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63年,文學家白先勇與孤身旅美三十年的藝術家顧福生,闊別多年再次相遇時,所寫下的一段文字。雖然言說的是顧福生,但同樣也是對二十世紀初期一批留美藝術家的精神寫照。他們不畏生活或大環境的苦難,終生堅持以創作立言。藝術是他們的終極信仰。
是次嘉德香港所策劃的「旅美華人藝術家」專題,即囊括留美前輩伍澤樞、趙春翔、顧福生及夏陽等人的經典作品,呈現自上世紀初至90年代,以紐約為中心輻散的藝術璀璨光華。
中國嘉德香港2019春季拍賣會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專場
3月30日下午3時 | 香港JW萬豪酒店
華人藝術家旅美發展版圖
1890年生於廣東的伍澤樞,12歲移居加拿大,於加拿大皇家藝術學院畢業後即遷居紐約,入中央藝術學院、藝術學生聯盟進修,並曾就讀醫科學校,對人體解剖學有深度的鑽研,是中國第一代留美藝術家的代表。其創作反映了藝術史上由古典走向現代主義的過渡,其技巧和風格受印象派與現實主義影響,以描寫人物與風景見長。在當時華人不易生存的美國藝壇中,很難得的很早便取得一席之地。
Lot 671
伍澤樞(1890-1968)
男人像
油彩 畫布 | 65 × 49.5 cm
David Wu Ject-Key
Portrait of a Man
Oil on canvas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價 ESTIMATE:
HK$ 80,000 – 120,000
《男人像》即為伍澤樞繪畫之個中代表,其以自由鬆動的筆法寫意地打破了古典寫實的疆界,描寫一個側身而坐的男子,陽光灑在他的右側,從額頭,臉部上紫紅色的曬痕向下延伸出他沉默的目光,搭在椅背上交握的雙手暗示他沉浸在思考中,雖坐立在我們眼前,但若進入了畫外之外的冥想世界,帶有一種精神性的刻畫,盡現藝術家純熟的掌握功力。
Lot 672
伍澤樞(1890-1968)
去年夏天
油彩 畫布 | 24 × 34 cm
David Wu Ject-Key
Late Summer
Oil on canvas
來源
紐約Elliott畫廊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註:畫背貼有SS Hope項目及紐約Elliott Galleries畫廊之標籤
估價 ESTIMATE:
HK$ 20,000 – 40,000
作品《去年夏天》則在形式和題材上近於印象派梵谷作品《麥田裡的絲柏樹》(Wheat Field with Cypresses),但伍澤樞以其一貫的灰色調作為基底,用色沉穩卻富有蘊氣,在樹叢和草地的細節展現上呈現豐富的色度變化,引領觀者一品時代的真實溫度與風採。
而對趙春翔而言,藝術家追求的是活的生命,及自我獨立的靈性解放,他從中國文人畫的傳統出發,到充分吸收西方各種藝術風潮的特色,在「中西合璧」中毫無窒礙地直接展現個人性靈,其自1958年起定居紐約SOHO區,時逢當時風起雲湧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潮,與包括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克萊恩(Franz Kline)等美國抽象領袖頻繁交流,促使了他創作風格的轉變,在媒材上將壓克力彩與中國的墨彩相結合,以大破大立精神,開創新局。
Lot 670
趙春翔(1910-1991)
內外湛明
彩墨 紙本 | 一九九一年作 | 180 × 97 cm
Chao Chung-Hsiang
Brightness Inside and Outside
Ink and color on paper | Painted in 1991
出版
1994年,《趙春翔遺作展》, 臺灣省立美術館,臺中,第98頁
展覽
1994年6月4日至7月24日,「趙春翔遺作展」,臺灣省立美術館,臺中
來源
臺灣王文俊先生舊藏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價 ESTIMATE:
HK$ 500,000 – 600,000
如《內外湛明》中大面積濃黑的墨色如雨似瀑從上方奔流而下,其間兩竿瘦勁的墨竹挺立,在螢光彩的襯託下益發清奇有神。作品兼具形象與抽象,體現趙春翔對於「知黑守白」的深刻理解,亦展現若醍醐灌頂般流露出強烈的哲學思維,將其一生所追求的玄妙情懷充分地鎔鑄及抒發,令人為之讚嘆。
Lot 669
趙春翔(1910-1991)
溫馨
壓克力彩 彩墨 紙本 | 一九八九年作 | 45 × 45 cm
Chao Chung-Hsiang
Warmth
Acrylic, ink and color on paper | Painted in 1989
來源
臺灣王文俊先生舊藏
亞洲私人收藏
估價 ESTIMATE:
HK$ 120,000 – 180,000
完成於1989年的《溫馨》,以簡化後的精煉造型,描繪出一對面向左邊的鳥兒一前一後,以寧靜的姿態駐足;在牠們身後,一大片墨色塊面的背景外,還加上粉橘、靛青、石綠等色的短疾筆觸相呼應,復以他慣用的螢光黃畫出一道圓形光暈籠罩在鳥兒身上,在構圖、用色乃至於線條墨韻上均尋得穩定平衡之感,流露出一片恬靜安詳的氛圍。
