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能量時光 NLSG-EDU
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
在選秀井噴的年代,《乘風破浪的姐姐》未播先火可以說是一個奇蹟了,節目播出後每個姐姐從黑-紅-黑的過程,也一直為吃瓜群眾們津津樂道。
節目第一期,藍盈瑩靠著不俗的聲樂和舞臺表現拿了第一名,許多人也開始關注她。至此,藍盈瑩完成了「小紅」的第一步。
後來,隨著節目的播出,剛剛路人緣變好的藍盈瑩又因為「好勝心」「有野心」而多次登上熱搜,遭到眾多網友質疑。
原來,在第二次公演之前,藍盈瑩和黃齡和吳昕組成了三人團,由於她們這一組選的歌在舞臺上有些吃虧,所以藍盈瑩想以加入樂器的形式,讓表演變得更豐富。
不過很快問題來了,團隊中的三個人,只有吳昕不會樂器。
藍盈瑩當即提出,讓她10天速成貝斯。這時旁邊的黃齡馬上制止,說自己(作為音樂人)都不可能現學樂器上臺表演,更何況是音樂小白吳昕呢。
這時藍盈瑩還是一味地強調說可以的,只要多練習一定可以的,面對這樣巨大的壓力,差點把吳昕急哭。
後來,藍盈瑩在採訪中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我相信我可以達得到,吳昕也一定可以達得到。」
此話一出,網友便炸了鍋。反對她的網友基本上都是同一個觀點:藍盈瑩沒有同理心,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畢竟人與人是有差異的,有些事你行她不行,有些事她行你不行。
後來就連藍盈瑩自己也說:「我覺得我好冷血,就那天姐姐們全哭了,我一點感覺都沒有。」
其實,有野心並不可怕,努力也是沒有錯,這次遭到網友們集體diss的,是她一直把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強加給別人,缺少共情。
對於每個人來說,擁有共情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共情力能擴大我們的感知能力,讓我們真正理解對方所想,產生同理心,從而使我們更好地解決各種衝突,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共情力越強的孩子,未來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就越高。
朋友曾給兒子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位精神病人,認為自己是一隻蘑菇,於是就蹲在角落裡,每天不吃也不喝,像一隻真正的蘑菇一樣。
朋友問她兒子:「如果讓我們來治療他,我們該怎麼辦呢?」
兒子立馬回答:「告訴他你不是蘑菇啊,趕緊起來吧。」
朋友先是肯定了兒子的想法,接著又耐心地給她講解,心理醫生是這樣做的:
他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了病人的旁邊。
病人很奇怪地問:你是誰呀?
醫生回答:我是一隻蘑菇呀。
病人點點頭,繼續做他的蘑菇。
蹲了一會兒,醫生站起來走了一會。
病人不解地問:你是一隻蘑菇你怎麼能動呢?
醫生說:蘑菇也可以動啊。
他說,哦,原來做蘑菇也可以動。所以他就跟著動。
然後醫生開始吃飯,他就問:你怎麼可以吃飯啊?
醫生回答:蘑菇不吃飯怎麼長大?
病人覺得對,也開始吃飯。
幾周之後,這個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
講完後,兒子大聲地說道:「媽媽,太矯情了!直接告訴他不就完了嗎!」
朋友連忙解釋道:「那你想想,如果你生病了,不想上學,媽媽根本不理解你,直接說你就是想玩,想休息,你是不是很難受呀?」
說到這裡,兒子愣住了。朋友又緊接著告訴他:共情不是矯情,我們都需要有這樣的能力,才能理解他人,讓他人覺得舒心。
共情,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魔力。擁有共情能力的人,不會說:你怎麼這樣啊。而是會拍拍情緒低落的人的背,帶給他心理上的安慰。
學會了共情,便擁有了最高級的善良,觸摸到別人心底的柔軟,從而真正寬慰別人。
在最近的熱播劇《三十而已》中,顧佳的兒子許子言,就是一個有著超強共情力的孩子。
看到媽媽因為不放心獨居的外公而晚上睡不著覺時,許子言就摘下自己的定位手錶送給外公,希望媽媽不再擔心,可以睡個好覺;
爸爸得了脂肪肝,被媽媽限制飲食,晚上餓得到處找吃的時,他悄悄地把藏在被子裡的零食分給爸爸吃;
爸爸媽媽吵架時,他眨巴著大眼睛,嘟著小嘴問他們是不是不要自己了;
轉眼回到臥室,又想到最傷心的人是媽媽,立刻安慰說「媽媽,我好喜歡你呀」。
小小年紀,竟能體會大人的難處,情商極高。
如果我們再仔細看一些細節,就不難發現:許子言的共情能力,是媽媽培養出來的。
當初許子言在進幼兒園面試時,因為誤解了老師的意思,情緒失控咬了老師一口,結果面試成績上留下了一個叉。
要知道為了進這所幼兒園,顧佳前後費了好大一番心思,兒子的這一咬差點讓她功虧一簣。
可顧佳沒發一點脾氣,連說話的語氣都是溫和的。
她知道子言是誤解了老師的意思,所以先穩定孩子的情緒,表揚孩子今天的問題回答的很棒,然後再引導子言咬人是不對的,需要給老師道歉。
作為一個媽媽,顧佳總能與孩子共情。她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商量的語氣和子言對話,而不是以高姿態的視角俯視孩子,一味地苛責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自己是被信賴被肯定的,也就願意去體會大人的難處。
父母與孩子共情,是培養孩子共情能力的基礎。所謂身教大於言傳,家長用自己的行為引領孩子,比講千百遍道理來得更好更快。
如果想擁有許子言這樣可愛的小寶貝,那就要試著做一個顧佳這樣有強大共情能力的好媽媽。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愛孩子的父母,但是卻很少有理解孩子的父母。
身心靈治療大師許添盛,曾經為一個23歲的男生做過心理輔導。
這位男生從名校畢業,有著一份令人豔羨的工作,本可以過得非常體面。
但是,他卻選擇了終日酗酒,不肯上班,結婚後不理太太,有了孩子後也不管孩子,除了喝酒,什麼都不做。
每次治療,他都要喝幾瓶酒才去,他在治療時向醫生傾訴,他的一生都在被母親包辦,高考志願,上哪所大學,報什麼專業全是由他的母親決定,母親從未問過他意見,也不在乎他是否喜歡或願意,從來不尊重他,信任他。
所以他恨自己的母親,企圖用摧毀自己的方式來報復她,讓她後悔決定自己的人生!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羅靜說: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
家長懂得共情,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更輕鬆完美的成長。
著名的紐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從小就喜歡玩漂亮的女生玩具,尤其是芭比娃娃。
作為一個男生,他這種在常人看來非常怪異的行為招致了老師和同學的不解甚至嘲笑,曾讓他一度狂躁和痛苦不已。
然而他的母親陳美雲並沒有武斷地去否定和責罵他,而是通過細心觀察和了解溝通後,認識到孩子對芭比娃娃這麼鍾愛的理由,是因為喜歡它身上穿的那些漂亮衣服。
在認識到孩子對衣飾方面這種獨特的審美和興趣後,還特意送他去美國學習時裝設計,並且鼓勵他不要畏懼別人的眼光。
後來吳季剛成了世界著名的服裝設計師,在美國總統的就職典禮上,連歐巴馬夫人穿的衣服都由他親自設計。
對於他今天的成就,吳季剛坦然全部得益於母親這些年來的「縱容」和理解。
池田大作說,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人,絕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構成社會的組成部分之一,這一人格必須用充沛的愛來培養。
所以父母要做的便是,用共情心去接納和發掘孩子那個與眾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