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博推出年度藝術大展 「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歐洲繪畫500年」

2020-11-19 澎湃新聞

從14世紀到19世紀,跨越500年歷史……

從美國紐菲爾茲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到湖南省博物館,漂洋過海……

只為與您相遇!

60幅曠世傑作,從鮮為人知的歐洲中世紀宗教繪畫,到舉世聞名的文藝復興後期威尼斯畫派肖像畫,到耳熟能詳的巴洛克藝術人物畫,至如數家珍的印象派風景畫……

只為與您相知!

倫勃朗的自畫像有沒有用經典的「倫勃朗光」呢?

在提香的真跡中能否感受威尼斯的浪漫呢?

魯本斯的畫真的那麼飄逸動感嗎?

莫奈的印象派畫作是否透著「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意境呢?

戈雅、凡·戴克、特納、柯羅、畢沙羅、雷諾瓦、高更……

大師雲集,只為與您共賞!

「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這場精心烹調500年的藝術大餐,在這明朗夏日裡,邀您共赴湘博,共享一場清涼的藝術盛宴!

享用大餐前,請您將手機放橫,麻煩像日常刷劇那樣,先品嘗湖南省博物館為您量身打造的原創開胃菜——《思維導圖》

1

第一單元:歐州宗教繪畫

01

「穿越的大師」——埃爾·格列柯

聖馬太(約1610 - 1614)

埃爾·格列柯 希臘(1541 - 1614)

說起西班牙的文藝復興,繞不過去的第一人絕對是埃爾·格列柯。這個出生在希臘克裡特島的畫家原名叫:多梅尼科·狄奧託科普洛斯,由於名字太長難記,人們索性叫他埃爾·格列柯(El Greco),譯為「希臘人」。

格列柯曾在義大利威尼斯學習繪畫,崇拜丁託列託,他直到36歲才定居西班牙託萊多(Toledo),他的到來開啟了西班牙的文藝復興。因為當時的西班牙剛剛結束伊斯蘭教的統治,中世紀的藝術觀念仍然遷延未消,格列柯大膽鮮明的藝術風格無疑開啟了人文主義藝術的復甦。

這幅《聖馬太》無論從造型、顏色都很「格列柯」,對比畫家的代表作《揭開啟示錄的第五封印》,連衣服的褶皺都是一個系列嘛。

格列柯《揭開啟示錄的第五封印》

現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從格列柯的畫中你很難看到文藝復興的「套路」,色彩豔麗豐富有著拜佔庭風格,拉長的人體、扭曲的人物、粗獷的筆觸又帶有樣式主義特徵,甚至有些玄幻,有著後印象主義的影子。

02

飄逸動感的「魯大師」

君士坦丁凱旋羅馬(約1621)

彼得·保羅·魯本斯 佛蘭德斯(1577 - 1640)

說起巴洛克時期繪畫,首屈一指的當屬魯本斯,「魯大師」是早期巴洛克藝術的傑出代表。這位享譽歐洲的畫家,出生於德國,12歲跟隨母親回到家鄉安特衛普,活躍於佛蘭德斯地區。

這裡科普一下——佛蘭德斯(Flanders),位於歐洲西北部,泛指古代尼德蘭南部地區,大致包括今天的法國北部部分地區以及比利時西部等地。「魯大師」是當之無愧的佛蘭德斯畫派的「開山鼻祖」。

魯本斯的繪畫非常具有戲劇衝突感,仿佛瞬間定格的一幕舞臺劇,人物造型飄逸動感,畫風浪漫且感性。

「魯大師」曾在義大利學畫8年,驚人的天賦和大膽的創新使他進步神速,「該學的都學到手了」。不同於佛蘭德斯前輩們的「小打小鬧」,「魯大師」一上來就是「大手筆」——以巨大的畫幅裝飾教堂和宮殿,這正合上層教會人士和君主的口味。如同這幅展出作品就是為歌頌君士坦丁大帝生平事跡,而創作的十二幅系列掛毯畫中的習作之一。

魯本斯《瑪麗·德·美第奇抵達馬賽》

現藏於巴黎羅浮宮

有了權貴加持,魯本斯開始「瘋狂接單」,並「做大做強」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大客戶諸如西班牙的菲利普四世、美第奇家族和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等。「魯大師」也成功的「畫而優則仕」,曾擔任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外交使節,人生如同「開了掛」。

