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女星的前浪、後浪和破浪

2020-08-29 飯統戴老闆

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財經

行業故事-No.27

國產女星的前浪、後浪和破浪

作者:魯舒天

支持:遠川研究所傳媒組

2017年,芒果臺《歌手》的第六期節目裡,趙雷演唱了一首《三十歲的女人》,瞬間被輿論罵成了過街老鼠。

惹起眾怒的是趙雷寫的歌詞。「她是個三十歲身材還沒有走形的女人」、「再燦爛的容貌都扛不住衰老」、「這個世界有時候外表決定一切」、「日落後最美的已溜走」……這種歌詞無論創作初衷和表達意圖是如何,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無疑於是閻王桌上抓供果——自尋死路。

要知道在2011年,楊千嬅也出過一首《女人三十》,MV裡跟她搭戲的是在《吐槽大會》上被稱「年過半百」的陳喬恩,「我還想跟年華比賽,越愛越有姿態」、「女人三十,完美樣子,再不去為了誰停下來」……雖然遠沒《三十歲的女人》的好聽,但歌詞的姿勢水平卻吊打趙雷。

上一首引發「全民批判」的直男癌歌曲,是韓寒的《乘風破浪歌》,歌詞屬於閻王后院放鞭炮的級別,比如「飯要做的很香甜,菜要做的很可口」、「你要守本分,不要亂插嘴,一聲別吭你跟著我」、「你有婆婆和小姑,都要和睦地相處」……一發布便立馬在微博上炸開了鍋。

於是慢慢地,「30歲+的女性」這個話題逐漸在社交媒體上成了敏感地帶,一不小心就會引發炸雷和撕裂。

到了2020年,決定穿越地雷陣的居然是芒果臺。《乘風破浪的姐姐》找了一群30歲+、已經成名已久、有故事有閱歷的女明星,搞了一場類似選秀的節目,但卻成為了2020年的第一個爆款綜藝,全網播放量已經超過了10億,口碑上更是獲得了圈內外的一致好評。

但《乘風破浪的姐姐》之所以沒有踩到這個敏感領域的地雷,主要還是因為它完全避開這個領域的大多數深刻討論。它成功的最大原因,是對社會議題採取了反套路,在性別平等、女性自主、多元審美的三千弱水中略取一瓢。進是後現代的嚴肅,退是姐妹淘的戲謔。

大多數觀眾看它的理由也帶著反套路的痛快感:資深姐姐們不僅不如流量小花們掙錢多,甚至時常淪落到無戲可拍的地步,而微博熱搜永遠屬於那些沒什麼過硬作品的資本寵兒,憑藉飯圈扶搖直上的國民妹妹甚至會哭就行。《乘風破浪的姐姐》儼然是一場及時雨。

姐姐們能撥亂反正嗎?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知道內地女演員們這三十年來經歷了怎樣的遊戲規則變化。

01. 前浪:精英當道

代表人物:鞏俐、章子怡、周迅、郝蕾、趙薇

成名基礎:科班畢業,專業受訓

事業跳板:藝術大獎

護城河:業務能力、大咖御用、文化底蘊

天花板:題材限制、市場定價、審美風向

80年代的計劃經濟色彩仍然很重,大陸還沒有「娛樂圈」這種說法,但至少在90年代初,資深的姐姐們仍未在鏡頭前失去掌控力。那是一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經濟建設為社會帶來的豐富與多元,需要文藝作品不斷加以呈現,繼而引導出有益創新的文化軟實力。

那會兒演員還是要拿作品說話。歐洲三大電影節與奧斯卡等著中國電影去攻陷,飛天獎、白玉蘭獎和金鷹獎的優勝者有無數觀眾嗷嗷待哺。能和影視歌星搶關注的,恐怕只有方興未艾的甲A聯賽。對於有顏值有演技的女星來說,恰飯不是問題,來不及恰飯才是問題。

相聲的門檻在門裡(郭德綱語),娛樂圈的門檻在門外,美聲有幾種唱法那可是屬於不能向外人道來的行業機密。按照社會學家格爾哈特-倫斯基的分層理論:娛樂業屬於最易因卓越成就而獲得豐厚獎勵的群體之一。入廟拜佛得先進山門,想吃這碗飯,怎能不拜山頭?

