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它前浪後浪,這樣的「浪打浪」,是多少恩愛情仇不停歇

2020-12-27 中國青年報

1920年,魯迅創作了短篇小說《風波》。人們可能已記不清那風波究竟是什麼了,但一定聽過小說中九斤老太的那句「一代不如一代」。這句評語指向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代際問題,或者可喻之為「前浪」與「後浪」的關係。

九斤老太那句話本來就是個諷刺,魯迅當然是寄希望於下一代的,在更早的《狂人日記》裡他就大聲疾呼「救救孩子」。不過,100年前沒有社交媒體,當時的孩子們有什麼反饋,我們不得而知;那時候,一個民間的傳播載體是戲臺,戲臺上能聽到孩子的聲音嗎?

大多數國人熟悉的戲臺演的是戲曲,那裡頭孩子往往是失聲的。著名的《趙氏孤兒》和《灰闌記》裡都有個對劇情發展很關鍵的孩子,前者要「搜孤救孤」,後者是生母養母爭一個孩子,孩子是全劇衝突的焦點所在。但他們在戲臺上連模樣都是混沌不清的,只簡約成那個抱在懷裡的蠟燭包。趙氏孤兒在最後一場戲裡倒是長大了,聽完程嬰的話就去為父報仇了。他的存在好像完全是為了自己的長輩。戲曲中有兩部愛情戲膽子比較大,敢於為小輩向長輩請命:《西廂記》和《牡丹亭》裡的年輕人最後還都成功了,因為父母沒有太頑固,最終接受了妥協。但要是長輩頑固到底呢?這些才子佳人還會有勇氣出走嗎?

100多年前,戲臺上開始有了變化——話劇來了。西方話劇的衝突一般更尖銳,主題也更多元。1906年,在德國首演的魏德金話劇《春之覺醒》是青春期少年對父母、師長「禁錮」的控訴,但很快被禁演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頭號劇作家尤金·奧尼爾寫了不少從兒子的視角看世界的戲,在《榆樹下的欲望》裡,父子的衝突激烈到亂倫和殺人的地步。著名的《玩偶之家》為婦女大聲疾呼,卻忽略了孩子的聲音。娜拉終於意識到要為自己而不是為別人而活,義無反顧摔門而去,竟沒想過丟下的三個孩子。這一點中國人很難接受,所以我們一邊大張旗鼓學「易卜生主義」,一邊悄悄改了他劇中的主要矛盾,把求解放的女性置換成了求解放的兒女。從胡適的《終身大事》(1919年)到曹禺的《雷雨》(1934年)和《家》(1942年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離家出走的都不是妻子,而是孩子。在話劇的戲臺上,「後浪」發聲說話了,他們憎恨家裡掌權的「前浪」,都欲摔門而去尋求獨立。這就是代溝問題——現在又被文藝地表述為「前浪與後浪」。

西方名劇中直接在臺上讓「前浪」教育「後浪」的例子並不多。《羅密歐與朱麗葉》裡好像一直有老人在教訓年輕人,但最後是年輕人用血的教訓喚醒了老人。西方喜劇裡多的是「後浪」直接嘲諷「前浪」,「吝嗇鬼」「偽君子」都是輸給年輕人的老頭子。有個例外是美國非裔劇作家洛倫·漢斯貝瑞的名作《陽光下的葡萄乾》(1959年)。一個黑人家庭突然得到大筆保險金,年輕人各有打算,兒子私心最重反被人騙。老奶奶教育孩子們說,人最重要的是尊嚴。老人說服了大家,實現了全家精神上的大團圓。是不是很像我們熟悉的「前浪教育後浪」?今年,這部作品登上了北京人藝的舞臺,導演英達選中這個戲,很可能也是看到了它的現實意義。