03

凡·戴克爵士

基督進入耶路撒冷(約1617)

安東尼·凡·戴克 佛蘭德斯(1599-1641)

前面說到魯本斯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助手弟子也是「高手如林」。其中「魯大師」最得意的弟子當屬凡·戴克,這位魯本斯的「小老鄉」(安特衛普人),盡得師傅真傳。

這幅《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是凡·戴克18歲時完成的。描繪了《聖經》新約中耶穌騎在驢駒背上,在眾民歡呼中成功進入耶路撒冷的故事。可以看出,此時的凡·戴克還未形成自己的明顯風格,畫作的戲劇性以及人物的肌肉線條都還帶有師傅魯本斯的風格。

凡·戴克中年時定居倫敦,33歲成為查理一世的宮廷畫家,並被授予爵士稱號(Sir Anthony Vandyke),「畫而優則仕」這點跟他師傅魯本斯很像。凡·戴克爵士非常善於打造專屬英國王室的高冷尊貴形象,並加入絲絲憂鬱氣質,彰顯王室威嚴,還發明「凡·戴克pose」,美化王室成員的身高尷尬,你說,英國王室對他怎能不愛?!

凡·戴克對英國藝術影響深遠,並在很長時間內固話了人們對英國王室的印象。

凡·戴克 《查理一世狩獵圖》

現藏於巴黎羅浮宮

2

第二單元:畫中有深意:歐洲寓言、靜物和風俗畫(1600-1750)

04

向「愛豆」致敬

音樂會(約1615)

瓦倫汀•德•布倫 法國(1591-1632)

瓦倫汀是大師卡拉瓦喬的「鐵粉」,這幅作品帶有明顯的「卡拉瓦喬風格」。

卡拉瓦喬是一位傳奇的藝術家,他的才華與脾氣成正比——藝術成就卓越,後世追隨者眾多,甚至有「卡拉瓦喬畫派」;但脾氣也大,狂放暴躁,動不動就發火,甚至在一次決鬥中殺死了對方。因為老是「捅婁子」,「卡大師」常年逃亡,顛沛流離,居無定所。

「卡大師」的畫作重視真實感,一度被批評家貶斥為「自然主義」;慣用明暗對比;戲劇衝突感強烈;以及暴力美學。

仔細端詳這幅卡拉瓦喬粉絲的畫作,這真是一場單純的音樂會嗎?畫中五人,一人彈著魯特琴,一人吹笛,一人唱歌,趁著侍者倒酒的間隙,最左側的吉普賽女郎將手伸向了彈奏著的錢包……

再看卡拉瓦喬的一幅原作《紙牌作弊老手》

這種戲劇衝突感,嗯,相信你懂的。

卡拉瓦喬《紙牌作弊老手》

現藏於美國德克薩斯州金貝爾藝術館

05

「靜物畫聖手」——卡爾夫

中國青花瓷罐靜物(1669)

威廉·卡爾夫 荷蘭(1619 - 1693)

青花瓷罐

關鍵詞1

中國青花瓷罐為何漂洋過海出現在荷蘭人的餐桌上?

巴洛克時期的靜物畫,主要以17世紀的荷蘭畫派為代表。當時的荷蘭正處於「黃金時代」,在海洋貿易中建立了霸權,被稱為「海上馬車夫」,貿易通商非常繁榮,觸角一度到達遠東,這個青花瓷罐很有可能就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運至荷蘭的。

檸檬

關鍵詞2

細觀荷蘭靜物畫,柑橘不少,檸檬更多。捲曲的檸檬皮耷拉下來,賦予畫面更多動感;金黃色的檸檬點亮了以深色調為主的靜物畫。檸檬仿佛成為了荷蘭靜物畫的一大特徵。其實在17世紀的荷蘭,檸檬是奢侈品,不僅用於調味、去垢、還被當做藥物——用來治癒水手的壞血病。

炫富

關鍵詞3

是的,你沒有看錯,荷蘭靜物畫確實也有這種功能(難怪要畫檸檬果,原來是想酸酸「檸檬樹下你和我」)商人階級因為繁榮的海上貿易變得非常富有,為了彰顯財富地位,他們通常喜歡在靜物畫中畫珠寶首飾、金盤銀器,還有海鮮,諸如牡蠣和大龍蝦。

