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三平,1953年10月生於四川旺蒼縣,中國製片人、導演,原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 。1977年進入四川峨嵋電影製片廠,先後任照明工、場記、副導演、藝術中心主任。1983年到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進修班學習,畢業後回到峨嵋電影製片廠,任導演、副廠長。1987年,指導拍攝個人首部電影《不沉的地平線》。1991年,編劇並指導拍攝了反映毛澤東近30年的生活片斷的故事片《毛澤東的故事》。1994年轉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副廠長。1999年擔任新成立的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2007年升任中影集團董事長。2009年,獲2008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同年指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建國大業》。2014年3月正式退休。
他對我們沒有別的要求,就是戲拍好。他除了電影沒有其他別的愛好 ,生活中也很樸實,你能看到他就經常穿一布鞋。但是他對別人卻很豁達,尤其是對年輕導演的培養和對電影人的保護支持,從來不講利益。——導演陸川評價
為什麼想拍《建黨偉業》?
韓三平:其實《建國大業》以後,這種電影還拍不拍,怎麼拍,我一直都在想。再追溯得早一點,我在峨影拍《焦裕祿》,到北影拍《孔繁森》、《橫空出世》,再到中影《張思德》、《雲水謠》這一系列電影,現在都稱之為紅色電影,或是紅色情結的電影,我覺得不僅值得拍,而且能夠拍成相對統一、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中國的電影工業越來越發達,不外乎是我們把現代最通行的先進技術和工業手段,放上我們自己的故事和我們自己的人物,那就會是一個現在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能接受的電影了。我們過去做得不太好,拍這些紅色題材簡單化、概念化、公式化,觀眾不愛看。
從《建國大業》之後我自己確實也在想,剛好不到兩年時間就是建黨90周年,就接著拍了這部《建黨偉業》。目前來看,效果還不錯,專家學者評論還可以,觀眾口碑也過得去,票房已經3.6億,相當於五六千萬美元了,它也有利潤,是一個良性的產業循環過程。這樣的電影我覺得還應該拍下去,值得拍下去。
對抗好萊塢:核心就是爭奪市場
人物周刊:現在在國產片的保護政策下,你面對好萊塢影片有壓力嗎?
韓三平:當然有,我們現在也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你在發展人家也在發展,你在前進人家也在前進。好萊塢電影發展得比我們厲害,一會兒有《鐵達尼號》,一會兒有《阿凡達》、《功夫熊貓》。我們之間在爭奪的到底是什麼?說白了就是爭奪一個東西:市場。提高我們的市場佔有率,這是我們成敗的關鍵。鄧小平說發展是硬道理,就要有發展的硬指標。你不能說我今年1億票房,明年還是1億票房。你必須要發展,今年1億票房,明年可能應該兩億、三億票房,這才叫發展。
這是不是你一直特別在意票房這件事的理由?
韓三平:泰山不是堆的,火車不是推的,牛逼不是吹的,這個要有硬指標。硬指標是什麼?就是票房。當然得獎也算個指標,相比起來,對產業來講,票房更重要。
我其實只信一條,還是毛主席說的,用美國人的槍炮打擊美國人。確實他們比我們先進,比我們強大,但是它絕不能代替我們,這是我的立場。我們學習你,借鑑你,但是我們絕不讓你把我們取代了。你不能閉著眼睛不承認它,但是你也不能無所作為地讓位給它,特別是像我當中影集團董事長,你說中影集團就發行好外國片就完了,那哪兒行!
產業夢:沒有根基,一切免談
所以你對國產電影產業化的願望尤其迫切?
韓三平:這個和中國經濟發展是一樣的道理。解決我們經濟實力的發展,這是幹一切事情的基礎。沒有綜合國力,談不上教育、衛生、國防,什麼都談不上。沒有票房,沒有總體電影產業的發展,根本談不上去發展電影科技,攝影、化妝、錄音、剪接,所有這一切都不可能發展,因為你連基礎都沒有。所以我們這個觀念現在都轉過來了,至於說在行為和工作機制、運作機制上是不是都轉過來了,這個還要打問號。
美國電影它經看,我們的電影不經看。電影怎麼才經看?劇本、表演、攝影、化妝、燈光、錄音、剪接,甚至道具、服裝、煙火、電腦特效都做得很精緻,這樣的電影才經看。這一兩年發展,尤其說明這個問題。有明星不一定有票房,或者說大明星不一定有高票房。再換句話說,有大場面不一定有高票房,甚至故事不錯,但是不一定票房很高。看一眼,看5分鐘還行,看10分鐘就不行了,化妝也不舒服,服裝也不對,道具也擺得不對,製作也粗糙,燈光效果也打得不好,這樣的電影故事再好都不行。
能不能說你對做大片情有獨鍾?