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出了不少直面代際問題的劇。和中國那些明顯我對你錯的戲相比,西方戲劇中的代際關係多半要微妙很多。美國家庭劇中兒子與老子的愛與恨總是交織在一起。在密勒的《推銷員之死》(1949年)裡,威利對兒子恨鐵不成鋼,兒子也嫌老子沒出息,還沒太老就飯碗都保不住。更要命的是,大兒子給老子逼急後捅出一個秘密:小時候他曾為升學的事去找出差的爸爸,卻撞見他跟妓女在一起,對父親的幻想頓時破滅,就此開始自暴自棄。威利意識到兒子不成器責任在自己,最後撞車自殺為孩子換一筆保險金,父子的搏鬥才算化解。奧尼爾自傳體的《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寫在《推銷員》之前(1941年),但演出更晚(1956年),也是父母和兩個兒子,父子間的衝突也如出一模:老子責怪兒子,兒子反唇相譏,我就是有什麼毛病,也都怪你!父親給兒子留下陰暗記憶這一情節模式受到當時流行的弗洛伊德的影響——其實他的不少理論現在已被證偽;從劇作法的師承來看,老師還是易卜生。《群鬼》中的父親遺傳給兒子的既有身體的病,還有勾引女僕的習性,都是罪惡的淵源——後一點也啟發了曹禺寫《雷雨》中的代際關係,他讓周萍、周衝都愛上了四鳳。

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學生運動打破了代溝兩邊的平衡,「後浪」大聲向「前浪」喊出了「不」。美國第一部搖滾音樂劇《長發俠》(1968年)毫不留情地代表「後浪」挑戰「前浪」。年輕人要按自己的喜好來生活,反對父母按傳統給他們安排人生。《長發俠》比《春之覺醒》遠更激進,但時運好得多,一下演遍了西方各國,從專業舞臺到大中學校,到處都是「花孩子」的搖滾歌聲和長發甩動的舞姿,僅百老匯一個劇場就連演了1750場。如今,《長發俠》仍然是美國各地的中學生、大學生常演的劇目,排這個戲已經成了一種懷舊。兩年前,上海戲劇學院也演出了該劇。1999年,《春之覺醒》又被做成了音樂劇,當年在西方被禁的這部戲早已不再是異端,音樂舞蹈更給老故事插上了翅膀,大熱百老匯。中文版在上海也熱演了幾輪,頗受歡迎,就要開始全國巡演。

此後,西方戲臺上像《長發俠》這樣公然鼓動「後浪」造反的劇少了,出現了一些深入剖析代際問題的心理劇,在細密的人物分析的基礎上含蓄地展示出「前浪」對「後浪」的信念。最典型的是英國人彼得·謝弗的《馬》(1973年)和《莫扎特之死》(1979年),都拍成了電影,也都曾於20世紀80年代在上海人藝演過。兩個戲的題材很不一樣——都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但思路驚人的一致。一個講天才神童莫扎特如何被害死的歷史疑案,一個是當代少年無端刺瞎六匹馬的破案故事。謝弗在這兩個不相干的情節裡探索一個共同的母題:年少氣盛的孩子VS功成名就的長輩。表面上看,《莫扎特之死》中的宮廷樂師薩列利和《馬》裡的心理醫生都是令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完全可以俯視學生莫扎特和病人艾倫;但事實上,他們面對著雖有毛病但活力四射的年輕人,對比自己陷於陳規日益僵化的人生,感到的是對自己的懷疑和恐慌。劇中那兩個年輕人經歷的是悲劇,但兩部戲傳遞給觀眾的卻是「後浪」真可畏,「前浪」也可憐。

