫面的構圖。燈光及投影機分布在劇場兩側和觀眾席上空專門的設備間裡。
觀眾席(含控制室)為四層樓臺式造型,並與演區保持完全一致的草廬風格。觀眾坐席1500個。觀眾席的3層和4層設有供觀眾休閒遊覽的茶室和觀光空間。作為一個旅遊休閒演出的劇場,筆者希望這座建築本身應該具備極其重要的觀光遊覽價值和休閒生活功能。
編劇:老舍
導演:李六乙
舞美設計:嚴文龍
舞美設計助理:魯東方
燈光設計:胡耀輝
服裝造型設計:門曉光
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排演
2017年11月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
關於經典
老舍的《茶館》是一個戲劇文本的經典。
焦菊隱先生在人藝排的《茶館》創造了中國劇場演出的一個經典。這個經典是焦先生和于是之、藍天野、鄭榕、王文衝等藝術家在那個時代那個劇場共同創造和演繹的,你若有幸在那個時候那個劇場看到了,算是有福氣。沒看到的只能遺憾了。
話劇演出的本質就是現場觀看,現在,那個經典我們再也無法現場觀看到了。
那麼,重排《茶館》的意義是什麼呢?肯定不是重現,重現不了啦。時代的變遷,大師們的離去,那個經典無法再次重現於劇場了。所以,它的意義首先肯定是不重現,不重複。既然不要重複,索性再狠一點,也不要「改良」,「改良」也是沒出路的。真正的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砸爛」,把「椅子」都「砸爛」,不向經典「鞠躬」、「作揖」、「說好話」。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或許自身也是顛覆前人的結果,對於經典最大的尊重就是探索它可能存在的更多價值,而且用事實證明它!
所以,我和導演李六乙一合計,《茶館》就設計成了這樣。
關於風格
年輕的時候做設計,總不願意做寫實風格的設計(現在也是如此),一來麻煩,二來沒意思。原來人藝《茶館》的舞美設計就是個寫實風格的,也挺棒,這跟那個時代的藝術趣味和思想體系有關係。現在這個設計是寫實風格還是寫意風格?還是由寫實慢慢轉向寫意?還是就是寫意?我想不清楚,也說不清楚,我也不認為有必要想清楚和說清楚。
我甚至不大讚成「寫實」、「寫意」這一類的說法,也不太贊成「風格」這個說法,更不贊成舞美設計師刻意追求一種獨特風格並追求一輩子的說法或做法。因時因事因地因年齡因認識,變來變去才是正道,尤其是戲劇,尤其是戲劇舞美。
我也不認為一齣戲一定要保持風格的一致性,就是所謂的風格統一。統一與不統一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現力怎麼樣?藝術不要去遵循理論和學問,藝術創作本身從來也不會有至高無上的理論和學問,一切都是可以不遵循的,甚至最怕的就是遵循。
編劇:關山
總導演/舞蹈編導:桑吉加
藝術總監:趙季平
舞美設計:嚴文龍
舞美設計助理:於龍源
服裝設計:陶蕾
燈光設計:陳劍明
伊金霍洛旗委和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出品
2014年4月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
不搞成庸俗的藍天白雲綠草地是這個舞美設計的基本原則,這與大眾的習慣、經驗和期待肯定是不同的。《蒙古傳說》是一部由政府投資的、帶有旅遊商業演出性質的舞劇,按常理搞些俗招也在所難免,所幸編劇、導演、作曲等都是有品味的藝術家,都不願流俗,都希望在滿足政府、投資方、遊客的基礎上還要滿足一下自己。所以,便有了現在這個還不算太俗(其實也還是有點俗)的方案。
除了儘量用弧線的舞臺硬體結構抽象地表達草原的遼闊壯美外,還利用影像投射在這些舞美的硬體結構上,表現天空中飛翔的雄鷹、草原上奔跑的馬群、狂風中翻滾的草場、戰爭中熊熊的烈火,使舞臺呈現出一個美麗、壯闊而又殘酷的遠古草原意象。
值得一提的是,機械設計老師傅續增不僅設計了複雜的旋轉升降轉臺和弧形移動車臺,竟然還滿足了創意會上大家近乎玩笑的創意,真的設計了幾組可以瞬間發射多枚飛箭的機械兵器。當十幾隻飛箭擲地有聲地鐺、鐺、鐺扎在離演員幾米遠的木質臺板上時,觀眾真的嚇壞了。
中國詩詞的基本特徵是寄情於山水。《杜甫》的舞美設計很自然便想到唐宋時期的山水畫。不同的情節和場景配以不同的山水畫作,將之放大成為一種表演的背景或者空間的意象,較之搞一些寫實的立體布景確實省事不少,也優美不少。
當然,這些設計如果還算成立,得益於繪景老師張慶山和他的那些學生們,尤其那些繪製於紗幕上的中國古典山水,手藝的確很棒!
選自《演藝科技》2018年第7期 嚴文龍《嚴文龍導演/劇場設計/舞美設計作品》,轉載請標註:演藝科技傳媒。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演藝科技》。
訂閱《演藝科技》雜誌
投稿、轉載、合作
QQ:329826367
微信:emmadm806
雜誌社
Tel:010-64097040
010-6401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