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算上只公映了幾天的影片,內地影院一共公映了77部華語電影,其中有10部都有同一個署名:韓三平。這10部電影一共產生了將近8億元票房,佔所有華語電影票房近三分之一。
韓三平用"功德圓滿"來形容自己對中國電影的貢獻。無論他還是他的秘書,都沒有統計過,"韓三平"這三個字究竟出現在多少部電影前面——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中國電影裡掛名最多的人。
這也是一部賀歲片式的主旋律片:姜文和陳道明被安排擠在一個狹小的車裡飆戲;李連杰腳跟都沒動一下,就演完了自己的戲份;照相師郭德綱笑眯眯地從鏡頭裡探出頭來,梁家輝從鏡頭前彈開,毛主席背後的婦女代表散開,原來裡面藏著章子怡、許晴、寧靜、苗圃……
投資僅3000萬,卻雲集了172個明星的主旋律影片《建國大業》,9月17日將在全國公映,這是"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重點國產影片"裡最重頭的電影。
8月的一天,韓三平坐在電瓶車上,在總投資超過20億、總佔地面積5.6平方公裡的中影懷柔影視基地視察。《建國大業》正在這裡做後期音樂。
這個位於北京懷柔楊宋鎮的影視基地,離北京45公裡,高速路收費站的名字乾脆寫上了:中影懷柔。
這只是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龐大的電影產業鏈上的一環:從影視創作生產、發行放映、境內外合拍影片管理,到院線經營、數字製作、數字影院的建設與管理,再到洗印加工、影片進出口、電影器材營銷,甚至包括後電影開發、光碟生產、媒體運營、廣告、物業管理和房地產開發。
中影集團無疑是中國最大的電影帝國。
有毛時代情結的韓三平,就是這個電影帝國的一把手。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沒錯;但歷史又是在若干英雄帶領下創造的。沒有陳勝吳廣,就沒有千百萬農民的揭竿而起;沒有朱元璋,就沒有明代帝國的建立。講到毛澤東,他把一個6億人口的國家的制度徹底地翻了一個個兒,他指點江山,揮斥方遒,這可比一般的農村青年成為一個歌手厲害。"
正是這個有毛時代烙印的韓三平,讓中影集團一步跨入了大片時代,從2002年起,中影斥巨資投拍一大批中國式電影:《無極》、《瘋狂的石頭》、《投名狀》、《長江七號》、《赤壁》、《梅蘭芳》、《瘋狂的賽車》、《南京!南京!》等,創下近18億票房。
"毛時代不等於保守時代。現在的商業大片中,中影集團確實是取得了很輝煌的成績,但是想簡單一點,就像我跟馮小剛說的,為觀眾服務,『為人民服務』。"韓三平說。
"我就不信公有制徹底不行了"
南方周末:2004年中影集中推出了一批大投資的電影,你是怎麼決定的?
韓三平:當時民營公司非常成功,中影要解決一個問題,一個國有企業怎樣在商業領域裡獲得成功,這是我們既痛苦又必須要解決的一件事。我有一個情結,國有產業經濟情結,這是高於電影情結的,我不相信國有企業做不好,我不相信公有制就徹底不行了。美國的政治就沒問題啊,那麼多的槍擊、敲詐、吸毒、販毒、殺人放火。
全人類施行一個制度是不可能的。那全人類都看好萊塢電影,生活該多枯燥啊,每天早餐你都吃麥當勞試試,早就造反了。但如果全世界早上都只有麥當勞,你也可以選擇不吃,選擇自己做。所以你就要解決另一個問題:人們為什麼要吃你的饅頭,為什麼要看你的國產電影。
南方周末:但當時對《英雄》的評論並不好。
韓三平:你要說藝術那些玩藝,陽春白雪、下裡巴人是一兩千年前就存在討論,天天都在扯這個問題,扯得清楚嗎?鄧小平早就說過多幹少說,摸著石頭過河,扯什麼這個不是藝術片,是商業的奴隸。學者可以扯,理論家可以扯,你們南方周末可以扯,唯有我不可以扯,要扯就早完蛋了。商業大片人家拍了,你的企業落後了,就該倒閉了,因為你沒產品。
南方周末:2002年一次性投資這麼多大型產品,你回頭來看有多少賭博成分,有多少是勝券在握?
