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能在電影、電視劇、網劇的片頭看到一個名字——韓三平。
他就像一個圓心,圍繞著他的是中國電影史上眾多不可忽視的角色,這些角色構成了中國電影發展的段落,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崛起也都與他相關。
今天,我們分享韓三平及以他為中心串起的影視圈故事。
作者 | 王不易
來源 | 商業人物 ID:biz-leaders
原標題 | 中國影視大佬背後的大佬
圈子裡的人都叫他一聲「三爺」,或稱呼他為「韓總」。
以他為中心,能串起不少影視圈的故事。
他是韓三平。觀眾常能在電影、電視劇、網劇的片頭看到他的名字。他最近一次的「片頭之旅」,應該是給《隱秘的角落》做監製。
韓三平上一次被網友深扒,是2009年《建國大業》上映,172個明星,無片酬出演,3000萬成本,4.2億票房。周星馳表示「跳崖也願意演」,打了兩個電話給導演,但沒趕上。陳可辛很羨慕:一部片子用完了他一輩子想用的演員。
什麼人有這麼大的面子?答案是:「三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
1994年是個神奇的年份。
那一年,對整個電影史來說,是個豐收年。《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低俗小說》《這個殺手不太冷》等經典都出自這一年,搞得這一年奧斯卡是神仙打架。
但這一年對國產電影來說,卻是個冷年。查閱大陸票房,當年只記錄了一部引進片《亡命天涯》,票房2580萬元。而1994年之前,甚至沒有大陸票房紀錄。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全國1/3左右的電影企業虧損,1987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開始第一次出現虧損,198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開始借貸,負債達2005萬元。[1]
國產片沒錢拍,拍出來也沒人看,虧本,是當時的現狀。電影院改為錄像廳、歌舞廳、旱冰場,演員、導演、編劇都在家待著,謀別的生路。《甲方乙方》裡拍的不是荒誕,是現實。
曾為樂視影業CEO的張昭回憶起那段時間,總結為:那是一個讓創作者沒有尊嚴的時代。
我剛回國的時候,三平廠長每到春節都要帶著凱歌他們第五代導演化緣,中國電影只有十個導演在拍片子。第六代導演很多掙扎在三裡屯的大麻裡。為什麼?沒有尊嚴。
——張昭
1993年,當時的廣電部副部長,急得把各大電影廠的廠長都叫到北京來開會。
1994年,改革來了,電影廠自負盈虧,民營資本有機會進入行業。就是在這一年,韓三平從四川峨眉電影廠調到北影廠,1993年他也參加了那個會。
北影廠當時是這麼個情況:職工近3000人,帳上最困難的時候只有27萬,但一個月報銷職工的醫藥費就要40萬。每年國家撥款是500萬,但拍攝所需經費大概是七八千萬。[2]
改革的核心其實就一件事:找錢。韓三平管這叫「扎錢」「化緣」,融資,那是後來好聽的說法。他曾帶著46個導演、編劇到橫店集體「化緣」,帶著20多個導演去成都「扎款」。[3]找著找著錢,他就成了中國內地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製片人。
韓三平腦子很活,不拘一格,當年在峨影廠做副廠長的時候,為了籌錢,他找人拍「盒帶」,五六萬拍一部,一個星期拍完,一年能掙400萬,貼補其他創作。但其實「盒帶」都是擦邊球,小暴力、軟情色。[2]
他用各種社會關係找錢,經常在招待所裡等老闆籤合同,有時候等到半夜,聽到老闆喝完酒回來了,馬上就跑去籤。
拍《孔繁森》的500萬,是他從浙江一個鞋廠老闆那裡「扎」來的。陳凱歌拍《荊軻刺秦王》,他找了個浙江老朋友建秦王宮,那朋友最後沒收錢,只要景。這老朋友就是橫店影視城創始人徐文榮。[2]2002年張藝謀在那裡拍了《英雄》。
馮小剛拍《甲方乙方》,他拉來了牟其中,牟其中一開始答應投兩億美元給北影,後來出了事,只給了80萬元。後來又加入了紫禁城、華誼,最終湊了300萬。華誼只佔了10%。這部片子後來票房是3600萬,韓三平引進了分帳模式,39歲的馮小剛拿走117萬。
這在當時是很了不得的事。第五代導演黃建新,1992年拍《站直了別趴下》,預算107萬,超了6萬,票房270萬,其實是掙錢的,但是西安電影製片廠罰了他的導演酬金,還另罰了700塊。主演馮鞏片酬3000塊,最後請工作人員吃了頓飯,4500塊,還倒貼錢。
直到後來地位起來了,韓三平還是一如既往「要錢」。2008年有一回參加論壇,他對著底下的老闆喊:「電影不是事業單位,更不是慈善單位,這是一個可以賺錢的地方。所以,底下在座的各位老闆們,扎錢吧!」
2009年,張藝謀的老搭檔張偉平曾炮轟過韓三平。
張偉平說中影集團是莊家,搞壟斷,「你不跟他合作,他就在這個檔期裡放兩部進口片跟你火併」。他認為《三槍拍案驚奇》上映時,被《2012》和《第九區》擠壓,導致票房不佳。他還說,華表獎中影一家獨大,一片「謝韓三爺」的喊聲,「什麼三爺啊,我剛開始還以為座山雕來了呢」。