精英主義的山門是中戲、北電和上戲,一個蘿蔔一個坑,沒空間給人濫竽充數,更不是帶著飲料練側方的地方。

如今邪魅狂狷的劉敏濤,當年是93級中戲專業課第一名;手把手教趙薇的,可是謝晉導演領銜的「第四代」;而70後的寧靜、周迅之所以能從60後的鞏俐、蔣雯麗手裡接班,是因為50後自有劉曉慶和張艾嘉——後浪想要趕超前浪,必須拿出更好的作品,必須死磕專業。

後人只知阮玲玉佳冶窈窕,周璇明眸善睞,夏夢傲氣嚴霜,盧燕風華絕代,卻一邊感嘆今不如昔,一邊忽視了用實際行動支持那些真正下功夫、搞鑽研的文藝精英。在《姐姐》裡,寧靜面對讓她自報家門的工作人員直接嗆道:「還要介紹我是誰,那我這幾十年白幹了?」

雖然這句話很可能是一個節目效果,但潛意識裡,它也反映了不同世代對藝人的理解:過去的大姐姐,在光環之外還有身份,身份來自專業、敬業與職業;而今天的小姐姐,去掉身份也就沒了光環,她們需要一遍遍地自報家門,以求在一個愈發同質化的行業留下印記。

前浪們根本不需要這樣。雖然寧靜不像鞏俐那樣永遠是張藝謀的女一號,藝術上的殊榮也不過是一次金馬影后提名,但只要觀眾記得《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米蘭,記得《黃河絕戀》裡的女八路,記得力壓「咆哮帝」馬景濤的《孝莊秘史》,寧靜就無須向任何人自我介紹。

90年代嶄露頭角的其他幾位,郝蕾是婁燁電影的天選女主;徐靜蕾把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搬上銀幕;周迅從《大明宮詞》裡的面具後面回過神來,出了一本《自在人間》,內涵直追林青霞的《窗裡窗外》。除了趙薇在股市上翻了次車,其他人都在延續傳奇。

有句話叫「演員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文化是時間與教育的產物,速成便會弄巧成拙:比如從偽文青原創裡讀張愛玲、曬雞湯與成功學書單、把內訌(hòng)念成內槓(gàng),看梵谷語錄與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的手記,更別提那類當廁紙才算物盡其用的「明星作家榜」。

正面案例在《十三邀》裡,許知遠與陳衝談及《約翰-克利斯朵夫》、大衛-林奇與「垮掉的一代」,陳衝的知性大方,完全接得住許知遠的提問。用許知遠的評價就是,「她身上有一種你願意和她相處的誘惑」,這來自於閱讀與思考,來自於不同時代所賦予的重疊與複雜。

如果說這些姐姐也會失勢,不是因為熬不過歲月,而是因為風向變了:從「我演什麼你看什麼」,變成了「我要看什麼,你的就得演什麼」。

儘管賈伯斯曾說過「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姜文也說過老藝術家跟不上時代是其實一個偽命題——「全世界最好的電影都不是年輕導演拍的,年輕人是觀眾,觀眾不一定能創造[1]。」但精英階層控制娛樂圈供給的格局,很快就伴隨著網絡的興起而一去不復返了。

對於新新人類來說,爹味濃鬱的說教令人厭煩,「想唱就唱」的參與感才是能調動他們錢包的新式武器。

02. 後浪:民主乍始

代表人物:李宇春、張靚穎、戚薇、趙麗穎

成名基礎:大眾投票 選秀機遇

事業跳板:草根主義

護城河:風格特長 兩棲動物

天花板:年輕世代 市場定價 造血能力

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講過:「印刷技術產生公眾,電子技術產生大眾。」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明智的人應該多讀書,少看電視。

但理論家畢竟經常跟「不接地氣」和「紙上談兵」劃等號。在現實中,電視往往能引領大眾的流行狂潮。比如2004年在湖南衛視一炮而響的《超級女聲》,便為娛樂產業的全民造星運動拉開了帷幕,並成功帶動了《加油!好男兒》《我型我秀》等一批選秀綜藝的鵲起[10]。

超女之所以能在電視直播之下形成綿延數年的熱潮,除了改變了偶像的勝出機制,讓觀眾看到了素人到藝人的成長史,更關鍵之處在於它高舉的「審美多元」大旗以及撐起旗杆那隻手——民主票選。

在從前,普通人想當歌手不容易,須經唱片公司選拔、培訓和包裝,再以推出唱片或上電視臺的方式進入主流視野[13],換句話說,想紅得有基礎有作品。但在超女的時代,不分唱法、不計年齡、不論外型、不問地域,均可免費報名,比賽進程靠觀眾用手機投票推動。