韓三平:我堅信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不可能讓幾個好萊塢電影就給弄沒了。中國有13億人口,老外傻乎乎地覺得我們中國不得了,一個電影如果1%的人看,就是1300萬觀眾,一人10塊錢就是13億票房。我堅信13億人不可能都看美國電影。所以那年推動了大批大片,現在經過實踐檢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基本上是雙豐收。
南方周末:你最得意的決策是?
韓三平:最得意的是《赤壁》拍上下集,還有就是發行《瘋狂的石頭》。
《瘋狂的石頭》在我辦公桌上放了幾乎快一個禮拜,據說導演、投資方找了很多公司。非常偶然,那天我約了一個人,臨時出了狀況,那天我就沒事幹,就讓秘書放給我看看,看了40分鐘,上來就和導演見面了。也許它裡面有四川話打動了我。當時我就說買下他們國內版權,當時對方說要150萬,後來秘書說還了個價,130萬拿下。我們拿160萬發行,加起來300萬。
它沒有大製作、大場面、大演員,但我堅定它迎合了現代青年觀眾電影的觀賞需求,大企業怕什麼?裡外加起來才300萬,風險不大,就這樣發行了。那幾天還是世界盃決賽,我天天在看足球賽,我參加了首映,有200多人,放了20分鐘滿堂喝彩,我出來的時候就問電影院經理,這是買的票還是送的票,他們說半買半送,我說這片子成了。
後來片子發了3000萬票房,我們收回900多萬,賺了將近200%。《瘋狂的石頭》的時候我親口跟寧浩說,這部戲收回來的錢就是你下一部的成本。所以第二部1000萬,後來追加了100萬,緊接著就拍了《瘋狂的賽車》,賣了一億二千萬。我立馬就讓他拍了第三部《無人區》。
這三部電影成功賺錢不是最大的意義,最大的意義是培養了一個青年導演,因為寧浩已經有品牌了,這是我們做的比較漂亮的事。
南方周末:《赤壁》你的得意之處是什麼?
韓三平:《赤壁》投資這麼高,我說服吳宇森做出上下集。而且依然決定在奧運召開前夕7月10日公映。很多人都反對,覺得奧運前夕誰還看電影,我說放心發。發了三億二千萬,基本上收回投資了,下集發行基本上都是利潤了,收了二億八千萬左右。
"大型商業電影上我還沒有失誤過"
南方周末:你一直在談論得意,哪些是你現在回過頭來覺得決策錯了?
韓三平:重大失誤就是《那山那人那狗》,我用10萬美金把日本版權賣了。發達國家是兩個觀眾群體,一個群體是15歲到35歲,還有一個群體是60歲以上。日本人提出分帳,我沒有同意,我賣斷了,《那山那人那狗》是在第二大觀眾群裡獲得巨大成功,結果日本人賺了大錢,據說發5000萬港幣的票房。但是我可以很驕傲地說,從做商業電影的角度講,我還沒有失誤過,無論大的、小的。
南方周末:《無極》和《梅蘭芳》也屬於決策正確的?
韓三平:應該說大型商業電影上我還沒有失誤過。《梅蘭芳》我沒看成商業電影,還是屬於藝術電影,目前它在虧損,當然做生意也不能要求都贏,哪有不折一下?我們總結教訓,糾正錯誤,爭取更大的勝利,這是毛主席的教導。但總體我們是抓住了非常好的發展時機,確立了中國電影集團在國產片製作發行上的地位。
南方周末:你怎麼確定一定能贏?
