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商》全媒體記者 施曉豔
沉寂了許久的電影院,最近被一部《八佰》給炸火了。
一部講述1937年淞滬會戰「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的戰爭故事,點燃了觀眾觀影情緒,將觀眾重新吸引回影院。8月17日第二輪點映,根據貓眼電影票房數據顯示,截至18日下午18:57,點映總票房破億,累計觀影近300萬人次,更是連續兩天多的全球單日票房冠軍。華誼兄弟8月份股價累計漲幅24%。
《八佰》由華誼兄弟、騰訊影業、光線影業、華夏電影、阿里巴巴影業、上海電影出品,管虎導演,姜武、張譯、王千源、黃志忠、杜淳、歐豪、魏晨、張宥浩、唐藝昕、李晨、侯勇、徐嘉雯、劉曉慶、姚晨、餘皚磊、鄭愷、黃曉明主演,定檔8月21日,成為影院復工後定檔的第一部國產大片。
華誼兄弟受多方因素影響,2019年淨利潤虧損額近40億元。《八佰》不但承擔著&34;大業,也肩負著華誼的生死。此前導演馮小剛預測《八佰》可達到20-30億票房,表示&34;
華語電影擅長進行異業合作,這次電影《八佰》選擇了在生活中影響頗大的平臺進行戰略合作——攜手『便利峰』進行聯合宣傳,這讓便利峰成為北京、上海及各地最受關注的便利店。電影行業悄然改變宣發渠道,同時也悄然改變便利店行業的發展生態。據媒體報導,在北京8月14日「點映」階段,影院周邊的便利蜂門店零食銷量大增。以堅果類產品為例,環比前一天整體銷量的增幅高達230%。
據了解,便利蜂此前就已經有多部影視劇的成功合作經驗,渠道價值已經被廣泛認可。僅去年一年,就有《飛馳人生》、《新喜劇之王》、《來電狂響》等多部大熱影片依託便利蜂進行產品和宣發推廣,還有《大理寺日誌》、《靈契》等網紅動漫的IP聯名合作。
便利蜂方面表示,「作為紮根本土的中國品牌,便利蜂非常願意向廣大消費者們去傳播這些愛國題材的影視劇作品,也願意通過門店的線下宣發工作,助力國內影視行業的進一步恢復。便利蜂當前已組建專門的團隊,對未來電影業的合作和宣發進行布局,以進一步增強本土便利店的競爭力。如果做得到,還能吸引更多的『影視發燒友』等增量用戶。
便利峰和《八佰》藉由「本土出品」的同一屬性,引發國民的愛國情懷,便利峰之所以成為線下營銷渠道,是中國電影工業當前疫情特殊背景下的宣發渠道之一。
業內人士表示,「相較於傳統的電梯廣告的宣發形式,便利店接觸到的受眾人群更廣,從曝光量來看效果可觀。」
《八佰》發行模式引來關注。據業內反應,《八佰》的發行採用傳統分帳式+買斷式同步,規則公示,根據官方票房劃一個票房線:大體量的影院還是跟之前一樣分帳;小體量的影院要想放這個片子就得買斷,支付20萬獲得放映權,超出的票房部分歸影院所有;更小的影院可能就不會考慮了。此舉,可以讓華誼兄弟快速回籠資金,保障公司的現金流。
此前,《囧媽》「院轉網」是在疫情這樣特定情況下的一種發行策略。再看看北美市場,連迪斯尼《花木蘭》10億級美元級別的影片都淪為「網絡電影」,在疫情下發生什麼事都已經不足為奇。行業受阻,所有公司斷臂求生成為首要。遙想張藝謀《金陵十三釵》出品人張偉平想把製片方43%的分帳比例提升到45%,試圖打破發行規則,從抵制到拉鋸戰談判,最終雙方約定,票房在5億以內,片方與院線的分帳比例為45%:55%;超過5億的部分,片方和院線的分帳比例則將調整為41%:59%。至今影片上映已經9年,依然延續著43%比57%的比例。因為規則有它的公允性,想要改變談何容易。
《八佰》樹大招風,推出的新發行方式引起了小院線和影院擔心和不滿,一旦實行買斷式,他們手中的話語權進一步降低,將被製片方徹底拿捏住。任何一種改變,都會侵害到一方的利益。最終院線方和製片方的博弈,還是要取決於影片的體量和品質。這個創新發行可能會導致:日後優質影片資源頭部集中化;買斷式可以杜絕大面積的小影院違規偷票房的行為;買斷後的影片定價更市場化;製片方能加速資金回流到帳;淘汰實力不強的小院線。
據了解,《八佰》發行方想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規範市場,煞費苦心的實行間歇密鑰政策,為防止午夜期間有不法人員偷錄。通過一個「買斷費」來作為門檻,也是《八佰》發行方的無奈之舉。
資本終究是逐利的,不論行業有多艱難,疫情有多嚴重,操作有多創新,『心理恐懼』和限流還是制約票房的最終因素,製片方一切行為都是尋求止損。
華誼兄弟2009年上市以來,股價儘管也衝擊過幾次高峰,單總體而觀,呈現出的卻是震蕩下滑的態勢,瀕臨退市邊緣。
亟待「輸血」的華誼需要一部爆款電影,有券商分析《八佰》總票房預計為14億元-22億元,考慮各方分成比例,《八佰》有望為華誼兄弟帶來2.92億元-6.12億元的分帳收入。若真如斯所言,那麼《八佰》在帶來超高票房的同時,或許也能幫助華誼兄弟完成一場即時的自救。
上半年的蕭條和今年扭虧為盈的重擔,一度壓的華誼喘不過氣。王中軍賣掉了家中的藏畫,兄弟二人賣掉了香港的豪宅。王中軍在接受採訪時還曾念了一份長長的借款名單,這份名單裡有馬雲、有盧志強,還有一眾資本市場裡的大佬。高溢價收購時有多風光,計提商譽減值時就有多悽涼。曾經讓華誼兄弟規模激增的高溢價併購,最終也成了拖垮公司業績的原罪之一。
經歷過坎坷的華誼兄弟大概也明白,過去靠著多元化以及投資來的版圖終究不過一場空。僅僅2018和2019這兩年,華誼兄弟的虧損額就高達50億元。但這並不是結束:2020年第一季度,營收只有2.29億元,同比下降61.38%;淨利潤為-1.43億元,同比下降52.64%。
且之前華誼已經向阿里、騰訊等公司預計發行8.24億新股,融資20多億。藉以外力,這必然不是長久之計。另外,華誼今年的中報大概率還會延續虧損,只是虧損是否會收窄還尚未確定。華誼兄弟還與招行銀行達成戰略合作,後者將向華誼兄弟的影視片單計劃提供不超過15億元的綜合授信額度,用於影視項目的開發製作等各環節。
如今的觀眾越來越關注電影質量,而不是流量明星。影視行業早年間靠流量明星和空殼公司堆砌起來的虛假繁榮,根本經不起現實推敲。華誼兄弟也開始反思,宣布重新聚焦電影主業。
雖然業內對《八佰》的重新定檔充滿信心,票房樂觀估計在20億元左右,但網傳《八佰》的製作成本超過5億元,票房需要超過10億才能保本,至少15億才能實現盈利。
華誼兄弟能否靠《八佰》收復電影失地?仍需經受現實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