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由李少紅執導的《紅樓夢》開播。
從公布「銅錢頭」定妝照開始,這版《紅樓夢》就給人一種「不妙」的感覺。開播之後,包括場景、妝容、演員等都遭到網友吐槽。
比如劇中的「寶黛釵」,就被指「黛玉太肥,寶釵太瘦,寶玉不夠奶油」。
而劇集中時不時「忽悠」一下,來一段「凌波微步」的鏡頭,也被指像恐怖片,充滿了靈異感。
各環節崩塌的情況下,2010版《紅樓夢》最終以6.0分收官,僅僅是及格分,與87版的9.6分相差甚遠。而作為導演的李少紅,更因為在訪談節目中稱《紅樓夢》是「鬼話連篇」,引得網友在彈幕中怒斥。
但說起來,李少紅的導演能力並不差。
於2000年3月份首播,同樣由李少紅執導的《大明宮詞》,便是評分高達9.1的「神劇」,是被無數觀眾認可的經典。
李少紅的《紅樓夢》被指不尊重原著,從演員到劇情與原著的脫離感都非常嚴重。
黛玉的清瘦纖弱,寶釵的豐腴嬌美是她們的特質,是被作者細緻描寫,固化在讀者腦中的形象。
就像87版《紅樓夢》的導演王扶林所說,一千個人眼裡可以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只會有一個黛玉、一個寶釵。
所以,2010版《紅樓夢》中的「釵瘦黛肥」,就遭到了觀眾的抗拒。
但被奉為經典的《大明宮詞》,劇情上也近乎於「魔改」。
比如少年太平不想嫁給突厥王子,用切手指的方式嚇跑了求親者;比如太平嫁給薛紹時,武則天賜死了薛紹的原配妻子;比如劇中太平二婚時,嫁給了行止粗俗卻性情憨厚的武攸嗣;比如讓安樂公主發瘋……
但就是這樣的「再創」程度,《大明宮詞》卻能在讚譽聲中成為經典,原因何在呢?
李少紅的《大明宮詞》在風格上,先已經與其它古裝片大不相同。
它走的是精緻、華麗的「莎士比亞風」。
劇中出自演員之口的臺詞,充滿了濃鬱的舞臺格調,仿若在吟詩念誦,卻又隱隱透著幾分現代味道。
比如少年太平第一次出宮被衛兵找到後,劇中有一段獨白:
我的第一次勝利逃亡,就如此慘澹地草草收場了。可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旅行。它使我像一個真正的女人那樣,擁有了那種誘人的,被稱作夢斷思連的甜蜜心情。我愛這座城市,我望著窗外長安城的車水馬龍,徹底地將靈魂交與了它……
很多喜歡《大明宮詞》的觀眾,其實並非對它「一見鍾情」,而是在被劇情吸引後才「真香」,繼而接受了它的獨特畫風。
就像曾經接受《新白娘子傳奇》中演著演著就唱起來的模式一樣。
《大明宮詞》中所講述的故事,雖然與史書中記載的曾經不同,但在編劇的筆下,存在或不存在的過往,都被填充了情感、血肉,又被賦予了戲劇衝突,引人入勝。那些存在於史書上的名字,也在這個過程中「活」了過來。
而且,《大明宮詞》的故事線與史書中記載的歷史相比,也並不是完全放飛,而是保留了幾成真實。
比如太平公主少年時的靈動慧黠,武則天與太平之間的母女情,太平與李旦的兄妹情,太平與薛紹的愛情結局,安樂公主母女的驕縱跋扈以及弄權……
這其中,既有主角的「人設」,又有足夠撐起整個故事的情感線,以及風雲詭譎的宮鬥、廟堂之爭。
一句話,故事好看。
故事的核心是「人」和「事」,而事,通常是用來成就人。
也就是說,人物才是故事的靈魂。
觀眾覺得2010版《紅樓夢》不好看,演員不合適是重要原因。而《大明宮詞》能成經典,演員選得好也是重要原因。
這部劇所講述的,是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的一生。
而由周迅、陳紅共同塑造完成的「太平公主」,無疑是國產影視劇榜單上的經典形象。
《大明宮詞》於1998年開始拍攝,出演「小太平」的周迅當時已經24歲。但是她卻將一個十多歲的少女,演得剔透靈動、入骨三分。那眉宇間的天真爛漫,那一顰一笑之間的少女風情,都真正是透屏而出,令人信服。
「小太平」的成功,讓已經演過多部戲卻並不紅的周迅,在被觀眾熟知的同時還獲得了業內肯定——捧回了金鷹獎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周迅負責「靈」,陳紅負責美。
史書中記載的太平公主與其母肖似,而武則天14歲便因美貌被選入宮,容顏絕色這一點毋庸置疑。
而陳紅從出道之初,就一直是圈內公認的大美女。無論是容貌還是氣質,她都符合《大明宮詞》中被潤色、美化後的太平公主。
美麗而深情,柔婉與剛韌並俱。
換句話說,就是她或許不像歷史上的太平公主,卻與《大明宮詞》要塑造的太平公主形神相符。
除了周迅、陳紅合力塑造的「太平公主」外,《大明宮詞》中還有諸多令觀眾印象深刻的角色。
比如歸亞蕾的「武則天」,趙文瑄的「薛紹」和「張易之」,傅彪的「武攸嗣」,李冰冰的「安樂公主」,胡靜地「少年韋皇后」,何琳的「賀蘭夫人」……等等。
歸亞蕾的「武則天」或許不夠美豔、霸氣,但是卻與《大明宮詞》的文藝格調契合。而且,在此之前,她已經有32年的演藝經歷,在鏡頭下的氣場少有人及。
劇中的歸亞蕾溫和之中藏著威嚴,平靜之中暗蓄波濤。她不僅演出了「武則天」作為皇后、皇帝時的籌謀算計,也演出了「武則天」作為妻子、母親的溫柔面。
多層次,多角度,讓武則天沒有被符號化,而是更具備人情味。
由趙文瑄一人分飾的「薛紹」和「張易之」,前者謙謙如玉、隱忍深情,後者野心昭昭、心機深沉,兩個角色的性格和人設截然不同,他演來卻都精湛生動,從眼神、表情等細節入手,去突顯兩個角色的差別。
「薛紹」的眼神,是溫暖而包容的,笑容和煦,令人如沐春風,讓劇中的「小太平」一見傾心,也讓屏幕前的觀眾為之心動。
「張易之」的眼神,是帶著欲望和貪婪的,縱然是笑起來,眼神中也透著幾分冷意,像籌謀著捕獵的獵殺者。
他帶著野心來到長安,卻在最後愛上了太平,在她這裡失了控。
綜上所述,《大明宮詞》劇情曲折跌宕、精彩紛呈,人物鮮活立體、骨肉豐滿,再加上場景和服道化的加成,自然會被觀眾喜歡。
而2010版《紅樓夢》中,「銅錢頭」固然是特色,但觀眾的接受度卻不高。加上前有87版珠玉在前,2010版的人物、劇情、攝影又都遠低於預期,引發群嘲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