卡爾夫就出生在荷蘭的富商家庭,來欣賞一下他的另一幅靜物畫。

怎麼樣,大龍蝦+檸檬,妥妥的炫富。(當然還有傾斜的構圖,搖搖欲墜的感覺,原來靜物畫也能有戲劇感。)

06

「接地氣」的洛可可畫家——弗拉戈納爾

母愛的樂趣(約1754)

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 法國 (1732—1806)

弗拉戈納爾是洛可可全盛時期的代表畫家,他有兩位著名的前輩——華託和布歇。

洛可可藝術(Rococo)有奢華、享樂、繁複的特點(其實就是浮誇,能走曲線的地方就絕不走直線,能複雜的就絕不簡潔),盛行於18世紀的法國,特別是路易十五統治時期,這位國王和蓬巴杜夫人是洛可可藝術的「天使投資人」。

這是一幅矛盾的畫——從畫本身看確實是洛可可風格(那捲曲的棕櫚葉、人物形象、畫面顏色等),但是,題材卻不是洛可可慣用的宮廷享樂主題,而是聚焦了一位農村母親——光著腳推著娃的情景,題材樸實「接地氣」。

因為,弗拉戈納爾先後師從夏爾丹(法國畫家,受啟蒙思想影響,diss洛可可,關注平民生活)和布歇,他的畫呈現出洛可可的技法與夏爾丹的樸實。

3

第三單元:惟妙惟肖:歐洲肖像畫(1550—1800)

07

威尼斯畫派的「扛把子」——提香

男子畫像(約1508-1510)

提香義大利(約1488 - 1576)

提香,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扛把子」,師從喬凡尼·貝利尼,是喬爾喬內的師弟。提香的畫總能透著一絲氤氳的氣氛,高貴、慵懶,猶如地中海潮溼的空氣。

這幅畫中人物曾一度被認為是義大利詩人阿里奧斯託,這位詩人充滿自信地凝視著我們。 提香對筆觸和色彩的駕馭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爐火純青」,詩人臉部是精細的、不著痕跡的筆觸,服飾卻用明顯的筆觸和色彩體現了皮草與天鵝絨的質地。

提香,也是一個「好命」的畫家,富有又高壽,活了快九十歲,對後世的影響超過了他的師傅和師兄,被譽為「群星中的太陽」。

08

「最愛自拍的大師」——倫勃朗

自畫像(約1629)

倫勃朗·凡·萊因 荷蘭(1606-1669)

如果17世紀有手機,倫勃朗自拍的時候一定會選擇自己的專利——「倫勃朗光」來美顏。作為用自畫像(「自拍」)記錄人生的藝術家,倫勃朗一生創作了至少75幅自畫像。

這幅作品就是大師23歲時意氣風發的寫照:臉頰一側有倫勃朗式的三角光,陰影處的眸子深邃有神,微張的嘴唇似乎訴說著對藝術的自信與雄心勃勃,對比他年老時的自畫像,這幅作品真是未經世事的年輕模樣啊……

倫勃朗《自畫像》

現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

倫勃朗去世那年的自畫像,滿臉滄桑,眼神中似乎藏著許多故事……

倫勃朗的偉大勿需多言,他一生坎坷,早年成名,年輕時富有幸福,中年家道中落,晚年生活潦倒,後來還因為一幅享譽世界的名畫《夜巡》官司纏身。可能正因為這樣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才使得「朗大師」的自畫像如此獨樹一幟,善於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

09

西班牙畫壇「F4」之一——戈雅

菲利克斯·哥倫布·德·拉裡亞特吉畫像(1794)

弗朗西斯科 · 何塞·德 ·戈雅·盧西恩特斯

西班牙(1746–1828)

西班牙的藝術大師不出就不出,一出就是世界級的,從文藝復興時期到現代主義,「大咖」F4——格列柯、委拉斯凱茲、戈雅、畢卡索。這次畫展就來了倆!你說值不值得來看!(對,此處就是這麼直接的「硬廣」 )

