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NHK最新消息,東京時間8月28日下午4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身體健康原因,正式宣布辭去首相一職。消息一出,立刻引爆各大媒體頭條。
在前幾日,安倍晉三才剛剛以連續在任天數達到2799日而打破了日本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記錄。上一個打破這項記錄的人,是安培晉三的外叔公佐藤榮作。
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傑出的日本首相,在這幾十年來一直在與一種難捱的慢性疾病對抗,甚至兩次因它辭職首相。
這種困擾了安倍晉三大半生的疾病名字就是「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究竟是「何方神聖」?居然能令一個在國家政治上叱吒風雲的首相兩次「臣服」於它?是不是得了就無法治癒呢?
今天,小澤就要帶你一探潰瘍性結腸炎的究竟。
幾乎無法治癒的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局限於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的炎症過程。病得多位於乙狀結腸和直腸,也可延伸至降結腸,甚至整個結腸。病程漫長,經常反覆發作。潰瘍性結腸炎如果反覆發作超過15年,就有約7.5%的患者發生癌變,如果超過25年,就有15%的患者發生癌變。
作為慢性炎症性腸病中的一種,潰瘍性結腸炎的具體發病因素尚不明確。多起病於青少年時期,可能與遺傳、環境、病毒感染、免疫紊亂等有關。潰瘍性結腸炎本高發於歐美這些發達國家,而且越發達的國家其發病率越高,對於亞洲人群並不多見。但近年來由於亞洲國家生活方式的西化改變,以及內鏡檢查水平的提高和普及,亞洲國家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和發現率都在增加。
與所有的慢性病一樣,潰瘍性結腸炎並不能被徹底治癒,終生只能靠藥物維持緩解。所以早診斷和早治療很重要。但潰瘍性結腸炎還面臨一個難題——診斷困難。它的典型症狀黏液膿血便很容易與其他胃腸道疾病混淆。很多患者往往都是拖延了許久才得到準確的診斷。連安倍晉三也不例外,據其所述,安倍大約波折了十年時間才正式確診。
除了黏液膿血便這一典型症狀之外,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症狀還有腹痛、慢性腹瀉,嚴重者還會出現併發症。例如高燒、貧血、體重下降等。
潰瘍性結腸炎的預防
對於健康人來說,當然是要預防患上潰瘍性結腸炎。雖然具體病因暫時不明,但我們仍然可以從生活方式中做好預防工作。例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清淡,不要暴飲暴食、少油少鹽,保證營養均衡;避免長期勞累與緊張,保持樂觀心態,緩解自身壓力;適當的運動和規律的作息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如果家族中有潰瘍性結腸炎及一些免疫疾病史的,更需要引起重視,提高警惕。
對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來說,預防復發是首要工作。預防復發最重要的舉措之一就是避免感染EB病毒、巨細胞病毒、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菌等相關病原體。一旦發生這些感染,很容易就會誘發潰瘍性結腸炎並加重病情,導致治療更為困難。同時也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上格外注意,不要吃容易過敏的食物以及生食,注意飲食衛生。
安倍晉三的辭職,對日本的好壞尚不做探討。但對於他自身健康來說,沒有了政治工作上的巨大壓力,無疑是有助於病情控制的。但由於安倍的病程太長,又屬於高齡人群,即使沒有其他併發症,他未來治療的道路也必定會十分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