2007年,韓三平出任中影集團董事長。中影集團,中國電影史上,繞不過去的龐然大物——1999年由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等8家單位改組而來。2010年,中影與另外7家單位共同設立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在A股上市。
中影常被詬病一家獨大,它是電影行業最大的國有集團,壟斷電影進口業務,單靠發行,每年就能落袋不少銀子。韓三平所站的那個位置,能夠輕鬆地調動許多資源,包括資金、人脈、政府。這也是2009年全明星檔《建國大業》得以成形的原因。
韓三平就像一個圓心,圍繞著他的是中國電影史上眾多不可忽視的角色,這些角色構成了中國電影發展的段落。
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崛起都與他相關。
他將馮小剛推上賀歲導演的位子,和田壯壯討論年輕導演的未來,和陳凱歌也關係匪淺。
韓三平最瞧得上的導演,應屬陳凱歌和姜文。
陳凱歌《霸王別姬》封神後,給《孔繁森》做過藝術指導,《建國大業》的全明星模式也是他提給韓三平的。後來陳凱歌拍《荊軻刺秦王》,韓三平毫不猶豫就投了,還拉來了華誼,結果撲得王氏兄弟心有餘悸,轉向了比較穩妥的馮小剛。但韓三平還是一心向著陳凱歌,後來又投了《無極》《梅蘭芳》,都是大製作,直到韓三平2014年退休,陳凱歌才轉向了新麗傳媒。
其實《荊軻刺秦王》是韓三平第一次大片嘗試,在那之後,他一直有「大片情結」。這也算是中式大片的伊始,後來他做了《赤壁》《建國大業》等,將中國電影帶入高投入、高收益時代。他在接受採訪時說:「商業化是中國電影唯一的前途。」
在他進入行業時,1994年,全國總票房是2580萬元,2014年他退休時,總票房是296.39億元。
電影《建國大業》,陳凱歌飾演馮玉祥
第六代導演陸川、寧浩、王小帥等也是韓三平扶持起來的。
最經典的故事是,2005年夏天的一個早上,沒睡醒的寧浩接到了中影製片公司經理的電話,說韓總要見他。韓三平看了《瘋狂的石頭》粗剪版,見到寧浩後,直接說要給他做發行,100個拷貝。當時《無極》的拷貝是300個。《瘋狂的石頭》票房3000萬,中影掙了900萬,然後再追加200萬,投了寧浩的下一部片子《瘋狂的賽車》,《瘋狂的賽車》票房1.3億。韓三平將寧浩送入了億元導演俱樂部。
2018年,《我不是藥神》橫空出世,首席編劇是韓家女,韓三平的女兒。《藥神》是韓家女碩士畢業後的首個作品,韓三平介紹寧浩給劇本把關,寧浩看後買了這個故事,挑了旗下新銳導演文牧野來導。
我們總能從如今的爆款片中找到曾經的蛛絲馬跡。
韓三平客串陸川導演的電影《尋槍》
《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中國機長》背後,也有韓三平的影子。
這又涉及到另一個故事。
1994年,剛畢業的於冬被北影廠廠長提拔為副科長。一次開會,於冬遲到,被廠長直接罵出去了。那個廠長就是韓三平。後來北影與其他單位合併為中影集團,於冬辭職,下海創業,成立了博納,博納最初是搞發行起家的,與於冬主要人脈在中影相關。
於冬如今繼承了韓三平主旋律大片的衣缽,靠著這塊金字招牌堅守著「民營五大」的位置。而於冬的御用搭檔黃建新,當年和韓三平是同班同學,《建國大業》就是韓三平喊黃建新回來拍的,後來他又拍了《建黨偉業》,監製了《建軍大業》。2019年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黃建新是總製片。
成也範冰冰敗也範冰冰的唐德影視,它的創始人吳宏亮,也出自中影,給韓三平做過十幾年助理。2001年,中信文化牽手中影集團成立世紀英雄電影投資有限公司,韓三平任世紀英雄副董事長,吳宏亮任業務總監。
世紀英雄投過電影《玉觀音》、電視劇《漢武大帝》,韓三平的老朋友陳凱歌、姜文都在合作名單之中。吳宏亮在拍《玉觀音》的時候和趙薇走得很近,才有了後來星光熠熠的唐德影視。
看吧,以「三爺」為圓心,當真能畫出一個圓。
退休後,「三爺」的大動作少了。但江湖仍處處是他的身影。
秦昊在拍《妖貓傳》時,韓三平到片場找到他,發給他一個網劇劇本,邀他出演。這個網劇就是《無證之罪》。《無證之罪》的製作公司萬年影業,老闆是韓家女。後來韓三平又邀秦昊出演《隱秘的角落》,依舊是萬年影業製作,韓三平監製。
2018年年底,黑馬《無名之輩》以3000萬投資,攬下7.49億票房,投資方正夫影視的老闆,也是韓家女,單這一部片,韓家女就掙了6000萬。韓家女後來還投了寧浩的《瘋狂的外星人》。
江湖開始換主角。就像「三爺」自己說的:「我認為電影創作,10到15年就應該換代,後浪推前浪嘛。」
參考資料:
1.《韓三平的電影「國家隊」》,作者:莫震宇,《東方企業家》
2.《三平霸業 中影壟斷中國電影市場》,作者:餘楠,南方人物周刊
3.《楊瀾訪談錄·韓三平》
4.《非常道》,胡玲對話於冬,鳳凰娛樂
註:題圖商業人物購買於視覺中國。本文由「商業人物」(ID:biz-leaders)授權轉載。「商業人物」專注於關注中國商業力量,講述原創商業故事,提供商業人物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