作為臺灣現代藝術的重要代表,顧福生以多變的抽象人體、質感豐富的異化色彩建立起自我特出的風格,先後影響了白先勇、三毛等文學作家的人生之路。出生將門世家的顧福生,自小並未遵循其父顧祝同將軍之衣缽,而是堅持自我藝術之路的追索,並成為「五月畫會」成員中首位舉辦個人畫展的藝術家。其於60年代遠赴巴黎,在朱德群門下進行藝術深造,後旅居紐約與舊金山,幾十年中作畫生命從不間斷,用創作詮釋以「人」為中心的存在主義哲學,展現極具普世價值的時代幻境。
Lot 679
顧福生(1935-2017)
小憩
油彩 畫布 | 一九六〇年作 | 100 × 65 cm
Ku Fu-sheng
Sitting High
Oil on canvas | Painted in 1960
出版
2008年,《顧福生》,誠品畫廊,臺北,第52頁
展覽
2008年8月2日至24日,「顧福生」,誠品畫廊,臺北
來源
臺北誠品畫廊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價 ESTIMATE:
HK$ 250,000 – 350,000
新舊思想碰撞交融、藝術思潮百舸爭流的60年代,是顧福生藝術生涯的起點,於今春亮相的重要作品《小憩》便是其60年代「青色時期」珍稀力作,標誌著藝術歷程的一次重要轉型。藝術家將色彩減到最簡淨的黑與白色系。在朦朧的背景中,一個深黝的黑色造型撕開一道裂口,彷佛是天地混沌中的黑洞,昭示了「美源於破碎與傷痛」的真諦,而當中一男人的形體隱隱可辨,他像一個紀念碑般地駐立在天地之間,堅毅的形象,言說了人本孤獨的存在本質。
文學家白先勇的成名作《寂寞的十七歲》之封面插圖即為顧福生60 年代作品,作品《小憩》猶如此幀的巧妙鏡像。
此作更如顧福生為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所作封面的一幅巧妙「鏡像」,既見證著這一時期臺灣社會在建設中的種種矛盾與不安,又以堅忍不拔的信念帶給新生活以勇氣,使創作成為兼具現實性與歷史感的時代紀念碑。
Lot 680
顧福生(1935-2017)
美的經驗(花與舞)
油彩 畫布 | 一九九八年作 | 125 × 100 cm
Ku Fu-sheng
A Beautiful Experience
Oil on canvas | Painted in 1998
出版
2008年,《顧福生》,誠品畫廊,臺北,第72頁
展覽
2012年8月10日至9月2日,「顧福生」,誠品畫廊,臺北
來源
臺北誠品畫廊
亞洲私人收藏
估價 ESTIMATE:
HK$ 220,000 – 320,000
80年代後,顧福生的創作風格、媒介愈發多變,卻始終將「人」的聚散離合、愛欲想念作為創作核心,如作於1998年的《美的經驗》,展現出一個花團錦簇的「美麗新世界」。在畫面中,紅色和黃色的巨大花朵在藍色背景上爭相開放,兩個漂浮的男性人體在空中舞動,野獸派意味的高純度花色、背景和俯視視角營造出超現實般的荒誕景象,影射出自由與迷茫並存的當代處境。
Lot 678
顧福生(1935-2017)
太陽下的又一天
油彩 畫布 | 一九九九年作 | 40.5 × 51 cm
Ku Fu-sheng
Another Day In the Sun
Oil on canvas | Painted in 1999
出版
2008年,《顧福生》,誠品畫廊,臺北,第34及74頁
展覽
2008年8月2日至24日,「顧福生」,誠品畫廊,臺北
來源
臺北誠品畫廊
亞洲私人收藏
估價 ESTIMATE:
HK$ 30,000 – 50,000
而另一件《太陽下的又一天》則營造出另一番海上風景:在天海交接,水天一色的世界,漂浮的獨行者在海面上自由徜徉。單一的主角若提示了生命中孤獨的本質,但人們依然具有「擁抱相似靈魂的能力」,以及恬然自由的心緒,端看如何自處。
暗喻時代變動,言止從心
夏陽60年代「室內系列」代表作
《客廳》
Lot 673
夏陽(b. 1932)
客廳
油彩 畫布 | 一九六八年作 | 96.5 × 96.5 cm
Hsia Yan
Living Room
Oil on canvas | Painted in 1968
出版
1989年,《夏陽》,誠品畫廊,臺北,畫冊封面及第24至25頁
2013年,《懷樸抱真——夏陽作品》,視平線藝術,上海,第117頁
展覽
1989年12月24日至1990年1月25日,「夏陽」,誠品畫廊,臺北
來源
臺北誠品畫廊
亞洲私人收藏
附:臺北誠品畫廊開立之作品證書
估價 ESTIMATE:
HK$ 400,000 – 600,000
夏先生作品顯示了當代藝術觀念的東方神韻,空靈而渾莽,從而讓我們了解夏陽先生在國際藝術舞臺的地位與貢獻!
「東方畫會」創始人之一的夏陽,自1963年開始以即興的線條充滿人物的造型而生「毛毛人」的語彙,以此描寫人生百態而聞名。《客廳》為其「室內系列」的代表作,曾為1989年藝術家於誠品畫廊個展的畫冊封面作品。
1989 年,作品《客廳》被藝術家親定為1989 年返臺後於誠品畫廊第二次個展的畫冊封面之作,重要性不言而喻。
夏陽在此以大膽的黑與紅色面分割空間,極簡的用色與空間構成呼應中國的留白、西方的硬邊藝術的精神。進而讓觀者聚焦坐在沙發上的三個主角,他們自左向右形成端坐交談、高談闊論、倚背傾聽的坐姿,若展現「中立」、「激進」與「保守」三種個性。
夏陽《客廳》作品局部
追溯創作此畫的1968年,正是中國「文革十年」劫難的開端,腳踩「革命紅色」大地、頭頂「黑暗天空」的毛毛人,成為藝術家對於彼時社會現實的觀察與批判,而那伸向白色燈罩的手,正似夏陽一生不斷尋找藝術出路、追求自由的精神寫照,使作品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