這就是為什麼池子能拿「小靈通欠費沒給張靚穎投票,導致她得第三名」編段子,答案在於無論超女水平如何,她們確實是由粉絲用簡訊投出來的,代表的是觀眾對於公共權力的直接行使——即便是在一個對社會整體發展而言無足輕重的領域。她們是真正的「民選」偶像。

以2005年那屆最火的超女來說,李宇春、周筆暢都不太符合傳統意義上的審美,而她們搭上時運的訣竅也正在於此,時代需要酷女孩,她們是多元價值的代言人。如同王維那句「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超女是一個當代的西施神話,「票選模式」有很多的積極意義。

當然,有人會覺得「票選模式」導致了「民間素人」過於草率地取代精英,大大降低了娛樂業的門檻。

傳統觀點認為,娛樂圈是一個需要進行資質限制的圈子,它的形成不是基於自然系統,而是基於複雜的組織系統,其中包含的高度多樣化的秩序不是普通人可以適應的。因為藝人角色的特殊性,這一職業從未為大多數人而設計,它只對應具備了相應資格的少數人[6]。

但這阻擋不了後浪們的前赴後繼:戚薇《我型我秀》出道後與袁成傑組了「男才女貌」,主推曲《外灘十八號》極具抖音爆火的潛質;唐嫣憑一雙美腿被張藝謀選中,成為奧運會上的中國寶貝;張雨綺雖是科班畢業,卻躋身《長江七號》的星女郎,巴黎長隊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在中國娛樂業的上個10年,草根主義創造了歷史,對行業邏輯形成了鬆動,「想唱就唱」作為一個彰顯進步文化的時代標籤定格,但同時,「票選模式」也打開了某種潘多拉的魔盒。

03. 破浪:民粹橫行

代表人物:一眾我們甚至不敢提名字的流量明星們

成名基礎:資本支持

事業跳板:飯圈文化 犬儒主義 反智主義

護城河:倒賣人設 粉絲經濟 金主砸錢

天花板:年齡增長 同質加劇 意外醜聞 行業整風 公眾覺醒

「特別懷念煤老闆」的知名編劇汪海林說過:「我們在斯坦尼表演體系和布萊希特表演體系之外產生了小鮮肉表演體系,這種體系的核心就是不表演。」

按照毛教員《反對本本主義》的指導精神,汪海林在流量明星的問題上是有發言權的,因為他同時是個劇評人,對影視創作有系統性的觀察。可惜的是,我們的樂評理論相對劇評來說並不發達,遠遠落後於時代,到現在還沒湧現出一個能點評楊超越式唱跳的樂評人。

最近幾年國內娛樂業的混亂程度,更適合放在社會學的範疇去觀察。如果非要給它圈一個時間節點,我會選擇《創造101》與《偶像練習生》橫空出世的2018年,這一年,長視頻平臺對日韓爆款綜藝的改編終於落地,一舉擊碎了「女團選秀在中國缺乏土壤」的悲觀論調。

在那時起,從「我看」到「我選」的飯圈文化不僅造出了楊超越、蔡徐坤、XZ的巔峰人氣,也衍生出了養成文化、應援文化、打投文化等群體性亞文化。《乘風破浪的姐姐》加入的正是這陣潮流,為區分超女那一波後浪,暫將這波新後浪定為破浪——乘風破浪的破浪。

關於楊超越為什麼會紅,《楊超越倫理學》則一針見血地指出:女團模式真正獎賞的不是實力,也不是努力,而是生產力——誰能給節目組、廣告商和前輩導師帶來可置換為關注和收益的人氣,誰就值得留下[8]。姐姐們的破浪不算破浪,這才是革整個行業命的破浪啊。

遊戲規則完全變了,破浪不復前浪的風韻與後浪的稜角,他們揮別「科班精英」和「票選素人」的模式,迅速變成時代流水線上可以快速生產的標準化產品,一種隸屬娛樂產業的輕工業商品。他們是「非賣品」,卻也是「消耗品」,他們有多容易「升值」,就有多容易「過氣」。

去年流行過一個很形象的詞,叫「明星糊化」,指的就是這些年輕藝人從外表到特點都千篇一律,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因此給人的印象就是傻傻分不清楚。在節目裡,寧靜見到萬茜,誇她「你長得跟別人不一樣」,可見在今天的娛樂圈,有一張自然生長的臉都成了難能可貴的事。