戈雅,浪漫主義畫派大師。別看他將這位皇家步兵衛隊軍官畫得如此正襟危坐,肖像畫技巧如此純熟。其實戈雅風格多變(沒錯,正經只是他的一面),他是位上承古典下啟現代的畫家,善於刻畫醜的東西,乍一看有種漫畫既視感,畫作帶有時評內涵,反映了時局對藝術思潮的影響。

戈雅 《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

現藏於西班牙馬德裡普拉多博物館

4

第四單元:圖繪自然:歐洲風景畫(1600—1750)

10

「花卉勃魯蓋爾」

河流景觀(1612)

老揚·勃魯蓋爾 佛蘭德斯地區(1568-1625)

「老揚」來自佛蘭德斯地區著名的繪畫世家——勃魯蓋爾家族,父親是著名的風俗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兒子「小揚·勃魯蓋爾」也是位畫家,本次展出的另一幅作品《味覺》就來自「小揚」。勃魯蓋爾家族這次也來了倆!

「老揚」擅長花卉靜物畫和風景畫等,有「花卉勃魯蓋爾」之稱,還曾在這方面與魯本斯合作。這幅作品將近處佛蘭德斯的鄉間景色,與河流遠方的未知景觀聯繫在一起。

11

「風景畫之父」——洛蘭

逃往埃及(約 1635)

克勞德·洛蘭 法國(1604–1682)

洛蘭的出現,提升了風景畫的藝術地位。

17世紀,風景畫沒有進入主流審美,儘管經歷了文藝復興,但宗教畫的地位依舊很高,風景只是人物肖像畫的背景而已。這幅作品雖然是講的聖經故事,但洛蘭卻將宗教人物畫得很小,而是著力刻畫森林樹木以及天空的雲影。

洛蘭對後世的風景畫家特納,甚至印象派的莫奈,都有著深遠影響。

5

第五單元:變革傳統:1800年以後的歐洲藝術與印象派

12

英國風景畫的「泰鬥」——威廉·特納

埃及的第五次瘟疫(1800)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特納 英國(1775-1851)

特納和康斯太勃爾可謂英國風景畫的「蓋世雙雄」,其中特納的風格更多變——既有學院派的細膩嚴謹,又能給予後來的印象派以光影描繪的啟示。

這幅作品的構圖受到普桑的影響,主題位於畫面正中。描繪的是《聖經·舊約》中關於埃及瘟疫的故事。畫面上半部分是狂風捲起的沙暴遮天蔽日,翻滾的雲層有著強烈的不安感,一縷光線射在金字塔上,預示著災難來臨。

再來看特納另一幅作品《暴風雪》,這位英國紳士可是描繪極端天氣的好手。

特納 《暴風雪》

現藏於倫敦泰特美術館

可見,印象派的光影效果並非憑空而來,而是許多前輩畫家影響下的水到渠成。

13

「痴迷藝術的證券經紀人」——高更

白楊沐風(1875)

保羅·高更 法國(1848-1903)

後印象派大師高更,人生經歷豐富,做過船員和證券經紀人,但中年學畫後瘋狂愛上藝術,轉行做起了全職畫家。一開始,受印象派影響很大,這幅他的早期作品,印象派的風格比較明顯。但是,畫面中不對稱、不平衡的總體結構,卻「暴露」了畫家想另闢蹊徑的「小心機」和後印象派創作風格的「小苗頭」。

高更與梵谷的故事至今仍被津津樂道,兩人曾嘗試共同創作,卻因藝術理念不同而分道揚鑣。

14

印象派「師叔祖」——雷諾瓦

戴帽子的小女孩(1894)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 法國(1841-1919

說起印象派,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莫奈,但是雷諾瓦的地位同樣不容小覷。他是與莫奈一同「打天下」的元老級人物,與莫奈情同手足,為印象派搖旗吶喊,兩人還經常就同一主題進行創作,畫風接近,可謂「一時之瑜亮」。

追光者

雷諾瓦的印象派「基本功」——捕捉光影的功底深厚,他的代表作《紅磨坊街的露天舞會》是個很好的例子。將光影投射在地面、人臉等處的斑駁感,體現得自然到位。

雷諾瓦《紅磨坊街的露天舞會》

現藏於巴黎奧賽美術館

印象派人物畫第一人

相比於畫風景,雷諾瓦更擅長用印象派筆觸描繪人物。長筆觸是他的重要標誌,細觀此幅展出作品不正是如此嗎?另外他的畫風更甜美,更符合「少女心」。

以下分別是雷諾瓦與莫奈畫的《青蛙塘》,同一處風景,角度幾乎一樣,你能猜出哪幅是雷諾瓦畫的嗎?

