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牛」出徵戰貧窮
——崆峒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線見聞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段睿? 通訊員 張海民
在距離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還有210餘天之際,記者走進貧困山鄉肉牛養殖合作社、新農村探尋基層幹部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信心;一張張村民的笑臉幸福綻放,一座座產業大棚拔地而起,一個個宜居村莊蓄勢待發,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
點燃希望
「山大、路太遠,閉塞、致富難。」說起曾經,麻武鄉麻武村黨支部書記韓愛軍言簡意賅。
麻武鄉地處崆峒區南部陰溼林緣區,距離中心城區不到20公裡,山巒環抱、溝壑縱橫、自然植被良好,適宜種植養殖,但由於道路交通不便、群眾信息閉塞、銷售渠道不暢等原因,導致貧困群眾捧著「金飯碗」卻過著窮日子。
2018年7月,一座現代化的牧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麻武村的山旮旯裡落地生根,這是麻武鄉整合產業幫扶資金,盤活農村資源,引導農戶通過土地、肉牛、資金、生產農機具折價等方式入股合作社,探索的「股份合作、保底分紅、長期受益」扶貧新路子。
韓愛軍為合作社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萌牛牧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雙列式標準化牛棚5棟2000平方米,青貯池3座1200立方米,各種機械車輛一應俱全。
一年之後,2019年12月18日,第一場萌牛牧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分紅現場會上,38戶村民領到4.2萬元的入股分紅資金,6戶群眾分得了19430元的肉牛入股資金,33戶村民領到33770元土地入股分紅款,13戶村民領到107164元勞務入股分紅款……
「合作社能及時獲得信息和技術服務,銷售渠道也比較暢通,再加上合作社運行模式公開透明,我相信合作社能帶領大傢伙脫貧致富。」麻武村村民穆民堅定地說。
合作社成立之初,穆民將自家的13頭牛入股合作社,年底分得股金9300元,同時他被合作社聘為技術員,每月可以拿到3000元的工資,一年收入近5萬元。
萌牛合作社不僅暢通了致富渠道,更為貧困群眾帶來了致富的希望。「合作社就像一所扶貧學校,貧困群眾在這裡能學到發家致富的本領,能堅定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的信心。」韓愛軍說。
迎來興旺
「這下好了,走了的人都回來了。」坐在村部的長石條椅上,頡嶺村黨支部書記馬文成滿臉欣喜。
頡嶺村位於崆峒區南部山區,屬於高寒陰溼林緣區,這裡山大溝深,群眾居住分散,道路狹窄崎嶇,惡劣地自然環境迫使當地群眾背井離鄉,留下來的都是無能為力者,2010年,村裡剩下不到70%的人。
故鄉安放不了肉身,他鄉容納不下靈魂。村民馬長有說,日子是慢慢變得好了,但外面世界的發展更快,連自己這個50多歲的老頭都到外頭「流浪」了6年。
村主任蘇廣軍接過話茬:「年輕人都走了,村子沒有活力了,外面的生活雖然累,但有奔頭、有希望。」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崆峒區結合實際制定了實施意見,出臺了26條聚焦深度貧困鄉村推進脫貧攻堅的政策措施。就這樣,扶貧的大河被分成多個支流,不斷向各貧困地區滲透,頡嶺村就是在這個時候迎來了自己的「蝶變」。
調研摸底、徵求意見,聚人力、物力和財力,削山頭,造平地,峽門鄉黨委、政府對分散居住在13個溝壑梁峁的76戶農戶進行了整體搬遷、集中安置,實現了拔窮根、挪窮窩、換新顏。
不僅住得好,還要發展好。為了讓集中安置的群眾安居樂業,鎮村兩級把「種好玉米養好牛」作為頡嶺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產業富民之策,以入股分紅和供產銷一體化的運營方式,籌集資金300萬元,建成利民合作社養殖小區1處,積極推行「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依託當地群眾養牛販牛傳統優勢,狠抓肉牛養殖小區建設。目前,全村肉牛存欄800頭,戶均10頭以上,人均畜牧收入達到4585元,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
在合作社的輻射帶動和黨員致富能手的示範引領下,頡嶺村集體經濟收入有了明顯增加,實現了「一村興、一片富」的規模發展效應。
「如果沒有易地搬遷,頡嶺村早就沒人了,易地搬遷讓我們頡嶺村重獲新生。」黨支部書記馬文成深有感觸。
如今的頡嶺村處處環境優美、戶戶美麗庭院,呈現出一派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