韓三平:這玩藝就像鄧小平借鑑美國的經驗,叫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我就是借鑑美國的經驗。首先我堅信中國人喜歡看中國電影,要解決的是中國人喜歡看什麼樣的電影。你說美國人喜歡看什麼,就是大投資、大製作、大明星,搬過來就能用。你要讓觀眾在電影上看到的是他在電視上、手機裡看不到的東西。同樣都是刀削麵,在立交橋下幾塊錢一碗,到五星級酒店就是100一碗,他買什麼?買服務。中國人老不買服務,服務是虛的,坐頭等艙2000塊,坐普通艙600塊,我省1400塊買一件襯衣回去,這是中國人的習慣,這個習慣在慢慢改變,特別是在年輕人身上在改變。
南方周末:沒考慮過失敗怎麼辦?
韓三平:當然你得要有魄力,什麼利潤最高啊?風險的利潤最高,你就是貪汙也有風險,而且風險還大,抓起來就一槍把你斃了。我舉的例子不是很好,但你仔細想想,你把錢攥在手裡就沒風險,但它不增值。
韓總你費那個事幹嘛
南方周末:問題是,所有進口片的利潤都是中影的,中影掌握著絕大部分利益,為什麼還要冒這個風險?
韓三平:你們可以去考證,從當總經理到董事長,我沒有出席過一次外國電影的發行儀式,甚至我沒有參與過一次外國電影的談判,沒參與一次外國電影的籤約儀式,這就是我非常執著的一點。
中國電影,大到幾億的《赤壁》,小到300萬的《瘋狂的石頭》,我可以一個公司一個公司去賣。照一般人的觀念,韓總你這麼費事幹什麼,你就守著那個大片子,收點代理費,你就是政府的一個授權單位,你著什麼急啊。恰恰不是,這是我覺得自己最成功的一個地方,我做兩種影片:商業影片,重點影片。
你再去考證一下,重點影片或者叫主旋律片,從峨眉廠到現在,我可以非常驕傲地說,中國近15年來最優秀的重點影片:《焦裕祿》、《橫空出世》、《1919》、《孔繁森》、《贏家》、《雲水謠》、《張思德》再到《建國大業》……說謙虛點60%是我一個公司做的;1億以上的商業大片,也有50%是我做的,這是鐵板釘釘的事。
再說到支持青年導演,比如《愛情呼叫轉移》、《命運呼叫轉移》,原來中影集團不懂商業運作,連一張海報怎麼做都不懂,但現在它是最強的公司,因為是最強的電影在它手裡。這是馬太效應,強的會越來越強。從2005年到現在,我非常自信甚至非常得意,我覺得我對中國電影有點功德圓滿。
南方周末:你覺得在電影這個行當裡,中影公司一枝獨秀的合理性在哪裡?
韓三平:在中國的詞彙裡,你要謙虛一點,要含蓄一點。你可以換一種說法,做得比其他企業好一點。它對整個產業帶來一定的影響,對行業帶來一定的影響帶來調控和指導作用。"獨秀"有點過,"獨大"更準確一點。
南方周末:那中影一枝獨大的合理性在哪裡?
韓三平:你讓我說,我說是韓三平在這兒,我能這麼說嗎?毛主席說,政治路線確定以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反過來講一個企業成不成,跟企業領導人直接相關,成也是你,敗也在你。應該這樣說就對了:是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克服困難,有共產黨國有企業的豐富資源,當然我在中間起了決定性作用,我覺得不用諱言。
南方周末:所以中影這個平臺只是輔助作用?
韓三平:我承認我們享有一定的權力,但這個權力同時也給了我們沉重的責任。我養了1800名退休人員,3000人在這邊就業,你民營公司誰去養老同志啊?他們對中國電影產業,甚至對中國做出過歷史性貢獻,你能不管人家嗎?人家說你們一年一部戲200萬、300萬片酬,這些老同志最低生活費才500元,公平嗎?
民營公司做兒童片嗎?民營公司做《雲水謠》、《張思德》嗎?人家都說拍主旋律要賠錢,但主流意識形態總得要宣傳,我們就是在把主流意識形態跟商業手段結合好啊。我認為《建國大業》有可能做一個範例。李連杰不就演了一個愛國將領嗎?如果票房能超過1億,就說明它不依賴政府支持就賺錢了,實驗就成功了。
"我只對中影有話語權"
南方周末:你確定這個實驗有複製的可能嗎?