15

印象派「祖師爺」——克勞德·莫奈

查令十字橋(約1900)

克勞德·莫奈 法國(1840-1926)

莫奈的名字始終與印象派綁在一起,儘管馬奈被封為「印象派之父」,但「印象派」卻是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被賜名——儘管莫奈當時並不喜歡這個名字,畢竟帶有諷刺意味。

但「莫大師」用他強大的內心、超長的「待機」時間以及創作熱情,親眼目睹自己的畫作入住羅浮宮,印象派也用蒸蒸日上的勢頭,成功詮釋了什麼叫「今天你對我愛搭不理,明天叫你高攀不起」。

相比雷諾瓦,莫奈是堅定的「印象主義者」(畢竟是「印象派親爹」嘛,親生兒子能不愛嗎?!)。他一生追隨四季晨昏光影變化,甚至可以同時支起幾塊畫架,根據光線的瞬息萬變即時作畫。

未完成的作品

莫奈雖然是法國人,卻鍾愛英國的霧霾(咳咳~),老跑到倫敦去畫橋,還找到一處絕佳觀景平臺(薩沃伊酒店的五樓陽臺),在那裡創作了一系列查令十字橋主題畫作。

這幅作品勾勒出了橋梁輪廓以及天空中的一些光影線條,尚未署名,很可能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或者「莫大師」的日常習作。

深情的畫家

莫奈喜歡一樣事物,就會盯著它一通「猛畫」,真是「愛你四季晨昏任何光影,只要你是你!」他創作了《睡蓮》、《乾草堆》、《魯昂大教堂》等系列名畫。

《睡蓮》系列

此處,請將手機拿遠一些,感受一下「欣賞印象派,近看不如遠看」的效果。

這麼多文字還只是展覽內容的四分之一,還有多少大師、多少名畫在期待與您相遇;還有身臨其境的展廳環境、寓教於樂的現場互動體驗、腦洞大開的文創產品,等待您的到來。還等什麼呢?趕快拿起手機,預約展覽刷起來吧!

參觀小貼士

展覽門票預售通道:二維碼圖片

全價票:50元/人

優惠票:25元/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在校學生、60周歲—65周歲、低保戶憑有效證件享受優惠價格)

免票對象:14周歲以下兒童,65周歲以上老人、殘疾人、現役軍人、軍隊離退休幹部憑有效證件可免費參觀

展出日期:2020年5月29日——9月13日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

每周一為閉館日,逢法定節假日順延

展出地址:湖南省博物館一樓特展二廳

諮詢熱線:0731——84415833/84475933

參考資料:

1.[英]E.H.貢布裡希 著,《藝術的故事》,廣西美術出版社.

2.嚴伯鈞 編,《西方藝術課》.