如果把娛樂業比成一個球場,那麼以前是踢得好的球員進階為球星,今天則是球星是球星,球員是球員,球星一上來就是球星,他們只負責在場,不必會傳球進球。

你如果問,大家對這種「鳩佔鵲巢」的亂象難道不反感嗎?答案是「當然反感」。《人民的名義》剛出來的2017年,觀眾對這部反腐大戲討論最多的就是為什麼老戲骨都不掙錢。

更鮮明的例子出現在不久前,周杰倫的單曲《Mojito》一夜之間就在社交網絡實現了80、90與00世代的分野,對於周董的骨灰粉來說,這首歌在他的作品裡恐怕連前100位都排不進,之所以仍能一呼百應,全仗後浪託襯——娛樂產業近年造星之毫無成就,顯得前浪仍是時代的絕對主力。

這種瘸子裡都挑不出將軍的程度,橫向看也只有40歲仍在國足服役的鄭智能體會了。或者說,造星這個詞本身就是不對的,「星」這種東西既不是集體炮製的,也不適宜長江後浪推前浪,而是應當越老越妖,百花齊放:不信你看《愛爾蘭人》,從導演到演員年齡有下75的嗎?

有人會問了,既然越老越妖,為什麼有些老妖很便宜呢?原因在於左右身價的邏輯從來都是有兩套:一個叫專業,另一個叫市場。畢竟崇尚專業的中年人經常連愛奇藝會員都不捨得買,打不過願意掏錢買愛豆1000張專輯的粉圈少女,就是一件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04. 瞎浪:姐姐的出路在哪裡?

相比於內地「姐姐級」女星的事業困境,綜藝發達的韓國似乎不需要用女團的方式來給姐姐找出路,今年他們為38+的孫藝珍、宋智孝、金瑞亨們一人定做了一部大女主戲,分別是《愛的迫降》《我們,愛過嗎》《無人知曉》,這才是真的認可「姐姐級」女星們的能力。

再看看好萊塢,即使是漫威電影,女演員年齡也普遍30+,且像《婚姻故事》裡的「寡姐」一樣能在商業片和文藝片隨意出入。梅麗爾-斯特裡普、凱特-布蘭切特、妮可-基德曼、查理茲-塞隆這些超齡姐姐,仍是絕對的一線,年齡只會幫助她們獲得更大的成就,而不是相反。

國外這些閃閃發光的成熟女性形象,在我們這裡仍是極度缺乏的,要改善這個問題,不是把抽象的父權制一頓痛批,更不是以看「姐姐」來臆想一場完勝,而是搞懂一個邏輯——產業升級失敗才淘汰老人,為什麼我們的產業升級會失敗?

姐姐有飯吃的年代,恰是我們想拍什麼就拍什麼的年代;她們餓肚子的年代,也恰是銀幕上充滿了架空玄幻(假)、抗X神劇(大)、無腦言情(空)的年代,這當然不是巧合。好作品才需要好演員,壞作品不需要好演員,找點流量明星對付對付就過去了,不需要滿足觀眾,只需要迎合粉絲。

有人說,那我們多拍好作品不就有救了嗎?實際上,拍更多好作品從來不是一個單靠行業就能解決的問題。

而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不僅難倒了姐姐,也困住了哥哥——廖凡能拿柏林影帝,但他的片酬高不過二線的流量小生;張頌文是婁燁御用,國內頂級的表演老師,但入行20年也沒能在北京買一套房;馮遠徵德藝雙馨了大半輩子,卻不得不在今年的兩會上提議演員「評職稱」。

馮遠徵的動機是這樣的,一方面,他看到了那些老戲骨沒能在市場裡掙到錢;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小鮮肉連臺詞都背不下來,卻動輒收入上億。對比之下氣不打一處來,他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然後就想起了「前浪時代」的精英主義氛圍,乾脆回去得了[9]。

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加塞特早就預見到了這種倒向,他曾預言,當公共生活出現難以調和的困難、衝突與危機時,大眾的第一反應就是求助國家的即刻幹預。馮遠徵不明白的是,沒有真正的自由,就不會有真正的平等。他提了個好問題,但給出的卻不是好辦法。

至於什麼是好辦法,必須了解一點社會分層理論,看看娛樂業的供求規律受哪些因素影響,在《權力與特權:社會分層的理論》中,答案是以下三點:

首先,藝人的收入與社會發展程度成正比,社會越進步,他們越有地位;其次,藝人的收入與技術知識的可靠性成正比,他們的業務能力越高,他們收入就越高;最後,藝人的收入與經濟繁榮程度成正比,老百姓越有錢,市場對娛樂越有需求[5]。

我們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其實都滿足了,亟待解決的是第一點:分配機制失衡是因為創作題材狹窄、製作水準低下,而這統統都是市場化不足帶來的畸胎[9]。市場並非是多元才變亂的,恰是因為多元得還不夠,導致行業始終不能迎來正向篩選,也使得藝術家與觀眾深受其害。

讓人遺憾的是,安排一眾姐姐們上了一檔全民熱議的綜藝,看似「久旱逢甘霖」,好像這樣就能幫她們從妹妹手裡搶回C位。但顯而易見的是,姐姐通過女團模式來對抗女團,只是一場南轅北轍的掙扎,找到的並不是問題的真正解藥,而是從某種意義上的飲鴆止渴。

姐姐越上這種節目,就愈使得「偶像邏輯」枝牢根固,反過來驗證選秀模式和粉圈文化在流行中的統治力。誠然,對觀眾來說,節目「好看就行」,「過癮就行;對行業和藝人們來說,影視冰封期的爆款綜藝總能帶來寶貴的現金流和關注度,從什麼角度來說都不是一件壞事。

只是我們在欣賞姐姐們的魅力時,請不要忘記這樣一個事實:中國演藝圈專業主義的惡化,還遠遠沒有看到拐點的時刻。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參考文獻:

[1]. 圓桌講究派,優酷,2018年

[2]. 十三邀-第四季,騰訊視頻,2019年

[3]. 童年的消逝,尼爾-波茲曼,2015年

[4]. 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2015年

[5]. 權力與特權:社會分層的理論,格爾哈特-倫斯基,2018年

[6]. 大眾的反叛,奧爾特加-加塞特,2020年

[7]. 楊超越政治學,大象公會,2018年

[8]. 楊超越倫理學,單身者舞會,2018年

[9]. 馮遠徵沒穿牆過去,楊時暘,2020

[10]. 選秀簡史:一夜成名的光輝之下,是更多看不見的灰燼,鳳凰網文化,2020年

[11]. 乘風破浪的姐姐,誰才是頂流,網易數讀,2020年

[12]. 姐姐們真正乘風破浪的時候,21世紀還沒來呢,Voicer,2020年

來…來…來個三連如何?