像《馬》和《莫扎特之死》那樣深刻而又巧妙地反映代際問題的劇作在我們身邊似乎很難找,但有一個可貴的例外——過士行編劇的《棋人》。以前我只是從哲理劇的角度來看這部戲:一個關於人類智力探究和情感糾葛的悖論的寓言,中國版的《浮士德》;兩個棋人都是精神的強者,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們追求的不是浮士德要的外部知識,而是內心的探索,只要蝸居於一間陋室,縱橫於方寸之間,就看出了萬千宇宙。而最近關於「後浪」的討論讓我突然悟到,原來《棋人》是個探究代際問題的哲理劇。「棋人」既指主人公何雲清,一個60歲決定戒棋的無敵棋手;也指15歲的「後浪」棋人——他本是來向何學棋的,但轉眼就學成了令何驚悚的對手。全劇的高潮是一場棋盤上的生死大戰,終於把少年置於死地。光看這個情節,似乎很像《莫扎特之死》的姊妹篇,但何雲清比嫉妒的薩列利境界更高、氣度更大,他真心希望能有「後浪」來跟他較量;可少年的母親不許兒子下棋,何雲清只得聽從自己的「前浪」同輩——他的前女友,違心地扼殺了一個天才的「後浪」。這是個很中國式的前後浪關係的悲劇,但在劇中並不很像悲劇。最後,少年的靈魂又出現在臺上,很可能會被看成他還活著——這就是過士行「禪意戲劇」的妙處。