韓三平:有些人說,是韓三平弄來明星的,是啊,我這做實驗版,你們以後就跟著來,不能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瘋狂的石頭》投300萬票房3000萬叫偶然,《瘋狂的賽車》還叫偶然嗎?好多人不是後悔,自己怎麼沒投《瘋狂的賽車》,那叫沒這智慧,只能這麼說。歸根到底電影是一個高智慧勞動,你說42碼的皮鞋,多一公分是廢品,少一公分也是廢品。
電影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什麼都不是,杯子是客觀存在的,你說《赤壁》現在還剩什麼,修個樓永遠在那兒立著?電影是精神產品,它不像服裝,服裝可以賣不行可以賣6塊,6塊不行賣5塊,5塊還不行,可以捐給災區,它總有用。但爛電影讓災區群眾看,他們也不看啊。
南方周末:你在影片上有話語權嗎?
韓三平:我只有對中影集團有話語權,別的我沒有話語權。
南方周末:因為一枝獨大,很多權力集中在你手裡,比如《瘋狂的石頭》,如果不是碟剛好在你這裡,如果你不是剛好有空看了,也許這個片依舊放在那裡。
韓三平:埋沒了?對,有這個問題。嚴格的來說,這種狀況不利於整個產業的發展。但第一,我們沒有去限制別的公司發展,沒說《瘋狂的石頭》我不讓你們做,我們當然也希望有幾個大的公司來促進中國的電影產業發展,而且未來會是這個格局,未來不會是中影公司佔了全國票房的50%-60%,那就是超級壟斷,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狀況。
南方周末:怎麼打破階段性壟斷?
韓三平:單講國產片的資源,中影沒有控制更多的資源,中影一個籤約導演沒有,華誼有馮小剛,新畫面有張藝謀,中影一個都沒有,這樣還帶來了好處,所有的導演都可以跟我們合作,我們是博大、博愛的。
美國的二桿子
南方周末:除了積極參演《建國大業》,還有什麼方法能被中影"博愛"到?
韓三平:這個就很偶然了,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找我,但要靠我一個人很難。我跟史匹柏曾經討論過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中國導演拍的東西往往大家不喜歡?他說:"你們中國年輕的導演往往按自己的遊戲規則來,不按公眾遊戲規則來。"史匹柏得的第一個獎是"會講故事獎"。我們的新導演一來不是講故事,而是想說我心裡想表現,你那一點小九九,小內心世界,你非得用一個大電影來表現,觀眾可不買帳。像幼兒園那種朦朧的東西拿到銀幕上,要是史匹柏拍,伯格曼拍,可能有戲,你拍就沒戲。
我們有些導演,國際獎拿回來了,路子越走越窄,一個國際獎200萬票房都拿不回來。我們允許你去追求,但你就不要抱怨,不能抱怨觀眾真傻,發行真笨,電影院真壞,這就是怨婦情結,沒人理你那一套。電影院說行,如果這場100個座你只賣了10個,你補我20個座的錢我就發,你敢籤這個合同嗎?這就像《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南方周末:中影相信什麼?
韓三平:中影未來人才培養方向,而是注重製片、攝影、化裝、服裝、道具、美工、錄音、剪輯。這是我的一個強烈的思路。
李長春同志在講話裡把名製片放到前面了。你既然做一個產業,最重要的就是搞經營的這些人,什麼叫搞經營?是把東西賣出去。一年可以做500部電影,如果中國放開做一年可以做1000部。但是要銷售給消費者,整個過程是盈利的、增長的,這個過程是最困難的。
組織一幫人,拍完後把電影賣出去,這個人就叫製片人,我們缺這個隊伍。計劃經濟這個隊伍是不需要的,全部統購統銷,現在不是了。誰拍的誰享有這個利潤,誰承擔這個虧損,這個過程中要有一個人來決定它的整個環節,就是我們說的製片人、出品人,不光是出錢拍電影那麼容易,幹兩把賠了不幹了,反而更傷害這個產業。
南方周末:所以製片人、投資者也是要被挑選的?