↓ ↓ ↓ ↓ ↓ ↓

相關焦點

  • 國產女星的前浪、後浪和破浪
    精英主義的山門是中戲、北電和上戲,一個蘿蔔一個坑,沒空間給人濫竽充數,更不是帶著飲料練側方的地方。如今邪魅狂狷的劉敏濤,當年是93級中戲專業課第一名;手把手教趙薇的,可是謝晉導演領銜的「第四代」。70後的寧靜、周迅之所以能從60後的鞏俐、蔣雯麗手裡接班,是因為50後自有劉曉慶和張艾嘉——後浪想要趕超前浪,必須拿出更好的作品,必須死磕專業。
  • 在前浪與後浪之間,還有非浪
    這個五四,前浪們發表了一個關於後浪的演講。網絡上吵吵鬧鬧的,各種聲音充斥其中。在這些聲音中,引起最多關注的自然是《非浪》。前浪揮舞旗幟,後浪樂在其中,只有非浪,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半夢半醒。非浪們發出的聲音,有成功者的聲音,有困頓者的聲音,有由他去吧的聲音。堅定的前浪和後浪,搖擺的非浪。如果我們只是關注聲音,而不去看發聲者都是誰,那麼,我們只會陷入混亂之中,不懂得網友何以批評、頌揚、消極、吶喊。
  • 中國VC流派的前浪、後浪和破浪
    大江靜猶浪 最能夠表徵一家VC公司的元素永遠只有兩個,一個是創始人,一個是方法論。 創始人很關鍵。傳統金融業如銀行、券商、信託等,核心能力是牌照和渠道;二級市場的共同基金和對衝基金在規模做大之後也都需要依靠體系和建制,從單兵作戰轉向集體衝鋒;但在風險投資領域,公司和創始人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VC必然跟個人英雄主義息息相關。
  • 李易峰問郭艾倫是前浪後浪
    李易峰問郭艾倫是前浪還是後浪,郭艾倫:前後左右都能浪。10月22日晚,郭艾倫曬出一張與《這就是灌籃》第一季中「龍騎士隊」隊員重聚的合影,並at隊長李易峰稱:「現在看來我們的執教水平好像還不錯,這隊叫什麼來著?」,此外他還邀請粉絲幫忙將另外沒有到場的兩位隊員及李易峰P到圖上。李易峰則在評論中發問:「請問你是前浪還是後浪?」郭艾倫回復道:「我的心跟大海一樣寬廣…前後左右都能浪。」
  • 什麼前浪後浪,人生就該一直浪
    "無論前浪、後浪,我們都應該「一直浪」?只要你覺得自己還是青年,那你就可以一直浪。沒有人甘願隨著年齡增長淡出社會主流,聲量越來越小,說什麼都鮮有人聽。無論是稚氣未脫小頑童,還是垂垂老矣白髮人,都不願自己被視如空氣。
  • 前浪與後浪之間的暗流湧動
    5月3日晚,B站五四宣傳片《後浪》面世,在五四青年節當日引發大型刷屏,這條署名「獻給新一代的演講」迅速激起千層浪,在過去的幾天成為輿論的中心。一邊是B站被吐槽毫無底線地討好年輕人,另一邊則是「前浪」們繼續奔湧向前,娛樂圈的「前浪」和「後浪」們也正在暗暗較量。
  • 潘長江——長江後浪推前浪
    許多人都覺得潘長江的名字和個頭兒成反比例。不過成功以後的潘長江再也不用為個頭兒發愁了。潘長江的父母都是當地縣評劇團演員。也許他們是希望兒子以後長江後浪推前浪吧。1957年7月,潘長江出生在黑龍江省東寧縣。1962年7月,五歲的潘長江患了尿崩症。
  • 管它前浪後浪,這樣的「浪打浪」,是多少恩愛情仇不停歇
    從胡適的《終身大事》(1919年)到曹禺的《雷雨》(1934年)和《家》(1942年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離家出走的都不是妻子,而是孩子。在話劇的戲臺上,「後浪」發聲說話了,他們憎恨家裡掌權的「前浪」,都欲摔門而去尋求獨立。這就是代溝問題——現在又被文藝地表述為「前浪與後浪」。西方名劇中直接在臺上讓「前浪」教育「後浪」的例子並不多。
  • 鄭鈞《青春的葬禮》:不管前浪還是後浪,浪就完了
    最近關於前浪和後浪的討論火遍朋友圈,一代又一代後浪不斷奔湧、揮灑著青春,而前浪們卻不得不向青春告別。最近關於前浪和後浪的爭議,鄭鈞也發聲了:那些把自己和別人當做浪花的人,是因為從來沒見過海面下真正的大海。
  • 不管前浪後浪,都是人工造浪
    B站,這個被譽為最大的年輕人文化社區,近期直接踩中「五四青年節」的節點,用一個視頻《後浪》將「年輕一代」推向了浪尖。 何冰,這位1968年出生的演員,用三分鐘的演講,引得前浪的瘋狂轉發,也同時遭致了後浪的強烈反彈。
  • 《新獨臂刀》:前浪的「惡」,後浪的「真」
    前浪的惡意有些道理,後浪們致死也搞不明白——這世界仿佛總喜歡故意為難他們,真TM欠抽!我走路走得好好的,招誰惹誰了啊?如果你按常規思維考慮「江湖」中的事,本身就不合邏輯。總之,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要想活下去,你得時刻提高警惕,以防不測。道理雖簡單,可人們也是健忘的。傲氣是小有成就的年青人身上自帶的基因。前浪們一路過關斬將,現在的江湖地位都是用命拼出來的,對於年青人身上的臭毛病瞭然於心;對付這些嫩頭青,簡直就跟貓鼠遊戲沒兩樣。
