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線的超級網劇《重啟之極海聽雷》,一直維持著超高的熱度,劇情跌宕起伏、演員演技與特效製作都十分出色,劇中以平潭為背景展開劇情敘述,借鑑了平潭流傳的啞巴皇帝的傳說故事,吸引網友熱議。其實福建傳說的啞巴皇帝並不是南海王,南海王也不是啞巴,更沒有什麼海底的南海王宮,娛樂歸娛樂,別被三叔帶偏,當歷史了。
西漢南海王織
織,是百越族人,原為閩越國的南武侯。班固《前漢書·高帝紀》載:十二年三月,「詔曰,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被漢高祖冊封為南海王。
據詔文,織當是無諸之族,南武之地當在今汀潮贛之間。後南海王反,間忌擊之,以其軍降,處之上淦。邑人楊瀾曰:志閩地者,但知有無諸,全氏據《漢書》詔語,以織是無諸之族說,雖創而實確然,則汀初為無諸地,而織以其族為南武侯,後立為南海王,則為織地矣。……今武平縣地在汀潮贛之間,蓋即當日南武侯地,而漢封之曰南海者也。
西漢建立以後,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漢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南越國的管轄權,封名織者為南武侯,在南越國境內建立小諸侯國名南海,其國境在福建省汀州府,汀州府武平縣之名源於「南武」,即南武侯封地。
作為南海國王織在此活動的一個佐證。而像「封侯村」、「將軍村」等村名,說不定與織受封為南武侯等史實也存在著聯繫。而在武平,這樣與南海國有關係的地名有近十處,因此更有專家認為南海國的都城很可能就在武平。
《漢書·嚴助傳》載,淮南王劉安上書文帝稱:「前時,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將軍間忌將兵擊之,以其軍降,處之上淦」。後來南海王織發兵反叛漢朝。漢朝的淮南王劉長遣兵攻打南海國,南海王織投降。劉長將南海國的臣民全部遷往上趕。從此以後,南海王織被降為庶人,南海國滅亡。
其國土大致在今廣東、福建、江西交界之處
平潭啞巴皇帝
據傳,這個被譽為&34;的海上絕景,是古時人稱&34;的啞童造反兵敗後沉舟的化石。
古時,皇帝昏庸無道,朝廷腐敗,境內餓殍遍野,十分荒涼。這一日蓬萊大仙駕雲經過海壇島的蘆洋埔,見一啞童關心疾苦百姓,抱負不凡,便送他三張仙紙,囑他可任意剪裁模型。於是啞童便將之剪成兵馬等物事,完工時所剪之物剎時成真,他也竟能開口說話。此時的啞童開始調兵遣將,籌劃部署起兵大事,儼然帝王風度。但其嫂不明就理,沒有按啞童的吩咐準備造反行動,導致良機坐失,造反失敗。朝廷派出大隊兵馬來攻海壇島,啞童見大勢已去,便把事先剪給其嫂日用的石臼、石錘、簸箕扔進大海,化為舟帆與其嫂共同搭乘而去。後遇風暴,舟沉後雙帆化作二石並立,成為平潭旅遊資源一絕。
據說到了南宋時,石坑還真出了一個帝王,他就是福建民間大名鼎鼎的啞巴皇帝,只可惜天命不佑,功虧一簣,只有石飯甑、石船、石棺、石雞等景觀尚存。
小結,《重啟之極海聽雷》中啞巴皇帝的傳奇故事正是以平潭民間流傳的「啞巴皇帝」故事為原型改編而成的。事實上,傳說中啞巴皇帝並不是南海王,有人懷疑「啞巴皇帝」的原型,是元末古田的紅巾軍首領陸慶八。至正十二年(1352年),陸慶八與江西紅巾軍王善聯合用兵福州屬地,焚掠古田,赤地無餘,名剎大目寺、幽巖寺被毀,影響極大,但陸慶八是否石坑後裔,目前尚難以論定。南海王出自《漢書》,「啞巴皇帝」只是文化故事。看電視娛樂而已,不要當歷史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