策展人/陳敘良 文/魏穎

來源:湖南省博物館

原標題:《湘博推出年度藝術大展 「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歐洲繪畫500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湘博舉辦今年首個特展 60件名家畫作濃縮歐洲藝術500年
    (5月29日,「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歐洲繪畫五百年」展在長沙開幕。記者 王一辰 攝)(60件名家畫作與觀眾展開一場跨越500年的超時空對話。今天,「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歐洲繪畫五百年展」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60件珍貴的藝術作品,帶觀眾穿越時空,追尋歐洲藝術500年的璀璨光華。本次展覽由湖南省博物館和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主辦,將在湖南省博物館一樓特展二廳持續展出至9月13日,觀眾可提前網上預約進行觀展。
  • 祛魅 從文藝復興到現代歐洲繪畫之旅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薛維睿  目前,「光影浮空:歐洲繪畫500年」特展正在成都博物館展出,展覽以60幅大師畫作勾勒出14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藝術五百年的發展。
  • 2020全球藝術大展關鍵詞:女性藝術家、拉斐爾、馬蒂斯、日本
    拉斐爾 2020年,「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Raffaello,1483.3.28—1520.4.6)逝世500周年之際,全球範圍內數場主題展覽席捲而來。
  • 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將重開,「歐洲繪畫史教科書」同時亮相
    此次展覽展出61件來自被稱為「歐洲繪畫史的教科書」的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橫跨從文藝復興至後印象派的繪畫歷史。「倫敦國家美術館名作展」原本預計從今年3月3日持續至6月14日。在此之前,展品已經運至博物館。然而,就在開展前不久,博物館宣布因疫情而關閉。這一展覽計劃將在東京站後巡展至大阪的國立國際美術館,目前,大阪站巡展已宣布延期至今年11月開幕,展期近三個月。
  • 【ZAN】原版藝術海報展
    是文藝復興時期最令人吃驚且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之一。他是一位舉足輕重的繪畫大師,他改變了佛蘭德藝術的進程,超越了揚·凡·埃克(Jan Van Eyck)的傳統,繪製了新領域,最終通向了魯本斯(Rubens)的偉大時代。
  • 前印象派,畫生活的革命家 |《現代藝術150年》
    印象派,最後一批好好畫畫的人,離現在也有一百多年了。今天,印象派的作品仍然是最受歡迎的,巴黎奧賽博物館二樓那幾個廳永遠塞滿跟印象派名畫合影的群眾。我們喜歡印象派,因為它們還是賞心悅目的畫,而不是胡說八道的概念。經常會聽到人們說:「我不懂藝術。」通常指的是現代藝術。說這話的包括大導演、作家、文化人等知識分子,連他們也對現代藝術感到恐懼。
  • 印象派繪畫是怎麼來的?其實「印象派」和「印象」一點關係也沒有
    那時正好是歐洲自然科學全面發展的黃金年代, 科學至上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任何事物即使是以往純人文的領域,也要拿科學來審視一番,繪畫也不例外。 尋求突破的畫家們,紛紛將目光投向最新的光學和生物學成果。當時的科學研究告訴人們,光是一種波,陽光可以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光波。
  • 藝術課堂|藝術的故事,從印象派寫起
    這幾年裡,為躲避戰亂而逃去法國乃至歐洲各地的印象派畫家們,也陸續回到了巴黎,重新結成了社團。這些尚默默無聞的年輕畫家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把自己的畫作推到世人眼前的最好方法。        很快,就在這個春天,他們將成為全巴黎最具話題性的人物!
  • 馬奈和印象派的「瞬間」,何以顛覆古典繪畫的「頃刻」
    但嚴格地說來,兩者之間卻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傳統學院派所描繪的「頃刻」或嚴格遵循著一套傳承有序的圖式,而印象派所描繪的「瞬間」乃是藝術家擺脫圖式、直面印象的產物。本文試圖以學院派繪畫對「完成度」的追求與馬奈「未完成」之間對比,從時間性的角度講述為什麼是馬奈和印象派顛覆了長達300年的歐洲學院派的歷史。
  • 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通過《惡魔城》來談談歐洲藝術大繁榮的時代
    18世紀末歐洲的首要事件,是眾所周知的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制的革命,也是之前啟蒙思想的重要實踐。並且隨著後續拿破崙在整個歐洲的徵戰,傳播到歐洲各地,變成整個時代的旋律。1792年《血輪》發生時,法國剛剛建立共和國。而5年後《月下》的1797,無論是國王路易十六、王后瑪麗、冷酷的革命者羅伯斯庇爾,還是貴族、各派政客、「嫌疑犯」,千萬顆人頭已然落地。
  • 2020上海莫奈和印象派大師展都有哪些畫作展出?
    莫奈和印象派大師展上海站時間:2020-12-11至2021-03-22 莫奈和印象派大師展上海站地點:上海 | 外灘壹號 莫奈和印象派大師展上海站門票價格:98,118,188,428 來源於 大 河 票 務
