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英文:The Autonomous Republic of Karakalpakstan),是烏茲別克斯坦內的自治共和國,位於烏茲別克斯坦西部、鹹海的東南和西南。面積16.49萬平方公裡,人口171.18萬(2013年),首府是努庫斯。有卡拉卡爾帕克人、烏茲別克人、哈薩克人、土庫曼人、俄羅斯人等。
歷史溯源
卡拉卡爾帕克自治州成立於蘇聯時期的1925年2月,1932年成立自治共和國,當時的全稱為卡拉卡爾帕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32年加入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其一個自治共和國。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是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唯一的自治共和國,位於烏茲別克西部,鹹海的東南和西南。面積16.49萬平方公裡,人口124.5萬,首都是努庫斯。
從自然地理角度來講,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的領土主要包括克孜勒庫姆沙漠西北部、烏斯秋爾特高原東南部、鹹海南部和阿姆河三角洲地區。共和國境內有獨立的山系——最大的是蘇丹烏外斯山系。阿姆河三角洲有許多支流、湖泊、土加植物、蘆葦叢和沼澤地。
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2世紀初卡拉卡爾帕克共和國的領土上就有人居住,在奎克勒爾幹卡爾祭祠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古代文字碑(公元前4世紀),最有名的要數古希臘羅馬晚期的託普拉卡爾宮殿(3~4世紀初)和戈烏爾卡爾等紀念碑。這裡有許多自卡拉卡爾帕克人遷居熱納河流域起遺留下的灌溉設施、房屋及宅院的遺蹟。
從16世紀末起,中亞的史書文獻中就常提到卡拉卡爾帕克人。卡拉卡爾帕克人是中亞種族中血統最為混雜的種族。其語言是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中的卡拉卡爾帕克語(非常接近哈薩克語)。卡拉卡爾帕克人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教徒。他們是由居住在錫爾河三角州和鹹海南部平原地區的部落發展起來的。
16世紀到18世紀中期,卡拉卡爾帕克人中的大多數佔據了錫爾河中下遊地區,成為哈薩克汗國的組成部分。他們過著半定居生活,從事種植、畜牧和捕魚業。18世紀下半葉,絕大多數卡拉卡爾帕克人從錫爾河流域遷移到了錫爾河的西部支流熱納河流域。
19世紀初,卡拉卡爾帕克人終於遷移到了阿姆河三角州地區。
19世紀下半葉,位於阿姆河右岸的領土併入沙俄帝國,並在此成立了阿姆河區,屬於由突厥斯坦總督(1878年)管轄的錫爾河州。
1920年阿姆河區歸入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阿姆河州。
1924年組建了卡拉卡爾帕克自治州,歸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管轄,後於1930年加入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32年又改組成卡拉卡爾帕克自治共和國,全稱為卡拉卡爾帕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36年加入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91年,烏茲別克斯坦脫離蘇聯獨立後,成為其一個自治共和國。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憲法規定,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的自治權受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法律保護。該自治共和國還擁有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憲法不相牴觸的共和國憲法,但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憲法在該共和國境內同樣具有約束力。未經自治共和國同意,其邊界現狀不能改變。
自治共和國境內有關行政劃分的所有事宜都由自治共和國自行解決。自治共和國在全民公決的基礎上有權脫離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自治共和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的相互關係由雙方在烏茲別克斯坦憲法範圍內籤訂的相關條約、協議來協調。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的憲法於1990年4月9日頒布。該自治共和國有自己的國徽、國旗和國歌,在自治共和國憲法基礎上實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機制。
立法權由自治共和國最高權力代表機關——共和國議會來行使,該機關在多黨制基礎上由各區選舉出的代表組成,任期5年。
議會主席由烏茲別克斯坦議會副主席和議員選舉產生,自治共和國議會按各區行政劃分情況每區推選一位候選人進入烏茲別克斯坦議會,並在議會日常會議中擁有立法動議權。
行政權由自治共和國議會批准的自治共和國部長會議來行使。部長會議由共和國總統、副總統,各部委的部長、主席及各大型企業和財團的領導人組成。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憑職位可直接進入烏茲別克斯坦政府內閣。
塔什幹市就有烏茲別克斯坦政府下屬的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部長會議常設辦事機構。現任共和國總統為穆薩(Musa Yerniyazov)。
共和國的司法機關獨立於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各政治黨派和各社會團體之外,由共和國最高法院經濟法庭及努庫斯市、各區的軍事法庭和經濟法庭組成,任期5年。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主席是烏茲別克斯坦憲法法院成員。
卡拉卡爾帕克人的傳統產業是半定居式的畜牧業,同時兼顧灌溉農業和捕魚業。
過去卡拉卡爾帕克人常以村落的形式居住。一個村莊往往由一個家族或幾個有親戚關係的家族組成。村莊一般沿灌溉地域分布。他們的傳統居所是哈薩克氈房。哈薩克氈房先由木棍搭成框架,再用蘆葦草將框架空隙填塞嚴實,牆壁及頂部則用粘土抹光。
歲月流轉,他們的居住方式也發生了轉變。現代卡拉卡爾帕克人村莊的房屋都有大窗戶、木地板、家用電器、天然氣和自來水。房屋內部陳設既有現代城市化裝飾,也有傳統民族式擺設。牆上有掛毯,地上鋪地毯,鋪蓋被褥色彩豔麗,陶瓷餐具五顏六色,茶具古色古香,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哈薩克氈房只在農村地區作為避暑的居所。
卡拉卡爾帕克人飲食以農副產品、畜牧產品和漁業產品為主,當然也有從其它民族借鑑來的菜餚,但在這些其它民族的菜餚中多多少少地摻入了自己民族的傳統口味。傳統的民族服飾只有老年人才穿戴。卡拉卡爾帕克人的古代婦女頭飾、頭巾的色彩極其豔麗,現代服飾則接近西方,現代民族服飾的特點僅表現在女式短裙的傳統縫綴褶飾上。
卡拉卡爾帕克人的民間藝術別具一格。從古時候起,該民族帶有鑲嵌物的木雕、皮飾、織物、刺繡等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哈薩克氈房的門窗、餐具、櫥櫃等)。哈薩克氈房裡的裝飾物包括地毯、掛毯、有花飾圖案的半毛氈、線織長條地毯。還有拉毛的、不拉毛的、拉毛和不拉毛混合編織的、柔和棕色的、玫瑰色的、淡黃色的長條地毯。卡拉卡爾帕克人的傳統民族裝飾工藝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至今。
卡拉卡爾帕克人有燦爛悠久的歷史,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民族工藝別出心裁。古典文學、傳統民俗等聞名於世。非常有名的勇士歌謠「阿爾巴梅斯」、「克爾科克茲」、「科布蘭」等都是以文學的形式對歷史事件的再思考。
來源:網絡。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不代表本號立場,並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各位閱讀者交流參考之目的。
本號所轉載內容沒有任何商業宣傳目的,僅供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本號將會立刻刪除!給您帶來的不便,盡請諒解!
本號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本號!