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病辭職」引起不少國內外的關注。
他的辭職理由是:「發現舊疾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為避免個人健康狀況影響執政,決定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
(NHK電視臺視頻截圖)
而這個理由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早在第一次擔任首相時,安倍也是因潰瘍性結腸炎的原因辭去首相職務。
一時間,關於「潰瘍性結腸炎」也帶入了民眾的視野。
很多人甚至好奇,能夠引起安倍兩次辭退首相職務,到底是什麼病?這種聽起來就像「胃潰瘍」的毛病真有那麼嚴重嗎?
(NHK電視臺視頻截圖)
潰瘍性結腸炎,可比我們想像要嚴重的多
雖說帶有「潰瘍」二字,但它與口腔潰瘍、胃潰瘍等不同,這是一種腸道慢性復發性炎症,歸屬於「炎症性腸病」,其病因至今依然不明確。
最關鍵,這種病如今在我國近年來也成為都市人的「通病」,它可以發生任何年齡,大多數在20-49歲。
但可惜,目前潰瘍性結腸炎缺乏相應診斷標準,大多數患者起病緩慢,早期也沒有明顯的不適,不少患者被發現時往往都是中晚期。
潰瘍性結腸炎,是否會引發癌變?
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且往往容易因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等轉化為活動期,若沒有及時治療,容易引起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結腸大出血、腸梗阻等併發症。
其中,有9.7%~39%的患者還會出現假性息肉,這些息肉會長期存留引起癌變,有研究表明:超過20年病史的患者發生結腸癌風險較正常人增高10-15倍。
腸不好,通過排便也能治!
大便在醫療界一直都有的「腸道健康晴雨表」之稱,通過排出糞便的性質,就能初步判斷腸道健康與否。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出現排便,而隨便上網查查,又會看到關於「腸癌」的內容,因此容易會讓人心生恐懼,難道這真是腸道癌變的信號嗎?
直腸癌的確是近些年高發的癌症種類,但「大便困難」卻並不是直腸癌的典型表現。通常情況下,大便困難往往與便秘、飲食等因素有關。
比如攝入膳食纖維類食物過少、飲水量過少等都可對大便造成影響。若一周內大便次數等於或小於2次,且糞便乾結、難以排出,這就是便秘的典型信號。
而直腸癌誘發的大便困難,一般都建立在了腸道狹窄、腸梗阻的基礎之上。同時,患者還可能伴隨以下四個症狀出現:
第一,大便形狀變化
人的腸腔本來就是一個圓柱體,所以在腸道健康的情況下,人排出的大便也應該是成形、圓柱狀。
普通的腸胃炎、不良飲食等問題會導致大便形狀發生短暫變化,但往往在幾天內就能恢復正常。
而相反的,如果近期大便出現了扁條、細條狀,又或者是大便一側有凹槽、血痕等,就可能腸道內出現了異常佔位,壓迫糞便導致的。
第二,大便困難、裡急後重
所謂的裡急後重,也就是說在平時有強烈便意,但糞便排出過程卻不順利,有時甚至沒有大便排出,這就可能與低位直腸癌有關。
主要由於這類癌腫會刺激周圍神經系統,並對肛門產生壓迫,從而導致排便感受器異常。當直腸癌形成梗阻之後,在裡急後重、便秘的同時,還可出現腹痛、腹脹、發熱等多個表現。
第三,大便習慣變化
近段時間大便習慣突然改變,一天內反覆出現了幾次大便,又或者是有便秘的表現,又或者是便秘、腹瀉交替發生,與以往排便習慣並不同,或許考慮與腸癌有關。
如同上文中提到的,腸癌既能夠誘發便秘,還能刺激排便感受器出現異常,同時腸癌會影響腸道黏膜的正常活動與吸收,大便習慣也會因此發生變化。
第四,無痛性便血
類似普通的肛裂、痔瘡等疾病,雖然也會導致便血,大通常都發生在大便過程或結束後,血液並不會與大便混合在一起,往往在大便的過程中會產生疼痛感。
但直腸癌則不同,直腸癌變的部位若距離肛門較近,患者可出現無痛性血便,血液與大便混合在一起,呈現出暗紅、鮮紅色,在嚴重情況下還會直接排出粘液、膿液樣的血便,在整個過程中幾乎沒有疼痛感。
如果在大便困難的同時,還出現了以上四個異常表現,才真的有可能與直腸癌有關。
無論是潰瘍性結腸炎,還是直腸癌,隨著近幾年來醫學水平不斷提高,只要及時治療,死亡率還是明顯下降。
所以一旦出現排便異常,還需要慎重對待,若找不出病因情況下,建議還是及時做個腸檢,從而能夠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 炎症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J]. 中華消化雜誌, 2018, 38(5):292-311.
【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 炎症性腸病外科治療專家共識[J]. 中華炎性腸病雜誌, 2020, 04(03):18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