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戒如大明燈,能除長夜暗。」這句話講的是佛家戒律可以助人得清淨,能助人遠離焦慮。人為什麼會焦慮呢?主要是因為沉不住氣。
漫漫人生並非坦途,需要我們探索前行,從一開始踏出到走完最後一步,回味種種,就知道有很多是非曲直需要我們來分辨,很多欲望痴想要去克服,許多失足犯錯需要懺悔,許多新學舊聞需要反覆求知。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半點是易於為之,時時刻刻會經歷磨難。相傳佛陀轉生受盡人間苦難飢餓困頓謗毀,中國古代大德四處行腳取經證道,無不遇諸般挫折,可知磨練失敗不可避免,且是經常光顧。
若一下子沉不住氣了,便功虧一簣,前面的路全是敗走,失敗全部白白經歷。面對荊棘前路,我們應該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呢?便是時常體悟自身,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成就法理,依循世間至簡至深的道理獲取成功的方法。
人成大事忌諱頗多,此時此刻一定不能沉不住氣,成功最喜歡遠離躁進或者萎靡的人,想要接近它,先沉心靜氣才是。一位居士念了三十年經,直到近日才覺得心中生了佛性,即使不念經,耳邊仍有佛音迴蕩。師父說他已經到了自性的境界。
過了幾天,這位居土又來找師父,對師父說:「最近我又聽不見佛音繞耳,師父怎麼辦?」師父問他做了什麼。他說最近一直在與人做生意,得了不少錢財,準備開辦慈善會,大行宣傳佛法一事,讓人人學他投入佛法學習。
師父搖搖頭:「你得了財物能夠布施本是好事,但是叫人人向你學習,便是自贊,有了慢心妄心,所以耳邊才無佛音。回去好好念經吧!」這三十年修行,因一點妄心便毀壞了,可惜。
人在成功路上經歷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準備,如果因為一個沉不住氣失了方寸,不知所以然,還怎麼成事呢?
現在的生活環境說好不算好,說壞不算壞,大抵是不得人滿意的,因而人們追求變多了起來。期望得多,失望的更多,沉不住氣似乎成了常態,人們要如何抵禦呢。有幾種方法:
01預防沉不住氣的念頭產生
大家都看過,沙子倒進有水的瓶子裡,一開始水是渾的,倒出來的也是髒水;但是你若不去碰它,隔一段時間回來再看,從瓶子裡卻可以倒出清水。
這說明一個道理,一切不好的念頭是因為你總去想,若是根本不去想,或者早已預料到,就能夠不去在意。我們在心理上認定做一件事情一定會有一些磨難,且預料到磨難的最大程度,然後做好一切應對的準備,遇事就不慌張了,肯定也不會沉不住氣。一言以蔽之,防患於未然。
02經常覺察內心偏差
在做事情的時候,時刻觀照內心,最近有沒有躁進焦急,有沒有害怕恐懼,焦急和恐懼來源於何處,息滅它們的方法是什麼,從而息滅令它們產生的事物,製造對成功有利的條件。你的內心謀劃越鮮明清晰,未來出現錯誤的機率越小。
03調伏惡念、貪慾
人在沉不住氣的時候,總的來說是因為有奢求,為了自身利益而大失方寸。在這個過程中,惡念、貪慾比較容易產生,有時會成為破壞好事的絆腳石。
調伏它們的辦法,第一要打破執著利益,做好無常的準備,人生可能隨時失敗;第二要想,成功不是為自己,而是利他人,為社會貢獻出力。
04修行禪定狀態
禪定又名「三昧」,「禪定」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裏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
常坐禪修行,可以調伏內心的貪妄,幫助人進入萬緣放下的狀態,給人的心一段寧靜的狀態。這是很好的心靈修行,也是對身體的一種療養,幫助人安住身心,跳脫急進的狀態。
如能保持很好的沉靜狀態,大家就不會感覺做事不能安心,不能得心應手。好好地進行沉心靜氣的修行,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