韓三平:大片就是我們這個產業裡邊的拳頭產品。每個行業都有它的拳頭產品,汽車肯定有它的幾個大牌子,奔馳、寶馬……但是不等於它就代替了一切。全世界只有寶馬,那不可能,大片它就是帶有一定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你看寧浩300萬做一個電影,這是小片,但是他3000萬的票房,那就盈利了。反過來講你一個億拍個電影,兩億票房,你也虧了,所以不要一味追求大片,你看我其實做的很多都不大,《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杜拉拉升職記》、《新武林外傳》,它們的製作成本都沒有超過兩千萬。
既然做產業,我們當然要追求利潤。所以它要形成兩個金字塔:一個是投資的金字塔,一個是票房的金字塔。所謂投資結構的金字塔,就是你要有兩個億拍的電影,也要有五六千萬拍的,還要有一兩千萬拍的,甚至也有幾百萬拍的。所以一個大公司既有三四億票房的影片,也要有一兩億票房的影片,也要有一批五六千萬、七八千萬票房的影片,這樣你公司的實力才可以真正壯大,公司抗風險的能力也才能真正變強。
但是大片一直都飽受詬病,質量乏善可陳。
韓三平:首先要說明一個問題,不是說小片質量就受到觀眾和媒體的肯定。這個討論很容易非此即彼,大片觀眾和媒體的質疑聲的確比較大,一個媒體你去想,你們一年評論了多少電影?我們去年一共是530部電影,你把去年的報紙全部找出來,你們媒體對多少部電影進行了優劣好壞的評論,我相信表揚批評都算一起,最多20%。
究竟評論大片好壞的權威在什麼地方?質疑它質量的權威到底怎麼來論證?比如說有1000萬觀眾,照理說最準的是1000萬人來投票,說好壞。510萬人說這個片子不錯,490萬說不好,這個片子就不行,這是最準確的。絕不是一兩個觀眾和一兩篇評論,這不能誤導。媒體經常犯錯誤,你看默多克,現在全世界最牛逼的媒體犯了最大的錯誤。所以評論這個事,有時我很看中它,有時我很不在意它。《建國大業》1400萬觀眾,你們是不是代表51%以上來評論?你把小片拿來,它問題也很多。大片看的人多,所以評的人也很多。
青年導演:他們便宜,我在他們身上賭
你一直說你最喜歡跟青年導演合作,為什麼?
韓三平:我好幾次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說過,不過青年導演有幾條我是非常欣賞的:第一,他們的電影觀念適合青年觀眾;第二,他們勞動力比較便宜,簡單說就是片酬低、成本低。馮小剛第一部戲預算才400萬,徐靜蕾才1300萬,寧浩第一部電影三百多萬,第二部才1000萬,我作為一個大企業領導人,賠了也不怕。
既然電影有一定的賭博色彩,那我在年輕人身上賭,總比五六千萬賠一半就兩千多萬踏實多了,我全賠了也才幾百萬。你看我不光成就了一些電影,還成就了一些人。
電影是產業,不是慈善事業,必須要有回報。就算你是事業,沒有觀眾人次,你的事業也不成功。你說我搞了個圖書館沒人來,建個公園沒人進,這事業算成功嗎?福利院老人不願意呆,公立學校大家不願意來,這叫成功嗎?電影沒人看,但是我的藝術檔次很高,這玩意我覺得也不能說是成功。這個電影他們看不懂,但是藝術品位很高,這個東西能劃等號嗎?我非常懷疑。
我覺得電影沒有票房沒有觀眾人次,就沒有生命力。當然我們要不斷提高我們的藝術、技術和工業製作水平,這是我們一個永恆的任務。
你覺得現在渴望進入電影圈的年輕人,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韓三平:我覺得核心問題還是藝術和商業的關係,不是那麼容易就掰得過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徐靜蕾導演,她第三部拍杜拉拉,頭兩部她都要個人追求,當然她的追求也很重要,但是我反覆跟她講,你的追求要被人承認。電影被人承認的重要方式就是觀眾人次,你的勞動必須被他人承認和欣賞,他才會花錢買票。
你看現在我們講人文關懷,提出「幸福指數」、「以人為本」,電影就是以觀眾為本。年輕導演說我這個片子肯定有觀眾,但是他缺乏分析,好多問題沒有搞清楚。起碼你要搞清楚6個問題——拍什麼?誰來拍?誰來演?多少錢拍?什麼時候拍?什麼時候發行?你連這6條都沒弄清楚就不要拍,稀裡糊塗就開拍,基本都失敗。
當然第七個問題更重要,就是你對它未來結果的評估,這個不一定青年導演們都知道,我們會來幫他完成。你說3000萬拍,我們一看,不一定要3000萬,或者3000萬不夠。未來評估靠一個青年導演他做不出來。我最怕一些年輕人拿著劇本就來了,開口就是:韓總我這個戲,1000萬也行,8000萬也行;北京能夠拍,海南也能拍。但是能賣多少錢,他從來不說。我們的工作,還是想給年輕導演搭建一個平臺,讓他施展才華。
爭議中影
中影集團是一個享受國家政策的央企,你會有危機感嗎?