韓三平:比如400部電影,350部在虧,虧了,好,我不投了。消費者也是,400部電影裡350部都是粗製濫造的,不想看了,出門以後開罵,看了一半以後走人了,整個產業都受傷害,你不信試試看。國產片一旦完了,當中國電影沒有的時候,你根本沒有資格去採訪一個美國的大導演,你成了附庸,要寫電影就得寫美國的,怎麼寫?你看著片子自己寫去。那時候有意思嗎?我成了美國電影的發行商,你們成了美國電影的吹鼓手,我們的市場成了美國電影的市場,我們整個國家的電影成了美國的電影殖民地,所有人成了美國的二桿子,男不男、女不女。英國、德國那時候電影多好啊,二戰以後全成了美國電影的觀眾,辛辛苦苦掙點錢,全被美國人拿走了,憑什麼啊!所以大家要把這個產業做大,跟他們對話。
南方周末:怎麼叫對話?
韓三平:對話比對抗厲害,對抗是沒有實力的,我偷偷摸摸踹你一腳,恐怖分子只能對抗,他無法對話。就像《建國大業》裡,蔣介石不是在悲嘆嗎,你沒有實力,你談什麼啊。所以你要自己強大。你不買我的,我也不買你的,什麼自由貿易,你光說要看美國電影看不著,你不講順差、逆差,你不講貿易啊,為什麼我們輪胎一過去你們就提價限制,自由貿易中國輪胎是便宜,我們勞動力成本低下,那你為什麼要限制我提高關稅,那對不起……電影我也一樣。
所以我覺得全行業要愛護這個產業,批評無所謂,就怕歧視。你看罵馮小剛、罵人張藝謀那是連篇的,美國電影沒有一個罵的。美國電影就沒有弊病嗎?我看《變形金剛》就是幾個東西在那兒飛,我就說那是粗製濫造,一點品位都沒有,報紙不登我的文章啊,為什麼不登?崇洋媚外。動不動就拿美國電影跟中國比,罵自己導演的時候頭頭是道,對美國電影就一味的吹捧和恭維,這都是我們中國人的悲哀。
不迎合觀眾迎合誰?
南方周末:你對中國電影非常有信心,但你有沒有看到中國電影的危機?
韓三平: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怎麼抓住觀眾的心,觀眾喜歡什麼,我們主要的影片類型就是什麼。這段時間觀眾確實喜歡看武打戲,那你就得多拍武打戲,觀眾多喜歡看愛情戲,你就多拍愛情戲,電影不迎合觀眾迎合誰呢?迎合藝術家,憑什麼呀?各個產品都是在迎合消費者,為什麼我們不能說這個話?
電影不可能興邦,更不可能亡國,它就是一個消費品。硬指標你就做規定吧,就像對三點的色情鏡頭規定兩秒內播完,最多五秒,五秒以上就叫色情,可以界定的。
南方周末:陳可辛有一個非常困擾的問題,千萬級的影片是沒有人投也很難賺錢的,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韓三平:我同意這種現象,不同意這種觀點,這種現象必然是一個過程。因為我們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電影院太少,中間好看的影片太少,幾千萬的電影很難拍,又要視聽享受,又要有情感衝擊,很難,但是未來肯定該是這樣的。
南方周末:千萬級電影怎麼賺錢?
韓三平:其實大量賠錢的還是一千萬以下的影片。
電影產業必須建立三個金字塔。一個是投資金字塔,千萬級以下的應該是200部,三四千萬的五六十部,1億—1.5億的十來部,2億的三五部,這種結構還沒有完全建立;第二個金字塔是票房回收的機制,也沒有建立;還有一個金字塔,就是關聯產業收入,也非常缺乏。票房是它的基礎,電視臺是第二產業,音像製品是第三產業,廣告收入是第四層,第五層是玩具,這個金字塔是零。
還有一個幹擾第二個金字塔的,就是電影院。為什麼童剛局長說要建造3萬塊銀幕,現在我們才4000塊,根本容不下三四千萬的片子,十個億級片,每個要佔15天,這就150天;再來七八部外國電影,十來天,這就二百二三十天;再來一點獻禮片,五一節、國慶節,就三百天了。一年的空檔也就三十天。現在不要說北京,全國一部商業大片,全國都是一片"黃金甲"。
修1000個影院很簡單
南方周末:所以最關鍵的是要解決銀幕問題?