  • 對話「AI前浪」高文、沈向洋,青年「後浪」有什麼想問的?|2020 WAI...
    在由氪信科技創始人兼CEO朱明傑主持的「#後浪發問#中國人工智慧人才的傳承及未來發展」高端對談上,高文和沈向洋兩位「前浪」回答了上海交通大學張婭教授、盧策吾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林達華
  • [紅十字搜救隊]前浪後浪 一起乘風破浪
    後浪可期!   一晃十年,浙江省紅十字(仙居)應急搜救隊一路逆襲,一群平凡的人默默堅守著公益救援事業,撐起了搜救隊挺拔的脊梁。   如今,一批可敬的前輩陸續榮休,又一批可愛的後浪在繼續堅守。下面我們整合了榮休前輩和榮光後浪的一些感悟心得,分享感受搜救隊大家庭的溫暖。   這是一封老隊員朱康樂的「退伍」申請書,字裡行間,讓人動容。
  • 召喚「前浪」,高頓老師引領「後浪」奔湧向前
    今年五四青年節期間,名為「後浪」的演講刷屏,其內容雖是「前浪」對「後浪」的讚許,但在「後浪」的成長過程中,卻並不如演講視頻中表現的那樣順風順水。一位大四學曾生給「前浪」高曉松發私信說: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工作還沒著落,還有資格談詩和遠方嗎?這個疑問也道出了當代大部分年輕人心中的迷茫。
  • 從《青春有你2》的《薔薇騎士》,看前浪與後浪的代際隔閡
    不要討好年輕人,但不妨礙販賣後浪的青春給前浪。前些天和幾個同事去樓下買飯,等待之際,幾個辦公室的成熟小姐姐興奮地聊起了綜藝選秀《青春有你2》。昨天,其中一位強烈安利節目裡的《薔薇騎士》,說很好聽,並要求我觀看舞蹈,並向其匯報心得。面對毫無人道的霸權主義,我乾脆地——答應了。
  • 前浪,你還能浪嗎?
    撇開演講的含金量、不論誰對誰錯,我想到了另外的一個問題:如果後浪這麼兇猛,前浪們是不是心甘情願的被拍死?前浪們,你們或者說我們還能浪嗎?我們總覺得要先破後立,但實際上更好的辦法是先立後破。第二個夢想是傳承經驗。很多前浪工作經驗非常豐富,自己的業務操作起來駕輕就熟。但是因為各種原因,難以再前進一步。這個時候容易出現職業的瓶頸和停滯。最好的辦法不一定是跳槽,而是帶出一個高徒。把自己的工作進行總結、梳理,通過案例也好,課程也好,手把手指導也好,教給自己的徒弟,並且相信年輕人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
  • 前浪後浪 一起來浪!首屆酸奶文化節來啦!
    無論前浪後浪,這個夏季一起來首屆酸奶文化節浪就完事!活菌酸奶在手美味與健康兼得相信很多人的夏天都如前面所說,沒有西瓜烤串冰淇淋的日子不算夏季,只管當時吃的爽,但過後不是便秘就是腹瀉,腸道健康經常亮紅燈。
  • 「長江後浪推前浪」後一句是什麼?很多化用,還是偉人的最有氣魄
    「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後一句是什麼?李敖曾寫過歪詩:「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後浪風光能幾時,轉眼還不是一樣。」也有人說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這些都含有調侃的打油詩,做不得數。出處:「後浪」指的是年輕人,指的是層出不窮的新鮮力量。這句古詩最早出現在宋朝劉斧的一篇議論文《青瑣高議》當中。原文是「我聞古人之詩曰:『長江後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換舊人。』」所以,可見這句詩也不是他寫的,而是他引用的。
  • 《我們的歌2》嘉賓迷惑大賞,A組後浪惹爭議,B組後浪壓前浪?
    02A組後浪惹爭議A組的前浪歌手為:張信哲、容祖兒、鍾鎮濤;後浪歌手為:希林娜依·高、馮提莫、太一。馮提莫應該不少人也認識她,網紅進入娛樂圈,之前也參加過其他的音樂類綜藝節目,沒想到還成為了後浪歌手,搭檔鍾鎮濤,上一期的《海》和《如此難忘》給了觀眾很大的驚喜。太一這位歌手沒聽過他的名字啊,看來是真的沒什麼名氣,但是他跟張信哲的合作好像還可以。
  • 什麼前浪後浪,大家都想著搞錢
    適逢五四青年節,即便你之前的生活比國產狗血電視劇的配角還要魔幻曲折,但在這天,相互打氣,抱團取暖搞點自我陶醉也不是什麼壞事。於是乎,B站的《後浪》成功破圈,它就像不受控的病毒蔓延到整個網際網路,連平時喜歡轉發魔幻養生文章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在群裡轉著《後浪》,說這視頻提神醒腦,補腎益氣,比六味地黃丸還管用,年輕人要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