戲臺上可以用禪意來巧妙地展現前後浪的悲劇,社會上的前後浪關係要怎麼處理呢?願戲劇中的故事多少能給生活一點啟示。

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什麼前浪後浪,人生就該一直浪
    "無論前浪、後浪,我們都應該「一直浪」?只要你覺得自己還是青年,那你就可以一直浪。沒有人甘願隨著年齡增長淡出社會主流,聲量越來越小,說什麼都鮮有人聽。無論是稚氣未脫小頑童,還是垂垂老矣白髮人,都不願自己被視如空氣。
  • 在前浪與後浪之間,還有非浪
    非浪們發出的聲音,有成功者的聲音,有困頓者的聲音,有由他去吧的聲音。堅定的前浪和後浪,搖擺的非浪。如果我們只是關注聲音,而不去看發聲者都是誰,那麼,我們只會陷入混亂之中,不懂得網友何以批評、頌揚、消極、吶喊。
  • 鄭鈞《青春的葬禮》:不管前浪還是後浪,浪就完了
    最近關於前浪和後浪的討論火遍朋友圈,一代又一代後浪不斷奔湧、揮灑著青春,而前浪們卻不得不向青春告別。最近關於前浪和後浪的爭議,鄭鈞也發聲了:那些把自己和別人當做浪花的人,是因為從來沒見過海面下真正的大海。
  • 前浪,你還能浪嗎?
    撇開演講的含金量、不論誰對誰錯,我想到了另外的一個問題:如果後浪這麼兇猛,前浪們是不是心甘情願的被拍死?前浪們,你們或者說我們還能浪嗎?老天的事情,它的解決方法就是順應,因為我們影響不了,我們只能順應它;別人的事我們只能尊重,不指責,不強求別人;如果是自己的事情,就聚焦自我,全力以赴。當我們把自己做好的時候,慢慢就會發現潛移默化中許多事情都在改變。人生最大的悲劇就是忘了自己的事,擔心老天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所以,即使前浪們面對的局面很複雜,也是可以區分出來,什麼在自己的影響圈內,什麼只是在關注圈裡。
  • 李易峰問郭艾倫是前浪後浪
    李易峰問郭艾倫是前浪還是後浪,郭艾倫:前後左右都能浪。10月22日晚,郭艾倫曬出一張與《這就是灌籃》第一季中「龍騎士隊」隊員重聚的合影,並at隊長李易峰稱:「現在看來我們的執教水平好像還不錯,這隊叫什麼來著?」,此外他還邀請粉絲幫忙將另外沒有到場的兩位隊員及李易峰P到圖上。李易峰則在評論中發問:「請問你是前浪還是後浪?」郭艾倫回復道:「我的心跟大海一樣寬廣…前後左右都能浪。」
  • 不管前浪後浪,都是人工造浪
    就《後浪》走紅一例來說,有人評論,這次的出圈目的達到了,拉攏前浪。因為從結果來看,到最後,轉發討論最多的就是前浪。 但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轉發《後浪》的那些職場的前輩們、後浪的父輩們,他們是首次知道B站嗎?即便是首次,他們又真的會去B站看鬼畜、發彈幕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份廣告要拿下的人,仍是後浪。 年輕,是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面裝。你喜歡聲優,我喜歡寵萌,但你我都不等於年輕人,只是年輕人的一個子集。
  • 前浪與後浪之間的暗流湧動
    5月3日晚,B站五四宣傳片《後浪》面世,在五四青年節當日引發大型刷屏,這條署名「獻給新一代的演講」迅速激起千層浪,在過去的幾天成為輿論的中心。一邊是B站被吐槽毫無底線地討好年輕人,另一邊則是「前浪」們繼續奔湧向前,娛樂圈的「前浪」和「後浪」們也正在暗暗較量。
  • 《後浪》刷屏,你說的浪是什麼浪?
    >《後浪》而廣告主就是有1.3億青年人聚集的B站——嗶哩嗶哩有人因它熱血沸騰,熱淚盈眶當然也有人無動於衷,口吐芬芳這個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年輕人到底買帳嗎?做廣告、賣貨、做新媒體……都在追求引起共鳴、傳遞情緒而《後浪》這條視頻從自己理解的角度一邊試圖定義青年展現「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景象一邊想讓長輩們看到青年的模樣
  • 召喚「前浪」,高頓老師引領「後浪」奔湧向前
    今年五四青年節期間,名為「後浪」的演講刷屏,其內容雖是「前浪」對「後浪」的讚許,但在「後浪」的成長過程中,卻並不如演講視頻中表現的那樣順風順水。一位大四學曾生給「前浪」高曉松發私信說: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工作還沒著落,還有資格談詩和遠方嗎?這個疑問也道出了當代大部分年輕人心中的迷茫。
  • 從《青春有你2》的《薔薇騎士》,看前浪與後浪的代際隔閡
    不要討好年輕人,但不妨礙販賣後浪的青春給前浪。前些天和幾個同事去樓下買飯,等待之際,幾個辦公室的成熟小姐姐興奮地聊起了綜藝選秀《青春有你2》。昨天,其中一位強烈安利節目裡的《薔薇騎士》,說很好聽,並要求我觀看舞蹈,並向其匯報心得。面對毫無人道的霸權主義,我乾脆地——答應了。
  • 什麼前浪後浪,大家都想著搞錢