韓三平:不是,銀幕只要有錢就能解決了,一塊銀幕一百萬,一萬個銀幕100億,100億元是什麼概念?北京市幾公裡的地鐵就要100個億了。中國太有錢了,像中影說要貸款,銀行給我50億,我建1000個電影院,那像在玩似的,關鍵是中國的管理人才跟不上。
增加5萬塊銀幕等於是增加6000家電影院,那6000個電影院經理哪找去?現在4000個電影院的經理和管理人員包括售票系統,都沒有做好。中影也有很多電影院是不賺錢的。
南方周末:你說一年400部電影,有300多部是千萬級以內的,這怎麼解決,資源整合還是淘汰一部分?
韓三平:肯定是在競爭中淘汰一大堆人,現在這種現象已經開始了。第二個,根據中國的觀眾和市場消費情況,加快建設電影院,說白了就是多建一點舞臺,這塊政府正在想辦法,像我們現在是4000塊,要做到3萬塊。
南方周末:再少修幾公裡地鐵?
韓三平:央視大樓也要一百多億,少修一兩棟高樓大廈就解決了。現在中央提出提高國家軟實力,為什麼不早說呢?你有十塊錢的時候,肯定是先吃飽,有剩的再去買漂亮的衣服,還有剩的才能去買一張電影票,絕不會倒過來。電影是文化產業裡面是最大之一的支撐,美國的電影跟其他工業差不多並駕齊驅。
南方周末:國家提高文化軟實力,有實際的投入,其中中影會拿到多少?
韓三平:中影肯定是國家的首選,因為中影屬於國家。但是拿到的同時,它又承擔很多責任。比如我們在農村放映電影,給國家拿一點錢,顯然是不夠的,我成天在窮鄉僻壤放電影,沒什麼收入。帶有公益色彩的事,還得國有企業來幹,中央規定得很清楚,政府拿一點錢,企業來運作,老百姓受益。
南方周末:中影不斷在整個電影一條龍上都有很大的發展,那民營企業還有得發展嗎?
韓三平:現在民營企業不是幹的也挺好的嘛,只不過它屬於第二第三類,也沒有什麼民營企業關門了,甚至他們還不願意跟國有企業合作。我覺得電影在所有制問題上不是那麼嚴重的,像法國、英國、德國、日本以及香港、臺灣地區什麼制度呀?它那沒有國有企業,甚至沒有審查,為什麼玩完了?
南方周末:臺灣是因為輔導金,而香港大部分人在抱怨說因為進入不了內地市場。
韓三平:瞎說,為什麼現在香港電影院的美國電影遠遠超過香港電影票房?如果要香港待遇跟大陸同等的話,2000年香港就玩完了。大陸的勞動力湧入香港,香港工人全得失業,你要200塊錢一天,我50塊錢一天。
香港電影沒有文化根。大陸電影好歹有像《手機》嚴守一這樣人物。香港電影就是一個表層的商業性動作,像跳得高,打得遠,這玩意行嗎?你又沒有玩到美國《黑客帝國》、《侏羅紀公園》那個份兒上,再不改變只有死路一條。為什麼現在大北漂出現,第一學普通話,我們聽不懂你那話。大陸市場已經開放了,已經開放到家了,只不過你的恐怖、色情、暴力等等影片在這通不過,不光是你的通不過,大陸自己的也通不過,美國電影也通不過。
大家都不要埋怨,要勾結在一起,純香港電影是不行的,不能把鬼片、色情的東西拿過來,我都通不過,一個父親和女兒能坐在一個屋裡面看色情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