  • 百位世界繪畫大師之高更,藝渡文化傾情推出高清藝術作品圖片集
    前言:經過整整一年多的策劃和多方的支持,藝渡文化Bridgemaniamges在2020年整理和推出世界百年百大藝術家系列的文章,持續更新,歡迎持續關注。1877年,遷居住宅,並在新住址結識雕塑家布歐。1880-1881年,遷居卡塞爾街8號,對繪畫的興趣日益加深,在那裡住到1883年初;同年,借畢沙羅之助,參加獨立畫家展,第五、六屆印象派畫展。1882年5月,第七屆印象派畫展在聖諾奧萊街251號展出,克洛德·莫奈開始不願意同高更一起展出,後經過畢沙羅、德加、雷諾瓦與莫奈的長時間爭論後,高更才得以參加這次畫展。
  • 2016全球建築、雕塑及設計藝術展覽推薦 Antao 看展
    ﹤﹤﹤現代園林繪畫:從莫奈到馬蒂斯倫敦 | 皇家藝術學院1月30日-4月20日 此次展覽以熱愛園藝的印象派代表畫家莫奈及其在法國小鎮吉維尼的花園為中心,探討了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前半葉西方藝術家與花園間密切共生的聯繫。
  • 西方大師們的最愛:從文藝復興到當代藝術,大師畫不膩的繪畫主題
    有朋友問我:從文藝復興至今,西方大師的最愛、畫不膩的主題有哪些?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明確一點:任何文化藝術的發展,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具體情況,先縱觀西方繪畫整體脈絡,再提取其中相通之處,如果用幾句話簡短概括西方繪畫特點的話
  • 「印象派之父」畢沙羅的素描作品
    文/圖 夏羽娟人類的藝術經歷了很多階段,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風格。到了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人們開始反對傳統,去追求關注自身的感受。這時候的法國畫壇對傳統的反叛由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義發端,到庫爾貝,米勒的現實主義,再到畢沙羅,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乃至凡高,高更,塞尚的後印象主義,整整半個世紀內,法國乃至歐洲畫壇星光燦爛而熠熠生輝,可以這麼說,印象派的出現不僅是歐洲近代繪畫史上,也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
  • 「光影浮空」裡的提香、倫勃朗與高更……——在成都走進歐洲繪畫...
    9月29日,成都博物館「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展覽開幕,來自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的60幅世界頂級藝術典藏在特展廳亮相,展品囊括14至20世紀初歐洲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流派的代表性畫家作品。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月3日。鎮館之寶首次來華走進展廳,可以看到一張清晰的歐洲繪畫發展時間軸,這次展出的全部作品按時間和流派分布其中。從莊嚴肅穆的宗教畫,到激情澎湃的文藝復興;從優雅華美的洛可可人物,到色彩精妙的印象派風景。
  • 印象派作品為什麼那麼貴?
    據當今美國藝術交易市場的統計,美國人購買的繪畫作品中,泛印象主義繪畫作品佔到了70%-80%。梳理目前世界上價格最貴的10幅畫,其中有3幅是印象派作品。據悉,藝術品市場中,蘇富比與佳士得一直以來將印象派與現代主義劃歸一體進行上拍。作為西方核心的交易板塊,其市場價值以及價格於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攀至頂峰。2000年之後,印象派雖然仍佔主導,但交易逐漸被當代藝術板塊所取代。根據法國研究機構做出的全球數據統計,印象派佔到30%-35%,當代藝術佔到40%-45%,剩下的則為古代大師作品與歐洲藝術。
  • 歐洲大瘟疫推動了文藝復興,全靠這個家族燒錢300年資助
    從1347至1353年,一場席捲整個歐洲的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要知道即便是二戰歐洲因戰爭死去的人也只佔人口總數的5%。這場瘟疫就是歐洲令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
  • 淺談為什麼巴黎能成為歐洲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繪畫藝術中心?
    一,從義大利到法國,歐洲繪畫藝術重心的轉移   提到歐洲近代繪畫藝術,人們首先會想到義大利。因為歐洲近代歷史的開始是以14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為標誌,而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繪畫藝術在文藝復興期間得到了空前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
  • 隱秘的傑作: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大師的素描作品
    【編者按】作為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具有恆久的魅力。著名的藝術大師如畢沙羅、馬奈、德加、塞尚、莫奈、莫裡索、雷諾瓦、高更、梵谷、修拉等創作了諸多世人熟知的油畫作品。但很多人並不知曉,他們還留下了許多精彩絕倫的素描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