    於是乎,B站的《後浪》成功破圈,它就像不受控的病毒蔓延到整個網際網路,連平時喜歡轉發魔幻養生文章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在群裡轉著《後浪》,說這視頻提神醒腦,補腎益氣,比六味地黃丸還管用,年輕人要多看。視頻中老戲骨何冰用著一種溫潤卻又渾厚的嗓音,念叨著——「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到了這樣的你們。」「我們這一代人的想像力不足以想想你們的未來。」
  • 前浪後浪 一起來浪!首屆酸奶文化節來啦!
    無論前浪後浪,這個夏季一起來首屆酸奶文化節浪就完事!活菌酸奶在手美味與健康兼得相信很多人的夏天都如前面所說,沒有西瓜烤串冰淇淋的日子不算夏季,只管當時吃的爽,但過後不是便秘就是腹瀉,腸道健康經常亮紅燈。
  • 麥當勞版的《後浪》,為什麼「浪」不起來了?
    2020上半年,B站三部曲的火爆出圈讓「後浪」一詞成為大眾熱議的焦點,由國家一級演員何冰老師在五四青年節的激昂演講為序幕,展開了一場前浪與後浪之間的輿論交鋒。 隨著後浪流量話題的火爆,品牌聞風而動,快手版《後浪》衝破大眾對其土味印象,蒙牛版《後蹄》借勢高考激發品牌社會屬性,各式各樣的UGC創意層出不窮,為品牌賦予了全新活力。
  • 潘長江——長江後浪推前浪
    也許他們是希望兒子以後長江後浪推前浪吧。1957年7月,潘長江出生在黑龍江省東寧縣。1962年7月,五歲的潘長江患了尿崩症。醫生斷定他活不過25歲。這對於潘長江的父母來說,猶如晴天霹靂。父母帶著他四處求醫。皇天不負有心人。老中醫的針疚讓潘長江的病情有了轉機。潘長江每天不扎針灸的時候,他就跟隨父親一起練功學表演。也許是夢想和毅力的作用,奇蹟發生了——潘長江竟然康復了。
  • 《新獨臂刀》:前浪的「惡」,後浪的「真」
    前浪的惡意有些道理,後浪們致死也搞不明白——這世界仿佛總喜歡故意為難他們,真TM欠抽!我走路走得好好的,招誰惹誰了啊?如果你按常規思維考慮「江湖」中的事,本身就不合邏輯。如果再一根筋地跟世界(生活)較真,你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記得有誰說過「世上本無道理」;又有老話說:蛇有蛇路,鼠有鼠路,「江湖也有規矩」......總之,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要想活下去,你得時刻提高警惕,以防不測。道理雖簡單,可人們也是健忘的。
  • 前浪後浪都來58節浪一浪: 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
    還沒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的前浪已經提前被這個《後浪》吵死,後浪也不能倖免,紛紛看吐。實不相瞞,我是直接吐死,既吐了,也死了。但我更想說的是,別管是後浪還是前浪,咱們是不是都該出來好好浪一浪了?各位前浪後浪們,你們難道不想念舞池麼?半年不見,甚是想念。不管有沒有想我,你一定很想念舞池,沒錯,我也很想念。
  • 《我們的歌2》嘉賓迷惑大賞,A組後浪惹爭議,B組後浪壓前浪?
    02A組後浪惹爭議A組的前浪歌手為:張信哲、容祖兒、鍾鎮濤;後浪歌手為:希林娜依·高、馮提莫、太一。03B組嘉賓前浪熱度不及後浪近日B組嘉賓爆出,B組的前浪歌手:李玟、孫楠、陳小春、常石磊;後浪歌手為:鄧紫棋、鄭雲龍、GAI、王源
  • 國產女星的前浪、後浪和破浪
    ——後浪想要趕超前浪,必須拿出更好的作品,必須死磕專業。雖然這句話很可能是一個節目效果,但潛意識裡,它也反映了不同世代對藝人的理解:過去的大姐姐,在光環之外還有身份,身份來自專業、敬業與職業;而今天的小姐姐,去掉身份也就沒了光環,她們需要一遍遍地自報家門,以求在一個愈發同質化的行業留下印記。前浪們根本不需要這樣。
  • 看完《後浪》續集,不爭氣的眼淚從嘴角流下!
    也有人說《後浪》代表了當下最優秀的那一部分年輕人,真正優秀的年輕人就應該這樣!只有足夠優秀的年輕人,才能夠代表真正的後浪,他們值得擁有這樣廣闊的人生!還有的則一看就知道是純粹的吃貨,管你《後浪》還是《後腿》,炸雞好吃才最可貴!
  • 「長江後浪推前浪」後一句是什麼?很多化用,還是偉人的最有氣魄
    「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後一句是什麼?李敖曾寫過歪詩:「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後浪風光能幾時,轉眼還不是一樣。」也有人說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這些都含有調侃的打油詩,做不得數。出處:「後浪」指的是年輕人,指的是層出不窮的新鮮力量。這句古詩最早出現在宋朝劉斧的一篇議論文《青瑣高議》當中。原文是「我聞古人之詩曰:『長江後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換舊人。』」所以,可見這句詩也不是他寫的,而是他引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