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小故事。
一位盲人在城市的公園裡乞討,有個人走過來問他是否有人慷慨解囊。
盲人晃了晃幾乎是空著的罐子。
於是這個人跟盲人說:「讓我在你的卡片上寫點東西吧。」盲人同意了。
晚上的時候,那個人又來了:「嗯,今天情況怎麼樣?」
盲人給他看了看那個裝滿了錢的罐子。「你究竟在那張卡片上寫了什麼?」
哦,我只是寫了「今天春意盎然,而我卻看不見。」
在一個燦爛的春日,雙目失明會是什麼感受呢?這句話喚醒了人們埋藏在心底的善意。
就像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所謂共情能力,就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最高級的善良,就是擁有共情力。
共情力,是高情商的標配
有人說高情商就是會說話,就是八面玲瓏,其實不然。真正情商高的人都有共情力,都懂得換位思考。
前段時間,一位媽媽在收到女兒清華錄取通知書後,她第一時間發到了同學群,被同樣孩子高考但成績不佳的班長移出群並拉黑。
其實也怨不得別人,她常常在群裡炫耀自己,絲毫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一個深具共情力的人,會客觀地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對方聯繫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處理問題。
在一檔辯論類節目中,一位年輕選手因為緊張過度現場表現不佳。
這時何炅站了出來,他對選手說:
「我對你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因為我來這兒之前,也是緊張到不行,你把一個特別正能量的、有抱負的緊迫感,表達成了一個哀怨的慌亂感。
我覺得你做的事情其實是很好的,希望你能學會舉重若輕。」
何炅身上沒有絲毫的優越感,他沒有用過來人的身份碾壓對方,而是將心比心,給出了中肯的建議。
這種待人接物的真誠,也體現了他的高素質。正如知名心理學學者喬拉米卡利所說:
「只有當我們能夠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時,我們的內心才將收穫一直尋覓的融洽的幸福。」
所謂共情,就是完全把自己當成對方,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處理問題,這樣才能讓共情這束光穿透恐懼和漫漫長夜,帶給你無盡的能量,伴你所愛的人度過生活所有的不堪和磨難,讓彼此的心靈收穫一份寧靜和幸福。
共情力,是溝通的基石
每個人都有被看到、被接納、被分擔的需要,其實這就是一種共情需求。
印象深刻的是老公痔瘡住院後,他接二連三給我鄭重打了幾個電話,說醫生已經確定了他動手術的時間,要我一定要在第二天的10點前準時趕到醫院,籤字陪護。
當我第二天急匆匆趕到,卻看到老公神態自若,還對我笑了一下,或許是我的到來給了他精神的鼓舞吧。
當我們能把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去聆聽那裡最急切的喃喃私語時,就能給予別人前行的力量。
記得上星期帶侄女去公園玩高低槓,遇見一位媽媽帶著3歲的孩子也在玩。可不管媽媽如何軟硬兼施,孩子就是不願意繼續往上爬。
氣得媽媽放狠話:「你今天必須爬上去,這由不得你,你看比你小的孩子都比你爬得高,以後你還能做成什麼事?」
孩子一邊痛哭,一邊用可憐兮兮的眼神看著抱肘站在對面的媽媽。
這時爸爸走了過來,抱了抱孩子,問她:「寶貝,你能不能告訴爸爸,為什麼不想往上爬呢?」
「我一個人害怕。」
「哦,那爸爸今天陪你一起爬,下次你自己再勇敢點好嗎?」
女孩點了點頭,在爸爸陪伴下,她玩得很開心,顯示出對運動濃厚的興趣。
其實不管是親密關係還是其他任何一種情感連接,都需要建立在被看見的基礎之上,譴責對方就意味著把改變這段關係的責任歸於對方,唯有理解和包容,感同身受,才是關係維護的潤滑劑。
掌握這3個方法,讓你享受共情人生
還記得19歲少女在起鬨中自殺的惡性事件嗎?
2018年6月20日,19歲女高中生因被老師猥褻患上抑鬱症,多次申訴無果後,坐在某百貨大樓8樓護欄外一躍而下……
這個19歲的花季少女,其實並不打算結束自己的生命,是樓下那群圍觀者們,一邊直播一邊喊「天這麼熱,你要跳就趕緊跳,一跳解千愁。」
萬念俱灰的女孩,最終用自己的死完成了對世界最後的控訴。
究竟是有多冷血,才能讓這群圍觀者們如此冷漠無情?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共情力。
亞瑟.喬拉米亞曾說:
共情是那種能看透別人內心和靈魂,知道他們想法、感受他們情緒的能力。生活中我們可以採取這3個方法提升共情力。
一、採用非暴力方式溝通
在生活中,共情的基礎就是懂得採用非暴力方式溝通。
比如當孩子是因為參加同學聚會或是因為貪玩而忘記做家務時,作為父母應給予理解,用更為柔和的溝通方式跟孩子交流:
「你今天確實很忙,那明天你有時間來做家務嗎?」
「玩得很盡興了吧,那現在記得把家務做完噢。」
「下次如果有事情不能做家務時,記得先跟媽媽說一聲,就這樣放著不管是不對的哦。」
……
這種不批評、不指責,誠實表達自己需求的溝通方式,既避免了很多無謂的衝突和爭吵,同時,也讓對方更容易接受我們提出的意見。
正如馬歇爾·盧森堡所說:
當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就能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能尊重與傾聽他人。二、放下對他人的評判
不能共情的人,往往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會對他人貼標籤,這樣容易產生矛盾和衝突。
在電影《搜索》中,公司白領葉藍秋在被查出癌症後,沉浸在驚愕與恐懼中的她,在公交車上因拒絕給老大爺讓座而引發眾議,被記者當作新聞發布出去後,全社會都站在道德制高點對她進行討伐。最終不堪重負的她選擇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當真相大白之時,人們才發現誤解了葉藍秋。
故事或許是虛構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並不少見,當我們讓節奏慢一點,不急於對他人進行評判,自己言行儘量客觀時,我們才能還原事實的真相,讓共情力在生活中真正流動起來。
三、善解人意,讓你成為共情高手
第一步:接受關注對方的情緒,用詢問的語氣向對方求證。比如「你好像不開心?」
第二步:分享。聆聽對方內在的聲音,搞明白對方為什麼會有情緒。聆聽的時候,要把事情經過聽完,儘量不要打斷對方,要讓對方感覺到完全被關注和接納。
第三步:肯定。認可和肯定對方起情緒的原因,而不是糾結這件事情中的對和錯。
第四步:啟發。
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啟發對方進行思考,進而幫助到對方,也實現了「影響」對方的目的。
當你能用共情的步驟讓他人的情緒釋放出去,感受到被理解被關注時,你們之間的關係必然會進一步加深。
哈利勒·紀伯倫曾說:
我不想用歡樂將我心中的憂傷換掉,也不願讓我那發自肺腑愴然而下的淚水變成歡笑。我希望我的生活永遠是淚與笑……淚表達出我的痛心與悔恨,笑則流露出我對自己的存在感到幸福和歡欣。共情讓人歡喜,使人安定,它是一種可以訓練的能掌握的能力。通過看透別人的內心和靈魂,知道他人的想法,它更是和睦家庭與和諧社會的凝結劑。
願你能學會共情,在物慾橫流的滾滾紅塵中參透世間的紛爭與隔閡,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幸福。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