韓三平:當然有。最根本的危機意識就是中影集團千萬不要拿不出好電影來,這是最根本的危機意識。現在我們壓力很大,一個是外國電影對中國電影的壓力,第二個是各種所有制對我們國有電影企業的壓力,我們面臨雙重壓力。中影集團不經過更大的努力,它就拍不出好片子,很快就會被淘汰。這個東西不是說你就十年八年都能穩住,你兩三年沒有好電影就玩完。每一年前十名的電影裡邊排名,你不佔到兩三部你就沒戲。你就今年一二名都是中影集團,第一名是《建黨偉業》,第二名是《新少林寺》。
電影業很奇妙,美國電影也是這樣,今年特別強,去年相對弱。去年有《阿凡達》,但別的都一般,今年都很厲害,甚至《變形金剛》、《哈利波特7》,有一個參差不齊的大小年。但中影這樣的大企業,不能有一年的喘息。這是我最擔心的。
另外,機制不順,這個不是一兩天就能改的。所以我總擔心中國電影和外國電影的總體比例。再就是國有企業的市場份額。不是說你得了多少獎,拍了多少片子,拍一百部也沒用。中影集團連續多年來在前十部影片裡邊佔到20%-30%,能不能穩住這個比例和這個份額,我非常在意。
為什麼非要保住這個比例?
韓三平:那你用什麼證明你是大企業?
除了製片發行領域,你們還有院線。
韓三平:院線,中影集團並不是很強大的,最強大是萬達。中影自己擁有的電影院並不多,產權是我們的,也就四五十家,五六百塊銀幕,遠不如萬達。其他的都是籤約,籤約是你只要有好電影我就跟你籤,你沒有好電影我就不一定跟你籤。所以這個環節中,中影的抗風險能力不是很強,你看我這個董事長都這麼坦率地說了。
如果有人指出你們左右院線排片,你會怎樣回應?
韓三平:這都是瞎說。中影哪能改變排片,我們根本無法左右排片。院線未必聽我們的,你沒有資產投入,沒有行政管理權,人家憑什麼聽你的。有的東西你不用多說,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多說,事實在那兒呢。《功夫熊貓》7月3日才下片,我們《建黨偉業》6月15日上映,你看20天同步,人家片子好,觀眾願意選擇《功夫熊貓》,我們沒有行政權力去約束院線。我要能決定排片,我早把《功夫熊貓》拿下來了。
還有一個誤解就是票價,也不是中影決定,是電影院自主定價。電影院靠什麼定?靠上座率。三三得九有時候不如二五一十,但是有時三三得九又比二四得八好,他就去定他覺得理想的票價了。不是說20塊錢就肯定100人看,你要30塊錢可能只有50人看。這都是算帳的事,市場經濟就是大家都在算帳。還有什麼時候下片,中影也左右不了。中影的片子上去之後一天拿下來的多了去了。
具體片名就不說了。就是排一兩場就給你拿下來了。中影哪有能力說你給我非排一周,看看再說。你排著觀眾不買票怎麼辦?中影能說讓觀眾買票嗎?你不買票我中影處理你?現在叫市場經濟,就是觀眾至上,我自己這50塊錢,願意買什麼票就買什麼票,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公平公正和它的先進。
從《無人區》到《建黨偉業》,暴露了一個問題:中影在審查方面,也沒有可以商量的餘地?
韓三平:照樣改。那你作為媒體,就出來替我們說兩句公正話。外頭總以為別的公司通不過,中影去拍就通過了,我跟你說實話,有時候還反過來呢!審查這個問題,牽扯的問題很多,對中影的審查可能會更嚴格,《建黨偉業》看了好多次。
退休之後,你會繼續拍電影嗎?
韓三平:我是很偶然的原因回到導演的位置上,原來我想的是退休以後再來看,我能不能拍幾部像樣的電影。因為建國60周年,一下就把我推到了這個導演的位置上,跟著建黨90周年,又把我推到導演位置上。無意間,我又回到了我熱愛的專業上,因為我最開始是學導演的,1983年到1985年在北京電影學院,專業是導演。那個時候因為整個體制機制在改革,需要一批比較年輕的人來從事管理,就讓我擔任了峨眉電影製片廠的副廠長,後來北京需要又把我調到北影廠來當廠長,現在擔任中影集團董事長。這麼一路至今,我覺得我還是更願意拍出一些好片子來,一切財富和權力都是過眼煙雲,在我們這個位置上你就能體會這句話,當董事長、廠長那都是過眼煙雲,我總說的一句話是,鐵打的法人,流水的代表。
但是藝術是永恆的,我不是說我拍的作品是永恆的,但是至少這是一個個人成就感和個人創造欲望能夠得到充分滿足的行業,這也是坦率的大實話。如果可能,我希望這輩子一直拍下去。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才三叔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轉載請註明出處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